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ient removal of Al(Ⅲ)and P507 from high concentration MgCl_(2)solution based on in-situ reaction strategy
1
作者 Qiang WANG Meng WANG +3 位作者 Zong-yu FENG Yong-qi ZHANG Xiao-wei HUANG Xiang-xin XU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42-3053,共12页
For a highly efficient recycling of a wastewater containing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MgCl_(2),Al(Ⅲ)and P507 were scheduled to be removed in advance.In this study,the in-situ removal of Al(Ⅲ)and P507 from a high conce... For a highly efficient recycling of a wastewater containing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MgCl_(2),Al(Ⅲ)and P507 were scheduled to be removed in advance.In this study,the in-situ removal of Al(Ⅲ)and P507 from a high concentration MgCl_(2)solution at different pH values and Al/P molar ratios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507 formed organic complexes of Al_(x)(OH)_y^(Z+)-P507 at pH of 2.0-4.0.At pH of 4.0-5.0,Al(Ⅲ)precipitated and transferred into Al(OH)_(3)with a flocculent amorphous morphology.Active sites on the Al(OH)_(3)surface enhanc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P507.At pH of 6.0-6.5,Al(Ⅲ)and Mg(Ⅱ)formed layered crystalline Al(OH)_(3)and MgAl_(2)(OH)_(8with)small pore channels and fewer active sites,resulting in a reduced removal efficiency of P507.When the Al/P molar ratio exceeded 13 and the pH was between 4.0 and 5.0,the removal rates of both Al(Ⅲ)and P507 were higher than98%,while the concentration loss of Mg(Ⅱ)was only 0.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removal al(III) P507 MgCl_(2)solution pH al/P molar ratio
下载PDF
Al(Ⅲ)与Fe(Ⅲ)溶液共聚合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春禄 马文林 +2 位作者 刘振儒 栗静 冯映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AlCl_3·6H_2O和FeCl_3·6H_2O混合溶液通过滴加NaOH溶液的方法制备了不同Al/Fe(摩尔比,下同)和不同[OH]_b/[Al+Fe]值的共聚物.测定了聚合过程和熟化过程中的pH值变化,并对不同碱化度和熟化时间下的聚合物进行了混凝效能实验... 以AlCl_3·6H_2O和FeCl_3·6H_2O混合溶液通过滴加NaOH溶液的方法制备了不同Al/Fe(摩尔比,下同)和不同[OH]_b/[Al+Fe]值的共聚物.测定了聚合过程和熟化过程中的pH值变化,并对不同碱化度和熟化时间下的聚合物进行了混凝效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共聚过程中,Fe(Ⅲ)与 OH^-的络合速度比Ai(Ⅲ)快,即 Fe(Ⅲ)具有较强的共聚合活性.Al/Fe,[OH」_b/[Al+Fe]值对铝铁共聚物形态分布有明显影响.不同条件下共聚物混凝对比实验表明,在Al/Fe为5:5,[OH]_b/[Al+Fe]为 1.6,熟化时间为24h时,显示出了较优异的混凝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 铝铁共聚物 净水剂
下载PDF
诺氟沙星荧光光度法测定微量Al(Ⅲ) 被引量:5
3
作者 龙立平 聂伟安 +1 位作者 赵建强 李旺英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23,共3页
铝对荧光试剂诺氟沙星有强的荧光增强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微量铝的荧光分析方法。选择最大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278nm和441nm,在pH4.10的HAc-NaAc介质中,诺氟沙星的荧光强度变化与Al(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7.00... 铝对荧光试剂诺氟沙星有强的荧光增强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微量铝的荧光分析方法。选择最大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278nm和441nm,在pH4.10的HAc-NaAc介质中,诺氟沙星的荧光强度变化与Al(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7.00×10^-6~1.00×10^-3mol/L,检出限为2.00×10^-8mol/L,常见的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本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中Al(Ⅲ)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度法 荧光增强 诺氟沙星 al()
