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地台南缘早志留世埃隆期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4
1
作者 徐胜林 袁文俊 +2 位作者 侯明才 林良彪 姬广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57-1368,共12页
上扬子地台南缘早志留世埃隆期发育的碳酸盐岩,近期揭示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有关该套岩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论文以野外地质剖面和室内薄片鉴定为基础,对上扬子地台南缘早志留世埃隆期碳酸盐岩开展系... 上扬子地台南缘早志留世埃隆期发育的碳酸盐岩,近期揭示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有关该套岩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论文以野外地质剖面和室内薄片鉴定为基础,对上扬子地台南缘早志留世埃隆期碳酸盐岩开展系统的岩石颗粒组分、岩石类型和沉积环境分析。发现早志留世埃隆期碳酸盐岩颗粒类型主要为生物碎屑,含少量内碎屑与鲕粒;根据曾允孚先生等的碳酸盐岩结构成因分类方案,该地区碳酸盐岩主要有7种类型:包括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生物屑灰岩、珊瑚礁灰岩、亮晶砂屑灰岩、砂屑-生物屑微晶灰岩、微晶砂屑灰岩和微晶灰岩。根据岩石学特征和野外露头分析,认为在早志留世埃隆期研究区从早期到晚期沉积环境经历了碳酸盐缓坡到碳酸盐台地的转变,并发育了外缓坡、内缓坡、台地边缘斜坡、台地边缘滩、台地边缘生物礁、开阔台地等亚相。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揭示了礁滩沉积区域展布特征,生物礁滩体主要发育于SQ2层序,具有环带状展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隆期 碳酸盐岩 岩石类型 沉积环境 上扬子地台南缘
下载PDF
鄂西早志留世三叶虫Aulacopleura(Aulacopleura)wulongensis Wang(1989)的个体发育及Aulacopleurinae亚科的系统演化
2
作者 袁文伟 李罗照 +1 位作者 周志毅 张存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8-398,共11页
记述了采自鄂西地区早志留世Llandovery (Aeronian)的三叶虫Aulacopleura (Aulacopleura)wulongen sisWang的个体发育。运用分支分析研究了深沟肋虫亚科 (Aulacopleurinae)各种的最佳聚类 ,确定该亚科目前仅含Aulacopleura一属 ,Songkan... 记述了采自鄂西地区早志留世Llandovery (Aeronian)的三叶虫Aulacopleura (Aulacopleura)wulongen sisWang的个体发育。运用分支分析研究了深沟肋虫亚科 (Aulacopleurinae)各种的最佳聚类 ,确定该亚科目前仅含Aulacopleura一属 ,Songkanina属是Aulacopleura (Paraulacopleura)亚属的同物异名。Aulacopleura一属的祖先种为A .szechuanica ,在系统演化中存在幼型形成和过型形成两种异时发育现象 ,Aulacopleura (Paraulacopleura)各种为该祖先种的幼型形成后裔 ,而Aulacopleura (Aulacopleura)各种为它的过型形成后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虫 早志留世 鄂西地区 个体发育 系统演化 异时发育
下载PDF
鄂西志留纪早期三叶虫Latiproetus Lu,1962的新材料
3
作者 袁文伟 周志强 周志毅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8-636,共9页
本文描述湖北宜昌、兴山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艾隆期蚜头虫类三叶虫Latiproetus latili mbatus(Grabau,1925)和Latiproetus tenuisChang,1974的新材料。LatiproetusLu,1962的有效性长期多有争论,通过新材料研究确认,该属和PrantliaPribyl,1... 本文描述湖北宜昌、兴山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艾隆期蚜头虫类三叶虫Latiproetus latili mbatus(Grabau,1925)和Latiproetus tenuisChang,1974的新材料。LatiproetusLu,1962的有效性长期多有争论,通过新材料研究确认,该属和PrantliaPribyl,1946的区别在于其较短的鞍前区,向前收缩较少的头鞍,较微弱的尾肋沟和间肋沟,并不具鞍前区横脊。该属和AstroproetusBegg,1939的区别在于其较深的S1,清晰的S2,较小的活动颊刺,及宽而清晰的尾边缘。因此,笔者认为Latiproetus应为有效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iproetus 三叶虫 志留纪早期 鄂西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凯迪阶-埃隆阶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逸青 陈更生 +6 位作者 刘勇 石学文 吴伟 罗超 杨雪 杨雨然 邹源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4-985,共12页
