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性化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前牙槽嵴缺损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史舒雅 李昕 +1 位作者 余洪强 董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究个性化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前牙槽嵴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05例前牙槽嵴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种植修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个性化钛网覆盖,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探究个性化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前牙槽嵴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05例前牙槽嵴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种植修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个性化钛网覆盖,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浓缩生长因子。随访1年,分析2组种植成功率、牙槽嵴高度、骨增量、牙槽骨骨密度、骨厚度、美学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年,2组研究对象中发生种植体松动或脱落例数均为0,种植成功率100%。研究组牙槽嵴的高度、骨增量、牙槽骨骨密度、骨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红色美学指数与白色美学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现术后肿痛、牙周感染各2例,牙龈出血、过敏各1例,对照组出现术后肿痛、牙龈出血、过敏各1例,牙周感染2例(P>0.05)。结论:个性化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前牙槽嵴缺损能改善牙槽嵴高度及骨代谢,提升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钛网 浓缩生长因子 种植修复 前牙槽嵴缺损 牙槽嵴高度 美学效果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黄玉莹 郑苗 +1 位作者 晏志强 刘军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0期37-39,共3页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146例,均行全口义齿修复,随访6个月,根据义齿固位效果分为修复良好组(121例)与修...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146例,均行全口义齿修复,随访6个月,根据义齿固位效果分为修复良好组(121例)与修复不良组(2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修复前CBCT测量的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分析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的关系及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并评价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对修复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修复不良组牙槽嵴分级Ⅳ级比例高于修复良好组(P<0.05);修复不良组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于修复良好组(P<0.05);牙槽嵴Ⅳ级患者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于修复良好组(P<0.05);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及联合预测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效果的AUC为0.815、0.769、0.820、0.913;以ROC曲线获取的最佳截断值分为低值与高值,危险度分析,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值的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修复不良风险是高值患者的6.884倍、6.160倍、6.585倍(P<0.05)。结论 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修复效果显著相关,对修复效果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协助临床进行早期预测,为制定可靠的修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低平牙槽嵴 锥形束CT 牙槽骨高度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修复效果 相关性
下载PDF
应用OSFE技术行上颌窦底黏膜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常晓峰 贺龙龙 +2 位作者 郭之伟 胡娜 刘少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FE)在牙槽嵴重度萎缩(当RBH<8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既往于本院施行不植骨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病例资料,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术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的临床... 目的:探讨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FE)在牙槽嵴重度萎缩(当RBH<8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既往于本院施行不植骨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病例资料,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术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通过OSFE技术在34位患者植入种植体42颗。术前X线片测量的平均余留牙槽嵴高度(RBH)7.41 mm,新骨平均生成高度为2.22 mm,现窦底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的比例为92.3%。种植体植入术后随访观察3~39个月,种植牙成功率100%。结论:使用OSFE技术行上颌窦底黏膜提升不植骨的术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s骨凿 上颌窦底黏膜提升 rbh OSFE
下载PDF
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在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病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婷薇 黄凤琼 +1 位作者 唐昭 刘卫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剩余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4例患者,共植入33颗种植体,均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在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上颌窦底平均增加骨高度(5.9±2.8)mm,... 目的:探讨剩余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4例患者,共植入33颗种植体,均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在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上颌窦底平均增加骨高度(5.9±2.8)mm,所有种植体均完成冠修复,义齿修复后功能良好.结论:剩余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安全可行,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引起种植困难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嵴高度 上颌窦内提升 种植体
