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ient model building in active appearance model for rotated face
1
作者 Jaehyun So Sanghun Han +2 位作者 Youngtak Kim Hwanik Chung Youngjoon Han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2013年第4期346-348,共3页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fficient model building in active appearance model(AAM) for the rotated face.Finding an exact region of the face is generally difficult due to different shapes and viewpoints.Unlike many paper...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fficient model building in active appearance model(AAM) for the rotated face.Finding an exact region of the face is generally difficult due to different shapes and viewpoints.Unlike many papers about the fitting method of AAM,this paper treats how images are chosen for fitting of the rotated face in modelling process.To solve this problem,databases of facial rotation and expression are selected and models are built using Procrustes method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These models are applied in fitting methods like basic AAM fitting,inverse compositional alignment(ICA),project-out ICA,normalization ICA,robust normalization inverse compositional algorithm(RNIC)and efficient robust normalization algorithm(ERN).RNIC and ERN can fit the rotated face in images efficiently.The efficiency of model building is checked using sequence images made by ourse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appearance model(AAM) Procrustes align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inverse compositional alignment(ICA) project-out ICA normalization ICA robust normalization inverse compositional algorithm(RNIC) efficient robust normalization algorithm(ERN)
下载PDF
单因素配伍剂量对经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朱广伟 张贵君 +2 位作者 王晶娟 毛莹 汪萌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经方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或醋白芍单因素配伍剂量变化对其药效组分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单因素配伍剂量的醋白芍和炙甘草为载体,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按照汤剂制... 目的研究中药经方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或醋白芍单因素配伍剂量变化对其药效组分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单因素配伍剂量的醋白芍和炙甘草为载体,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按照汤剂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DAD法,三波长同时测定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λ=230 nm)、甘草苷-甘草素(λ=276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λ=360 nm)的含量。结果醋白芍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随炙甘草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炙甘草12 g,醋白芍组分含量为1.90-0.89-3.45-0.53;炙甘草为1、6、9、15、18 g时,醋白芍组分含量均降低。炙甘草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的含量随醋白芍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醋白芍12 g,炙甘草的组分含量为9.06-3.19-0.76-0.77-0.15;醋白芍为1、6、9、15、18 g时,炙甘草组分含量均降低。结论 1炙甘草或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时,其药效组分的溶出率与经方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改变中药的配伍剂量其功效会产生变化;2醋白芍-炙甘草剂量比越接近1∶1,其相应的药效组分溶出率越高;3醋白芍的4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规律:炙甘草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6.77~4.15 mg/m L;4炙甘草的5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规律:醋白芍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13.93~10.34 mg/m L;5炙甘草剂量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的影响大于醋白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药效组分 配伍剂量 单因素
下载PDF
