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晚清“哲学”译名确立过程看东亚人文特色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熊月之
-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8-145,共8页
-
文摘
哲学在明末的译名是"爱知学"、"理学"或"穷理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西周在知晓这一译名的情况下,摈弃"理学"等原有译名不用而新创"哲学"译名,是有其文化上深意的。用"哲学"译名,既与东方语境中人所共知的朱子"理学"划清界限,又使这门学问具有东方文化气息。"哲学"在辞典、报刊等普遍使用的情况下,最终为中国学者所接受,但其接受过程并非没有理性的思考,并非毫无障碍。梁启超、严复都曾对这一译名踟蹰再三。"哲学"译名的确立过程,是东方学者赋予哲学东方意义的过程,西周、梁启超、严复对"哲学"译名深思、选择的过程,也很有东方特色。西周后创的"哲学"译名,能够取代中国已有的"爱知学"、"理学"而为东方学人共用,是日本在接引西方文化方面超过中国的标志之一。
-
关键词
“哲学”译名
爱知学
理学
-
Key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hilosophy'
aizhi xue
Lixue
-
分类号
B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