下载PDF
伴宽度不调的成人骨性Ⅲ类畸形掩饰性治疗后横向代偿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谷妍 王华 王林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掩饰性治疗对伴宽度不调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的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宽度及颊舌侧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轻中度骨性Ⅲ类...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掩饰性治疗对伴宽度不调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的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宽度及颊舌侧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轻中度骨性Ⅲ类成人患者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治疗前、后均行CBCT扫描,应用Simplant 16.0软件进行校准及重建,对59个标记点及2个参考平面进行三维定位及测量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上颌磨牙颊舌侧倾斜角度增大,下颌磨牙倾斜角度减小。上颌磨牙间宽度增大,下颌磨牙间宽度略减小。上颌磨牙的颊侧牙槽嵴顶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舌侧牙槽嵴顶及下颌磨牙的颊舌侧牙槽嵴顶高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掩饰性治疗会继续加大伴宽度不调的骨性Ⅲ类患者的牙性横向代偿,并伴随上颌磨牙区的颊侧牙槽骨吸收。进行掩饰性治疗时,应明确磨牙横向代偿的潜力,选择合适的预置矫治器或者辅助手术扩弓,以避免牙周风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掩饰性治疗 横向代偿 牙槽嵴顶高度
下载PDF
骨切开术在断根拔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景泉 程平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12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旨在保留牙槽脊形态的拔除断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5例拔牙断根在根尖1/3处常规需要用翻瓣去骨法的牙根颊侧根尖处骨切开后用三角挺拔除断根,观察牙槽脊愈合后形态的改变。结果三个月后牙槽脊愈合良好,牙槽脊宽度与高...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旨在保留牙槽脊形态的拔除断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5例拔牙断根在根尖1/3处常规需要用翻瓣去骨法的牙根颊侧根尖处骨切开后用三角挺拔除断根,观察牙槽脊愈合后形态的改变。结果三个月后牙槽脊愈合良好,牙槽脊宽度与高度较常规颊侧翻瓣去骨法明显改善。结论骨切开术是临床拔除断根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切开术 断根 牙槽脊宽度 牙槽脊高度
下载PDF
血液衍生物(PRF和CGF)在拔牙后牙槽窝处理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阳 王凡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5期177-18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衍生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拔牙后牙槽窝中使用后对牙槽骨保存程度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就诊的80例拔牙患者... 目的探讨血液衍生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拔牙后牙槽窝中使用后对牙槽骨保存程度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就诊的80例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牙槽窝不做处理,治疗组牙槽窝置入PRF和CGF。观察两组牙槽嵴宽度、高度变化,两组患者牙槽嵴骨量的变化、矿化骨部分填充量。结果治疗组拔牙后30 d、拔牙后90 d牙槽嵴宽度(6.71±0.54)mm、(6.67±0.56)mm、高度(15.71±0.45)mm、(15.64±0.65)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65、20.148、16.665、24.649,P<0.001)。对照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362,P<0.001),治疗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9,P=0.162)。对照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615,P<0.001),治疗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00,P=0.227)。拔牙后90 d,治疗组牙龈退缩(recession,RCE)(1.33±0.41)mm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1,P=0.022);两组患者术前与拔牙后RE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2、6.807,P<0.05)。治疗组矿化骨部分填充量(45.84±11.23)m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7,P<0.001)。结论血液衍生物(PRF和CGF)的应用可有效保存拔牙患者牙槽窝的骨高度和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浓缩生长因子 拔牙 牙槽窝 牙槽嵴宽度 牙槽嵴高度
下载PDF
前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嵴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承峥 孙秋望月 +4 位作者 葛昕 王晨星 李怀奇 叶金海 李中连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前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嵴骨量及软组织量的变化。方法纳入29例患者共32颗符合拔牙适应证的前牙,试验组牙拔除术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前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嵴骨量及软组织量的变化。方法纳入29例患者共32颗符合拔牙适应证的前牙,试验组牙拔除术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生物膜(海奥)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术后未予特殊处理。全部患者拔牙术前取石膏模型,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于术后6个月再次取石膏模型,通过CBCT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及软组织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CBCT测量结果,牙槽骨高度在唇侧和腭侧牙槽骨的高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唇侧和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6.31±0.94) mm和(18.61±1.10) mm,牙槽骨宽度在根长的20%、70%测量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0.32) mm和(4.79±0.37) mm,但在根长50%处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高度在上颌牙龈缘最高点及下颌牙龈缘最低点处,试验组((9.26±0.40) 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处软组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牙拔牙同期进行位点保存术处理,对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宽度和牙龈软组织的保存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位点保存 牙槽嵴高度及宽度 软组织高度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骨替代材料应用于牙槽嵴位点保存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运 王彦梅 何家才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6期361-366,共6页
