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rapeseed yield-related traits revealed by elite lines under multiple environments
1
作者 Hui WANG Qiong HU +6 位作者 Jun WANG Yunchang LI Li FU Jia LIU Zhongfen WEI Wenxiang WANG Desheng MEI 《Oil Crop Science》 2016年第2期26-34,共9页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Brassica napus yield, additive dominance with additive - by - additive epistatic effects ( ADAA) genetic model and a 6 X 8 partial dial- lel cross de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Brassica napus yield, additive dominance with additive - by - additive epistatic effects ( ADAA) genetic model and a 6 X 8 partial dial- lel cross desig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effects and correlations of five yield related traits of 14 excellent Brassica napus parental lines and their 46 and F2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lique density (SD) , siliques per plant (SPP) , seeds per silique (SPS) and thousand - seed weight (TSW) exhibited not only additive and dominant effects, but also significant epistatic effects. The dominant effects of all five yield - related traits were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eir additive effects and epistatic effects. Yield per plant (YPP) showed significant genetic correlation with SD, SPP and SPS, and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genetic correlation was the dominance correlation. SPP and SPS both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SW. The SD of rapeseed was genetically correlated with all three components of yield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genetic effect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ree yield components, indicating that SD is a potential trait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 between TSW and SPP as well as S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yield related traits correlation analysis genetic effects additive - dominance - epistatic genetic model interaction with environment
下载PDF
Genetic Effect 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Traits of 16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Lines in Upland Cotton
2
作者 LUAN Ming-bao GUO Xiang-mo ZHANG Yong-shan YAO Jin-b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290-1297,共8页
Evaluation of the genetic effect 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cotton breeding. Sixteen CSB lines and TM-1 introduced from USDA/ARS were used as male and top-crossed with three elite cul... Evaluation of the genetic effect 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cotton breeding. Sixteen CSB lines and TM-1 introduced from USDA/ARS were used as male and top-crossed with three elite cultivars and the 51 F1 hybrids, 16 CSB lines, TM-1, and 3 elite cultivars were planted at the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 Anyang, Henan Province and Xiaj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 yield traits and fiber quality data were obtained and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 on each trait were measured by AD model. Boll weight takes the largest additive proration, whereas boll number takes the least additive proration. The largest and the least dominant proration for lint yield and boll weight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Fiber length has the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 and dominance effect was slightly more than additive effect. Larger additive and no dominance effect on uniformity, micronaire, and fiber strength were measur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dditive effect on boll weight of CSB06 and CSB12Sh was observed. CSB14Sh and CSB01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dditive effect on 4 and 3 traits of fiber quality, respectively. CSB01 has the greatest dominant effect on lint yield among CSB lines. The dominant effect on fiber length of CSB lines showed positive. It is beneficial to use CSB06 and CSB12Sh as parents to improve boll size, to use CSB14Sh and CSB01 as parents to improve fiber quality. As for hybrid cotton breeding, it is reasonable using CSB01 to improve lint yield traits, and using CSB01, CSB11Sh, and CSB06 to improve fiber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lines in upland cotton additive genetic effect dominance genetic effect AD model