以四川盆地南部110口页岩气评价井的岩性、沉积构造、笔石带、无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电性资料为基础,利用扫描电镜矿物定量分析技术,对上奥陶统凯迪阶—赫南特阶至留系兰多列维统鲁丹阶—埃隆阶进行层序划分并分析沉积特征与四级层序演... 以四川盆地南部110口页岩气评价井的岩性、沉积构造、笔石带、无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电性资料为基础,利用扫描电镜矿物定量分析技术,对上奥陶统凯迪阶—赫南特阶至留系兰多列维统鲁丹阶—埃隆阶进行层序划分并分析沉积特征与四级层序演化规律。目的层可以划分为SQ1、SQ2两个层序,依据奥陶系—志留系沉积背景、目的层伽马值以及铀与钍的质量分数之比可以识别5个最大海泛面和12个体系域,根据体系域及其组合,可划分8个四级层序,由老至新为Pss1—Pss8。确定了川南地区凯迪阶—埃隆阶优势页岩岩相的发育时期,预测了发育规模,最优质的岩相包括含白云石/方解石硅质页岩相、硅质页岩相、含黏土硅质页岩相、含长石硅质页岩相,主要发育在威远、渝西、泸州地区的Pss3—Pss5和长宁西部—泸州北部—渝西中部地区的Pss6以及长宁地区的Pss3—Pss4,次优质的硅质黏土质页岩相主要发育在Pss6的泸州地区南部—长宁地区(不含长宁西部)、威远地区东部—渝西地区北部以及泸州地区南部的Pss7、泸州地区北部—威远地区—渝西地区的Pss8。建立了川南地区凯迪阶—埃隆阶四级层序演化模型,Pss1—Pss8海平面经历6退5进,冰期后的第1次海侵SQ2-MFS1是级别最大的一次海泛面。图6表1参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凯迪阶—埃隆阶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鄂东武汉地区志留纪红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纵瑞文 刘一龙 +1 位作者 尹家一 黄烈斌 《华南地质》 CAS 2022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鄂东地区的志留纪地层为一套碎屑岩相沉积,因出露不佳且化石稀少,研究程度较低。本文报道了近期在武汉东部原划为“坟头组”的地层中新识别出来的一套紫红、红褐色夹少量黄绿色的碎屑岩组合,并将其厘定为清水组,相当于扬子地区的“下红... 鄂东地区的志留纪地层为一套碎屑岩相沉积,因出露不佳且化石稀少,研究程度较低。本文报道了近期在武汉东部原划为“坟头组”的地层中新识别出来的一套紫红、红褐色夹少量黄绿色的碎屑岩组合,并将其厘定为清水组,相当于扬子地区的“下红层”,根据该组中新发现的三叶虫、腕足类、棘皮类和鱼类等化石,其时代相当于埃隆中晚期至特列奇早期。武汉地区清水组的发现说明了扬子地区的“下红层”在某些区域埃隆期就已沉积,即“下红层”的底界具有明显的穿时性,从埃隆中晚期穿时至特列奇早期。结合古流向和古地理分析,清水组下部的物源主要来自于东部,至上部才与扬子其他地区的“下红层”一样来自于南部的华夏古陆,物源区的不同可能也是造成武汉地区“下红层”底界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组 下红层 埃隆阶 特列奇阶 志留系 穿时性 鄂东
下载PDF
论桐梓上升——志留纪埃隆晚期黔中古陆北扩的证据 被引量:30
6
作者 戎嘉余 王怿 +6 位作者 詹仁斌 唐鹏 黄冰 吴荣昌 王光旭 李越 邓小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9-691,共13页
黔渝川边区16个县、25个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的岩石、生物地层、沉积构造、风化壳及其黏土矿物成分证实,在石牛栏组最上部沉积期间(埃隆晚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海水曾一度退尽并遭受风化剥蚀,使黔中古陆范围明显扩大。埃隆晚期全球海平... 黔渝川边区16个县、25个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的岩石、生物地层、沉积构造、风化壳及其黏土矿物成分证实,在石牛栏组最上部沉积期间(埃隆晚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海水曾一度退尽并遭受风化剥蚀,使黔中古陆范围明显扩大。埃隆晚期全球海平面处于上升期,而研究区却出现海平面下降、基底隆升并露出海面,笔者将这次地表升隆事件命名为桐梓上升。它的风化剥蚀过程是短暂的(可能不超过0.1Myr),但海底升隆过程漫长(可能超过2Myr)。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发生的上升事件(宜昌上升、桐梓上升和扬子上升)均受到华南大地构造活动的控制,这些活动深深地影响了扬子海域古地理变迁。相对而言,桐梓上升的范围最窄、规模最小、时限最短,在区域地层对比意义较大。志留纪可能在埃隆晚期之后,上扬子海域海水从黔东北向南,先到达黔中贵阳和黔东南凯里一带,后侵漫到黔东南三都和独山地区。分析表明,志留纪华南大地构造活动并非处于匀变状态下,而具有强弱不等的幕式活动阶段,反映了华南大地构造运动对上扬子海域影响的时间点与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桐梓上升 海岸带 兰多维列世 埃隆晚期 志留纪 黔中古陆北缘 黔渝川边区
原文传递
黔北桐梓志留系石牛栏组顶部特征指示的海岸线位置 被引量:16
7
作者 邓小杰 王冠 李越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8-722,共5页