下载PDF
Al(Ⅲ)改性胶原蛋白絮凝材料的结构表征及对废弃钻井液絮凝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学川 张莎 +1 位作者 周亮 强涛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99-1402,共4页
利用鞣制化学中铝鞣机理,将Al(Ⅲ)络合在明胶水解得到的胶原蛋白分子上,制备Al(Ⅲ)改性胶原蛋白絮凝材料,利用XRD、荧光光谱和XPS对产物结构及作用机理进行表征与分析。将所制备的絮凝剂用于油田废弃钻井液的絮凝,以其CODCr去除率和悬... 利用鞣制化学中铝鞣机理,将Al(Ⅲ)络合在明胶水解得到的胶原蛋白分子上,制备Al(Ⅲ)改性胶原蛋白絮凝材料,利用XRD、荧光光谱和XPS对产物结构及作用机理进行表征与分析。将所制备的絮凝剂用于油田废弃钻井液的絮凝,以其CODCr去除率和悬浮物含量为指标,考察了絮凝条件对废弃钻井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分子与Al(Ⅲ)间发生了配位反应,制备出了Al(Ⅲ)改性胶原蛋白絮凝剂。其用于废弃钻井液絮凝时,用量为20.7g/L,pH值为6~9,温度为20~40℃。絮凝后,废弃钻井液CODCr去除率达80.1%,悬浮物含量从初始的2115mg/L降至190mg/L,絮凝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al() 絮凝剂 废弃钻井液
下载PDF
Fe(Ⅲ)和Al(Ⅲ)复合掺杂非晶态Ni(OH)2的电极材料及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长久 齐美荣 +1 位作者 吴华斌 秦明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88-794,共7页
采用快速冷冻沉淀法首次成功制备出Fe(Ⅲ)和Al(Ⅲ)复合掺杂非晶态Ni(OH)2粉体材料。通过XRD、SAED、SEM、IR、Raman光谱及DSC-TG等对样品粉体的结构形态进行表征和分析,同时将样品合成电极材料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采用快速冷冻沉淀法首次成功制备出Fe(Ⅲ)和Al(Ⅲ)复合掺杂非晶态Ni(OH)2粉体材料。通过XRD、SAED、SEM、IR、Raman光谱及DSC-TG等对样品粉体的结构形态进行表征和分析,同时将样品合成电极材料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样品材料内部结构缺陷多、无序性强、材料微粒大小比较均匀,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结合水含量较多。将复合掺杂Fe(Ⅲ)5%和Al(Ⅲ)8%的样品材料制备镍正极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在以80 mA·g-1恒流充电5.5 h,40 mA·g-1恒流放电,终止电压1.0 V的充放电制度下,进行充放电性能、比容量及其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的测试,放电平台平稳,工作电压高达1.30 V,放电比容量达到357.6 mAh·g-1,且在电极过程中材料的稳定性增强、电化学阻抗较小,循环可逆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氢氧化镍 快速冷冻沉淀法 Fe()和al()复合掺杂 电极材料与性能
下载PDF
多巴胺-Al(Ⅲ)配合物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彭娟 高作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5-621,共7页
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方法研究了Al(Ⅲ)与DA配合物的形成,测定了配合物的配比和配位常数。在pH4.4,7.0,8.5条件下,Al(Ⅲ)与DA的配比分别为1∶1,1∶2,1∶3;DA与Al(Ⅲ)的配位数分别为2.29×1011,1.13×1011,3.17×1011L2/mol2。... 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方法研究了Al(Ⅲ)与DA配合物的形成,测定了配合物的配比和配位常数。在pH4.4,7.0,8.5条件下,Al(Ⅲ)与DA的配比分别为1∶1,1∶2,1∶3;DA与Al(Ⅲ)的配位数分别为2.29×1011,1.13×1011,3.17×1011L2/mol2。分别用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了Al(Ⅲ)和DA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作用方式为嵌入式,并测定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结合数m=2,结合常数β=1.78×108,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Al(Ⅲ)和DA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后能使体系的氧化峰电流减小,并且体系的氧化峰电流的降低与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Ⅰ(μA)=12.0053cDNA(10-3mol/L)+0.8962,相关系数r=0.9976,以此为基础上提出了DNA的电化学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al() 配合物 DNA 相互作用
下载PDF