黄芩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药效组分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晶晶 张贵君 +2 位作者 彭慧 董文茜 高晓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黄芩及其复方汤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药效组分,探讨饮片配伍、剂型与药效组分的相关性,为新药的研发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单味药、药对和复方及其制剂对应的方法制备样品并进行对照,采用反相高效液... 目的:研究黄芩及其复方汤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药效组分,探讨饮片配伍、剂型与药效组分的相关性,为新药的研发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单味药、药对和复方及其制剂对应的方法制备样品并进行对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药效组分的含量。结果:黄芩的药效组分是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其含量依次为(47.602±0.736)、(9.11±0.068)、(4.782±0.174)、(1.286±0.071)mg·g-1。结论:黄芩药效组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其清热燥湿组分是26.38∶4.96∶2.60∶1;其泻火解毒组分是28.83∶5.42∶1.89∶1。且各药效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效组分与配伍和剂型相关,同一个单味药,由于配伍不同,其药效组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配伍 药效组分 RP-HPLC 相关性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两种配伍比例的化学药效组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崔向微 张贵君 +1 位作者 李慧 张春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3-266,共4页
目的:分析两种配伍比例的葛根芩连汤中化学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在5∶3∶3∶2的配伍关系下,葛根素-黄豆苷-黄芩苷-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2.48%... 目的:分析两种配伍比例的葛根芩连汤中化学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在5∶3∶3∶2的配伍关系下,葛根素-黄豆苷-黄芩苷-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2.48%、0.101%、0.614%、0.155%、0.048%、0.094%、0.154%、0.283%,比例关系为51.7∶2.1∶12.8∶3.2∶1∶2∶3.2∶5.9;在8∶3∶3∶2的配伍关系下,含量分别为:1.67%、0.143%、0.36%、0.085%、0.031%、0.048%、0.126%、0.174%,比例关系为54.4∶4.7∶11.7∶2.6∶1∶1.5∶4.1∶5.7。结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在8∶3∶3∶2配伍比例时,只是葛根的药效成分比例相对增高,其余化学药效组分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化学药效组分的含量与配伍组分比例及溶解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RP-HPLC 化学药效组分
下载PDF
草乌叶及其煎煮液中生物碱类药效组分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图雅 张贵君 +1 位作者 王淑敏 刘志强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89-790,共2页
目的:对草乌叶及其煎煮液中的乌头碱类药效组分进行定性分析,说明煎煮前后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方法: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法。结果:煎煮后草乌叶中的双酯型生物碱和三酯型生物碱均发生了水解。前者水解产物为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类... 目的:对草乌叶及其煎煮液中的乌头碱类药效组分进行定性分析,说明煎煮前后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方法: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法。结果:煎煮后草乌叶中的双酯型生物碱和三酯型生物碱均发生了水解。前者水解产物为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类生物碱;后者水解产物为3-乙酰乌头原碱类生物碱。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为草乌叶及复方制剂煎煮液中的生物碱类药效组分的分析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叶 电喷雾串联质谱 乌头碱类生物碱 药效组分
下载PDF
芍药甘草汤功能与药效组分对应性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汪萌 闫永红 +3 位作者 邹慧琴 朱广伟 赵婷 吴浩忠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研究经方芍药甘草汤9种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的变化规律,探讨芍药甘草汤功能与药效组分的对应性。方法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方)为载体,用5... 目的研究经方芍药甘草汤9种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的变化规律,探讨芍药甘草汤功能与药效组分的对应性。方法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方)为载体,用5个不同配伍组分的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陈列检测法测定含量。结果不同配伍的芍药甘草汤9种药效组分为(mg/ml):《伤寒论》方为1.92、0.90、3.51、0.53、8.35、3.16、0.77、0.77和0.15;《传信适用方》为0.92、0.45、1.62、0.37、0.78、0.34、0.06、0.10和0.01;《朱氏集验方》一为1.59、0.82、3.28、0.49、3.15、1.10、0.27、0.44和0.08;《朱氏集验方》二为1.14、0.52、2.12、0.41、2.92、0.97、0.22、0.36、0.06;《魏氏家藏方》为1.38、0.59、2.70、0.43、2.40、0.35、0.06、0.10和0.01;《医门八法》方为1.52、0.67、2.91、0.45、3.00、1.07、0.24、0.42和0.07。结论 1.9种药效组分变化规律为:《伤寒论》方>《朱氏集验方》一>《医门八法》方;《朱氏集验方》二中的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魏氏家藏方》,而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含量>《魏氏家藏方》;《传信适用方》方中9种药效组分含量最低。