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石牛栏组顶部灰岩的沉积特征在黔北桐梓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水坝塘羊石山剖面的泥裂显示海底曾经完全暴露于海面之上,而狮溪剖面石牛栏组与上覆韩家店组为整合接触,且石牛栏组顶部泥状灰岩中的鸟眼构造为典型的... 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石牛栏组顶部灰岩的沉积特征在黔北桐梓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水坝塘羊石山剖面的泥裂显示海底曾经完全暴露于海面之上,而狮溪剖面石牛栏组与上覆韩家店组为整合接触,且石牛栏组顶部泥状灰岩中的鸟眼构造为典型的潮间带沉积,不完全暴露于海面。由此推测黔中古陆在桐梓上升时期的海岸线向北推移至水坝塘和狮溪之间约10k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海岸线 黔中古陆 石牛栏组 埃隆期 志留纪 桐梓 贵州
原文传递
华南东部浙皖苏志留系唐家坞组、康山组和举坑组的时代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戎嘉余 王怿 +10 位作者 唐鹏 张小乐 盖志琨 魏鑫 詹仁斌 汪隆武 燕夔 黄冰 山显任 闫冠州 林翔鸿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7-267,共31页
浙皖苏(主要包括浙北、浙西、皖南和苏南)志留系唐家坞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命名、划分和对比上长期存在争议。根据新的化石证据和海相红层分布特点,借鉴上扬子区志留系岩石地层划分方案,本文为研究区志留系对比提出新的认识。本研究以志留... 浙皖苏(主要包括浙北、浙西、皖南和苏南)志留系唐家坞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命名、划分和对比上长期存在争议。根据新的化石证据和海相红层分布特点,借鉴上扬子区志留系岩石地层划分方案,本文为研究区志留系对比提出新的认识。本研究以志留系第一套红层(灰绿色为主,夹紫红色碎屑岩)的首现为唐家坞组、康山组和举坑组底界的识别标志,厘定各组的含义。唐家坞组以青灰色碎屑岩占优势(厚500~1000 m),紫红色岩层在下部发育,分布于浙江富阳、杭州、桐庐、建德和淳安等地。康山组为一套巨厚(厚逾2000m)、青灰或黄绿色为主、上下均夹紫红色的碎屑岩,分布在浙江安吉、长兴,以及江苏吴县、无锡等地。举坑组已知仅分布在命名地皖南黄山区,本文识别出举坑组下段(第一套红层)和上段(第二套红层),分别相当于康山组和茅山组,中段(不夹紫红色岩层)产秀山动物群特征分子王冠虫(Coronocephalus)等,其中、上段是否在黄山区以东地区发育,尚待深入研究。综合上述三组及其下伏地层(大白地组、河沥溪组等非紫红色碎屑岩)所产几丁虫、鱼类、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化石,将这三组的底界置于埃隆阶上部。皖苏侯家塘组(含少量紫红色碎屑岩)因底部产湖南笔石(Hunanodendrum)而暂归埃隆阶顶部—特列奇阶下部。生物地层新资料证实,本区志留系最高层位是举坑组上段(特列奇阶中上部),缺失特列奇阶顶部、温洛克统、罗德洛统和普里道利统。由此表明,本区与扬子其他地区志留系发育的同步性:温洛克世之前整个扬子台地已大规模上升成陆,此即扬子上升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 第一套海相红层 华南东部 唐家坞组 康山组 举坑组 埃隆阶—特列奇阶
原文传递
Toward a stepwise Kwangsian Orogeny 被引量:23
9
作者 CHEN Xu FAN JunXuan +2 位作者 CHEN Qing TANG Lan HOU XuD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379-387,共9页
The Kwangsian Orogeny originated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and stepwise developed in a northwest direction.It includes two stages,a long locally varying uplift from the Late Ordovician to the early Silurian a... The Kwangsian Orogeny originated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and stepwise developed in a northwest direction.It includes two stages,a long locally varying uplift from the Late Ordovician to the early Silurian and a finally tectonic movement near the Silurian and Devonian transition.The Kwangsian uplift event shows a stepwise delay northwestwards from the southeastern coast area in Nemagraptus gracilis Biozone(Sa1)to the south side of the Xuefeng Mountains in or later than Cystograptus vesiculosus Biozone(R3)to Coronograptus cyphus Biozone(R4).In the southern of Yangtze Platform,the Yichang Uplift was droved by the Kwangsian Orogeny forming a diachronous stratigraphical break through Rhuddanian and Aeronian.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ly Telychian lower marine red beds indicates a northwestward increase of the Cathaysian Oldland.Stratigraphical evidence may explain why the Kwangsian movement was marked by an angular disconformity during the Pridoli to earliest Devonian inter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ift stage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 Kwangsian movement stepwise initiation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 KATIAN Rhuddanian aeronian
