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介导的蛋白酪氨酸激酶1(janus protein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5,STAT5)炎症通路表...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介导的蛋白酪氨酸激酶1(janus protein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5,STAT5)炎症通路表达对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的影响及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62例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实际完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28例,并选取2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和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治疗,观察组采用壮医脐环穴针刺法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SOCS3、JAK1、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1、STAT5、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pSTAT5)蛋白表达,血清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5.71%(24/28)]优于对照组[60.00%(18/30)](P<0.05)。治疗后,两组EASI、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降程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PBMC中SOCS3、JAK1、pJAK1、STAT5、pSTAT5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两组SOCS3蛋白表达量均较治疗前升高,JAK1、pJAK1、STAT5、pSTAT5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4、IL-6、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脐环穴针刺法能改善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其机理与调控细胞内SOCS3-JAK1/SATA5信号通路表达,抑制患者的炎症反应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各大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并建立处方数据库,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1篇文献,共涉及腧穴178个,应用频次共1616次。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应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是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外关;最常选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常应用腧穴多分布于四肢部;应用频次前5位的穴对为曲池-合谷、肩髃-合谷、合谷-外关、肩髃-曲池和曲池-外关;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曲池-合谷;聚类分析将所有穴位分为5大类,主要核心处方为曲池、合谷、外关、肩髃、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选穴归经以阳明经脉为主、多应用四肢部穴位,临床上取穴可根据肢体运动功能状态选择四肢常用穴,再加百会穴与醒脑开窍针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介导的蛋白酪氨酸激酶1(janus protein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5,STAT5)炎症通路表达对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的影响及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62例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实际完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28例,并选取2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和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治疗,观察组采用壮医脐环穴针刺法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SOCS3、JAK1、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1、STAT5、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pSTAT5)蛋白表达,血清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5.71%(24/28)]优于对照组[60.00%(18/30)](P<0.05)。治疗后,两组EASI、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降程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PBMC中SOCS3、JAK1、pJAK1、STAT5、pSTAT5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两组SOCS3蛋白表达量均较治疗前升高,JAK1、pJAK1、STAT5、pSTAT5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4、IL-6、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脐环穴针刺法能改善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其机理与调控细胞内SOCS3-JAK1/SATA5信号通路表达,抑制患者的炎症反应有关。
文摘【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各大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并建立处方数据库,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1篇文献,共涉及腧穴178个,应用频次共1616次。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应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是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外关;最常选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常应用腧穴多分布于四肢部;应用频次前5位的穴对为曲池-合谷、肩髃-合谷、合谷-外关、肩髃-曲池和曲池-外关;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曲池-合谷;聚类分析将所有穴位分为5大类,主要核心处方为曲池、合谷、外关、肩髃、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选穴归经以阳明经脉为主、多应用四肢部穴位,临床上取穴可根据肢体运动功能状态选择四肢常用穴,再加百会穴与醒脑开窍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