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乐美”与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1
作者 付建舟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6-89,150,共15页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的杂志传播,奇美、华美、艳美的银幕传播,是“大众”层面的普及推广,二者共同推进这股思潮。《莎乐美》及“莎乐美”的在华传播,不合社会政治的“大势”,却甚合民众心理的“小势”,这就是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数十年间在华不断传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波澜起伏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乐美》 “莎乐美” 中国现代文艺 唯美主义思潮
下载PDF
《东方杂志》与现代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宗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杂志》 唯美主义 生活艺术化
下载PDF
电视传播的功能实现与唯美化趋向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2-78,共7页
半个世纪以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全面实现了它的传播功能,而作为一种视听结合、跨越时空的艺术造型样式,其审美功能的全面实现还需努力。如果说,过去的40年,中国电视处于一个“自足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的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电视文化... 半个世纪以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全面实现了它的传播功能,而作为一种视听结合、跨越时空的艺术造型样式,其审美功能的全面实现还需努力。如果说,过去的40年,中国电视处于一个“自足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的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电视文化的“自觉时代”。电视本体特征和文化特征,决定了电视声画造型的基本规律。当下电视艺术的唯美化趋向对电视人提出了增强审美意识,激发艺术想象,创造优秀艺术作品的高素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 本体特征 传播功能 自觉时代 唯美化 原创力
下载PDF
从浪漫审美主义走向消费审美主义——论第五代导演的审美走向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育红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1-67,共7页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文化生产的逻辑,这在我国第五代导演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有中国风格的浪漫审美主义的“文化电影”,在新世纪初,他们的国产大片迅速地转向审美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审...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文化生产的逻辑,这在我国第五代导演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有中国风格的浪漫审美主义的“文化电影”,在新世纪初,他们的国产大片迅速地转向审美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审美主义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导演 消费社会 浪漫审美主义 消费审美主义 审美消费主义
下载PDF
朱光潜与“审美主义文学思潮”
5
作者 刘欣 《美育学刊》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在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审美主义文学思潮"被频频提及,论者在挪用作为哲学、社会思潮的"审美主义"与"文学思潮"相接合时往往缺少必要的学理论证,导致其所指人言人殊。"审美主义"是对文学思... 在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审美主义文学思潮"被频频提及,论者在挪用作为哲学、社会思潮的"审美主义"与"文学思潮"相接合时往往缺少必要的学理论证,导致其所指人言人殊。"审美主义"是对文学思潮在逻辑类型上的分类,是理论模型而非客观实体,而"审美主义文学思潮"架构中的朱光潜被简单地定位为审美主义文学规范体系的奠定者,或古典主义的现代余孽。朱光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不是偶发的天才独白,而是在与群体性审美话语的互动对话中产生的,并通过编辑、批评等活动与众多审美话语一起,构成文学现代性方案中的一极;更为重要的是朱光潜的"审美主义"通过审美经验理论的学理论证,显现出独立于文学自律论和文学工具论两大文学进路的学术品格,成为"审美主义文学思潮"中极具理论生命力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审美主义 文学思潮 文学现代性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4
6
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 尹岩松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3,共4页
当今各种被称之为时代更替标志的社会现象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体的日常生活不再以目的为导向,而是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社会主体将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勾勒为各种迥异的风格,并以此... 当今各种被称之为时代更替标志的社会现象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体的日常生活不再以目的为导向,而是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社会主体将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勾勒为各种迥异的风格,并以此作为相互识别的标识。这成为我们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这一系列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包括实际收入与工作之外空闲时间的迅速增长、工作伦理的文化性腐蚀、新的后物质主义价值的逐渐形成等等。这些不同的社会现象如此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以至于在哲学领域很早就爆发了相关论争,即如何从人类主体条件方面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一些人在这种趋势当中首先觉察到的是我们当前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因为这种趋势破坏了艺术与生活之间必要的距离。这种论争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现实世界的模糊地带。但是,这个现实世界纯粹是主观构建出而无法定义的,就如同凭经验无法详细解释,我们日常生活所应该经历的审美化究竟是什么。对此做出一个符合客观事实的解答正是社会学分析研究的任务。这些研究尝试对高度发达社会里不断变化的自我感觉与群体组合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如此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设想为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趋势,它只有在一个特定的、今日几乎不可能满足的条件下,才可能如同在联邦德国那样,对社会的现实生活整体上产生影响:即当今社会变成舒尔茨假设的"富足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 社会主体 艺术 日常生活 审美化 趋势