下载PDF
用联合尺度检验法研究猪产仔数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及基因效应
3
作者 储明星 吴常信 +2 位作者 张建生 顾建平 孙士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8-470,共3页
对二花脸猪、大白猪、杂交 1代和回交 1代 4个群体共计 338窝产仔数的资料进行了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以及基因效应的研究。联合尺度检验法的结果表明 :猪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的群体平均值分别为 12 .78和12 .2 1,二花脸猪总产仔数和活产... 对二花脸猪、大白猪、杂交 1代和回交 1代 4个群体共计 338窝产仔数的资料进行了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以及基因效应的研究。联合尺度检验法的结果表明 :猪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的群体平均值分别为 12 .78和12 .2 1,二花脸猪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基因加性值比大白猪分别高 2 .78头和 2 .5 3头 ,二花脸猪高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基因对大白猪等位基因均为显性 ,显性度分别为 0 .92和 0 .95。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窝产仔数 (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 )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花脸猪 窝产仔数 加性-显性遗传 基因效应
下载PDF
烤烟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肖炳光 朱军 +2 位作者 卢秀萍 白永富 李永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89-1093,共5页
为了研究烤烟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以14个品种(系)及其配制的41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分量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对多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对产量的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腰叶长对产量的显... 为了研究烤烟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以14个品种(系)及其配制的41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分量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对多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对产量的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腰叶长对产量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加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显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均较小。对产量加性效应贡献最大的农艺性状因不同亲本而异,表明各亲本具有其独特的遗传和发育特性。多数杂交组合产量的显性效应主要受腰叶长影响,因此腰叶长可作为间接选择组合产量显性效应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农艺性状 加性-显性模型 多元条件分析
下载PDF
热带温带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遗传力及遗传方差分量的剖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梁文科 张世煌 +5 位作者 戚廷香 邱法展 庹洪章 刘永忠 郑用琏 徐尚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78-2185,共8页
【目的】评估2个热带群体和7个温带群体的育种价值,并在这些群体之间寻找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为利用这些种质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方法】采用9个群体的双列杂交设计,得到36个杂交组合;2002~2003年分别在河南省安阳和湖北省十堰进行田... 【目的】评估2个热带群体和7个温带群体的育种价值,并在这些群体之间寻找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为利用这些种质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方法】采用9个群体的双列杂交设计,得到36个杂交组合;2002~2003年分别在河南省安阳和湖北省十堰进行田间鉴定,获取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用混合线性(AD)模型和MINQUE(1)法(minimum norm quadratic unbiased estimation,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算法)对各性状遗传力、遗传方差分量及其占总表型变异的比率、群体的加性遗传效应和显性遗传效应进行剖析。【结果】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的大多数遗传效应值都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各遗传方差分量的效应对小区产量贡献大小是显性>显性与环境互作>加性与环境互作>加性;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为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出籽率>百粒重>小区产量,加性效应最好的4个群体是Suwan1(31.69)、Stay green c4(25.44),WBM C4(14.15)和中综4号(10.29);而显性效应比较好的4个组合为3×6(883.65)、1×3(572.20)、1×2(404.2376)和6×7(384.59)。【结论】在温带玉米育种中Suwan1和Stay green c4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外来种质,它们都与BSSS C9构成杂种优势模式。在育种实践中,可以把Suwan1和Stay green c4杂交重组,并与BSSS C9构成一对温带和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可以进一步进行相互轮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力 遗传方差分量 加性遗传效应 显性遗传效应 混合线性(AD)模型
下载PDF
烤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肖炳光 朱军 +2 位作者 卢秀萍 白永富 李永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7-323,共7页
