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pisOr23 in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 被引量:1
1
作者 HUANG Tian-yu ZHANG Rui-bin +4 位作者 YANG Lu-lu CAO Song Frederic FRANCIS WANG Bing WANG Gui-r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414-1423,共10页
Pea aphid,Acyrthosiphon pisum,is a serious pest of many different leguminous plants,and it mainly relies on its odorant receptors(Ors)to discriminate among host species.However,less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that Ors pl... Pea aphid,Acyrthosiphon pisum,is a serious pest of many different leguminous plants,and it mainly relies on its odorant receptors(Ors)to discriminate among host species.However,less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that Ors play in the host plant location.In this study,we identified a novel conserved odorant receptor clade by phylogenetic analysis,and conducted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pisOr23 in A.pisu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omologous Ors from A.pisum,Aphis glycines and Aphis gossypii share 94.28% identity in amino acid sequences.Moreover,conserved motif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annotated homologous Or23 from eight aphid species,providing further proof of the high conservation level of the Or23 clade.According to the tissue expression pattern analysis,ApisOr23 was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antennae.Further functional study using a heterologous Xenopus expression system revealed that ApisOr23 was tuned to five plant volatiles,namely trans-2-hexen-1-al,cis-2-hexen-1-ol,1-heptanol,4’-ethylacetophenone,and hexyl acetate.Among them,trans-2-hexen-1-al,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released from legume plants,activated the highest response of ApisOr23.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nserved Or23 clade in most aphid species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t plant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yrthosiphon pisum odorant recept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two-electrode voltage clamp trans-2-hexen-1-al
下载PD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Gene Family of the Pea Aphid,Acyrthosiphon pisum
2
作者 LIU Yi-peng LIN Ke-jian +2 位作者 LIU Yang GUI Fu-rong WANG Gui-r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083-2091,共9页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nAchRs) are cholinergic receptors that form ligand-gated ion channels by ifve subunits in insect and vertebrate nervous systems. The insect nAChR is the molecular target of a c...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nAchRs) are cholinergic receptors that form ligand-gated ion channels by ifve subunits in insect and vertebrate nervous systems. The insect nAChR is the molecular target of a class of insecticides, neonicotinoids. Here, we identiifed and cloned 11 candidate nAChR subunit genes in Acyrthosiphon pisum using genome-based bioinformatics combined modern molecular techniques. Most A. pisum nAChRs including α1, α2, α3, α4, α6, α8, and β1 show highly sequence identities with the counterparts of other insects examined. Expression proifles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subunit genes were expressed in adult head. At least two subunits have alternative splicing that obviously increase A. pisum nicotinic receptor diversity. This study will be invaluable for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eonicotinoid-like insecticides in sucking pests, and for ultimately establishing the screening platform of novel insect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yrthosiphon pisum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lternative splicing expression profile