原文传递
Circumjac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Lungmachian graptolitic black shale(early Silurian) on the Yichang Uplift and its peripheral region 被引量:11
10
作者 Xu CHEN Qing CHEN +5 位作者 Yongyi ZHEN Hongyan WANG Linna ZHANG Junpeng ZHANG Wenhui WANG Zhaohui XI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195-1203,共9页
Stratigraphic hiatuses of variable time intervals within the Rhuddanian to early Aeronian (Llandovery, Silurian) are identified in the area bordering East Chongqing, West Hubei and Northwest Hunan in central China. ... Stratigraphic hiatuses of variable time intervals within the Rhuddanian to early Aeronian (Llandovery, Silurian) are identified in the area bordering East Chongqing, West Hubei and Northwest Hunan in central China. Their distribution suggested the existence of a local uplift, traditionally named the Yichang Uplift. The diachronous nature of the basal black shale of the Lungmachi Formation crossing different belts of this Uplift signifies the various developing stages during the uplifting process. The present paper defin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Yichang Uplift, which migh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hale gas in this region, a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shale gas exploration is generally less promising in the areas where more of the basal part of the Lungmachi Formation is missing. Therefor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ircumjac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uplifting process may provide th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shale gas exploration. The present work is a sister study to the published paper, "Stage-progressiv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Lungrnachian black graplolitic shales from Guizhou to Chongqing, Central China". These two studies thus provide a complete Ordovician-Silurian black shal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a region with the major shale gas field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chang Uplift Rhuddanian aeronian Graptolite biozonation Circumjac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原文传递
再论华南志留系红层的时代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0-447,共8页
