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晚清“哲学”译名确立过程看东亚人文特色 被引量:5
1
作者 熊月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8-145,共8页
哲学在明末的译名是"爱知学"、"理学"或"穷理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西周在知晓这一译名的情况下,摈弃"理学"等原有译名不用而新创"哲学"译名,是有其文化上深意的。用"哲学... 哲学在明末的译名是"爱知学"、"理学"或"穷理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西周在知晓这一译名的情况下,摈弃"理学"等原有译名不用而新创"哲学"译名,是有其文化上深意的。用"哲学"译名,既与东方语境中人所共知的朱子"理学"划清界限,又使这门学问具有东方文化气息。"哲学"在辞典、报刊等普遍使用的情况下,最终为中国学者所接受,但其接受过程并非没有理性的思考,并非毫无障碍。梁启超、严复都曾对这一译名踟蹰再三。"哲学"译名的确立过程,是东方学者赋予哲学东方意义的过程,西周、梁启超、严复对"哲学"译名深思、选择的过程,也很有东方特色。西周后创的"哲学"译名,能够取代中国已有的"爱知学"、"理学"而为东方学人共用,是日本在接引西方文化方面超过中国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译名 爱知学 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