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Chines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1
作者 李贵君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年第1期13-15,共3页
America is a "melting pot",it is made up of immigrants with a variety of ra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merican dream consists of three factors, namely success,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dividual fre... America is a "melting pot",it is made up of immigrants with a variety of ra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merican dream consists of three factors, namely success,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essay explains three reas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ica dream IMMIGRANTS
下载PDF
认同、同化、排异——《反美阴谋》中的美国梦文化记忆与国民身份形塑
2
作者 刘卓 范依烨 孙郑一夫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菲利普·罗斯在《反美阴谋》中以儿童菲利普的视角追忆了一段纳粹美国的虚构历史,揭示了美国梦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中心主义的文化记忆对国民身份的多重形塑作用。美国梦不仅是美国犹太人建立美利坚民族身份认同的记忆支点,而且是反... 菲利普·罗斯在《反美阴谋》中以儿童菲利普的视角追忆了一段纳粹美国的虚构历史,揭示了美国梦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中心主义的文化记忆对国民身份的多重形塑作用。美国梦不仅是美国犹太人建立美利坚民族身份认同的记忆支点,而且是反犹政府推行强制同化的手段。在WASP主流文化的倾轧之下,美国犹太人在美国性与犹太性之间痛苦挣扎,其中拒绝美国化的犹太人成为美国官方和犹太族群离弃的“残体”。通过揭露美国梦文化记忆的霸权本质,罗斯暗示了同化政策与德国纳粹的暧昧同谋,批判了等级森严的群体国民身份机制给犹太人造成的无法磨灭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美阴谋》 美国梦文化记忆 国民身份 WASP 残体
下载PDF
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0-43,共4页
美国文学记录了有着 2 0 0多年历史的美国不同时期的梦想 ,一部美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作家笔下一个个的文学形象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梦 ,构成了美国文化光怪陆离的色彩 。
关键词 美国 文学 美国梦
下载PDF
最动人心弦的美国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天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5-77,共3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最动人心弦的“美国梦”的实现与幻灭的悲剧,它之所以能从司空见惯的金钱加爱情的平庸境界中拔地而起,带给世人如此大的震撼和警醒,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梦的构筑的悲哀,本质不同的悲哀,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内...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最动人心弦的“美国梦”的实现与幻灭的悲剧,它之所以能从司空见惯的金钱加爱情的平庸境界中拔地而起,带给世人如此大的震撼和警醒,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梦的构筑的悲哀,本质不同的悲哀,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内核的巨大差别。盖茨比的至死不悟,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唤醒人们的迷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悲剧 本质 差异 惊醒
下载PDF
“中国梦”的道德价值建构——以对“大同梦”、“强国梦”、“美国梦”的分析为基础 被引量:2
5
作者 魏传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0-44,共5页
社会梦想中道德价值设置规定着其精神境界和价值范式。中国古代的"大同梦"因其内含的仁爱、平等、和谐等道德价值理想,体现出对完美人性的向往和对绝对"善"的追求,而成为人类拂之不去的梦想。中国清末民初的"... 社会梦想中道德价值设置规定着其精神境界和价值范式。中国古代的"大同梦"因其内含的仁爱、平等、和谐等道德价值理想,体现出对完美人性的向往和对绝对"善"的追求,而成为人类拂之不去的梦想。中国清末民初的"强国梦"最初崇尚物质、崇拜强权,功利性压倒道义性,但在一战给欧洲带来的悲剧和国内共和失败的现实面前,开始反思缺失道德价值浸染的"强国梦",重新赋予梦想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尺度。西方典型梦想"美国梦"中自由、平等、民主等道德价值梦想后来日益嬗变为攫取物质财富的梦想,其吸引力也日渐式微,变得虚幻。以此为鉴,"中国梦"应以道德为基石,赋予丰富的道德价值,彰显道德文化气质,显示传统文明的色彩,谱写天下大同的基调,绘就和谐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大同梦” “强国梦” “美国梦” 道德价值
下载PDF
“中国梦”与“美国梦”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德钦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10,共5页
在整个21世纪里,"中国梦"与"美国梦"必将是两大影响世界的梦。但二者在文化背景、国家性格、根本价值观、具体内涵、圆梦途径和世界意义等方面都有重大区别。尽管二者有诸多不同,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都... 在整个21世纪里,"中国梦"与"美国梦"必将是两大影响世界的梦。但二者在文化背景、国家性格、根本价值观、具体内涵、圆梦途径和世界意义等方面都有重大区别。尽管二者有诸多不同,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都是一种激烈竞争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必然也是这样。那么,"中国梦"和"美国梦"也应该是一种大国比翼双飞的关系,而非大国对抗冲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美国梦” 中国精神
下载PDF