目的探讨拔牙窝内植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ogen,PRF)混合Bio⁃Oss®骨粉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患者36例,36个拔牙位点,分成两组:PRF混合Bio⁃Oss®骨粉组(试验组... 目的探讨拔牙窝内植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ogen,PRF)混合Bio⁃Oss®骨粉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患者36例,36个拔牙位点,分成两组:PRF混合Bio⁃Oss®骨粉组(试验组)和单独使用Bio⁃Oss®骨粉组(对照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术后1周临床评估早期软组织愈合和疼痛感觉情况。结果试验组骨高度变化(⁃1.48±0.40)mm和对照组(⁃1.49±0.2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骨宽度变化(⁃1.09±0.42)mm和对照组宽度变化(⁃1.35±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P=0.01)。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2.39±1.20,对照组3.3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45);试验组和对照组软组织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牙槽嵴保存术中利用PRF混合Bio⁃Oss®骨粉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和减轻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窝 牙槽嵴保存术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Bio⁃Oss^■骨粉 早期软组织愈合 术后疼痛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宽度
下载PDF
口腔种植修复中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莫舒蕾 甘抗 +2 位作者 朱珂珂 庞祎 朱娟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403-406,共4页
目的评价口腔种植修复中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50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于微创拔牙术后接受牙槽嵴保存术,对... 目的评价口腔种植修复中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50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于微创拔牙术后接受牙槽嵴保存术,对照组于微创拔牙术后接受常规拔牙术后处理。于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拍摄CBCT影像,测量两组治疗前后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比较牙槽骨的吸收量。结果术后即刻,观察组与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牙槽骨高度与宽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拔牙术后处理相比,牙槽嵴保存术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牙槽嵴保存术 牙槽骨吸收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宽度
下载PDF
引导骨再生术、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谦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的:观察引导骨再生术(GBR)、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骨劈开术联合牙槽嵴扩张... 目的:观察引导骨再生术(GBR)、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骨劈开术联合牙槽嵴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BR治疗。比较两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种植成功率、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白色美学指数(WES)评分和治疗满意度。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PES和W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R、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可提高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PES评分、WES评分,提高种植成功率和治疗满意度,效果优于骨劈开术联合牙槽嵴扩张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术 牙槽嵴扩张术 骨劈开术 上颌前牙狭窄 牙槽嵴种植 种植成功率 牙槽骨高度
下载PDF
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12
作者 张磊 张蕊 +1 位作者 何晓彤 赵晶 《医学综述》 CAS 202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拍摄CBCT的89例患者,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 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拍摄CBCT的89例患者,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的差异,并观察患者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结果不同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缺失男性患者残余牙槽嵴的宽度大于女性患者[(9.0±2.7)mm比(7.5±2.0)mm](P<0.01);在89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178侧上颌窦中,69.10%(123/178)的上颌窦外侧壁存在血管,其中骨内型占比最高,为70.73%(87/123)。结论CBCT可用于测量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评估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可为种植术提供相关的术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磨牙缺失 锥形束CT 残余牙槽嵴的高度 残余牙槽嵴的宽度
下载PDF
上颌第一磨牙区行上颌窦提升术前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云朋 张雪健 邓悦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与不缺失的上颌窦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1月就诊患者的影像资料260例,共520侧上颌窦;分别观察上颌第一磨牙区窦嵴距、位于第一磨牙区上...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与不缺失的上颌窦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1月就诊患者的影像资料260例,共520侧上颌窦;分别观察上颌第一磨牙区窦嵴距、位于第一磨牙区上颌窦外侧壁的上牙槽后动脉距牙槽嵴顶距离、血管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区缺牙组与不缺牙组窦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牙组与不缺牙组血管距牙槽嵴顶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区域血管检出率为84.23%。结论:应用CBCT可对患者缺牙部位进行测量,为局部骨量不足的种植术前设计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窦 上牙槽后动脉 窦嵴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