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Palaeozoic Tectonics in the Alxa Regio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31
1
作者 WU Tairan HE Guoqi ZHANG C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56-263,共8页
Abstract: Two ophiolitic mélange belt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formations have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Alxa region. One is in the Engger Us fault and possesses properties of oceanic crust. The other is ... Abstract: Two ophiolitic mélange belt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formations have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Alxa region. One is in the Engger Us fault and possesses properties of oceanic crust. The other is in the Badain Jaran fault and shows properties of a back-arc basin. These two faults, together with the Yagan fault,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boundaries of tectonic units in the Alax region. The four tectonic units delimited by these faults are different in rock assemblages, metamorphism and geochemistry. They reflect the nature of tectonic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are found. The tectonic units may be traced and correlated to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neighbouring area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uni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in the Alxa region may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aeo-Mongolian Ocean and its continental marg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xa region PALAEOZOIC tectonic unit evolution features
下载PDF
Geochemistry,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e of granitoids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Implications for the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3
2
作者 Xiaochen Zhao Chiyang Liu +2 位作者 Jianqiang Wang Shaohua Zhang Yuzhao Gua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711-1725,共15页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is highly controversial.The key to resolve this controversy is to recognize the Late Paleozoic magmatic processes in the northern Alxa.In this...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is highly controversial.The key to resolve this controversy is to recognize the Late Paleozoic magmatic processes in the northern Alxa.In this paper,we present new zircon U-Pb ages,Hf-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data of four granitoids along the Zhusileng-Hangwula Tectonic Belt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that could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is region.The zircon U-Pb data could be grouped as two phases:Late Devonian granite and diorite(ca.373-360 Ma),and Late Carboniferous granodiorite(ca.318 Ma).The Late Devonian granites and diorites are metaluminous to slightly peraluminous,with A/CNK and A/NK ratios of 0.90-1.11 and0.95-2.19,respectively.The Late Devonian dior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MgO,Cr and Ni contents and MgO#values,together with variableεHf(t)values from-1.0 to+1.3 and old TDM2 ages varied from 1283 Ma to 1426 Ma,indicating the primary magma was potentially derived from magma mixing of depleted mantle with Mes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crust.Even though the Late Devonian granites yielded most positive and minor negative eHf(t)values between-1.1 to+5.7(three grains are negative)with two-stage model ages(TDM2)of 1003-1438 Ma,they display low MgO,Cr and Ni contents and MgO#values,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juvenile crustal materials,mix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ancient crust.The Late Carboniferous granitoids are metaluminous and medium-K calc-alkaline series,with A/CNK and A/NK ratios ranging from 0.88 to 0.95 and1.75 to 1.90,respectively.These rocks were potentially derived from juvenile crustal materials mixed with depleted mantle,as evidenced by their highεHf(t)values(+11.6 to+14.1)and young TDM2 ages(427 Ma to 586 Ma),as well as high Mg#values,and MgO,Ni and Cr contents.Our data,along with available sedimentary evidence and previous researches,indicate that the Late Devonian and Late Carboniferous rocks are arc-related granitoids under the subduction setting.The identification of arc-related granitoids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not only reveals the Late Paleozoic magmatic process in response to the subduction of Paleo Asian Ocean,but also provide significant constrains 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U–Pb geochronology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GRANITOIDS Northern alxa regio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A new ophiolitic mélange containing boninitic blocks in Alxa region:Implications for Permian subduction events in southern CAOB 被引量:10