2.配伍不同,药效组分总量和比例也不同,临床疗效也各异:《伤寒论》方药效组分总量为20.06 mg/ml,用于止痛;《朱氏集验方》一药效组分总量为11.216 mg/ml,用于消渴;《朱氏集验方》二药效组分总量为8.72 mg/ml,用于治脚弱无力;《传信适用方》药效组分总量为4.65 mg/ml,用于治湿气腿脚赤肿疼痛;《魏氏家藏方》药效组分总量为8.02 mg/ml,用于治湿热脚气;《医门八法》方药效组分总量为10.35 mg/ml,用于治胃气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药效组分 对应性研究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主动形状模型的苹果果形分级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蔡健荣 许月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3-126,共4页
苹果果形是评价苹果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提高果形判别的准确度和效率,首次采用主动形状模型(A SM)的方法进行苹果形态分级。根据试验确定苹果轮廓特征点数为36时为最佳特征点数,然后对不同形状的苹果进行计算机自动标定、校准,运用... 苹果果形是评价苹果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提高果形判别的准确度和效率,首次采用主动形状模型(A SM)的方法进行苹果形态分级。根据试验确定苹果轮廓特征点数为36时为最佳特征点数,然后对不同形状的苹果进行计算机自动标定、校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取不同形状的苹果模型,并将模型与实际苹果进行灰度匹配,提取像素数目比等特征参数,实现苹果分级。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苹果果形的判别准确度高达95%,且直观性强、鲁棒性好,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果形 主动形状模型 分级 校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与黄连功能对应的5种药效组分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晶晶 张贵君 +3 位作者 彭慧 高晓美 张雅楠 张智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应的5种药效组分变化规律,探讨饮片配伍、复方、剂型与药效组分的相关性,为新药的研发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单味药、药对和复方及其制剂对应的方法制备样品并进行对照,采用R... 目的:分析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应的5种药效组分变化规律,探讨饮片配伍、复方、剂型与药效组分的相关性,为新药的研发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单味药、药对和复方及其制剂对应的方法制备样品并进行对照,采用RP-HPLC法测定黄连5种药效组分的含量。结果:与黄连功能对应的药效组分是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丁、盐酸小檗碱,其含量依次为2.18±0.37、8.81±0.55、18.57±0.35、7.50±0.12、38.41±1.26 mg·g^(-1)。结论:黄连药效组分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丁-盐酸小檗碱,其清热解毒组分是1:3.2:4.88:2.72:12.85;其清热燥湿组分是1:2.84:4.62:2.32:11.3;其清热泻火组分是1:4.21:6.76:3.39:16.87;且各药效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连的功能与配伍和剂型相关,黄连的功能物质是药效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功能 药效组分 相关性 变化规律
下载PDF
黄芩及其提取物红外光谱与二维相关光谱的鉴别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春晖 张贵君 +1 位作者 孙素琴 图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74-1779,共6页
采用二维红外相关技术,对黄芩原药材、饮片及其提取物进行分析研究。在一维红外光谱中,各样本间的谱图十分相似,导数光谱分析发现,经过炮制之后在1 745和1 411 cm-1处吸收峰向高波数位移,1 357 cm-1处吸收峰向低波数位移。二维红外谱图... 采用二维红外相关技术,对黄芩原药材、饮片及其提取物进行分析研究。在一维红外光谱中,各样本间的谱图十分相似,导数光谱分析发现,经过炮制之后在1 745和1 411 cm-1处吸收峰向高波数位移,1 357 cm-1处吸收峰向低波数位移。二维红外谱图显示的药效组分特征差异明显,生黄芩在1 300~1 800cm-1波数范围内有4个特征峰,以1 575 cm-1最强;黄芩片的自动峰有3个区域;酒黄芩的自动峰有2个区域。各区域内自动峰均为正相关。不同样品总苷提取物的一维谱图显示,在1 615,1 585,1 450 cm-1(苯环骨架振动)和1 658 cm-1(=C—O)附近均有特征吸收,二阶导数谱图给出在1 656 cm-1(黄酮的C=O)附近有特征峰,推测共有的成分为酚苷类化合物。二维谱图在800~1 800 cm-1波段均体现苯环骨架振动的5个自动峰1 366,1 420,1 508,1 585,1 669 cm-1。可见红外光谱宏观指纹技术可提供大量整体信息,能够较准地把握黄芩的整体质量。可用于研究黄芩药材及饮片特征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红外光谱 二阶导数谱 二维相关光谱 药效组分
下载PDF
中药黄金菊汤剂4种化学药效组分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春晖 张贵君 +2 位作者 杨晶凡 韩茹 张晶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9年第7期15-17,32,共4页
目的:分析中药黄金菊汤剂的化学药效组分。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分析得到了黄金菊汤剂中的4种药效成分,即黄芩苷,绿原酸,荭草苷,牡荆苷。黄金菊汤剂药效组分含量分别为黄芩苷0.264 4%、绿原酸0.016 3%、荭草苷0.014... 目的:分析中药黄金菊汤剂的化学药效组分。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分析得到了黄金菊汤剂中的4种药效成分,即黄芩苷,绿原酸,荭草苷,牡荆苷。黄金菊汤剂药效组分含量分别为黄芩苷0.264 4%、绿原酸0.016 3%、荭草苷0.014 1%、牡荆苷0.003 57%。结论:黄金菊汤剂中4种药效组分可作为其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菊汤剂 药效组分 RP-HPLC
下载PDF
利用生物效应比评价利咽丹质量的方法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容 张贵君 +1 位作者 王津津 周凌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404-407,共4页