利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14个烤烟品种(系)及其配制的41个杂交组合在4个环境下的7个农艺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节距、腰叶宽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叶数、腰叶长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大... 利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14个烤烟品种(系)及其配制的41个杂交组合在4个环境下的7个农艺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节距、腰叶宽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叶数、腰叶长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大,茎围以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产量以加性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系)具有较高的正向加性效应。许多组合的显性主效应及在各试验点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在方向上不尽一致,杂交组合的选配宜针对特定的生态环境进行。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成对性状的各项相关系数为正值,且多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可利用株高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农艺性状 加性-显性模型 基因型×环境互作
下载PDF
7个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庆利 王建飞 +1 位作者 丁俊杰 张红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0,共5页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 7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遗传机制。在水培条件下 ,将亲本和F1世代的 3~ 4叶期幼苗用 8g·L-1的NaCl胁迫处理 10d后 ,测定根系Na+ /K+ 和盐害级别 ,利用主位点组加性显性模型 ,采用向前逐步...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 7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遗传机制。在水培条件下 ,将亲本和F1世代的 3~ 4叶期幼苗用 8g·L-1的NaCl胁迫处理 10d后 ,测定根系Na+ /K+ 和盐害级别 ,利用主位点组加性显性模型 ,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方法对 2个耐盐指标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根系Na+ /K+ 的遗传变异符合 2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的遗传控制模型 ,盐害级别的遗传变异符合 3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的遗传控制模型。在决定水稻根系Na+ /K+ 和盐害级别的遗传变异中 ,主位点组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盐性 遗传 双列杂交 主位点组加性—显性模型
下载PDF
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包海柱 高聚林 +1 位作者 马庆 胡树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36-1744,共9页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6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及其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7个农艺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分析,揭示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性质、规律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对含油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株高、茎粗、盘径...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6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及其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7个农艺性状表现进行遗传分析,揭示油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性质、规律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对含油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株高、茎粗、盘径、百粒重、籽仁率和单盘粒重等6个遗传性状主要受加性和显性共同控制,结实率的遗传以加性、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籽仁率、单盘粒重以加性、显性、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性状间的各项遗传相关性多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百粒重的净效应对籽实含油率的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结实率的净效应对籽实含油率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单盘粒重对籽实含油率的加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农艺性状 加性-显性模型
下载PDF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韩祥铭 刘英欣 宋宪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468,共4页
本研究采用 MINQUE( 1)的统计方法 ,用 ADM模型、ADAA模型、AD模型 [1] ,估算陆地棉8个杂交亲本和 F1、F2 代各 2 8个组合的黄萎病抗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不存在母体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因而采用 AD模型分析 ,... 本研究采用 MINQUE( 1)的统计方法 ,用 ADM模型、ADAA模型、AD模型 [1] ,估算陆地棉8个杂交亲本和 F1、F2 代各 2 8个组合的黄萎病抗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不存在母体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因而采用 AD模型分析 ,加性效应占 52 .4 3,显性效应为 9.0 1,均达极显著水平 ;广义遗传率为 83.0 4 % ,狭义遗传率为 70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黄萎病 AD模型 抗性遗传
下载PDF
小麦茎秆特性的遗传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崔党群 闻捷 +1 位作者 聂利红 陈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7,共4页
选用 8个亲本 ,组配成 2 8个双列杂交组合 ,研究了普通小麦节间长和茎粗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 ,倒一节间长为加性—上位性模型遗传 ,倒二和基部第一、三节间长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 ;基部第二节间长和所有茎粗性状为加性—显性... 选用 8个亲本 ,组配成 2 8个双列杂交组合 ,研究了普通小麦节间长和茎粗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 ,倒一节间长为加性—上位性模型遗传 ,倒二和基部第一、三节间长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 ;基部第二节间长和所有茎粗性状为加性—显性模型遗传 ,显性程度分别为部分显性或部分到完全显性。最后 ,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和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秆特性 遗传模型 双列杂交 加性-显性模型