3
作者 Rongguo Zheng Jinyi Li +1 位作者 Wenjiao Xiao Lijia W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355-1367,共13页
The Alxa reg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 key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ssues of late Paleozoic... The Alxa reg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 key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ssues of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settings and tectonic unit divisions of the Alxa region still remain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 new ophiolitic mélange named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northwest of Alxa Youqi. The tectonic blocks in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serpentinites, mylonitized gabbros, gabbros, basalts, and quartzites, with a matrix comprising highly deformed clastic rocks. A gabbro exhibits a zircon LA-ICP-MS Ue Pb age of278.4 ± 3.3 Ma. Gabbros exhibit high Mg O and compatible element contents, but extremely low TiO_2,totally rare earth element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contents. These rocks exhibit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depleted patterns, and display enriched in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depleted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Boninite-like geochemical data show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a subductionrelated environment, and derived from an extremely depleted mantle source infiltrated by subduction-derived fluids and/or melts.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exhibits similar zircon U-Pb-O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ose of the Quagan Qulu ophiolite.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may have been the western continuation of the Quagan Qulu ophiolite. Our new finding proves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might have taken place later than the early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xa region CAOB OPHIOLITE LA-ICP MS U-Pb Oxygen isotope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嘎拉斯台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4
作者 陈实 蒋姗姗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2期15-18,共4页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嘎拉斯台地区开展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区内Au、Ag、Sn、Cu、Pb、Zn、Cr、Mo、Nb、Ni、W、Sb、Bi、La、Th、U、Y、As 18个元素进行分析。圈定综合异常30处,其中铜铅锌银类异常6个,金砷锑类异常9个,钨锡钼类异常9...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嘎拉斯台地区开展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区内Au、Ag、Sn、Cu、Pb、Zn、Cr、Mo、Nb、Ni、W、Sb、Bi、La、Th、U、Y、As 18个元素进行分析。圈定综合异常30处,其中铜铅锌银类异常6个,金砷锑类异常9个,钨锡钼类异常9个,镍铬类异常3个,稀土稀有类异常3个。在综合异常特征解析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成3个A类Ⅴ级金、铜、镍、钨等多金属及稀有、稀土找矿远景区,为研究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万土壤地球化学 阿拉善地区 成矿远景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
5
作者 高琪 项磊 +3 位作者 高贺 魏昕 索晓晶 牟金燚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14期66-68,共3页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乌力吉、庆格勒、红格尔榆林地区、雅干地区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成矿规律,通过野外路线地质调查、矿点检查、异常查证等手段,圈定区域成矿远景区、成矿预测区和遥感预测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开展普查找矿工作...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乌力吉、庆格勒、红格尔榆林地区、雅干地区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成矿规律,通过野外路线地质调查、矿点检查、异常查证等手段,圈定区域成矿远景区、成矿预测区和遥感预测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开展普查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区 成矿规律 遥感解译 物化探异常
下载PDF
北山—阿拉善地区二叠—三叠纪富碱侵入岩的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29
6
作者 许保良 阎国翰 +5 位作者 路凤香 邹天仁 童英 蔡剑辉 刘楚雄 张华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3-272,共10页
甘肃北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育有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类为代表 ,包括碱性辉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等类岩石在内的富碱侵入体。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产状、... 甘肃北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育有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类为代表 ,包括碱性辉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等类岩石在内的富碱侵入体。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产状、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 ;指出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分布特征 ,主体形成于二叠—三叠纪时期 ,具有富碱、碱性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 ,构成一条富碱侵入岩带 ;认为其时空分布特点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碱性岩带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阿拉善 二叠-三叠纪 碱性岩带 岩石学特征 侵入岩 空间分布 形成时代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阿拉善荒漠植被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张凯 司建华 +3 位作者 王润元 王小平 韩海涛 郭铌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9-885,共7页