下载PDF
揭开“唯美”的面纱——西方唯美主义中国传播之反思
7
作者 蒋承勇 马翔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8,共11页
百余年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其内涵与外延迄今依然混淆不清。对唯美主义的定义应注意其与美学的内在联系:感性的自觉。从西方唯美主义作品中可以直观地把握"感性认识"的诸种形态,并且由于自... 百余年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其内涵与外延迄今依然混淆不清。对唯美主义的定义应注意其与美学的内在联系:感性的自觉。从西方唯美主义作品中可以直观地把握"感性认识"的诸种形态,并且由于自然科学与工商文明的影响,作品表现"感性认识"的媒介从自然物转向人造物。通过对感性认识诸形态的描写,唯美主义传达的是个性化的"情调"。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在西方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艺术家怀着对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震惊与好奇的矛盾心态,自觉探索与表现感性认识可能性的文艺思潮。从其现实表征来看,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有四个层次:唯美主义诗学理论;唯美主义创作流派;唯美主义艺术作品;工艺美术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文艺思潮 感性认识 颓废 美学
下载PDF
唯美主义的艺术非道德化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雷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95-98,共4页
唯美主义思潮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核心诗学理念的统摄之下,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上表现出显在的艺术非道德化倾向。此文艺创作取向缘于唯美主义者对艺术自律观的坚定持守和对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虚伪本质的深刻洞察,其不仅有助于艺... 唯美主义思潮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核心诗学理念的统摄之下,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上表现出显在的艺术非道德化倾向。此文艺创作取向缘于唯美主义者对艺术自律观的坚定持守和对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虚伪本质的深刻洞察,其不仅有助于艺术摆脱道德教化的功利束缚,而且对于人之感性生命解放颇为有益,但因其将美感经验和整个艺术活动等同起来,而沉迷于"恶之花"的唯美叙事,故又略有美化"丑恶"的反道德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艺术自律 道德 艺术非道德化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3
9
作者 邹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9-105,共7页
审美主义特指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潮,主要包括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和生活审美化等三种理论形态,其共同特点是对审美的纯净化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古典主义的延宕和滞留。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美... 审美主义特指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潮,主要包括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和生活审美化等三种理论形态,其共同特点是对审美的纯净化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古典主义的延宕和滞留。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美学视点,由于美学在这种理论中主要关涉审美心理特别是情感体验,因而自发地包含着一种明显的向内反转的趋向性;审美体验理论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内趋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形态将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等其他意识形态分离开来,强调审美绝缘于外部世界的空灵性和偏重于内心体验的情感性,具有强烈的唯美倾向;文化研究的生活转向以对文学的纯美解读为前提,而其面向生活的审美化理论又带有唯美主义的历史烙印,因而可以视为审美主义思潮的一种特殊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文学思潮 理论形态
原文传递
“棱镜”中的“唯美”:五四前后唯美主义中国传播考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翔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90,共7页
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前后的传播弥散于译介、创作、研究和文化批判活动中,它在四组话语视角的张力中"变异":为人生-为艺术;群体-个体;乡土-都市;旧形式-新形式。基于四组矛盾的话语视角对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 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前后的传播弥散于译介、创作、研究和文化批判活动中,它在四组话语视角的张力中"变异":为人生-为艺术;群体-个体;乡土-都市;旧形式-新形式。基于四组矛盾的话语视角对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接受与传播情况进行重估,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唯美主义并反思中西文化融通的某些规律。由于五四运动的复杂性,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唯美主义本身的多层次,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运动之棱镜中被折射出多重面相,观念性的思潮经过异质文化语境的"误读"后反而还原出某些本质性的构成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文学 唯美主义 文学思潮 传播与接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