Al(Ⅲ)对糖浆溶液中有机还原物质还原六价铬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子方 李琴 赵勇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28-3633,共6页
通过批实验研究了Al(Ⅲ)对糖浆溶液化学还原六价铬反应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条件下Al(Ⅲ)对六价铬还原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Al(Ⅲ)能够促进糖浆溶液还原六价铬反应进行;其作用机制是Al(Ⅲ)与糖浆溶液中有机还原物质及Cr(Ⅵ)反应形成... 通过批实验研究了Al(Ⅲ)对糖浆溶液化学还原六价铬反应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条件下Al(Ⅲ)对六价铬还原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Al(Ⅲ)能够促进糖浆溶液还原六价铬反应进行;其作用机制是Al(Ⅲ)与糖浆溶液中有机还原物质及Cr(Ⅵ)反应形成三者的络合物,降低糖浆中多酚等有机还原物质还原Cr(Ⅵ)的反应活化能,提高六价铬还原反应速率.Al(Ⅲ)存在时,该六价铬还原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pH 2.0,2.5,3.0,3.5时,添加Al(Ⅲ)的实验组中六价铬反应速率常数比对应的空白对照组中反应速率常数分别增加了0.0251,0.0139,0.0058,0.0048h^(-1).添加Al(Ⅲ)前后反应体系中六价铬还原的反应活化能(Ea)分别为66.38,62.80kJ/mol.当糖浆浓度不足时,Al(Ⅲ)能够提高糖浆溶液还原六价铬的反应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有机还原物质 催化作用 六价铬还原 动力学
下载PDF
ARS-Al(Ⅲ)与蛋白质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衷明华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4年第5期849-851,共3页
在 p H4 .0的 Britton- Robinson缓冲溶液中 ,茜素红 S(ARS) - Al( )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生成红色复合物 ,吸收峰波长λmax=5 1 5 nm,比金属离子络合物本身红移 8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 .0 4× 1 0 5L· mol-1 · cm... 在 p H4 .0的 Britton- Robinson缓冲溶液中 ,茜素红 S(ARS) - Al( )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生成红色复合物 ,吸收峰波长λmax=5 1 5 nm,比金属离子络合物本身红移 8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 .0 4× 1 0 5L· mol-1 · cm-1 。吸光度值在 BSA的质量浓度 2 0— 1 80 mg· L-1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所拟定的方法有较好的灵敏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铝() 蛋白质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Al(Ⅲ)-ATP配合物的^(27)Al、~1H和^(31)P NMR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党淑琴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本工作利用^(27)Al、~1H和^(31)P NMR技术对Al(Ⅲ)-ATP配合物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与1:1的配合物结构相符,并假设是通过β和γ磷酸根及腺嘌呤环上的N_7配合的。
关键词 ATP NMR 络合物
下载PDF
Cyanex272萃取分离Co(Ⅱ)-Al(Ⅲ)体系的研究
10
作者 廖芳丽 林海 陶海霞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0,共4页
研究了Cyanex272从盐酸介质中萃取Co(Ⅱ)和Al(Ⅲ)的性能。考察了平衡相酸度、振荡时间和平衡相温度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配比在一定时间内随振荡时间、平衡相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溶液温度为40℃、pH3.38、振荡时间为25min时,Al(Ⅲ... 研究了Cyanex272从盐酸介质中萃取Co(Ⅱ)和Al(Ⅲ)的性能。考察了平衡相酸度、振荡时间和平衡相温度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配比在一定时间内随振荡时间、平衡相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溶液温度为40℃、pH3.38、振荡时间为25min时,Al(Ⅲ)能很好地被萃取;而在pH4.08、振荡时间为20min时,Co(Ⅱ)能很好地被萃取。萃取Co(Ⅱ)和Al(Ⅲ)的过程为吸热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离子的分配比都增大。在振荡时间为25min、溶液pH3.38、温度为40℃时,两离子的分离系数最大,Co(Ⅱ)-Al(Ⅲ)能很好地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ANEX272 Co(Ⅱ)-al()体系 萃取 分配比 分离系数
下载PDF
硫酸介质中P_(538)萃取Fe(Ⅲ)、Al(Ⅲ)和Ga(Ⅲ)的研究
11
作者 赵经贵 王志成 陈耐生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65-68,75,共5页
本文研究了在硫酸介质中酸度、萃取剂浓度,温度、协萃剂等因素对P_(638)萃取Fe(Ⅲ)、A1(Ⅲ)和Ga(Ⅲ)的影响.