利用1982—2003年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阿拉善左旗、右旗和额济纳旗气温和降水资料,对阿拉善地区NDVI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82—2003年东部地区(左旗植被指数略有增加,而中部(右旗... 利用1982—2003年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阿拉善左旗、右旗和额济纳旗气温和降水资料,对阿拉善地区NDVI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82—2003年东部地区(左旗植被指数略有增加,而中部(右旗)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则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东、中、西部表现不同。左旗和额济纳旗多年平均NDVI的月变化和右旗相反。②东部地区升温率最大,其次是西部和中部地区。降水表现为东部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稍有增加,而中部地区(右旗)呈缓慢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东、中、西部表现不同。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东、中、西部一致,呈单峰型曲线。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降水量与植被指数存在明显的年相关、隔季和当季相关,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阿拉善地区NDVI同温度的相关性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被 NDVI变化 气候变化 阿拉善地区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斜长角闪岩组成矿物特征及变质温压条件 被引量:9
8
作者 沈其韩 耿元生 +1 位作者 王新社 吴春明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4年第4期209-216,共8页
本文对阿拉善地区四个岩群、岩组和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组成矿物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划分了矿物种 ,对角闪石和斜长石矿物对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变质温度压力条件的计算。根据Ti—AlⅣ 关系图解和 (Na2 O +K2... 本文对阿拉善地区四个岩群、岩组和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组成矿物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划分了矿物种 ,对角闪石和斜长石矿物对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变质温度压力条件的计算。根据Ti—AlⅣ 关系图解和 (Na2 O +K2 O)—TiO2 关系图解 ,限定其变质相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成环境进行了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不同岩群、岩组和片麻杂岩中斜长角闪岩所含角闪石和斜长角闪岩一样 ,显示高TiO2和高K2 O的特点。角闪石中FeO +MgO含量基本一致 ,而FeO和MgO含量呈负相关。所有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都属于钙质角闪石系列。由于MgO和FeO含量和镁铁比值的差异 ,按LeakBE的分类可分出七个矿物种类。斜长角闪岩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 ,An在 4 2 %~ 6 6 %之间 ,Ab在 34%~ 5 8%之间 ,分布范围较集中。在少数岩石中 ,除中长石外还见有少量拉长石残余。叠布斯格岩群斜长角闪岩的压力范围为 0 .5~ 0 .6Gpa时 ,温度为 795~ 782℃ ,其变质相为高角闪岩相—角闪麻粒岩亚相 ,属中高温 -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巴彦乌拉山岩组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压力在 0 .5Gpa时 ,温度为 739℃。从岩相学和矿物组合分析 ,变质相已达高角闪岩相 ,相当于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阿拉善岩群德尔和通特岩组的斜长角闪岩已达高角闪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种类 高角闪岩相 钙质角闪石系列 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沙尘天气与部分气候因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亚飞 康慕谊 +1 位作者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15-1121,共7页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袁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大风日数 温度状况 阿拉善
下载PDF
祁连山北阿拉善地体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晓智 赵玉梅 +1 位作者 王桂君 郑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7-560,共14页
祁连山北阿拉善地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中亚造山带、塔里木板块、祁连山-秦岭造山带和华北板块之间。阿拉善地体在太古代-元古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地体发育,其结晶基底岩性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受加里东构造... 祁连山北阿拉善地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中亚造山带、塔里木板块、祁连山-秦岭造山带和华北板块之间。阿拉善地体在太古代-元古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地体发育,其结晶基底岩性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板块与地体表现为南聚北散特点;在中奥陶世早期阿拉善地体与华北板块拼为一体,进入板块整体演化阶段。中海西构造运动期,北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关闭,发育新增地壳,形成北缘沟弧盆体系;晚海西构造运动期,阿拉善地体向南俯冲,祁连山洋关闭,地壳增生,阿拉善地体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焊接在一起。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对其影响巨大,南缘表现为“左旋”走滑,北缘表现为“右旋”走滑,古生代所形成构造带均受到新生代北东向构造的强烈改造。阿拉善地体频繁的构造运动,致使其南北部相对稳定的燕山期所形成的煤系中小盆地群(阿拉善一银额盆地群、北山盆地群、河西走廊盆地群、祁连山东部盆地群、祁连山西部盆地群、阿尔金盆地群、柴达木周缘盆地群),也相应发生快速沉降与快速抬升过程,后期均遭受强烈改造与破坏,不仅造就烃源岩欠发育,就是造成储集层致密,总体不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油气勘探前景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体 基底性质 区域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勘探前景
下载PDF
阿拉善活动块体的划分及归宿 被引量:47
11
作者 王萍 王增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呈现显著的条带状、新构造变形表现为块体的隆升和向北的掀斜、周缘和内部性质各异的断裂活动状况、结晶基底与基底内推覆和滑脱构造发育等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与相邻块体的比较,论证了阿拉善活动快体的...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呈现显著的条带状、新构造变形表现为块体的隆升和向北的掀斜、周缘和内部性质各异的断裂活动状况、结晶基底与基底内推覆和滑脱构造发育等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与相邻块体的比较,论证了阿拉善活动快体的存在,对其边界作了厘定,并将其归属到华北亚板块。强调了阿拉善块体为一活动构造,其内部存在一个NE向的阿拉善地震带,归属于华北地震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块体 活动断裂 华北地震区 地震地质
下载PDF
