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Ag-CuO封接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沈哲敏 孙克宁 +2 位作者 严琰 周晓亮 张乃庆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72-1375,共4页
采用Ag-CuO为封接材料对连接体SUS430和电池片阳极Ni-YSZ在空气中进行封接,通过对泄露率的测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封接的气密性、相容性及热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CuO材料可实现对连接体与电池片的有效封接,且当材... 采用Ag-CuO为封接材料对连接体SUS430和电池片阳极Ni-YSZ在空气中进行封接,通过对泄露率的测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封接的气密性、相容性及热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CuO材料可实现对连接体与电池片的有效封接,且当材料中的Cu含量为6%(摩尔分数)时模拟泄露率最低,<0.001mL/(min.cm),封接材料在经历10次热循环后的气体泄露率无增大,能谱分析表明在连接体/Ag-CuO材料界面没有发生元素扩散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SOFC 封接 泄露率
下载PDF
透氧膜用Ag-CuO高温密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吕晓旸 甄强 +2 位作者 丁伟中 鲁雄刚 秦国利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1-1165,共5页
研究了Ag-CuO密封材料在BaCo0.7Fe0.2Nb0.1O3-δ(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行为。对不同成分Ag-CuO在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角的研究结果表明,CuO的加入根本上改善了Ag的润湿性能;CuO加入量从0增加到4%(摩尔分数)的试验中,润湿角迅速减... 研究了Ag-CuO密封材料在BaCo0.7Fe0.2Nb0.1O3-δ(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行为。对不同成分Ag-CuO在BCFN透氧膜材料上的润湿角的研究结果表明,CuO的加入根本上改善了Ag的润湿性能;CuO加入量从0增加到4%(摩尔分数)的试验中,润湿角迅速减小,说明少量添加CuO即可明显改善Ag-CuO对BCFN透氧膜的润湿性能。对润湿表面SEM的分析结果表明,当CuO的加入量增加到8%(摩尔分数)以上,析出的CuO会明显侵蚀透氧膜材料。透氧膜管与304不锈钢的封接试验结果证明,密封后透氧膜装置的具有很好的高温气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BaCo0.7Fe0.2Nb0.1O3-δ 润湿角 侵蚀 密封
下载PDF
平板式SOFCAg-CuO-Al_2TiO_5封接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泳良 屠恒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4-457,共4页
在Ag-CuO中加入低膨胀系数的Al2TiO5颗粒构成复合钎料,采用空气反应钎焊技术(RAB)封接连接体SUS430和阳极Ni-YSZ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进行泄露率测定、100 h老化和热循环等实验,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对封接的气密性、抗氧... 在Ag-CuO中加入低膨胀系数的Al2TiO5颗粒构成复合钎料,采用空气反应钎焊技术(RAB)封接连接体SUS430和阳极Ni-YSZ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进行泄露率测定、100 h老化和热循环等实验,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对封接的气密性、抗氧化能力、热循环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Al2TiO5颗粒在复合钎料中分布均匀,接头性能得到了提高,该颗粒能促进CuO向界面迁移,通过增加其含量并减少CuO含量有望提高焊缝的抗氧化能力.泄漏率小于0.001 mL/(min ·cm),在工作100 h和经历8次热循环(400~800℃)后,开路电压均无下降,表明Ag-8 CuO-2 Al2TiO5复合钎料能有效封接连接体和阳极Ni-YSZ,支撑单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钎焊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ag-cuo 低膨胀
下载PDF
新型Ag-CuO-La2O3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4
作者 张乃千 王松 +1 位作者 孙绍霞 王塞北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9-13,共5页
采用化恘包覆和粉末惀金法制备了新型Ag-CuO-La2O3电接触材料,悁究了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细小的 CuO 和 La2O3颗粒高度弥散地分布于银基体中,新材料的密度为9.77 g·cm^-3,电阻率为2.36μΩ·cm,显微硬度(H... 采用化恘包覆和粉末惀金法制备了新型Ag-CuO-La2O3电接触材料,悁究了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细小的 CuO 和 La2O3颗粒高度弥散地分布于银基体中,新材料的密度为9.77 g·cm^-3,电阻率为2.36μΩ·cm,显微硬度(Hv0.2)为113。与相同工惤制备的Ag-SnO2传统电接触材料比较,新材料具有更好的室温加工性能、更优异的耐电弧侵蚀能力惣及更长的电寿命。Ag-CuO-La2O3新材料有望成为惊种替代传统Ag-SnO2的新型电接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材料 ag-cuo—La2O3 微观结构 性能 电寿命
下载PDF
Highly Durable Ag-CuO Heterostructure-Decorated Mesh for Efficient Oil/Water Separation and In Situ Photocatalytic Dye Degradation
5