下载PDF
温度对豌豆蚜体型、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3
作者 张育霞 史历 +1 位作者 袁月 张廷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明确不同温度对豌豆蚜体型、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离体植物叶片饲养法,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15、20、25℃)处理后豌豆蚜的体型、生长发育及繁殖指标。【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豌豆蚜的体型逐渐... 【目的】明确不同温度对豌豆蚜体型、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离体植物叶片饲养法,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15、20、25℃)处理后豌豆蚜的体型、生长发育及繁殖指标。【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豌豆蚜的体型逐渐减小,单位体质量的表面积逐渐增大;发育历期和寿命逐渐缩短,平均每雌产蚜量先增后减。在低温(15℃)处理下,豌豆蚜体长(4.10 mm)和后足胫节长度(3.07 mm)最长,表面积(4.74 mm2)最大,体质量(3.11 mg)最大;若蚜发育历期(12.44 d)和寿命(43 d)最长;平均每雌产蚜量(75.45头)最少。【结论】温度对豌豆蚜体型、生长发育及繁殖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体型 温度 存活曲线 繁殖
下载PDF
豌豆蚜几丁质脱乙酰酶(ApCDAs)的鉴定及表达特性
4
作者 陶妍 李春春 +2 位作者 张克信 孔利利 刘长仲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28,共8页
通过BLAST比对和软件分析,共筛选出4个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几丁质脱乙酰基因( ApCDA1、 ApCDA2、 ApCDA3和 ApCDA5),并分析了其生物学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发现4个ApCDAs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 ApCDA1基因在1龄、... 通过BLAST比对和软件分析,共筛选出4个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几丁质脱乙酰基因( ApCDA1、 ApCDA2、 ApCDA3和 ApCDA5),并分析了其生物学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发现4个ApCDAs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 ApCDA1基因在1龄、2龄若虫和成虫期表达量较高;ApCDA2基因在4龄若虫的表达量高于其他龄期;ApCDA3基因在各发育阶段后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前期和中期,2龄若虫后期表达量最高;ApCDA5基因在3龄若虫的表达量偏高,2龄后期的表达量最高;此外, ApCDA1和 ApCDA3在3龄若虫和成虫中肠、胚胎和表皮内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ApCDA2和 ApCDA5。结果表明,ApCDAs基因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蜕皮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几丁质脱乙酰酶 表达模式 RT-QPCR
下载PDF
抗、感紫花苜蓿品种对豌豆蚜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5
作者 姚路 王森山 +5 位作者 马瑞 魏江文 王文军 宋丽雯 刘磊 蒋琼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02-1709,共8页
昆虫无法合成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全部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或其他途径获取,而植物韧皮部氨基酸被认为是蚜虫生产性能的关键限制因素。为明确抗蚜紫花苜蓿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液相-质谱联... 昆虫无法合成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全部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或其他途径获取,而植物韧皮部氨基酸被认为是蚜虫生产性能的关键限制因素。为明确抗蚜紫花苜蓿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液相-质谱联用仪测定了豌豆蚜取食抗、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蚜品种‘甘农5号’和感蚜品种‘猎人河’)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供试植物材料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甘农5号’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猎人河’(P<0.05),差异倍数为2.25;豌豆蚜取食‘甘农5号’后天冬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豌豆蚜取食‘猎人河’后的含量(P<0.05),差异倍数为1.48;豌豆蚜取食‘甘农5号’后脯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低于豌豆蚜取食‘猎人河’后的含量(P<0.05),差异倍数分别为0.31、0.81、0.61和0.86。说明抗蚜紫花苜蓿品种‘甘农5号’可导致豌豆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且可通过影响豌豆蚜的脯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来影响豌豆蚜的生存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豌豆蚜的防治及优质抗蚜苜蓿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昆虫 紫花苜蓿 游离氨基酸 液相-质谱联用仪 抗蚜 氨基酸测定
下载PDF