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In SAR评价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姚鑫 张路青 +1 位作者 李凌婧 曾庆利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针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往往面对区域广阔、数据匮乏、时间紧迫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InSAR技术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要素提取及分析方法,其具有空间覆盖范围大、时间可回溯、观测效率高等优势。以阿拉善地区某重大工程选址为例,选用1996~201... 针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往往面对区域广阔、数据匮乏、时间紧迫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InSAR技术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要素提取及分析方法,其具有空间覆盖范围大、时间可回溯、观测效率高等优势。以阿拉善地区某重大工程选址为例,选用1996~2010年存档ASAR/ERS合成空间雷达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的厘米级非线性变形量识别了地质灾害、浅层地下水变动等信息,利用IPTA-InSAR提取的毫米级变形速率分析了构造活动性,结合地质背景评价了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本研究为有限条件下快速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干涉雷达 区域地壳稳定性 地质灾害 阿拉善 工程选址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健铭 崔盼杰 +2 位作者 钟悦鸣 李景文 褚建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3,共10页
【目的】阿拉善高原境内分布着超过20万km2典型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这些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极其敏感,然而水分、能量与生境异质性对该区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差异还... 【目的】阿拉善高原境内分布着超过20万km2典型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这些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极其敏感,然而水分、能量与生境异质性对该区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差异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阿拉善高原大尺度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气候与生境异质性数据,尝试系统地探讨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1)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经纬度格局,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出沿经度的升高而增加,沿纬度的升高而递减的变化趋势。(2)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水分与能量因子共同解释了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60.7%、62.5%及42.6%的空间变异;两者单独的解释率分别为15.2%~19.6%与2.8%~5.3%。生境异质性分别解释了3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17.2%、12.3%、29.3%的变异,其单独解释率分别为3.1%、1.0%和11.8%。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对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并不一致;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则受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的共同控制。(3)气候与生境异质性三者共同解释了区域物种丰富度54.4%~63.8%的变异,但仍然有36.2%~45.6%的变异没有得到解释。【结论】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格局由水分与能量类气候因子共同决定,水资源可用性是阿拉善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最为关键的限制因子。生境异质性对阿拉善高原植物丰富度,尤其是木本植物丰富度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是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阿拉善高原不同生活型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可能并不一致,其他未知潜在因素对阿拉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亦存在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区域物种丰富度 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 水分 能量 生境异质性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荒漠灌木林有害生物发生及控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郝俊 梁军 张星耀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1,共4页
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森林资源组成,林分状况,灌木林的生态地位和灌木林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调查,结合阿拉善所处生态区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阐述了控制灌木林有害生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阿拉善地区 荒漠生态 灌木林 有害生物 生态控制
下载PDF
巴彦浩特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区域地震构造意义
15
作者 陈桂华 李忠武 黄雄南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7,共10页
巴彦浩特断裂位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边界构造带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古地震数据对全面理解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研究相对薄弱的巴彦浩特断裂北段开展了断错地貌和古地震槽探研究... 巴彦浩特断裂位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边界构造带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古地震数据对全面理解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研究相对薄弱的巴彦浩特断裂北段开展了断错地貌和古地震槽探研究。观测显示巴彦浩特断裂阿拉善左旗以北段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倾滑,断层西盘相对抬升,在浅表形成半正花状构造组合。年代(56.28±4.04)~(82.2±5.78)ka的冲洪积地貌面上冲沟断错137 m,并在东侧形成断塞塘地貌,估计断层右旋走滑速率为1.67~2.43 mm/a。探槽揭示了3次具有显著地表逆倾滑破裂的强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6.28±4.04)~(55.33±3.04)、(32.79±2.22)~(13.76±1.1)、(13.76±1.1)~(7.86±0.43)ka,逆倾滑量分别为0.44、0.35、0.29 m。与前人在巴彦浩特断裂南段的古地震研究进行对比,可知这3次古地震可能仅为部分事件记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模型,贺兰山西侧右旋走滑的巴彦浩特断裂强震发震能力不容忽视,贺兰山两侧盆地不同性质断裂系共同构成了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活动边界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浩特断裂 活动断裂 古地震 区域地震构造 鄂尔多斯地块 阿拉善地块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意见 被引量:27
16
作者 龚家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5,共8页