作者 Jiakai Li Changpeng Lv +2 位作者 Xuehua Liu Zhengbo Jiao Na Liu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11-619,共9页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yet still a challenge to develop superwetting functional interfacial materials for simultaneously separating insoluble oil and degrading soluble dye pollutants in practical wastewater.In this ...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yet still a challenge to develop superwetting functional interfacial materials for simultaneously separating insoluble oil and degrading soluble dye pollutants in practical wastewater.In this work,a Ag-CuO heterostructure-decorated mesh was fabricated via facile alkali etchingcalcination and photoreduction approaches.The as-synthesized mesh with superhydrophilicity and underwater superoleophobicity displayed high separation efficiency(>99.998%)for diverse oil/water mixtures.Besides,it demonstrated more superior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dye degradation than those of bare CuO nanostructure-coated materials,which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intensive visible light harvesting and efficient electron-holes separation occurred on noble metal-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Furthermore,on account of the tenacity of Cu substrate as well as enhanced structural stability,this binary composite-decorated mesh exhibited highly reliable durability and robustness after 10 cycles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tests,and even being ultrasonic worn for 30 min.More importantly,our developed mesh was capable of in situ catalytic degrading water-soluble organic dyes during oil/water separatio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Therefore,such a dexterous and feasible strategy may afford a new route to construct bifunctional and predurable materials for actual sewage pu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heterostructures highly durable in situ bifunctional oil/water separation photocatalytic dye degradation
下载PDF
Ag-CuO钎料空气反应钎焊AlN陶瓷接头组织及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云 胡胜鹏 +4 位作者 李子寒 许志泉 张雷 宋晓国 张丽霞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01,共7页
采用Ag-Cu O钎料实现了Al N陶瓷与自身的空气反应钎焊。研究了Cu O含量、钎焊温度和预氧化温度对界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连接机理。当钎料成分为Ag-6 mol%Cu O,在1000℃/5 min的钎焊参数下,Al N/Ag-Cu O/Al N接头可获得最... 采用Ag-Cu O钎料实现了Al N陶瓷与自身的空气反应钎焊。研究了Cu O含量、钎焊温度和预氧化温度对界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连接机理。当钎料成分为Ag-6 mol%Cu O,在1000℃/5 min的钎焊参数下,Al N/Ag-Cu O/Al N接头可获得最高的抗剪切强度为13.9 MPa。采用SEM、EDS及XRD对其接头界面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典型接头界面组织结构为Al N/Cu Al2O4/Cu O/Al N+Ag+Cu O/Cu O/Cu Al2O4/Al N。然而,在该条件下无法获得无缺陷的接头。为了降低残余热应力获得无缺陷的接头,对Al N陶瓷采用预氧化处理,在Al N陶瓷表面形成一层Al2O3层。当预氧化参数为1 000℃/5 h时,Al N陶瓷表面的Al2O3层厚度约为10μm。采用成分为Ag-6 mol%Cu O的钎料,在1 000℃/5min的钎焊参数下,对预氧化后的Al N陶瓷进行连接,获得了无缺陷的接头,接头典型界面显微组织为Al N/Al2O3/Cu Al2O4/Cu O/Ag+Al2O3/Cu O/Cu Al2O4/Al2O3/Al N。接头的抗剪切强度最高为22.6 MPa,与未氧化的Al N陶瓷接头相比提升了62.6%。接头进行抗剪切测试时,断面主要出现在Al N陶瓷母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陶瓷 空气反应钎焊 预氧化 界面显微组织 抗剪切强度 ag-cuo钎料
原文传递
Ag-CuO触点材料侵蚀过程的演化动力学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敏静 屈银虎 +2 位作者 王哲 王军 杜丹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05-1315,共11页
基于Ag-45CuO(骨架Ag-CuO)和Ag-20CuO(岛状Ag-CuO)触点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利用物相识别结合显微结构分析重建了Ag-CuO材料的三维尺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了侵蚀作用下CuO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变和重构过程。实验和模拟结... 基于Ag-45CuO(骨架Ag-CuO)和Ag-20CuO(岛状Ag-CuO)触点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利用物相识别结合显微结构分析重建了Ag-CuO材料的三维尺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了侵蚀作用下CuO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变和重构过程。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反复的热冲击导致岛状Ag-CuO熔池表面形成火山口状凹坑,而骨架Ag-CuO熔池表面较为光滑。这是由于骨架Ag-CuO触点局部间隙作为CuO骨架重构的驱动力,可使重构后的CuO呈现出更明显的各向异性,从而有效束缚熔池中Ag的蒸发与偏析;而岛状Ag-CuO触点开断过程并未发生明显的CuO重构现象,其基体内岛状CuO结构易使触点在反复侵蚀作用下失效。随后,利用视觉识别技术结合有限元法,逆向重建了骨架Ag-CuO和岛状Ag-CuO触点表层局部的三维模型,进一步研究了CuO微观结构对触点表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岛状CuO结构,骨架CuO结构的相界面处不易产生应力和应变集中,该结构可有效分散熔池表面局部冲击力,显著提高触点的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触点材料 抗侵蚀特性 骨架重构 微观结构演变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反应合成制备Ag/CuO电触头材料及其组织性能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晓龙 陈敬超 +5 位作者 曹建春 杜焰 张昆华 甘国友 孙加林 闫杏丽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9-51,共3页
