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应合成制备Ag/CuO电触头材料及其组织性能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晓龙 陈敬超 +5 位作者 曹建春 杜焰 张昆华 甘国友 孙加林 闫杏丽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9-51,共3页
采用XRD、SEM、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显微组织特点,这种组织有利于材料的后续加工。电接触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合... 采用XRD、SEM、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显微组织特点,这种组织有利于材料的后续加工。电接触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所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具有优良的交流电接触寿命,与同质量分数的Ag/SnO2材料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电触头材料 组织 性能
下载PDF
Ag/CuO复合材料反应合成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晓龙 曹建春 +5 位作者 陈敬超 于杰 杜焰 杜晔平 张昆华 冯晶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11-2115,共5页
通过对Ag/CuO复合材料在反应合成制备中各元素、亚金属氧化物与1mol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标准自由焓的热力学计算,绘制了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考虑到氧压力对反应进行有重要影响,在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中绘制了氧压力随温度... 通过对Ag/CuO复合材料在反应合成制备中各元素、亚金属氧化物与1mol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标准自由焓的热力学计算,绘制了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考虑到氧压力对反应进行有重要影响,在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中绘制了氧压力随温度变化的直线。结果表明:Ag与O2,Cu2O与O2的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其发生可逆转变的温度分别为586.818,667.663K;氧的压力对金属氧化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压力越低,金属氧化物越易分解;并通过热力学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了Ag/CuO复合材料反应合成烧结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复合材料 反应合成 标准自由焓
下载PDF
Ag/CuO复合材料界面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8
3
作者 周晓龙 冯晶 +6 位作者 曹建春 陈敬超 孙加林 杜晔平 于杰 杜焰 杨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53-2258,共6页
通过对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第一性原理计算与界面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析,研究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的稳定性。通过对低指数面的银与氧化铜界面的总态密度和界面结合能计算,考察银氧化铜反应合成后最稳定的结合界面,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 通过对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第一性原理计算与界面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析,研究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的稳定性。通过对低指数面的银与氧化铜界面的总态密度和界面结合能计算,考察银氧化铜反应合成后最稳定的结合界面,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银的(110)面与氧化铜的(100)面的结合能最大,容易形成稳定的结合界面,从界面态密度和电子云分布进一步证实此结果;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发现反应合成后银的(101)与氧化铜的(002)面属于稳定结合面,而(101)与(110)面,(002)与(100)面分别属于同一个晶面簇,其界面结合稳定性相近,这说明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复合材料 界面 稳定性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郑忠 周晓龙 +4 位作者 周允红 于杰 周兆波 曹函星 胡日茗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6-1281,共6页
本文通过对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对CuO和Ag/CuO分别进行热重-差热分析实验以及反应烧结实验。结果表明: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有三种方式:(1)Cu与O_2直接反应合... 本文通过对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对CuO和Ag/CuO分别进行热重-差热分析实验以及反应烧结实验。结果表明: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有三种方式:(1)Cu与O_2直接反应合成立方CuO可能性小,或者不发生;(2)以Cu与O_2反应合成单斜的CuO后,在后期烧结时发生相转变生成立方CuO为立方CuO的主要形成方式。实验也说明了1048 K(即775℃)左右的温度即是单斜CuO与立方CuO转变的温度;(3)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还发现,Ag的存在对形成立方CuO的相变以及形成量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合成 ag/cuo 立方cuo 热重-差热分析 温度
下载PDF
Ag沉积CuO-ZnO纳米复合材料的溶胶-凝胶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文宇 王笑乙 +7 位作者 袁欢 刘禹彤 陈雨 张秋平 张嘉羲 罗凯怡 李靖 徐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18-10023,共6页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处理水污染,是修复环境相关成本最小的一种可靠方式,但由于光降解过程复杂,开发一种高性能、可回收、低成本的光催化系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工作采用简易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种Ag沉积CuO-ZnO纳米光催化剂,使用...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处理水污染,是修复环境相关成本最小的一种可靠方式,但由于光降解过程复杂,开发一种高性能、可回收、低成本的光催化系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工作采用简易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种Ag沉积CuO-ZnO纳米光催化剂,使用高浓度铜离子掺杂的方式获得了CuO-ZnO异质结构。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XRD)测试证实了CuO与Ag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表明ZnO颗粒形貌受Ag沉积的影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明Ag的沉积影响了表面Cu^2+向Cu^+的转变。在光照情况下,少量(2%,摩尔分数)Ag修饰的CuO-ZnO对有机污染物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较未修饰样品更高。光催化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多组分体系中可见光利用率的提升、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形貌结构的优化及表面化学态的转变,三元复合光催化体系中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低贵金属使用量和可回收性,为水污染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溶胶-凝胶法 ag沉积 cuo-ZnO异质结 可变价金属离子
下载PDF
Ag+CuO/ZrO_2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1.载体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英 郭灵姬 刘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57-58,63,共3页
用XRD、BET和TPR等手段表征了浸渍法制备的Ag +CuO/ZrO2 催化剂 ,研究了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回流后的样品 ,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明显提高 ,有助于改善催化剂的活性 .