阿拉善地区的三大生态屏障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由于黑河断流、长期干旱和对森林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这三个生态功能区及沙漠边缘固沙植被带退化,主要表现为:(1)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2)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 阿拉善地区的三大生态屏障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由于黑河断流、长期干旱和对森林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这三个生态功能区及沙漠边缘固沙植被带退化,主要表现为:(1)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2)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阿拉善地区经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并且也波及到西北、华北地区。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考虑,阿拉善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地广人稀,具有广阔的资源空间和很大的回旋余地;二是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具有极强抗逆性的物种。从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和不对周边地区产生生态危害的目标出发,通过建立生态"无人区",促使植被自然修复,就可以达到其保护的目的。此外,区内水资源也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具有阿拉善特色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证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保证合理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完全可以恢复的。实现生态恢复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转移、保护、建设",即:通过生态绿洲和城镇的高标准建设,吸引农牧民退出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土地,实现阿拉善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其中,农牧民的转移是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农牧民 城镇 退出 资源 目标 西部大开发战略 阿拉善地区 抗逆性 绿洲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生态环境退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万炜 颜长珍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109-122,共14页
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分析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能更好地把握其核心领域并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阿拉善高原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该区域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演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分析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能更好地把握其核心领域并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阿拉善高原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该区域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演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绿洲退化、水量减少与水质恶化等与生态环境退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就不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以期为阿拉善高原乃至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退化 人地关系 阿拉善高原 干旱区 综述
下载PDF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阿拉善预选区巴彦诺日公地段目标深度岩体质量预测
18
作者 袁广祥 张路青 +4 位作者 曾庆利 黄志全 王四巍 王洪建 邓绪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0-849,共10页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阿拉善预选区巴彦诺日公地段位于阿拉善地块东部,主要由二叠纪花岗岩构成,地壳次稳定。通过踏勘,确定了2个钻孔,布置了若干条物探剖面。以这2个钻孔为中心,在17km×17km范围内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获得了地表结构面...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阿拉善预选区巴彦诺日公地段位于阿拉善地块东部,主要由二叠纪花岗岩构成,地壳次稳定。通过踏勘,确定了2个钻孔,布置了若干条物探剖面。以这2个钻孔为中心,在17km×17km范围内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获得了地表结构面分布特征。地表岩体质量以Ⅲ级岩体为主,地表以下3m^4m处多为Ⅰ级和Ⅱ级岩体。根据钻孔岩心编录和力学试验数据,对岩心质量进行评价,岩心整体质量较好,以Ⅰ级和Ⅱ级岩体为主。对比岩体质量和测井数据,发现岩体质量与岩体的物理参数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和CSAMT剖面上对应位置的对比,建立了岩体质量与电阻率的关系。结合地表岩体质量、钻孔岩心质量和物探剖面,对目标深度岩体进行了预测:目标深度(600m深左右)岩体质量以Ⅰ级岩体为主,局部有Ⅱ级岩体和Ⅲ级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目标深度岩体 岩体质量 预测 巴彦诺日公地段 阿拉善预选区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混杂结构的地质特征及金属矿层研究
19
作者 石强 沈华 张晨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3期168-169,共2页
阿拉善地域被认为是一个前寒武纪微陆块区域,本身存在历史争议问题和板块碰撞问题。阿拉善区域自新太古时期到显生远古时期的年代构架,地质特征和岩石组成等问题,凭借该地域的特殊构架结构和漫长时期的地形演变,该地域中矿产资源丰富,... 阿拉善地域被认为是一个前寒武纪微陆块区域,本身存在历史争议问题和板块碰撞问题。阿拉善区域自新太古时期到显生远古时期的年代构架,地质特征和岩石组成等问题,凭借该地域的特殊构架结构和漫长时期的地形演变,该地域中矿产资源丰富,阿拉善地域坐落于中亚带中部,处于天山和兴蒙两个造山带中间位置,所以阿拉善地域为多个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一部分人认为阿拉善是华北克拉通板块的一部分,为华北克拉通的西面延伸;还有专家认为是单存的板块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阿拉善地区 混杂结构 地址特征 金属矿层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与战略性对策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百平 张雪芹 +1 位作者 姚永慧 韩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3-459,共7页
阿拉善高原地处内蒙古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交界,50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我国东部特别是华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70%以上与该区的生态状况有关。沙尘(暴)现象不但影响我国2.00×10~6... 阿拉善高原地处内蒙古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交界,50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我国东部特别是华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70%以上与该区的生态状况有关。沙尘(暴)现象不但影响我国2.00×10~6km^2以上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健康、财产甚至生命,而且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甚至北美地区。阿拉善的生态退化问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建议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阿拉善地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考虑设立"阿拉善国家生态战略保护区",给予该区特殊的政策和支持,从根本上协调阿拉善地区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源头上缓解或削减沙尘(暴)形成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并为整个西部生态和环境建设探索出一套新的体制和模式,促进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沙尘暴源区 生态退化 阿拉善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