采用XRD、SEM、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显微组织特点,这种组织有利于材料的后续加工。电接触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合... 采用XRD、SEM、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显微组织特点,这种组织有利于材料的后续加工。电接触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所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具有优良的交流电接触寿命,与同质量分数的Ag/SnO2材料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电触头材料 组织 性能
下载PDF
Ag/CuO复合材料反应合成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晓龙 曹建春 +5 位作者 陈敬超 于杰 杜焰 杜晔平 张昆华 冯晶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11-2115,共5页
通过对Ag/CuO复合材料在反应合成制备中各元素、亚金属氧化物与1mol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标准自由焓的热力学计算,绘制了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考虑到氧压力对反应进行有重要影响,在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中绘制了氧压力随温度... 通过对Ag/CuO复合材料在反应合成制备中各元素、亚金属氧化物与1mol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标准自由焓的热力学计算,绘制了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考虑到氧压力对反应进行有重要影响,在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中绘制了氧压力随温度变化的直线。结果表明:Ag与O2,Cu2O与O2的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其发生可逆转变的温度分别为586.818,667.663K;氧的压力对金属氧化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压力越低,金属氧化物越易分解;并通过热力学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了Ag/CuO复合材料反应合成烧结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 复合材料 反应合成 标准自由焓
下载PDF
Ag/CuO复合材料界面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晓龙 冯晶 +6 位作者 曹建春 陈敬超 孙加林 杜晔平 于杰 杜焰 杨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53-2258,共6页
通过对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第一性原理计算与界面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析,研究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的稳定性。通过对低指数面的银与氧化铜界面的总态密度和界面结合能计算,考察银氧化铜反应合成后最稳定的结合界面,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 通过对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第一性原理计算与界面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析,研究银氧化铜复合材料界面的稳定性。通过对低指数面的银与氧化铜界面的总态密度和界面结合能计算,考察银氧化铜反应合成后最稳定的结合界面,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银的(110)面与氧化铜的(100)面的结合能最大,容易形成稳定的结合界面,从界面态密度和电子云分布进一步证实此结果;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发现反应合成后银的(101)与氧化铜的(002)面属于稳定结合面,而(101)与(110)面,(002)与(100)面分别属于同一个晶面簇,其界面结合稳定性相近,这说明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复合材料 界面 稳定性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银氧化铜复合材料反应合成制备(英文)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晓龙 陈敬超 +4 位作者 曹建春 杜焰 张昆华 甘国友 闫杏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6,共3页
采用反应合成法与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g/CuO复合材料,研究了2种制备方法所获得Ag/CuO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组织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反应合成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采用反应合成法与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g/CuO复合材料,研究了2种制备方法所获得Ag/CuO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组织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反应合成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要好于粉末冶金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在220V交流和24V直流实验条件下,反应合成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的电寿命是粉末冶金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合成 Ag/CuO复合材料 组织与性能
下载PDF
