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for China's Agriculture and Influ- encing Factors: Illustrated According to Agricultural Patent Case 被引量:14
1
作者 LI Erling YAO Fei +1 位作者 XI Jiaxin GUO Chuny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137-152,共16页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China,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However, the exist...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China,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However,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it. Considering the cooperation patents, published in the agriculture field stemming from the Full-text Database of China Patents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spatial and institutional attribute of the authors as the data source, and by combining the social network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of agricultural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city level of China in 1985–2014, based on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with the influence factors discussed. This shows that, 1) since 1985, China's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level has been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but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s low, and the patent cooperation mainly relies on authors in the same unit; 2) enterprise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e effect of the government and hybrid organizations driven by the government is not obvious; 3)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province and city dominates, and a multi-pole pattern has been formed.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evolves from a single helix empty core and double helix multi core to a double helix hierarchical network; 4) the city's science, education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ar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whil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resents slight negative impacts on it. The spatial mismatch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present in the technic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Therefore, the science enhancement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to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s should be promptly implem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peration innovation networks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hina's agricultural patent socialNetwork Analysis sNA)
下载PDF
Chinese and US S&T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s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宝明 丁明磊 《China Economist》 2017年第4期32-47,共16页
Since the eruption of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ajor countries have been pushing forward structural reform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novation at the heart. Since taking office, US President Do... Since the eruption of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ajor countries have been pushing forward structural reform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novation at the heart. Since taking offic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s adopted an "America First" strategy but has yet to specify a clear S&T innovation policy. However, Trump's current policies have already affected S&T innovation and his planned budget cuts will impact US growth potentials. Compared with the US, China is steadily implementing it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 T innovation that increasingly supports economic growth. To spur future economic growth, China should steadfastly follow its S&T innovation strategy, promote the utilization of S&T innovation results, boost its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s and make the most of global innovation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al reforms
下载PDF
Inevitability and Emergent Problems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cess to Integration
3
作者 刘丽君 陆辛玫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6年第2期247-252,共6页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ager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ystem ISTI (SISTI) are pointed out. Because of 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s enlightenment, a three dimensional logical net diagram in which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based on problem in real world but not on disciplinary logic is drawn. The intelligent group' s need span is great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latively low material level than common groups who have lower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SISTI is composed by multi-rule and intelligent multi-agent behavio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integrated technology which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must be considerded for a valid management of SIS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technology s&t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s&t innovationsIstI) complex system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technical logic relationship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4
作者 Yu Wenhao Ding Yu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4期13-27,共15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NIS has evolved from weak to strong, from a follower groping its way onto the track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has experienced a trajectory from “introduction and imitation of complete sets of technology” to “market for technology and imitative innovation,” to “integrated and secondary innovation” and on to “integrated, secondary, collaborative and original innovation combined.” The path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natural choice of economic, societ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ORM and OPENING 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system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下载PDF
基于CRITIC和TOPSIS的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鸣涛 叶春明 赵灵玮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为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融合绝对值指标和平均值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最新的2014-2017年数据,使用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CRITIC)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从"... 为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融合绝对值指标和平均值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最新的2014-2017年数据,使用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CRITIC)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评价,识别出各地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研究发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R&D人员和经费、R&D项目活跃度、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影响各地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静态"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一般,地区间差异较大,"很强"和"较强"的地区只有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和山东6个省市。"动态"评价结果显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依存,强弱格局比较稳定,短期内难以改变。研究成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和模型能够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后,结合重要影响因素,给出提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工业 科技创新能力 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下载PDF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被引量:84
6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6-990,共5页
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并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 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并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效率 MALMQUIst指数法 技术进步 资源配置效率
下载PDF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农业干旱评估与预测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沈桂芳 李敬明 +1 位作者 胡贤德 陈秀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34-37,共4页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对干旱等级进行评估与预测,提出一种基于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旱情评估与预测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干旱灾害的因素,探讨了T-S模糊模型建立的原理及算法步骤.并以蚌埠、亳州、宿州三个地区的干旱灾害历史数据作为实验仿...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对干旱等级进行评估与预测,提出一种基于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旱情评估与预测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干旱灾害的因素,探讨了T-S模糊模型建立的原理及算法步骤.并以蚌埠、亳州、宿州三个地区的干旱灾害历史数据作为实验仿真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农业干旱灾害评估与预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评估与预测 模糊神经网络 t-s模糊系统
下载PDF
美国STEM教育计划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及建议 被引量:13
8
作者 丁明磊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年第7期17-21,共5页
在分析美国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时代背景、发展特点和成效的基础上,研究美国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多部门协同推进STEM教育的组织协调机制,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创新教育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就确立创新型... 在分析美国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时代背景、发展特点和成效的基础上,研究美国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多部门协同推进STEM教育的组织协调机制,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创新教育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就确立创新型人力资源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部门协同和动员全社会资源参与、加快我国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创新型人才 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 政策建议
下载PDF
高等工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韩丽珠 陈冬松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38-43,共6页
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还可以为院校提升自身科研实力奠定基础。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等工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存在的威胁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为更好地开展合作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高等工科院校 产学研用合作创新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下载PDF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SWOT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茹 王宏伟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第4期457-464,共8页