牙形刺P.eopennatus带的确立和P.celloni带、P.amorphognathoides带的细分,使华南Llandovery统的划分和对比发生了变化,以往归入P.celloni带的地层,极大多数都要归属到P.eopennatus带,层位变低。依据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分析,溶溪组(下红层... 牙形刺P.eopennatus带的确立和P.celloni带、P.amorphognathoides带的细分,使华南Llandovery统的划分和对比发生了变化,以往归入P.celloni带的地层,极大多数都要归属到P.eopennatus带,层位变低。依据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分析,溶溪组(下红层)的时代可能为埃隆期晚期,而不是特列奇期的早期;廻星哨组(上红层)的顶底界线都是穿时的,总的时限为P.eopennatus带上部到P.celloni带,也可上延到P.amorphognathoides带,但无文洛克世地层的证据。关底组和车家坝组属第三套红层,主要见于O.snajdri带至O.crispa带的下部,其时代为罗德洛世卢德福特期的晚期。扬子地台无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高斯特期的沉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刺 红层 溶溪组 廻星哨组 关底组 埃隆阶 特列奇阶 卢德福特阶 志留纪 华南
原文传递
中上扬子地区埃隆阶最厚斑脱岩层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7 位作者 陈波 韩京 张家铭 袁飞 马杰 代兵 王浩 蒋珊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54,共13页
以野外露头和重点探井资料为基础,对中上扬子地区埃隆阶最厚斑脱岩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在页岩气地质评价和"甜点层"预测中的独特作用进行了研究,初步获得3点认识:(1)埃隆阶最厚斑脱岩层在中上扬子地区大面积稳定分布,厚度为5~40... 以野外露头和重点探井资料为基础,对中上扬子地区埃隆阶最厚斑脱岩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在页岩气地质评价和"甜点层"预测中的独特作用进行了研究,初步获得3点认识:(1)埃隆阶最厚斑脱岩层在中上扬子地区大面积稳定分布,厚度为5~40cm,在大部分探区电性特征明显且易于识别,自然伽马值一般为188~235cps(或API),在川南、渝东等页岩气主要探区呈尖峰响应特征,在川中、川东北和中扬子等地区富有机质页岩段尖峰特征不明显或显低谷特征。(2)此斑脱岩层可以成为龙马溪组重点层段划分与区域对比的关键标志层。在野外和现场研究工作中,以此脱岩层为界向下搜寻半耙笔石的首现位置或其下方的首个伽马曲线低谷处,是确定鲁丹阶顶界的有效方法。(3)埃隆阶最厚斑脱岩层的出现,是扬子台盆区主体进入前陆挠曲强烈活动期和沉积速率显著加快期的重要标志,也是龙马溪组由富有机质、富硅质的岩相组合全面转向富黏土质岩相组合和富钙质岩相组合的沉积转折期,对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因此认为,该斑脱岩层出现以前是富有机质、富硅质页岩的主要形成期;在预测五峰组—龙马溪组"甜点层"空间展布时,必须考虑此斑脱岩层的控制作用;在中上扬子大部分地区,优质储层顶界的确定以不超过埃隆阶最厚斑脱岩层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区 埃隆阶 斑脱岩 沉积响应 沉积速率 优质页岩
原文传递
早志留世埃隆期上扬子海洋生物礁发育过程及制约机制--以渝南-黔北地区石牛栏组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萍 谭先锋 +4 位作者 陈浩 王佳 梁迈 罗龙 冉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3-640,共18页
上扬子海洋经历奥陶纪冰期之后,早志留世气温回暖,生物大量繁殖,上扬子地台石牛栏组(埃隆期)发育一定规模的珊瑚—层孔虫礁,生物礁为一些规模较小的点礁。在大量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镜下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及元素分析等方法... 上扬子海洋经历奥陶纪冰期之后,早志留世气温回暖,生物大量繁殖,上扬子地台石牛栏组(埃隆期)发育一定规模的珊瑚—层孔虫礁,生物礁为一些规模较小的点礁。在大量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镜下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早志留世上扬子海洋生物礁的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生物礁主要发育于石牛栏组中上段,造礁生物主要为珊瑚和层孔虫,附礁生物为苔藓虫、腕足类、头足类、藻类、海百合及双壳类等,主要发育于碳酸盐缓坡地带,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分别为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自下而上泥质及砂质含量逐渐减少,灰质成分和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在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频频受到外来物源搅动、海平面升降、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全球同期生物礁对比表明,早志留世埃隆期生物礁发育具有全球性,主要发育于气候温暖(20~28℃)的南北纬25°~30°碳酸盐台地边缘上,主要分布在劳伦古陆、西伯利亚古陆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等地区,但与上扬子海洋早志留世生物礁在发育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都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石牛栏组 埃隆期 早志留世 上扬子古海洋