关键词 氧化铜 氧化锆 制备 催化剂载体 回流
下载PDF
一维纳米Co_3O_4,Ag/Co_3O_4及CuO/Co_3O_4的合成与电催化性能(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潘路 张祖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3-580,共8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o3O4及复合Ag/Co3O4、CuO/Co3O4一维纳米产品。用XRD,FE-SEM和TEM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合成产品修饰的玻碳电极在碱性溶液中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还原性能。与裸玻碳电极相比,1mmol·L-...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o3O4及复合Ag/Co3O4、CuO/Co3O4一维纳米产品。用XRD,FE-SEM和TEM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合成产品修饰的玻碳电极在碱性溶液中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还原性能。与裸玻碳电极相比,1mmol·L-1的对硝基苯酚在用Co3O4、特别是CuO/Co3O4修饰的玻碳电极上还原的峰电流明显增大,用Ag/Co3O4(Ag/Co原子比分别为1∶5和2∶5)修饰的玻碳电极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时,尽管还原峰电流增大不是太大,但其峰电位明显降低(分别降低0.265和0.371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3O4 ag/Co3O4 cuo/Co3O4 电催化 对硝基苯酚
下载PDF
吸附法制备CuO-Ag/SiO_2纳米复合物
8
作者 邓辉 蒋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利用吸附法原位制备CuO/SiO2、CuO-Ag/SiO2纳米复合物,研究了不同吸附质体系中预负载的纳米Ag粒子对CuO的影响。结果表明:Ag粒子对CuO的影响因吸附质的不同而不同。以Cu(Ac)2为吸附质,纳米Ag几乎没有影响;以NaOH为吸附质,纳米Ag使得CuO... 利用吸附法原位制备CuO/SiO2、CuO-Ag/SiO2纳米复合物,研究了不同吸附质体系中预负载的纳米Ag粒子对CuO的影响。结果表明:Ag粒子对CuO的影响因吸附质的不同而不同。以Cu(Ac)2为吸附质,纳米Ag几乎没有影响;以NaOH为吸附质,纳米Ag使得CuO的晶粒粒径增大。这一结果与铜物种对Ag晶粒粒径的影响规律完全不同。通过比较不同吸附质的吸附行为,Cu(OH)2与硅胶表面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相反应 cuo/SiO2 cuo-ag/SiO2
下载PDF
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Ag-CuO封接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沈哲敏 孙克宁 +2 位作者 严琰 周晓亮 张乃庆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72-1375,共4页
采用Ag-CuO为封接材料对连接体SUS430和电池片阳极Ni-YSZ在空气中进行封接,通过对泄露率的测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封接的气密性、相容性及热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CuO材料可实现对连接体与电池片的有效封接,且当材... 采用Ag-CuO为封接材料对连接体SUS430和电池片阳极Ni-YSZ在空气中进行封接,通过对泄露率的测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封接的气密性、相容性及热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CuO材料可实现对连接体与电池片的有效封接,且当材料中的Cu含量为6%(摩尔分数)时模拟泄露率最低,<0.001mL/(min.cm),封接材料在经历10次热循环后的气体泄露率无增大,能谱分析表明在连接体/Ag-CuO材料界面没有发生元素扩散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SOFC 封接 泄露率
下载PDF
透氧膜用Ag-CuO高温密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晓旸 甄强 +2 位作者 丁伟中 鲁雄刚 秦国利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1-1165,共5页
研究了Ag-CuO密封材料在BaCo0.7Fe0.2Nb0.1O3-δ(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行为。对不同成分Ag-CuO在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角的研究结果表明,CuO的加入根本上改善了Ag的润湿性能;CuO加入量从0增加到4%(摩尔分数)的试验中,润湿角迅速减... 研究了Ag-CuO密封材料在BaCo0.7Fe0.2Nb0.1O3-δ(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行为。对不同成分Ag-CuO在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角的研究结果表明,CuO的加入根本上改善了Ag的润湿性能;CuO加入量从0增加到4%(摩尔分数)的试验中,润湿角迅速减小,说明少量添加CuO即可明显改善Ag-CuO对BCFN透氧膜的润湿性能。对润湿表面SEM的分析结果表明,当CuO的加入量增加到8%(摩尔分数)以上,析出的CuO会明显侵蚀透氧膜材料。透氧膜管与304不锈钢的封接试验结果证明,密封后透氧膜装置的具有很好的高温气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BaCo0.7Fe0.2Nb0.1O3-δ 润湿角 侵蚀 密封
下载PDF
平板式SOFCAg-CuO-Al_2TiO_5封接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泳良 屠恒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4-457,共4页