采用SWOT分析法深刻揭示当前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内部条件(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旨在为正确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道路提供坚实有力的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从内部条件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本、研发投入... 采用SWOT分析法深刻揭示当前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内部条件(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旨在为正确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道路提供坚实有力的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从内部条件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知识产出、国内市场、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本“大而不强”、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科技创新力量布局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体制机制障碍等劣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创新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等是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机遇,而国际科技力量竞争加剧、发达国家遏制、全球科技治理缺乏强大话语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则是中国需要应对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强国 sWOt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 被引量:42
11
作者 姜长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共17页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需求,科学处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实施若干重大工程或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未来农业专项,加强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体系,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农业强国建设 现代农业
下载PDF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四川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擎 陈康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4,共12页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谋划,而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方向,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五篇大文章”之首。本文从我...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谋划,而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方向,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五篇大文章”之首。本文从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脉络和底层逻辑出发,梳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体系,结合四川科技金融发展实践剖析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难点,在借鉴国外发展科技金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科技金融的政策建议,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金融创新 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 多层次资本市场 科技保险 金融强国
下载PDF
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海星 罗丹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80,共14页
本文以城市群为切入点,运用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非对称反应模型,采用2011—2020年我国273个地级市数据,系统考察了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首先,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显著且稳健的正... 本文以城市群为切入点,运用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非对称反应模型,采用2011—2020年我国273个地级市数据,系统考察了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首先,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且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更高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其次,创新类别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策略性创新,现有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围绕提高城市的实质性创新展开,但非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的实质性创新倾向显著弱于城市群城市;空间关系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集聚阴影”现象在样本期内显著存在。最后,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来看,我国地级市间普遍存在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且相较于非城市群城市,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补程度更低;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来看,我国地级市间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为逐顶竞争,且非城市群城市有更为显著的逐顶竞争倾向。本文为推动城市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科技支出 城市创新 城市群
下载PDF
政府干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剑 程华东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53-158,共6页
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先行区,明确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对于打造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政府干预为研究视角,运... 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先行区,明确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对于打造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政府干预为研究视角,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对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以政府干预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上海、宁波、苏州、杭州、南京的效率值排在前5位,但是城市群内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悬殊,区域空间格局极不平衡,其中政府干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均对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建议长三角各地政府围绕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至产出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并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资源 资源配置 配置效率 政府干预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技术生态位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效率的影响
15
作者 汪彩君 刘高平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9期83-91,共9页
G60科创走廊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基于2012—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度对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相关技术的生... G60科创走廊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基于2012—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度对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相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与各城市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相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显著提升创新效率,整体上技术生态位宽度增加不利于创新效率提升;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空间效应方面,技术生态位宽度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则显著正向空间溢出。为实施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战略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走廊 技术生态位 创新效率 空间效应
下载PDF
宁夏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16
作者 张庆霞 黄莉 王学琴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28-33,共6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有助于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县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而实现精准发力、科学施策,促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快速跃升。文章从定量的角度建立能反映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有助于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县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而实现精准发力、科学施策,促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快速跃升。文章从定量的角度建立能反映县域科技创新特性、可比性强、易于操作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着显著的借鉴作用。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认识水平,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投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合理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环境,激发县域创新活力等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县域 科技创新能力 监测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象限双循环”建设路径研究
17
作者 刘志迎 周洋 洪进 《科技管理学报》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为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决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践正在行动,理论探讨却很不够。在回顾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及有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布鲁金斯学会...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为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决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践正在行动,理论探讨却很不够。在回顾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及有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布鲁金斯学会提出的二维象限模式,提出了改进的四象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正在建设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内容进行了归类和比较,立足于建设目标与建设实践界定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涵和功能,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象限双循环”建设逻辑。最后,围绕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逻辑、建设保障、建成运营提出了五点建设路径思考,试图打通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商业化和人才培养及科学普及的内在逻辑,为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四象限 双循环 科技创新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国成 程振锋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9,共9页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并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并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运行机制和结构演变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以及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全局作用。第一,明确提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第二,分析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基本经济模态转换之间的关联机理和内在逻辑;第三,初步刻画了新经济模态的基本特征、主体构成及运行原理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秉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宗旨,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蕴含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劳动者 虚实交融 科技创新 经济模态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内涵、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西明 陈泰伦 陈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军民融合是协同推进国防事业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巩固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核心议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强化科技安全、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纽带。针对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 军民融合是协同推进国防事业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巩固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核心议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强化科技安全、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纽带。针对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使命,基于使命驱动型创新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提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系统解析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典型特征,构建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基本架构,探讨强化军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和整合式创新,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场景化应用,以科技安全支撑经济、国防和新型国家安全的过程逻辑。提出以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为抓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安全 科技强国
下载PDF
科创平台服务供应链定价策略——平台“烧钱”还是引流联盟?
20
作者 谢家平 张广思 +2 位作者 胡强 梁玲 孔令丞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45,共23页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平台供应链盘活社会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共享的配套服务,以市场化运作实现科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科创平台和经济社会的意义重大.科创平台上科创资源提供者的配套服务水平高低不但影响其创新产出而且也...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平台供应链盘活社会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共享的配套服务,以市场化运作实现科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科创平台和经济社会的意义重大.科创平台上科创资源提供者的配套服务水平高低不但影响其创新产出而且也影响加入平台的用户数量.本研究结合中国科创的现实情境,考虑科研用户对平台上资源提供者配套服务质量存在偏好的情景,运用博弈决策思想研究科创平台的定价决策,进而在普通定价策略基础上重点拓展研究平台补贴和引流联盟两种策略,基于平台双边用户的供给和需求特点的现实情境揭示不同成本类型的科创平台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发现三种策略下单位运营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平台向资源提供者支付佣金返点,且佣金返点随用户质量偏好的增加而增加,最优补贴金额、引流数量也随之增加;比较三种策略,平台服务收费在平台补贴策略下最低,在引流联盟策略下最高,这两种策略均能在一定条件下为平台带来更高收益;不同成本类型的科创平台在市场中高质量资源提供者占比不同的情形下,应选择不同定价策略才有利于平台利润最大化.此外,考虑创新风险性特点后,需要更高的质量偏好才能实现科创平台利润的大幅度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平台 平台供应链 平台补贴 企业联盟 引流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