关键词 GA al Fe P538 萃取 萃取剂 硫酸
下载PDF
在MOCVD外延生长中V/Ⅲ比对Al_xGa_(1-x)As外延层中A1组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竹西 《发光快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3-49,共7页
本实验首次观察到用MOCVD方法在GaAs基片上外延生长Al_xGa_(1-x)As/GaAs薄膜结构时,生长中所用的Ⅴ/Ⅲ比对外延层中Al组份x的分布的影响.当Ⅴ/Ⅲ比较低时,外延层中的Al组份出现很明显的层状阶梯形三层分布:靠近基片的一层中x值较低,而... 本实验首次观察到用MOCVD方法在GaAs基片上外延生长Al_xGa_(1-x)As/GaAs薄膜结构时,生长中所用的Ⅴ/Ⅲ比对外延层中Al组份x的分布的影响.当Ⅴ/Ⅲ比较低时,外延层中的Al组份出现很明显的层状阶梯形三层分布:靠近基片的一层中x值较低,而在外延层的表面层中x值较高.随着生长中所用的Ⅴ/Ⅲ比增加时,Al组份的分布趋于均匀.利用GaAs的高温热分解和Ga、As离子在晶体中的热扩散及其对外延生长的影响,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铝镓 汽相外延生长 铝组分
下载PDF
硬膜外磨除前床突在Al-Mefty分型Ⅲ型前床突脑膜瘤翼点入路手术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序 许红旗 梁洪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487-489,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前床突旁磨除在Al-Mefty分型Ⅲ型前床突脑膜瘤(ACM)翼点入路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3月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1例Al-Mefty分型Ⅲ型ACM的临床资料。15例术中在硬膜外磨除前床突,6例未磨除前... 目的探讨硬膜外前床突旁磨除在Al-Mefty分型Ⅲ型前床突脑膜瘤(ACM)翼点入路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3月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1例Al-Mefty分型Ⅲ型ACM的临床资料。15例术中在硬膜外磨除前床突,6例未磨除前床突。结果磨除前床突的15例中,10例(66.7%)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2例(80.0%)术后视力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未磨除前床突的6例中,2例(33.3%)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33.3%)术后视力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磨除前床突病人肿瘤全切除率和术后视力改善率较未磨除前床突病人明显提高(P<0.05)。术后新发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癫痫发作1例、脑脊液漏1例。21例术后随访6~97个月,平均(37.4±13.8)个月;2例肿瘤部分切除病人出现肿瘤进展;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Al-Mefty分型Ⅲ型ACM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视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紧密,手术难度大。术中硬膜外磨除前床突可增加手术空间,早期控制视神经和ICA,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视神经改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床突脑膜瘤 al-Mefty分型 翼点入路 显微手术 硬膜外前床突旁磨除 疗效
下载PDF
Fe(Ⅲ)掺杂Mg/Al-LDO作为氮磷吸附剂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万京京 郝瑞霞 +2 位作者 马静雨 王丽沙 刘思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5-1303,共9页
针对污水厂尾水脱氮除磷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铁类水滑石(Mg/Al/Fe–LDHs),在450℃下焙烧3h得到焙烧态类水滑石(Mg/Al/Fe–LDO).研究了Fe(Ⅲ)掺杂对Mg/Al-LDO吸附氮磷的影响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Mg/Al/Fe物质的量比为3:0.6:0.4... 针对污水厂尾水脱氮除磷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铁类水滑石(Mg/Al/Fe–LDHs),在450℃下焙烧3h得到焙烧态类水滑石(Mg/Al/Fe–LDO).研究了Fe(Ⅲ)掺杂对Mg/Al-LDO吸附氮磷的影响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Mg/Al/Fe物质的量比为3:0.6:0.4时,Mg/Al/Fe-LDO对氮磷吸附性能较好,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8.57mg/g和231.46mg/g.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达到0.99以上.根据XRD、FTIR的表征结果可以推断,Mg/Al/Fe–LDO是通过"记忆效应"、静电引力作用完成对氮磷的吸附,对磷的吸附还包括离子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Mg/al/Fe–LDO Fe()掺杂 吸附特性 吸附机理
下载PDF
桑色素-Al(Ⅲ)复合物测定蛋白质
15