原文传递
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升洋流相页岩沉积特征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玉满 陈波 +3 位作者 李新景 王皓 常立诚 蒋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92-1102,共11页
上升洋流相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重要沉积模式。依据川东北巫溪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露头和钻井资料,对埃隆阶富有机质页岩开展了精细表征,初步认为巫溪地区埃隆阶显示出具有受上升洋流控制的沉积建造特征,并形成了4点认识:(1)岩性组合... 上升洋流相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重要沉积模式。依据川东北巫溪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露头和钻井资料,对埃隆阶富有机质页岩开展了精细表征,初步认为巫溪地区埃隆阶显示出具有受上升洋流控制的沉积建造特征,并形成了4点认识:(1)岩性组合多样,自下而上出现厚层状碳质页岩夹硅质页岩、碳质页岩夹高自然伽马(GR为185~203cps)砂岩层、碳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夹重晶石团块、黏土质页岩与高自然伽马砂岩层韵律层、厚层—块状黏土质页岩等多种深水岩相组合,较五峰组—鲁丹阶复杂。(2)具有低S/C值、高Mo含量,显示埃隆阶沉积期巫溪海域拥有低盐度、弱封闭的大陆边缘特征。(3)P、Fe、Ba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显示巫溪海域古生产力在奥陶纪和志留纪之交普遍较高,并在埃隆阶沉积期达到高峰,且明显高于同期台盆区。(4)沉积速率总体较快,大致呈现初期慢、中晚期快的特点,在埃隆阶沉积中期以后达到25.24~149.42 m/Ma,并控制形成厚18~50 m、TOC为2%~4%的富有机质页岩。由此判断,扬子海盆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除主体为静水陆棚相缓慢沉积外,在台盆区北缘埃隆阶及以上存在上升洋流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志留统 埃隆阶 重晶石 古生产力 沉积速率 富有机质页岩 上升洋流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凯迪阶—埃隆阶深水页岩沉积演化与有机质富集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雪 石学文 +7 位作者 朱逸青 刘佳 李怡 何亮 徐亮 李彦佑 陈瑶 蒋佳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9-482,共14页
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深层页岩气富集,凯迪阶五峰组-埃隆阶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的富有机质海相页岩是该区页岩气主力产层,明确其沉积环境演化及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对深化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 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深层页岩气富集,凯迪阶五峰组-埃隆阶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的富有机质海相页岩是该区页岩气主力产层,明确其沉积环境演化及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对深化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资料和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数据,系统分析川南地区凯迪阶-埃隆阶黑色页岩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环境演化,建立了川南地区有机质富集的古海洋状态模式。基于岩性、典型沉积构造、岩石电性及元素组成,在凯迪阶-埃隆阶识别出5个最大海泛面;综合冰期、最大海泛面、岩性变化及笔石带约束,划分出8个四级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恢复了古氧相与古生产力演化特征,建立了用于判别优质页岩的古氧相、古生产力的替代系数。凯迪阶五峰组页岩沉积受局限台地的强滞留水体控制,表层高生产力供给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具有积极意义;鲁丹期开始,冰期冰盖消融造成大规模海侵,海平面上升形成水体分层的强还原环境,沉积龙马溪组下部的富有机质页岩;埃隆期持续海退,海平面较低,陆源注入充足、沉积速率快、氧化还原条件均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该时期古生产力高,在短期海侵阶段形成龙马溪组上部的富碳、高黏土矿物含量的黑色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凯迪期—埃隆期 深水页岩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