折返的寻梦之旅——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美国叙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国战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美国叙事,有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主人公从1990年代初期奋不顾身地到美国去寻梦,到2008年以来集体性地掉头转向,这种寻梦之旅上的折返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透过这一叙事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 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美国叙事,有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主人公从1990年代初期奋不顾身地到美国去寻梦,到2008年以来集体性地掉头转向,这种寻梦之旅上的折返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透过这一叙事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美国形象的变迁。从追求美国梦,到返回国内实现中国梦,这一叙事模式借由主人公在寻梦之旅上的折返跑,讲述的其实是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的故事,是中国梦战胜美国梦的故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它的很多判断都带有西方主义偏见;它常常借助"厌女症"的情节设置,来确立中国男性主体的自信;它没能提供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关于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故事,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美国梦 西方主义 美国形象
下载PDF
一个美国梦——郝思嘉的现实故事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国贤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5年第2期52-54,77,共4页
郝思嘉是一个美国梦的追梦人在梦圆梦破的张力下,人们看到了米切尔《飘》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美国梦 性格 张力
下载PDF
欧洲梦、美国梦和中国梦——观《远大前程》、《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9
作者 黄雅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6-98,共3页
比较了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异同之处,指出两部作品中所映现的欧洲梦和美国梦的实质,并分析了作者身世与作品主人公之间的联系。本文从文学作品中总结经验,分析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狄更斯 菲茨杰拉德 欧洲梦 美国梦 中国梦
下载PDF
《返老还童》中“美国梦”的破灭
10
作者 宋利娜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5-57,共3页
"美国梦"的破灭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贯主题。奇幻之作《返老还童》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了一个关于生命的严肃思考:人生正如"美国梦"的幻灭,从憧憬,到获得,到最后失去。作者通过本杰明"返老还童"的一... "美国梦"的破灭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贯主题。奇幻之作《返老还童》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了一个关于生命的严肃思考:人生正如"美国梦"的幻灭,从憧憬,到获得,到最后失去。作者通过本杰明"返老还童"的一生告诉人们:一切表面的虚华都会消失,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走向灭亡,人们用尽平生追求的梦想只是幻影,返老还童也不能带来永恒的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返老还童》 “美国梦” 破灭
下载PDF
美国红学史的学术史反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惠 王妍卓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4-99,共6页
在近年来的海外红学中,美国红学的成就是独树一帜、成果斐然的。自19世纪起,美国的汉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并开始通过译介向西方介绍这部小说。自20世纪50年代"海外红学"的构想被提出后... 在近年来的海外红学中,美国红学的成就是独树一帜、成果斐然的。自19世纪起,美国的汉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并开始通过译介向西方介绍这部小说。自20世纪50年代"海外红学"的构想被提出后,美国红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红学研究不仅可以与西方文论相结合,亦可以开拓出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方式。这展现出与中国传统红学研究风格迥异的一面。同中有异是美国红学的特点,美国红学构成了汉学的一部分,不再是单纯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美国红学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红学的发展有力地拓展了空间,其研究经验也十分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红学史 学术史 反思
下载PDF
美国公益微电影中的人物创作研究
12
作者 杨恩慧 邢瑜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44-147,共4页
美国公益微电影中的人物创作以象征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美国梦为主线,情感丰富,风格迥异。人物形象的视觉化、人物动作的戏剧化、民众精神的群像化等是美国公益微电影中人物创作的三种基本方法。而狭隘的"美国视野"则带来了明显... 美国公益微电影中的人物创作以象征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美国梦为主线,情感丰富,风格迥异。人物形象的视觉化、人物动作的戏剧化、民众精神的群像化等是美国公益微电影中人物创作的三种基本方法。而狭隘的"美国视野"则带来了明显的人物创作的局限性,表现为只关注美国人的命运,缺乏世界格局。因此,美国导演人在艺术创作,审视剧中人物时应自觉摒弃狭隘的"美国视野",运用更加开阔的"世界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公益 微电影 人物创作 美国梦
下载PDF
“梦”:《美国在心中》的伦理隐喻
13
作者 张龙海 苏亚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39,共9页
在《美国在心中》中,卡洛斯·布洛桑刻画了第一代美国菲裔移民的经历和悲惨遭遇。梦作为布洛桑一生的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以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相结合对其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解读梦的多重功能及其象征寓意... 在《美国在心中》中,卡洛斯·布洛桑刻画了第一代美国菲裔移民的经历和悲惨遭遇。梦作为布洛桑一生的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以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相结合对其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解读梦的多重功能及其象征寓意。梦不仅是一种回忆往事的小说修辞行为,也是布洛桑理性意识和伦理身份建构的象征性隐喻,更体现了美国菲裔群体的身份和自我追寻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人格面具 伦理身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