作者 乔爽 马艳 +1 位作者 曹伟 杨景和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分析研究桑色素-Al(Ⅲ)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蛋白质对桑色素-Al(Ⅲ)体系有明显的荧光增强作用,在pH=7.7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桑色素-Al(Ⅲ)复合物在520 nm处荧光强度最强,且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加...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分析研究桑色素-Al(Ⅲ)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蛋白质对桑色素-Al(Ⅲ)体系有明显的荧光增强作用,在pH=7.7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桑色素-Al(Ⅲ)复合物在520 nm处荧光强度最强,且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加与蛋白质的质量浓度在相应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蛋白质(BSA,EA)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0×10-8~3.50×10-6g.mL-1和1.00×10-8~3.00×10-6g.mL-1,检出限分别为2.6×10-9g.mL-1和2.3×10-9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桑色素 铝离子 蛋白质
下载PDF
不同C/M比HA-Al(Ⅲ)共沉物转化进度对其吸附还原Cr(Ⅵ)的影响机理
16
作者 何婕 朱金琦 +2 位作者 王晖 张佳 陈鸿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35-2446,共12页
HA-Al(Ⅲ)共沉物普遍存在于土壤和含水层中,对地下水中的Cr(Ⅵ)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还原能力。共沉物中的无定形Al(OH)_(3)不稳定,易转化为三水铝石等晶质矿物,从而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产生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分别... HA-Al(Ⅲ)共沉物普遍存在于土壤和含水层中,对地下水中的Cr(Ⅵ)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还原能力。共沉物中的无定形Al(OH)_(3)不稳定,易转化为三水铝石等晶质矿物,从而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产生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分别制备了两种有机碳与金属原子物质的量比值(C/M比)为1和15的HA-Al(Ⅲ)共沉物,并对它们和Al(OH)_(3)单体同步进行了转化处理和表征;利用不同转化进度的HA-Al(Ⅲ)共沉物和Al(OH)3单体开展了Cr(Ⅵ)吸附还原实验,并分析了共沉物转化进度对Cr(Ⅵ)吸附还原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共沉物的转化进度对Cr(Ⅵ)的还原几乎无影响,但对Cr(Ⅵ)的吸附影响显著;随转化进度提高,“类矿物”共沉物(C/M比为1)对Cr(Ⅵ)的吸附量从0.91 mmol·g^(−1)降低至0.21 mmol·g^(−1),而“类有机质”共沉物(C/M比为15)对Cr(Ⅵ)的吸附量几乎未受影响;“类矿物”共沉物对Cr(Ⅵ)的吸附受Al(Ⅲ)矿物表面羟基的络合作用主控,其次为颗粒内扩散作用;随转化进度提高,共沉物及转化产物上表面络合态与颗粒内扩散态Cr(Ⅵ)的量分别随矿物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减小而降低;“类有机质”共沉物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主要受HA表面有机官能团的络合和还原作用控制,因此几乎不受矿物晶型转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 HA-al()共沉物 吸附还原 表面络合 颗粒内扩散
下载PDF
Solvent-free preparation of arylaminotetrazole derivatives using aluminum(Ⅲ) hydrogensulfate as an effective catalyst 被引量:1
17
作者 Ferydoon Khamooshi Ali Reza Modarresi-Alam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8期892-896,共5页
An efficient and simpl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5-arylamino-1H-tetrazole and 1-aryl-5-amino-1H-tetrazole derivatives is reported using aluminum(Ⅲ) hydrogensulfate(Al(HSO4)3) as an effective heterogeneous ... An efficient and simpl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5-arylamino-1H-tetrazole and 1-aryl-5-amino-1H-tetrazole derivatives is reported using aluminum(Ⅲ) hydrogensulfate(Al(HSO4)3) as an effective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rom secondary arylcyanamides. Generally,when the substitution in arylcyanamide is strongly electron-withdrawing the position of equilibrium would shift toward the isomer of 1-aryl-5-amino-1H-tetrazole(B) and as the electron-donating of substituent increased,the position of equilibrium is shifted toward the isomer of 5-arylamino-1H-tetrazole(A).The present methodology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such as excellent yields,short reaction times,easy work-up and greene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rylamino-1H-tetrazole 1-Aryl-5-amino-1H-tetrazole Secondary arylcyanamide aluminum( hydrogensulfate(al(HSO_4)_3) Heterogeneous catalyst SOLVENT-FREE Solid acid