粉末冶金银—氧化铜触头材料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齐勋 谢健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研制成Ag-CuO(10)触头材料。结果表明:产品密度达9.62~9.7g/cm3,硬度HB750~860,电阻率2.25~2.39μΩcm,抗弯强度370~420MPa;200万次机械寿命和7周期交...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研制成Ag-CuO(10)触头材料。结果表明:产品密度达9.62~9.7g/cm3,硬度HB750~860,电阻率2.25~2.39μΩcm,抗弯强度370~420MPa;200万次机械寿命和7周期交变湿热试验均能满足电力机车的使用要求。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银-氧化铜触头 触头
下载PDF
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忠 周晓龙 +4 位作者 周允红 于杰 周兆波 曹函星 胡日茗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6-1281,共6页
本文通过对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对CuO和Ag/CuO分别进行热重-差热分析实验以及反应烧结实验。结果表明: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有三种方式:(1)Cu与O_2直接反应合... 本文通过对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对CuO和Ag/CuO分别进行热重-差热分析实验以及反应烧结实验。结果表明: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有三种方式:(1)Cu与O_2直接反应合成立方CuO可能性小,或者不发生;(2)以Cu与O_2反应合成单斜的CuO后,在后期烧结时发生相转变生成立方CuO为立方CuO的主要形成方式。实验也说明了1048 K(即775℃)左右的温度即是单斜CuO与立方CuO转变的温度;(3)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还发现,Ag的存在对形成立方CuO的相变以及形成量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合成 Ag/CuO 立方CuO 热重-差热分析 温度
下载PDF
Ag沉积CuO-ZnO纳米复合材料的溶胶-凝胶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文宇 王笑乙 +7 位作者 袁欢 刘禹彤 陈雨 张秋平 张嘉羲 罗凯怡 李靖 徐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18-10023,共6页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处理水污染,是修复环境相关成本最小的一种可靠方式,但由于光降解过程复杂,开发一种高性能、可回收、低成本的光催化系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工作采用简易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种Ag沉积CuO-ZnO纳米光催化剂,使用...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处理水污染,是修复环境相关成本最小的一种可靠方式,但由于光降解过程复杂,开发一种高性能、可回收、低成本的光催化系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工作采用简易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种Ag沉积CuO-ZnO纳米光催化剂,使用高浓度铜离子掺杂的方式获得了CuO-ZnO异质结构。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XRD)测试证实了CuO与Ag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表明ZnO颗粒形貌受Ag沉积的影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明Ag的沉积影响了表面Cu^2+向Cu^+的转变。在光照情况下,少量(2%,摩尔分数)Ag修饰的CuO-ZnO对有机污染物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较未修饰样品更高。光催化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多组分体系中可见光利用率的提升、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形貌结构的优化及表面化学态的转变,三元复合光催化体系中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低贵金属使用量和可回收性,为水污染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溶胶-凝胶法 Ag沉积 CuO-ZnO异质结 可变价金属离子
下载PDF
陈化时间对CuO/ZnO/CeO_2/ZrO_2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磊 潘立卫 +5 位作者 倪长军 孙天军 王树东 胡永康 王安杰 赵生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83-888,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ZnO/CeO2/ZrO2甲醇水蒸气重整催化剂,探讨了陈化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延长陈化时间能增加催化剂的表面铜原子数和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催化剂的储放氧性能。延长陈化时间,CuO/Zn...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ZnO/CeO2/ZrO2甲醇水蒸气重整催化剂,探讨了陈化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延长陈化时间能增加催化剂的表面铜原子数和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催化剂的储放氧性能。延长陈化时间,CuO/ZnO/CeO2/ZrO2催化剂的氢产率随表面铜原子数的增加而成线性增长。另一方面,重整尾气中的CO含量也随着储放氧能力的下降而增加。综合考虑产氢率和重整尾气中CO含量,最佳陈化时间为2h,此时,CuO/ZnO/CeO2/ZrO2催化剂表现出了最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水蒸气重整 老化时间 H2 CUO ZnO CEO2-ZRO2 CO含量
下载PDF
Ag+CuO/ZrO_2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1.载体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英 郭灵姬 刘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57-58,63,共3页
用XRD、BET和TPR等手段表征了浸渍法制备的Ag +CuO/ZrO2 催化剂 ,研究了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回流后的样品 ,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明显提高 ,有助于改善催化剂的活性 .