在Ag-CuO中加入低膨胀系数的Al2TiO5颗粒构成复合钎料,采用空气反应钎焊技术(RAB)封接连接体SUS430和阳极Ni-YSZ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进行泄露率测定、100 h老化和热循环等实验,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对封接的气密性、抗氧... 在Ag-CuO中加入低膨胀系数的Al2TiO5颗粒构成复合钎料,采用空气反应钎焊技术(RAB)封接连接体SUS430和阳极Ni-YSZ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进行泄露率测定、100 h老化和热循环等实验,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对封接的气密性、抗氧化能力、热循环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Al2TiO5颗粒在复合钎料中分布均匀,接头性能得到了提高,该颗粒能促进CuO向界面迁移,通过增加其含量并减少CuO含量有望提高焊缝的抗氧化能力.泄漏率小于0.001 mL/(min ·cm),在工作100 h和经历8次热循环(400~800℃)后,开路电压均无下降,表明Ag-8 CuO-2 Al2TiO5复合钎料能有效封接连接体和阳极Ni-YSZ,支撑单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钎焊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ag-cuo 低膨胀
下载PDF
LiFePO_4/CuO/Ag/RGO四元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家伟 于洪珺 +2 位作者 张玉环 陈均青 卑凤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7-120,124,共5页
采用水热法、化学沉积法、有机溶剂还原法,逐步合成了择优生长、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包覆改性的锂离子电池四元复合正极材料LiFePO_4/CuO/Ag/RGO。分别采用XRD、TEM和循环充放电等手段对材料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包覆后的LiFePO_4呈橄... 采用水热法、化学沉积法、有机溶剂还原法,逐步合成了择优生长、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包覆改性的锂离子电池四元复合正极材料LiFePO_4/CuO/Ag/RGO。分别采用XRD、TEM和循环充放电等手段对材料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包覆后的LiFePO_4呈橄榄石型结构,包覆材料未对LiFePO_4结构和晶型产生影响。所制备的材料呈现择优生长的棒状结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将LiFePO_4包覆,构成稳定的导电网络。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在0.2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最高达到166mA·h/g。即使在50C高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依然达到87.9mA·h/g,表现出优良的的倍率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FePO4/cuo/ag/RGO 包覆改性 正极材料
下载PDF
多尺度Ag/CuO复合光热材料的制备及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政通 王成兵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57-1464,共8页
采用原位化学反应和热处理相结合的策略,在泡沫铜表面形成丝线状与花瓣状的立体无机物阵列,然后在其表面蒸镀Ag纳米颗粒(NPs),成功制备了基于泡沫铜的Ag/CuO复合光热材料。该复合材料因表面三维立体阵列结构以及Ag NPs而具备较高的太阳... 采用原位化学反应和热处理相结合的策略,在泡沫铜表面形成丝线状与花瓣状的立体无机物阵列,然后在其表面蒸镀Ag纳米颗粒(NPs),成功制备了基于泡沫铜的Ag/CuO复合光热材料。该复合材料因表面三维立体阵列结构以及Ag NPs而具备较高的太阳光吸收率。故而,Ag/CuO复合光热材料结合三聚氰胺泡沫组成的蒸发器件实现了高效的海水淡化。本研究除了探索光陷阱深度和金属掺杂对吸收体光热转换效率增强之外,还搭建了太阳能驱动界面蒸汽生成测试系统,测试了样品的光热蒸发性能。在1倍太阳(1 kW·m-2)辐照下,该器件整体蒸发速率高达1.097 6 kg·m-2·h-1,即其蒸发效率可达78.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等离激元金属 光热转换 ag/cuo 泡沫铜
下载PDF
CuO-Ag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红旗 孙佳源 +3 位作者 薛晋卉 韩胜男 姚瑞青 郭桂全 《辽宁化工》 CAS 2020年第10期1211-1213,1221,共4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CuO,并通过沉积法将Ag负载。通过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合成的纳米CuO、CuO/Ag复合材料的大小、物相进行了测定。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CuO和CuO/Ag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降解目标物甲基橙来分析制备的CuO和CuO/Ag... 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CuO,并通过沉积法将Ag负载。通过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合成的纳米CuO、CuO/Ag复合材料的大小、物相进行了测定。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CuO和CuO/Ag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降解目标物甲基橙来分析制备的CuO和CuO/Ag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uO/Ag纳米材料对甲基橙的降解能力比CuO要强,CuO分别与摩尔浓度为0.01 mol·L^-1、0.03 mol·L^-1和0.05 mol·L^-1的AgNO3溶液通过加入抗坏血酸还原,制备出的不同负载Ag含量的CuO/Ag复合纳米材料,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在降解120 min后的降解率分别为21.52%、31.65%和18.99%,以摩尔浓度为0.03mol·L^-1的AgNO3制备的CuO/Ag的光催化性能最高,是单纯CuO的2.5倍。负载Ag以后的CuO能促进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使空穴与甲基橙结合来达到降解的目的,从而提高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ag 光催化 水热法 沉积法 甲基橙