单宁酸对豌豆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王继祖 刘磊 +1 位作者 王森山 宋丽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9-467,共9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单宁酸(2 g·L^(-1))处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48 h后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以及不同组织GST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以明确单宁酸对GST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蚜取食单宁酸(2 g·L^... 本研究通过测定单宁酸(2 g·L^(-1))处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48 h后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以及不同组织GST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以明确单宁酸对GST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蚜取食单宁酸(2 g·L^(-1)) 48 h后,GST活性下降。相比不处理对照,经单宁酸处理后,豌豆蚜头部有7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GST104、ApGSTX1上调表达3倍左右;胸部有10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GSTD6上调表达6.4倍;腹部有10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GST101、ApGST105上调5倍左右;中肠有9个GST基因上调表达,其中ApPGST105上调表达3.2倍。从结果可以看出,单宁酸对豌豆蚜GST基因的表达产生了影响,部分GST基因显著上调表达(P <0.05),表明GST基因可能在豌豆蚜对单宁酸的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解毒酶 植物次生物质 中肠 GST基因 组织解剖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南方小花蝽对为害蚕豆的三种蚜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媛 王葶 +2 位作者 查旭榕 昝庆安 张宏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豆蚜Aphis craccivo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是为害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是重要捕食性食蚜天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为明确南方小花蝽对豆科作物上3种蚜虫的捕食作... 豆蚜Aphis craccivo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是为害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是重要捕食性食蚜天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为明确南方小花蝽对豆科作物上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捕食选择性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不同龄期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5龄若虫,雌成虫,低龄若虫。对豆蚜的捕食量均大于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对豌豆蚜的捕食量最小,雌成虫对以上3种蚜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豆蚜63.69头/d、豌豆蚜36.23头/d和豌豆修尾蚜49.26头/d。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寻找效应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小花蝽龄期的增加而升高,相同龄期的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寻找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豌豆修尾蚜,豆蚜,豌豆蚜。南方小花蝽对猎物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干扰,当猎物密度不变时,随着小花蝽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小花蝽平均捕食量下降,其干扰反应符合HasseⅡ模型方程。南方小花蝽对豆蚜、豌豆蚜和豌豆修尾蚜的喜好性指数分别为0.186、-0.245、0.027,对豆蚜和豌豆修尾蚜表现出正喜好性,且对豆蚜的喜好性强于豌豆修尾蚜,但对豌豆蚜表现出负喜好性。综上所述,南方小花蝽对豆科作物上的3种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豆蚜 豌豆蚜 豌豆修尾蚜 功能反应
下载PDF
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豌豆蚜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月明 张永栋 +1 位作者 宫厚艳 吕志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1-1318,共8页
【目的】明确抗生素处理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专性共生菌的影响,探究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诊断PCR检测试验所用绿色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类型;通过注射和饲喂抗生素去除兼性共生... 【目的】明确抗生素处理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专性共生菌的影响,探究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诊断PCR检测试验所用绿色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类型;通过注射和饲喂抗生素去除兼性共生菌,建立不含兼性共生菌的豌豆蚜品系;定量PCR检测含有和不含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中专性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拷贝数;记录含有和不含S.symbiotica的豌豆蚜体重、蜕皮率、死亡率和繁殖力。