目的:测定利咽丹(Liyan Dan,LYD)及其药效组分(active components alignment,ACA)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的生物效应比,探讨使用药效组分标准生物效价表述中药质量的新鉴定方法。方法:用MTT染色法检测对HSV-Ⅰ所致细胞病变(cytopath... 目的:测定利咽丹(Liyan Dan,LYD)及其药效组分(active components alignment,ACA)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的生物效应比,探讨使用药效组分标准生物效价表述中药质量的新鉴定方法。方法:用MTT染色法检测对HSV-Ⅰ所致细胞病变(cytopathogenoc effect,CPE)的抑制作用,用HPLC和UV法检测药效组分。用利咽丹及其药效组分对感染HSV-Ⅰ的细胞保护率(protective percent,PP)计算其生物效应比(biologlical effect ratio,BER)。BERS=PPS/PPACA(药物对细胞的保护率/药效组分对细胞的保护率;药物浓度2-x mg/mL)。结果:利咽丹有抑制HSV-Ⅰ所致CPE的活性,其生物效应比为1.16。结论:中药及其药效组分的生物效应比可以反映和揭示其品质的内涵,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表述中药疗效的本质。本研究提出了中药品质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引入了生物效应比和药效组分的新概念。中药药效组分生物效应质量鉴定方法如下:第一,建立药效组分标准生物效应作为效应标准;第二,按照药效组分生物效应标准的检测方法测定供试品;第三,按照公式计算生物效应比(BERS=PPS/PPACA)。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生物效应比标准:1≥BERS≥0.9时,为合格药品;BERS>1时为优质药品;BERS<0.9时为不合格药品。此质量评价方法比仅依靠一种或两种化学成分含量来评价质量要更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咽丹 药效组分 生物效应比 质量鉴定方法
下载PDF
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文茜 程京艳 +4 位作者 文春先 彭慧 高晓美 毛莹 张贵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60-63,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为药效组分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黄芩清热燥湿的药效组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分析目标物,用HPLC的方法测定,数据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目的:研究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为药效组分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黄芩清热燥湿的药效组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分析目标物,用HPLC的方法测定,数据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分别是:河北-1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比例为66.51-72.78∶11.82-12.82∶3.99-4.31∶1;河北-2为21.72-22.44∶4.42-4.52∶2.56-2.64∶1;甘肃为22.84-23.26∶4.68-4.95∶2.94∶1;山西-1为43.4-43.88∶17.30-17.87∶0.22-0.33∶1;山西-2为35.99-39.33∶6.94-7.61∶2.22-2.44∶1;山西-3为20.06-21.03∶5.98-6.60∶0.23-0.31∶1;内蒙-1(野生)为28.69-30.80∶5.66-6.21∶2.49-2.89∶1;内蒙-2(野生)为15.85-16.19∶3.53-3.55∶2.86-2.90∶1;内蒙-3(野生)为56.76-59.81∶11.98-12.53∶2.29-2.49∶1。结论:采用相同的样品处理方法,得出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其清热燥湿功能的黄酮类药效组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效物质的不同必然导致药效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不同黄芩商品的产地有所不同。因此建议黄芩药材质量标准中的基原应包含产地信息,且临床应用黄芩时应根据其商品信息进行剂量调整,以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商品药材 黄酮类药效组分 变化规律 质量标准
下载PDF
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雅楠 张贵君 +4 位作者 张智圆 黄睿 刘晶晶 刘长松 李景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4-57,共4页
目的:评价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1]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逐层对三批(批号为20110201、20110202、20110203)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步计算和整体合成,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和扩展... 目的:评价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1]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逐层对三批(批号为20110201、20110202、20110203)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步计算和整体合成,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和扩展不确定度(U)。结果:黄金菊药效组分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88.04±0.84)%,20110202:(88.03±0.84)%,20110203:(88.06±0.84)%;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5.67±0.12)%,20110202:(5.67±0.16)%,20110203:(5.67±0.12)%;荭草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4.53±0.09)%,20110202:(4.54±0.09)%,20110203:(4.54±0.09)%;牡荆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1.136±0.02)%,20110202:(1.135±0.02)%,20110203:(1.134±0.02)%,k=2,p=95%。结论:影响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的主要是操作因子中的称量、定容和移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菊 药效组分 标准物质 分量定值 不确定度