下载PDF
小麦K35早熟特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羽 樊庆琦 +5 位作者 张利 隋新霞 李根英 楚秀生 张宪省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7-960,999,共5页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为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性状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早熟性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数量遗传
下载PDF
水稻穗颈及第2节间维管束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金泉 徐正进 +2 位作者 荆彦辉 姜健 陈温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以沈农 8936 6等 4个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 ,对水稻穗颈和第 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采用加性 -显性模型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维管束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狭义遗传力介于 0 4 15 1~ 0 5 5 19之间 .显性效应值达到显著水平的... 以沈农 8936 6等 4个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 ,对水稻穗颈和第 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采用加性 -显性模型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维管束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狭义遗传力介于 0 4 15 1~ 0 5 5 19之间 .显性效应值达到显著水平的杂交组合和性状不多 ,杂种优势较弱 .穗颈大维管束数与 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颖花数、结实率、穗颈小维管束数与 1次枝梗数、第 2节间小维管束数与 2次枝梗数及 2次枝梗颖花数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加性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颈 第2节间 维管束数 遗传分析 加性-显性模型
下载PDF
甘蔗生物量育种的ADGE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鸿凯 刘桂富 +2 位作者 蔡华斌 王尚钦 郭荣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9-263,共5页
对甘蔗11个亲本品种及不完全双列杂交(NCdesignⅡ)遗传设计的30个组合的F1代实生苗生物量进行加性-显型-随机环境效应模型(ADGE)分析。结果表明:甘蔗的生物量性状遗传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显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共同决定的,但基... 对甘蔗11个亲本品种及不完全双列杂交(NCdesignⅡ)遗传设计的30个组合的F1代实生苗生物量进行加性-显型-随机环境效应模型(ADGE)分析。结果表明:甘蔗的生物量性状遗传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显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共同决定的,但基因的加性效应作用较大;甘蔗杂交亲本对其后代表型的遗传作用主要为母本的遗传效应影响;甘蔗生物量性状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h2B)和狭义遗传率(h2N),且h2B>h2N,说明了对甘蔗生物量性状在选育种早期阶段的选择效果好;通过对亲本的加性基因随机效应分析的综合,较优良的甘蔗亲本有粤糖72/426、粤糖79/177、粤糖85/177、ROC24和ROC25;根据杂交组合显性随机效应分析,认为粤糖72/426×ROC16、粤糖79/177×ROC24、粤糖79/177×ROC23及粤糖80/101×ROC22是较优良的高生物量甘蔗杂交组合,可以应用于甘蔗的高生物量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遗传分析 不完全双列杂交 design 环境互作效应 效应分析 杂交组合 高生物量 ROC16 亲本品种 效应模型 随机环境 遗传设计 性状遗传 加性效应 遗传效应 遗传作用 杂交亲本 选择效果 早期阶段 加性基因 遗传率 粤糖
下载PDF
不同性别柞蚕全茧量性状的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亮 吴艳 +4 位作者 孟宪民 戚俐 宿桂梅 焦阳 钟亮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9-633,共5页
研究全茧量性状在不同性别柞蚕间的遗传差异,对于柞蚕品种的高产性状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对5个柞蚕品种及其20个正、反交组合不同性别个体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柞蚕的全... 研究全茧量性状在不同性别柞蚕间的遗传差异,对于柞蚕品种的高产性状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对5个柞蚕品种及其20个正、反交组合不同性别个体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除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外,还受母体效应的影响,其中加性效应占总遗传方差的比率较大;在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效应中,加性效应所占的比率最大,显性效应所占的比率较小,母体效应则不显著。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力h2N=66.67%,雄性柞蚕的全茧量遗传力h2N=78.38%,高于雌性柞蚕。由于雌性、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的加性效应在总遗传方差中均占有较大比率,因此全茧量性状选择适于在早期世代进行,且对雄性个体具有更好的选择效果,但全茧量性状遗传存在负向显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全茧量 性别差异 遗传特点 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
下载PDF
烤烟株高的发育遗传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卢秀萍 肖炳光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32,33-34,共4页
以14个烤烟品种及按NCⅡ设计配制的48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株高的发育遗传规律。非条件遗传方差分析表明,株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现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且以加性效应... 以14个烤烟品种及按NCⅡ设计配制的48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株高的发育遗传规律。非条件遗传方差分析表明,株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现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且以加性效应基因为主,宜通过选育纯系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在条件方差分析中,条件加性方差和条件显性方差均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表明控制株高性状的基因在整个发育时期并非持续、稳定表达。不同发育时期株高对最终株高的遗传贡献分析表明,早期株高对最终株高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影响最大,意味着对株高的早期选择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株高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发育遗传