【结果】试验所用豌豆蚜成蚜中仅含有1种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使用注射抗生素的方法能够去除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并且对豌豆蚜中专性共生菌B.aphidicola的含量没有影响。与含有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相比,不含兼性共生菌的豌豆蚜体重增长缓慢,在出生后9 d时体重不到含有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体重的1/3;不含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的豌豆蚜1龄若蚜历期延长、死亡率升高,且平均每头成蚜所产后代数降低。【结论】实验室绿色豌豆蚜品系携带共生菌S.symbiotica。去除豌豆蚜体内的S.symbiotica不会影响专性共生菌B.aphidicola的含量,但会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共生菌 生活史参数 抗生素注射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苜蓿上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效能及捕食偏好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晓宁 席驳鑫 +4 位作者 张博鸿 孙元星 胡桂馨 刘艳君 郝亚楠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5,共8页
异色瓢虫是我国苜蓿重要的天敌昆虫,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是严重为害苜蓿的刺吸类害虫。为探究异色瓢虫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潜力,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成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异色瓢虫是我国苜蓿重要的天敌昆虫,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是严重为害苜蓿的刺吸类害虫。为探究异色瓢虫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潜力,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成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猎物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对两种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豌豆蚜2~3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最强,雌成虫次之,异色瓢虫1~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减少而逐渐降低。另外,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较弱。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猎物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以3种不同数量比例(豌豆蚜:蓟马=40:80头、60:60头、80:40头)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D)均大于1,表明4龄幼虫对豌豆蚜表现较强的正捕食偏好性;但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无明显的捕食偏好。综上表明异色瓢虫对苜蓿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异色瓢虫4龄幼虫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且优于1~3龄幼虫。当两种猎物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偏好取食豌豆蚜2~3龄若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豌豆蚜 牛角花齿蓟马 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
下载PDF
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0
作者 田莹 陈瑞朋 +3 位作者 黄天宇 陈国华 王冰 王桂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6-213,共8页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气味受体家族存在明显扩张现象,推测在豌豆蚜寄主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上的气味受体基因,明确这些气味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PCR技术克隆特异性扩张分...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气味受体家族存在明显扩张现象,推测在豌豆蚜寄主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上的气味受体基因,明确这些气味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PCR技术克隆特异性扩张分支上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技术测定这些基因在触角及足中的表达水平。克隆获得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中4个气味受体基因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OL739156-OL739159),分别编码374~376个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为68.09%~83.11%,均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荧光定量RT-qPCR结果显示ApisOR6、ApisOR8、ApisOR13和ApisOR14基因在豌豆蚜成虫触角及足中均有表达,其中ApisOR8、ApisOR13和ApisOR14基因在触角中偏好表达,ApisOR13基因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解析豌豆蚜特异性扩张气味受体的功能提供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气味受体 选择压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豌豆蚜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评估
11