下载PDF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ic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Al(Ⅲ) on th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18
作者 Kai An Yao Na Wang Jing Yue Zhuang Zheng Biao Yang Hai Yan Ni Quan Xu Cheng Sun Shu Ping B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57-860,共4页
In this paper,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V)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luminum Al(Ⅲ) on the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ctivity. Michaelis-Menten constant (Km^NADH) and maximum velocity (v... In this paper,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V)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luminum Al(Ⅲ) on the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ctivity. Michaelis-Menten constant (Km^NADH) and maximum velocity (vmax) in the enzyme promoting catalytic reaction of "pyruvate(Pyr) + NADH + H^+ ↑LDH←→lactate + NA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by monitoring DPV reduction current of NAD^+ were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DPV Lactate dehydrogenase BIOMARKER
下载PDF
EHPG与铝(Ⅲ)结合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英奇 白海静 杨斌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3-435,共3页
在 pH 7 4 ,0 1mol·L- 1 N 2 羟乙基哌嗪 N′ 2 乙磺酸 (Hepes)及室温条件下 ,使用紫外吸收差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铝 (Ⅲ )对N ,N′ 乙烯 二 [2 (2 羟基苯基 )苷氨酸 ](EHPG)的滴定。结果表明铝 (Ⅲ )与EH PG形成 1∶1的配... 在 pH 7 4 ,0 1mol·L- 1 N 2 羟乙基哌嗪 N′ 2 乙磺酸 (Hepes)及室温条件下 ,使用紫外吸收差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铝 (Ⅲ )对N ,N′ 乙烯 二 [2 (2 羟基苯基 )苷氨酸 ](EHPG)的滴定。结果表明铝 (Ⅲ )与EH PG形成 1∶1的配合物。铝 (Ⅲ )与EHPG结合后其紫外差光谱在 2 35和 2 91nm处出现吸收峰 ;配合物在 2 35nm的摩尔吸光系数是 1 2 7× 10 4 cm- 1 ·mol- 1 ·L ;条件稳定常数是lgK =14 2 0± 0 0 3;铝 (Ⅲ )对EHPG的荧光猝灭是由于EHPG的酚羟基质子解离并与铝 (Ⅲ )配合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PG 铝() 紫外吸收差光谱 荧光光谱 N-N′-乙烯-二[2-(2-羟基苯基)苷氨酸] 配合物
下载PDF
抑制CTMAB催化结晶紫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铝(Ⅲ)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文琦 刘佳铭 危亮亮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45-448,共4页
基于碱性介质中 ,铝 (Ⅲ )对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催化结晶紫的褪色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建立了一种抑制 -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铝 (Ⅲ )的新方法。此法在 0 .0 2— 1.8μg/L的范围内 CAl(Ⅲ )与 ΔA值呈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 基于碱性介质中 ,铝 (Ⅲ )对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催化结晶紫的褪色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建立了一种抑制 -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铝 (Ⅲ )的新方法。此法在 0 .0 2— 1.8μg/L的范围内 CAl(Ⅲ )与 ΔA值呈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 :ΔA=0 .0 0 2 93+ 0 .2 179CAl( Ⅲ ) (μg/L) ,r=0 .9990 ,检出限为 1.4×10 -9g/m L。该法用于水样中 Al(Ⅲ )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 结晶紫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抑制-催化褪色光度法 测定 痕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