下载PDF
大孔树脂对零陵香总黄酮的富集与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长松 张贵君 张智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1424-1426,共3页
目的:研究用大孔树脂富集与纯化零陵香总黄酮工艺条件,为建立质量评价指标和中药药效组分新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方法筛选大孔树脂,通过动态单因素考察确定零陵香总黄酮富集与纯化工艺。结果:D101大孔树脂对零陵... 目的:研究用大孔树脂富集与纯化零陵香总黄酮工艺条件,为建立质量评价指标和中药药效组分新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方法筛选大孔树脂,通过动态单因素考察确定零陵香总黄酮富集与纯化工艺。结果:D101大孔树脂对零陵香总黄酮有良好的富集纯化效果。其动态富集纯化工艺条件为:零陵香总黄酮上样浓度为1 g/mL,树脂和药液的体积比为1∶1,吸附流速为1 mL/min,用3 BV50%的乙醇以1 mL/min的流速洗脱,零陵香总黄酮的纯度由1.2%提高到18.4%。结论:D101大孔树脂用于零陵香总黄酮的富集与纯化,可提高纯度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陵香 总黄酮 D101大孔树脂 富集与纯化 药效组分
下载PDF
HPLC测定野菊花中两种黄酮类药效组分的含量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明侠 张贵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8年第2期20-22,共3页
目的:建立并测定野菊花中两种黄酮类药效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供试品为载体,采用HPLC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乙腈-0.5%磷酸水(乙腈起始浓度为10%,40min结束线性增加至50%)为流动相;检测... 目的:建立并测定野菊花中两种黄酮类药效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供试品为载体,采用HPLC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乙腈-0.5%磷酸水(乙腈起始浓度为10%,40min结束线性增加至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柱温30℃。结果:蒙花苷的线性范围为0.308~6.160μg(r=0.9999),木犀草素-O-β-D-葡萄糖苷的线性范围为0.0732~1.4640μg(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0%和99.67%,RSD分别为1.10%、0.83%(n=5)。结论:该方法同时测定2种有效成分,准确、快速、重现性好,适合于测定野菊花中蒙花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野菊花 黄酮类药效组分 蒙花苷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
下载PDF
HPLC法测定野菊花70%乙醇提取物中两种有机酸类药效组分的含量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明侠 张贵君 《中医药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33-35,共3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野菊花中两种有机酸类药效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野菊花为载体,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色谱柱(4.6×250ram,5ttm);乙腈-0.5%磷酸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野菊花中两种有机酸类药效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野菊花为载体,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色谱柱(4.6×250ram,5ttm);乙腈-0.5%磷酸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6nm;柱温30℃。绿原酸的线性范围为O.05944~1.1888μg(r=0.99992),咖啡酸的线性范围为O.00384~0.0768μg(r=0.99997),回收率分别为100.10%和99.74%,RSD分别为1.16%、1.03%(n=5)。结论:HPLC法可同时测定野菊花中绿原酸和咖啡酸两个有机酸类,药效组分,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重现性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野菊花 有机酸类药效组分 绿原酸 咖啡酸
下载PDF
酸橙枳实黄酮类抗氧化活性的药效组分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贾富霞 王秀娟 罗容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5期2261-2265,共5页
目的:研究酸橙枳实中黄酮类抗氧化药效组分。方法:利用统计学中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方法,将酸橙枳实黄酮类组分HPLC共有峰峰面积和用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测定(FRAP)3个抗氧化活性指标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参与... 目的:研究酸橙枳实中黄酮类抗氧化药效组分。方法:利用统计学中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方法,将酸橙枳实黄酮类组分HPLC共有峰峰面积和用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测定(FRAP)3个抗氧化活性指标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参与抗氧化作用的药效组分及各组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用十批药材各药效组分的峰面积平均值计算药效组分之间比例。结果:酸橙枳HPLC图谱中的11个黄酮类组分峰与其抗氧化活性相关。与清除DPPH自由基正相关的药效组分,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是:新橙皮苷>X1>野漆树苷>柚皮苷>X6>X3,组分间比例为13.8∶3.4∶1∶14.9∶1.5∶1.2;与清除ABTS自由基正相关的药效组分,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是:新橙皮苷>野漆树苷>X1,组分间比例为13.8∶1∶3.4;与总抗氧化能力正相关的药效组分,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是:新橙皮苷>X1>柚皮苷>X3>川陈皮素>橙皮苷>X6>芸香柚皮苷>X4>野漆树苷>X2,组分间比例为13.8∶3.4∶14.9∶1.2∶1.9∶1.2∶1.5∶1.3∶0.8∶1∶0.4。结论:酸橙枳实抗氧化药效效应是多个黄酮类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新橙皮苷、野漆树苷和未知成分X1是酸橙枳实黄酮类抗氧化核心药效组分;新橙皮苷、野漆树苷和未知成分X1之间的比例为13.8∶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橙枳实 药效组分 抗氧化 黄酮类 高效液相色谱法 自由基 总抗氧化能力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下载PDF