作者 高雨晴 马子淇 +4 位作者 李真祥 陈珍珍 刘芳华 康志伟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3-675,共1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内参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估,为豌豆蚜基因表达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qPCR测定昆虫常用14种候选内参基因(EF1α,Tubulin,NADH,RPL12,SDHB, 18S rRNA, 28S rRN...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内参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估,为豌豆蚜基因表达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qPCR测定昆虫常用14种候选内参基因(EF1α,Tubulin,NADH,RPL12,SDHB, 18S rRNA, 28S rRNA, 16S rRNA,ATPase,Actin,TATA,RPL32,GAPDH和RPL7)在豌豆蚜不同发育阶段(1-4龄若蚜和成蚜)、有翅和无翅孤雌成蚜、孤雌无翅成蚜不同组织(头、胸和腹)、不同地理种群(美国种群、甘肃种群、云南种群和德令哈种群)的孤雌无翅成蚜、不同寄主植物(苜蓿、三叶草和蚕豆)饲养的孤雌无翅成蚜、不同光周期(24L∶0D, 0L∶24D和16L∶8D)下饲养的孤雌无翅成蚜、不同温度(4, 18和35℃)下饲养的孤雌无翅成蚜和吡虫啉(200 g/L)处理下孤雌无翅成蚜中的表达量;利用RefFinder,ΔCt法,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对上述14种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以CYP6CY3为靶标基因,探究不同内参基因对其在吡虫啉(200 g/L)处理下孤雌无翅成蚜中表达量分析的影响。【结果】依据qPCR检测结果,通过RefFinder对ΔCt法,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结果的综合分析显示,在不同生物条件下(发育阶段、翅型、组织、地理种群和寄主植物),18S rRNA和GAPDH是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16S rRNA和Actin的表达稳定性最差。在非生物条件下(光周期、温度和杀虫剂),18S rRNA和EF1α的表达最稳定,而Tubulin和TATA的表达稳定性最差。基于GeNorm最佳内参基因数分析和不同内参基因对靶标基因CYP6CY3表达影响的分析,推荐使用2个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18S rRNA和EF1α用于豌豆蚜的进一步研究。【结论】在豌豆蚜qPCR分析中,推荐同时使用18S rRNA和EF1α作为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内参基因 稳定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分析
下载PDF
竞争效应对红色型豌豆蚜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杨 杨燕芬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0-186,共7页
为明确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效应对红色型豌豆蚜生长和繁殖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红色豌豆蚜克隆、绿色型豌豆蚜克隆及豌豆修尾蚜克隆作为试验材料,选用琼脂法,首先制备4种竞争试验区(1头区,2头区,种内竞争区和种间竞争区),观察各试验区蚜... 为明确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效应对红色型豌豆蚜生长和繁殖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红色豌豆蚜克隆、绿色型豌豆蚜克隆及豌豆修尾蚜克隆作为试验材料,选用琼脂法,首先制备4种竞争试验区(1头区,2头区,种内竞争区和种间竞争区),观察各试验区蚜虫的种群动态,另准备3个(红色型、绿色型及豌豆修尾蚜)高密度种群处理,分别往里放入1头4龄红色克隆若虫,统计其3日总产蚜数。结果发现,种内竞争区和种间竞争区,二者的竞争效应都非常明显,竞争区混合种群的增殖率高于2头区,种间竞争区红色克隆胜利组单头红色克隆第10天新生蚜数高于其他处理。此外,高密度的绿色克隆和豌豆修尾蚜种群均能抑制红色克隆的繁殖。因此,红色型豌豆蚜能通过评估竞争种和同伴的相对密度来控制繁殖,无论是种间竞争还是种内竞争均能影响其繁殖,且种间竞争可能加速它的繁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种内竞争效应 种间竞争效应 繁殖
下载PDF
次生共生菌对红色型豌豆蚜有性世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李杨 杨燕芬 陈明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12-2019,共8页
为研究次生共生菌对红色型豌豆蚜有性世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同时感染Hamiltonella和Regiella的红色型豌豆蚜作为初始蚜虫,首先运用抗生素喂食法得到未感染克隆,再制备3个人工感染克隆。将各克隆置于短日照环境下调查性比,再使用性... 为研究次生共生菌对红色型豌豆蚜有性世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同时感染Hamiltonella和Regiella的红色型豌豆蚜作为初始蚜虫,首先运用抗生素喂食法得到未感染克隆,再制备3个人工感染克隆。将各克隆置于短日照环境下调查性比,再使用性蚜制作9个交配组合,统计各组合中性蚜交配后寿命、单雌产卵数和受精成功率,并调查受精卵的孵化历期和孵化率。结果发现:感染Hamiltonella或Regiella后,豌豆蚜性比会变得偏雌,且性蚜寿命也会减短;当性雌蚜感染时,其单雌产卵数显著减少,而雄蚜感染会导致受精成功率下降;虽然次生共生菌对受精卵孵化历期无影响,但是感染次生共生菌的受精卵孵化率显著上升;同时感染Hamiltonella和Regiella后并未发生相加效应。因此,尽管Hamiltonella和Regiella对豌豆蚜性蚜寿命有负面影响,但它们能通过调节性比、提高受精卵孵化率的方式来增强宿主适合度。Hamiltonella和Regiella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次生共生菌 有性世代 发育 繁殖
下载PDF
单宁酸对豌豆蚜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洪搏 刘磊 +2 位作者 宋丽雯 魏江文 吴宜亭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41-148,共8页