下载PDF
16个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遗传效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栾明宝 郭香墨 +1 位作者 张永山 姚金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503-3510,共8页
【目的】评估16个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的遗传效应。【方法】采用部分双列杂交试验,以16个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和TM-1为父本,中棉所41、中棉所43、SG506为母本配制51个F1杂交组合,2006年在河南安阳和山东夏津两地种植,获得产量、纤维品质... 【目的】评估16个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的遗传效应。【方法】采用部分双列杂交试验,以16个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和TM-1为父本,中棉所41、中棉所43、SG506为母本配制51个F1杂交组合,2006年在河南安阳和山东夏津两地种植,获得产量、纤维品质性状数据。利用AD模型软件分析各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结果】产量性状比较,铃重加性方差比率最大,铃数最小;显性方差比率籽棉产量最大,铃重最小。纤维长度主要表现出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显性效应稍大于加性效应,整齐度、麦克隆值、比强度的加性方差比例较大,未检测到显性效应。CSB06和CSB12Sh对铃重的正向加性效应显著,CSB14Sh、CSB01对纤维品质的4个或3个性状加性效应显著,CSB01对产量性状的显性效应最大.纤维长度的显性均表现为正值。【结论】CSB06和CSB12Sh可作为改良铃重的亲本利用,CSB14Sh、CSB01可作为改良纤维品质性状的亲本利用。在杂种优势利用时,CSB01可作为改良产量性状的亲本,CSB01、CSB11Sh和CSB06可作为改良纤维长度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染色体置换系 加性遗传效应 显性遗传效应 AD模型
下载PDF
小麦不同器官磷含量的遗传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书果 陈磊 +3 位作者 郝西 李艳 李阳 崔党群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6期121-123,共3页
为了研究小麦不同器官全磷含量的遗传模型随机选用8个亲本,组配成28个双列杂交组合,在正常和肥水亏缺胁迫两种环境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采用Hayman双列杂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器官磷含量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在正常和肥水亏缺两种环... 为了研究小麦不同器官全磷含量的遗传模型随机选用8个亲本,组配成28个双列杂交组合,在正常和肥水亏缺胁迫两种环境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采用Hayman双列杂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器官磷含量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在正常和肥水亏缺两种环境下子粒、叶片和茎秆全磷含量的遗传均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正常环境下子粒和叶片全磷含量的显性遗传表现为增效,正常环境下茎秆和肥水亏缺胁迫环境下子粒、叶片和茎秆的全磷含量的先行遗传表现为减效。最后,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和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讨论了杂交后代的选择和亲本选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素利用效率 遗传模型 双列杂交 加性-显性模型
下载PDF
小黑麦饲草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瑞清 曹连莆 +2 位作者 李诚 邵红雨 李春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8-261,共4页
为了对小黑麦饲草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6个小黑麦亲本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5个饲草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的遗传受加... 为了对小黑麦饲草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6个小黑麦亲本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5个饲草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的遗传受加性、显性和上位性及环境效应控制,粗纤维、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粗灰分的遗传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饲草品质性状中除无氮浸出物外其它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饲草品质性状 基因效应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下载PDF
9份水稻籼粳交衍生株系属性鉴定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萍萍 游月华 +1 位作者 黄水明 江巍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82-1085,共4页
通过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9个籼粳交衍生系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2个偏籼类型材料。采用等位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偏籼型水稻的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 通过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9个籼粳交衍生系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2个偏籼类型材料。采用等位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偏籼型水稻的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播始历期、主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主要受到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形态指数 偏籼型材料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产量相关性状
下载PDF
胚乳性状的世代遗传方差 被引量:14
20
作者 莫惠栋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5期335-341,共7页
本文论述由两个纯系杂交而衍生的各种世代群体的胚乳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根据有关世代胚乳的遗传组成和加性-显性模型下的基因效应,导出了它们的总的、株间的和自交世代的遗传方差,并分别列于表1—3。
关键词 胚乳性状 世代遗传方差 数量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