下载PDF
EQUILIBRIUM PHASE DIAGRAMS IN SYSTEM CuO-PbO-Ag
15
作者 SHAO Zhongbao LIU Kuiren +3 位作者 MENG Bo LI Ying YANG Yuqing(Department of Chemistry,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6, China) LIU Huakun DOU Shixue(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Kensington,Australia)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99-102,共4页
Phase equilibrium in the ternary CuO-PbO-Ag system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thermogravimetry(TG),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techniques.In the ter... Phase equilibrium in the ternary CuO-PbO-Ag system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thermogravimetry(TG),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techniques.In the ternary CuO-PbO-Ag system,there is a eutectic reaction CuO+PbO+Ag=L at 750℃ and a composition of 12.04 mol.% Ag,16.35 mol.% CuO and 71.61 mol.% PbO.Two miscibility gaps near the two binary tie lines PbO-Ag and CuO-Ag were detected. No binary or ternary compound was detected in the ternary system.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two liquid phases and the eutectic 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equilibrium cuo-PbO-ag system phase diagram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下载PDF
陈化时间对CuO/ZnO/CeO_2/ZrO_2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磊 潘立卫 +5 位作者 倪长军 孙天军 王树东 胡永康 王安杰 赵生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83-888,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ZnO/CeO2/ZrO2甲醇水蒸气重整催化剂,探讨了陈化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延长陈化时间能增加催化剂的表面铜原子数和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催化剂的储放氧性能。延长陈化时间,CuO/Zn...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ZnO/CeO2/ZrO2甲醇水蒸气重整催化剂,探讨了陈化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延长陈化时间能增加催化剂的表面铜原子数和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催化剂的储放氧性能。延长陈化时间,CuO/ZnO/CeO2/ZrO2催化剂的氢产率随表面铜原子数的增加而成线性增长。另一方面,重整尾气中的CO含量也随着储放氧能力的下降而增加。综合考虑产氢率和重整尾气中CO含量,最佳陈化时间为2h,此时,CuO/ZnO/CeO2/ZrO2催化剂表现出了最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水蒸气重整 老化时间 H2 cuo ZnO CEO2-ZRO2 CO含量
下载PDF
沉淀及老化温度对浆态床合成甲醇CuO/ZnO/Al_2O_3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忠 张小兵 +2 位作者 郭启海 刘岩 郑华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9-575,共7页
利用浆态床反应器,考察了沉淀及老化温度对CuO/ZnO/Al2O3催化剂催化合成甲醇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用XRD、BET、FT-IR以及XPS等技术对前驱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物相主要以孔雀石(Cu2(CO3)(OH)2)和类孔雀石((Cu,Zn)2(... 利用浆态床反应器,考察了沉淀及老化温度对CuO/ZnO/Al2O3催化剂催化合成甲醇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用XRD、BET、FT-IR以及XPS等技术对前驱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物相主要以孔雀石(Cu2(CO3)(OH)2)和类孔雀石((Cu,Zn)2(CO3)(OH)2)为主,其中,70℃沉淀和80℃老化条件下制备的前驱体具有适当的结晶度,焙烧后的催化剂中CuO分布均匀,Cu元素的电子结合能位移最大,CuO与ZnO之间作用较强,催化剂的性能最佳,时空收率和失活率分别达到了153.3 g/(kgcat.h)和1.4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态床反应器 cuo/ZnO/Al2O3催化剂 稳定性 沉淀温度 老化温度