【目的】明确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转录水平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单宁酸的响应,为探索CYP450基因和GST基因在豌豆蚜代谢单宁酸中的功能提供前期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 【目的】明确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转录水平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单宁酸的响应,为探索CYP450基因和GST基因在豌豆蚜代谢单宁酸中的功能提供前期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单宁酸处理下豌豆蚜CYP450基因和GST基因的转录变化。【结果】经单宁酸处理后,豌豆蚜多个CYP450基因和GST基因的转录水平都表现出显著上调。其中,CYP450基因CYP4C107、CYP6K109、CYP6A1302、CYP303A1和CYP3077A1分别显著上调1.88、1.67、2.37、2.81和4.46倍;GST基因GST104、GST105、GST108和GST109分别显著上调1.42、2.07、4.89和1.41倍,GSTx1、GSTx4和GSTx6分别显著上调1.77、1.33和1.62倍,GSTm、GSTt、GSTcd和GSTd702分别显著上调1.60、1.44、1.40和4.27倍。【结论】CYP450基因和GST基因可能在豌豆蚜代谢单宁酸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P450 GST 基因表达 植物次生代谢物
下载PDF
芥子油苷对豌豆蚜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王森山 王文军 +3 位作者 刘磊 魏江文 姚路 吴宜亭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805,共8页
为明确植物次生物质芥子油苷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体内3种解毒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设置对照组(0,CK)和3个不同浓度(0.94、1.87、2.86μmol·g^(-1))芥子油苷的处理组,测定豌豆蚜取食含有不... 为明确植物次生物质芥子油苷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体内3种解毒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设置对照组(0,CK)和3个不同浓度(0.94、1.87、2.86μmol·g^(-1))芥子油苷的处理组,测定豌豆蚜取食含有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添加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随着豌豆蚜取食时间延长和芥子油苷浓度升高,3种解毒酶活性逐渐升高;在芥子油苷浓度为0.94、1.87和2.86μmol·g^(-1)时,3种酶活性基本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CarE、GSTs和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三者相比,P450s酶活性显著高于CarE和GSTs活性(P<0.05),且在芥子油苷浓度为2.86μmol·g^(-1)处理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P450s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60倍和1.90倍,该结果体现了两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豌豆蚜 芥子油苷 人工饲料 羧酸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细胞色素P450s
下载PDF
使用不同营养液的琼脂法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蚕豆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李杨 《东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40-44,共5页
豌豆蚜不仅是重要的作物害虫,也是研究生物进化机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使用豌豆蚜及其寄主蚕豆作为试验材料,对琼脂法效果进行评价。分别选择花宝、德沃多及明斯特三种营养液作为琼脂培养基基质,对蚕豆叶进行培养,结果发现使用花宝营养... 豌豆蚜不仅是重要的作物害虫,也是研究生物进化机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使用豌豆蚜及其寄主蚕豆作为试验材料,对琼脂法效果进行评价。分别选择花宝、德沃多及明斯特三种营养液作为琼脂培养基基质,对蚕豆叶进行培养,结果发现使用花宝营养液的培养基对叶片生长促进效果最好。无论加入哪一种营养液,琼脂法饲养的豌豆蚜和用蚕豆苗饲养的相比,在寿命、发育时间、成虫尺寸以及繁殖力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琼脂法可用于豌豆蚜的饲养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蚕豆叶 饲养 生长
原文传递
CO_(2)浓度升高对阿尔蚜茧蜂寄生及后代蜂适合度的影响
17
作者 杨泽远 张克信 刘长仲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3期134-139,共6页
旨在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阿尔蚜茧蜂(Aphidius ervi)寄生及后代蜂适合度的影响。在温度24℃、CO_(2)浓度为380、550、750μL/L的人工气候箱中连续培养3代阿尔蚜茧蜂。结果表明,随着CO_(2)浓度升高阿尔蚜茧蜂的寄生率、羽化率和雌性比... 旨在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阿尔蚜茧蜂(Aphidius ervi)寄生及后代蜂适合度的影响。在温度24℃、CO_(2)浓度为380、550、750μL/L的人工气候箱中连续培养3代阿尔蚜茧蜂。结果表明,随着CO_(2)浓度升高阿尔蚜茧蜂的寄生率、羽化率和雌性比例显著降低,成虫寿命极显著降低,但对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世代因子对阿尔蚜茧蜂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随着CO_(2)浓度升高阿尔蚜茧蜂寿命极显著降低,不同世代之间阿尔蚜茧蜂的寄生率、羽化率、雌性比例、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CO_(2)浓度升高降低了阿尔蚜茧蜂的寄生效果以及后代蜂的适合度,从而推测大气CO_(2)浓度升高下阿尔蚜茧蜂对豌豆蚜的控害作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蚜茧蜂 适合度 不同CO_(2)浓度 寄生效果 豌豆蚜
下载PDF
紫外线(UV-B)辐射对不同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杜军利 武德功 +2 位作者 张廷伟 钱秀娟 刘长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26-1630,共5页