关键词 氧化铜 氧化锆 制备 催化剂载体 回流
下载PDF
一维纳米Co_3O_4,Ag/Co_3O_4及CuO/Co_3O_4的合成与电催化性能(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路 张祖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3-580,共8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o3O4及复合Ag/Co3O4、CuO/Co3O4一维纳米产品。用XRD,FE-SEM和TEM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合成产品修饰的玻碳电极在碱性溶液中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还原性能。与裸玻碳电极相比,1mmol·L-...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o3O4及复合Ag/Co3O4、CuO/Co3O4一维纳米产品。用XRD,FE-SEM和TEM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合成产品修饰的玻碳电极在碱性溶液中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还原性能。与裸玻碳电极相比,1mmol·L-1的对硝基苯酚在用Co3O4、特别是CuO/Co3O4修饰的玻碳电极上还原的峰电流明显增大,用Ag/Co3O4(Ag/Co原子比分别为1∶5和2∶5)修饰的玻碳电极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时,尽管还原峰电流增大不是太大,但其峰电位明显降低(分别降低0.265和0.371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3O4 Ag/Co3O4 CuO/Co3O4 电催化 对硝基苯酚
下载PDF
钎料成分对陶瓷/钎缝界面结合及组织的影响
18
作者 董雪 赵秀娟 +1 位作者 陈春焕 李莉娜 《新技术新工艺》 2007年第8期79-82,共4页
采用不同配比的Ag-CuO钎料在空气中对陶瓷进行钎焊试验,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结构、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钎料中添加适量CuO显著提高了钎料对陶瓷母材的钎焊性能,克服空气中钎焊容易氧... 采用不同配比的Ag-CuO钎料在空气中对陶瓷进行钎焊试验,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结构、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钎料中添加适量CuO显著提高了钎料对陶瓷母材的钎焊性能,克服空气中钎焊容易氧化的缺点;ZrO2陶瓷与钎缝界面区产生CuO相和Ag相组成的黑色过渡层;当钎料中CuO的摩尔分数为34%时,界面区的组织和成分最均匀,元素之间的相互扩散和溶解情况最好,Cu,Ag元素向陶瓷中扩散的距离约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陶瓷 ag-cuo钎料 空气状态钎焊
下载PDF
沉淀及老化温度对浆态床合成甲醇CuO/ZnO/Al_2O_3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忠 张小兵 +2 位作者 郭启海 刘岩 郑华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9-575,共7页
利用浆态床反应器,考察了沉淀及老化温度对CuO/ZnO/Al2O3催化剂催化合成甲醇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用XRD、BET、FT-IR以及XPS等技术对前驱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物相主要以孔雀石(Cu2(CO3)(OH)2)和类孔雀石((Cu,Zn)2(... 利用浆态床反应器,考察了沉淀及老化温度对CuO/ZnO/Al2O3催化剂催化合成甲醇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用XRD、BET、FT-IR以及XPS等技术对前驱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物相主要以孔雀石(Cu2(CO3)(OH)2)和类孔雀石((Cu,Zn)2(CO3)(OH)2)为主,其中,70℃沉淀和80℃老化条件下制备的前驱体具有适当的结晶度,焙烧后的催化剂中CuO分布均匀,Cu元素的电子结合能位移最大,CuO与ZnO之间作用较强,催化剂的性能最佳,时空收率和失活率分别达到了153.3 g/(kgcat.h)和1.4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态床反应器 CuO/ZnO/Al2O3催化剂 稳定性 沉淀温度 老化温度
下载PDF
吸附法制备CuO-Ag/SiO_2纳米复合物
20
作者 邓辉 蒋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利用吸附法原位制备CuO/SiO2、CuO-Ag/SiO2纳米复合物,研究了不同吸附质体系中预负载的纳米Ag粒子对CuO的影响。结果表明:Ag粒子对CuO的影响因吸附质的不同而不同。以Cu(Ac)2为吸附质,纳米Ag几乎没有影响;以NaOH为吸附质,纳米Ag使得CuO... 利用吸附法原位制备CuO/SiO2、CuO-Ag/SiO2纳米复合物,研究了不同吸附质体系中预负载的纳米Ag粒子对CuO的影响。结果表明:Ag粒子对CuO的影响因吸附质的不同而不同。以Cu(Ac)2为吸附质,纳米Ag几乎没有影响;以NaOH为吸附质,纳米Ag使得CuO的晶粒粒径增大。这一结果与铜物种对Ag晶粒粒径的影响规律完全不同。通过比较不同吸附质的吸附行为,Cu(OH)2与硅胶表面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相反应 CuO/SiO2 CuO-Ag/SiO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