下载PDF
CO_2对CuO/ZnO/Al_2O_3催化剂前体老化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雄 郑华艳 +1 位作者 杨浩 李忠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44-2649,2660,共7页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CuO/ZnO/Al2O3甲醇合成催化剂前体,在通入CO2条件下老化,采用XRD、FT-IR、DTG、H2-TPR、XPS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前体及焙烧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不同CO2通入量对前体晶相转变、微观结构及其焙烧后催化性能的影响...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CuO/ZnO/Al2O3甲醇合成催化剂前体,在通入CO2条件下老化,采用XRD、FT-IR、DTG、H2-TPR、XPS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前体及焙烧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不同CO2通入量对前体晶相转变、微观结构及其焙烧后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化阶段通入CO2后,沉淀母液的pH值趋于7,产生CO32离子,进而影响Zn2+的沉淀,促进Cu2+进入Zn5(CO3)2(OH)6晶格中取代Zn2+形成绿铜锌矿(Zn,Cu)5(CO3)2(OH)6物相,有助于增强焙烧后催化剂的Cu-Zn之间协同作用,增加活性组分Cu分散度。CO2通入量为40 mL/min时,制备的催化剂在浆态床合成甲醇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甲醇时空收率(STY)达到301.78 g/(kg h),失活率仅为0.15%/d,与未通入CO2辅助老化制备的催化剂相比,时空收率提高了9.72%,平均失活率降低了3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辅助老化 浆态床 cuo ZNO AL2O3催化剂 甲醇合成
下载PDF
Al/CuO纳米铝热剂加速老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添畅 王倩 +7 位作者 沈云 王悦听 李福伟 张泽华 程健 欧阳可儿 沈瑞琪 叶迎华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2年第2期33-38,共6页
目的研究nAl/CuO的组分配比和贮存时间对Al/Cu O纳米铝热剂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常用的机械混合方法,制备当量比(Φ)分别为1.0、1.4、1.8的n Al/CuO纳米铝热剂,参考GJB 736.8—90《火工品试验方法71℃试验法》,在温度为71℃和相对... 目的研究nAl/CuO的组分配比和贮存时间对Al/Cu O纳米铝热剂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常用的机械混合方法,制备当量比(Φ)分别为1.0、1.4、1.8的n Al/CuO纳米铝热剂,参考GJB 736.8—90《火工品试验方法71℃试验法》,在温度为71℃和相对湿度为40%的环境条件下,开展nAl/CuO纳米铝热剂加速老化试验。采用XRD、SEM、燃烧速度测试、点火温度测试和密闭爆发器实验等表征和实验手段,对老化前后不同当量比的nAl/CuO药剂进行分析。结果老化后,复合体系形貌发生明显变化,但是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当量比为1.0、1.4的n Al/CuO复合体系老化7 d后,无法可靠传火;当量比为1.0、1.4、1.8的nAl/CuO复合体系,点火温度分别下降26.6%、22.6%、19.2%,燃气的峰值压力分别下降74.6%、80.8%、62.7%,升压速率也有明显下降。结论加速老化会明显改变Al/CuO纳米铝热剂的性能,适度提高当量比或Cu O的含量,有利于增加Al/CuO纳米铝热剂的贮存稳定性,并且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性能最终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o纳米铝热剂 加速老化 贮存性能 71℃试验法
下载PDF
可见光光催化/抗菌功能Ag/CuO/TiO_(2)/天然沸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0
作者 于倩茹 王李鹏 +3 位作者 都扶岭 梁鑫超 刘思琪 王程 《硅酸盐通报》 CAS 2024年第12期4639-4648,共10页
采用浸渍-煅烧法在酸处理沸石表面固载CuO/TiO_(2)颗粒,再采用离子交换/光还原法在CuO/TiO_(2)/天然沸石表面固载Ag纳米颗粒,制备得到Ag/CuO/TiO_(2)/天然沸石复合材料;进一步将该复合材料与白水泥和乳胶粉混合得到沸石基环保涂料。采用... 采用浸渍-煅烧法在酸处理沸石表面固载CuO/TiO_(2)颗粒,再采用离子交换/光还原法在CuO/TiO_(2)/天然沸石表面固载Ag纳米颗粒,制备得到Ag/CuO/TiO_(2)/天然沸石复合材料;进一步将该复合材料与白水泥和乳胶粉混合得到沸石基环保涂料。采用XRD、FT-IR、SEM-EDX、N2吸附-脱附、UV-Vis DRS、PL等测试对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甲基橙和大肠杆菌分别评价材料的光催化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Ag/CuO/TiO_(2)/天然沸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达146 m^(2)·g^(-1),光响应范围可拓展至506 nm,具有较低的电子-空穴对复合概率。材料在氙灯照射240 min后,对甲基橙的去除率可达93.2%,在光照5 min后的抗菌率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TiO_(2)/天然沸石 环保涂料 吸附 可见光光催化 抗菌 酸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