煎煮时间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佳琳 张贵君 +5 位作者 郭亚芳 彭慧 孙启玉 刘亮 王月 刘傲雪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2300-2303,2307,共5页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为栀子柏皮汤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同时测定不同煎煮时间(10,20,30,40,50,60 min)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为栀子柏皮汤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同时测定不同煎煮时间(10,20,30,40,50,60 min)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木兰花碱-甘草苷(λ=238 nm)、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λ=265 nm)、异甘草苷(λ=360 nm)、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λ=440 nm)的含量。结果:当煎煮时间改变时,各成分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及药效组分总量不同煎煮时间下变化显著,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以及药效组分总量在10~20 min均有大幅度上升,20 min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后含量增加,最终含量与20 min时大致相近。结论:不同煎煮时间影响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溶出,从而影响疗效;当煎煮时间为20 min,各组分含量较高,且避免了因受热时间过长对西红花苷类成分的破坏,验证了传统煎煮时间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柏皮汤 栀子苷 盐酸小檗碱 甘草酸 煎煮时间 药效组分 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系统生物学与中药有效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潘国凤 朱晓新 张晓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2期5-11,共7页
本文阐述了将系统生物学引入到中医药研究中的必要性与指导意义,并以中药有效组分与整体受试系统相互作用作为先导研究范例,阐述了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理念与实施方案。指出系统生物... 本文阐述了将系统生物学引入到中医药研究中的必要性与指导意义,并以中药有效组分与整体受试系统相互作用作为先导研究范例,阐述了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理念与实施方案。指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是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分的构成及其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其研究要求尽可能地获得每个层次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整合,因而必须采用以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为特色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中医药学主动运用与其匹配的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学指导科研实践初步显示了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且在某些领域有了很大突破,尤其在中药有效组分对机体的整体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已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药有效组分 病证结合 方证对应 现代技术
下载PDF
中药药效组分的理论与实践(一)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容 张贵君 《天津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759-760,共2页
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中药发展中产生的新理论,对于科学地解析中药、深刻地认识中药、合理地使用中药、持续地传承中药和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传承创新、建立与临床疗效对应质量标准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张贵君教授于200... 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中药发展中产生的新理论,对于科学地解析中药、深刻地认识中药、合理地使用中药、持续地传承中药和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传承创新、建立与临床疗效对应质量标准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张贵君教授于2000—2005年创立了中药生物鉴定法和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并进行了10余年的再实践。综述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形成和实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效组分 理论与实践 传承创新 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质量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