为了明确紫外线(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2种不同色型豌豆蚜的初生若蚜经过40 W UV-B波段紫外线每日照射30 min,在3种温度梯度(16℃、20℃、24℃)和2种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5号&qu... 为了明确紫外线(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2种不同色型豌豆蚜的初生若蚜经过40 W UV-B波段紫外线每日照射30 min,在3种温度梯度(16℃、20℃、24℃)和2种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5号"条件下,在人工气候箱中单头饲养,测定各个处理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在"甘农3号"上,16℃时,在UV-B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20℃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体质量差无显著变化(P>0.05);而在24℃时,UV-B辐射下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甘农5号"上,在16℃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20℃和24℃时,UV-B辐射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由此可知,UV-B辐射对豌豆蚜的影响与温度和苜蓿品种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UV-B)辐射 豌豆蚜 色型 温度 苜蓿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小桐子枝叶提取物对蚜虫的毒杀活性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育川 郭巧生 +2 位作者 邵清松 代晓蕾 张佩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9-93,共5页
以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为溶剂,采用冷浸法对小桐子(Jatropha curcasL.)枝叶进行了粗提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各粗提物对豌豆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和桃蚜〔Myzus persicae(Su lzer)〕的毒力,从中筛... 以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为溶剂,采用冷浸法对小桐子(Jatropha curcasL.)枝叶进行了粗提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各粗提物对豌豆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和桃蚜〔Myzus persicae(Su lzer)〕的毒力,从中筛选出毒力最高的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的活性组分分离及毒杀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随溶剂极性的减小,小桐子枝叶不同溶剂粗提物的提取率降低,其中水和乙醇粗提物的提取率较高,分别为18.76%和11.94%;6种溶剂粗提物对豌豆长管蚜和桃蚜都具有一定的毒力,其中,乙醇粗提物的毒力显著高于其他溶剂粗提物,LC50分别为2.693 3和2.565 6 g.L-1。乙醇粗提物的水、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萃取物均对桃蚜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其中石油醚萃取物的萃取率最高(74.27%),对桃蚜的毒杀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溶剂萃取物,8 g.L-1石油醚萃取物对桃蚜的24 h校正死亡率高达94.5%。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枝叶的灭蚜活性组分存在于其乙醇粗提物的低极性组分中。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确定了小桐子枝叶灭蚜活性组分的提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枝叶 提取物 豌豆长管蚜 桃蚜 毒杀活性
下载PDF
不同紫外辐射时间对2种色型豌豆蚜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杜军利 武德功 +2 位作者 张廷伟 钱秀娟 刘长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1-966,共6页
通过研究不同紫外(UV-B)辐射时间对2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usm)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明确其对紫外胁迫的适生性。将2种不同体色的豌豆蚜成蚜经过40W紫外辐射1,2,4,6,8,10h后,单头饲养在甘农3号(G3)和甘农5号(G5)紫花苜蓿(M... 通过研究不同紫外(UV-B)辐射时间对2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usm)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明确其对紫外胁迫的适生性。将2种不同体色的豌豆蚜成蚜经过40W紫外辐射1,2,4,6,8,10h后,单头饲养在甘农3号(G3)和甘农5号(G5)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上,最终获得各处理F2代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重差及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短时间辐射下(1,2h),在G3上红色型豌豆蚜F2代的生长发育显著加快,但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无显著变化,绿色型则均无显著变化,在G5上2种体色型豌豆蚜F2代均无显著变化;长时间辐射处理下(10h),2种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均显著延缓,在同一苜蓿品种上,绿色型豌豆蚜延缓比例均大于红色型;紫外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F2代的生长发育延缓比例在G5上均大于G3上。紫外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可遗传的,在G3上,短时间紫外辐射能够促进红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在G3和G5上,长时间紫外辐射均能抑制2种体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且绿色型比红色型敏感,表明紫外胁迫对豌豆蚜的影响与苜蓿品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辐射 色型 豌豆蚜 生物学特性 体重差 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