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的表达、纯化与免疫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高波 刘志刚 +3 位作者 邢苗 徐宏 罗时文 赖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以阳性噬菌体克隆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入T载体 ,经测序证实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变应原CrPI后 ,将该基因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5X 1。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 ,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 以阳性噬菌体克隆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入T载体 ,经测序证实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变应原CrPI后 ,将该基因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5X 1。美洲大蠊变应原CrPI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 ,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目的蛋白溶于 6mol L盐酸胍并经稀释复性后 ,经GlutathioneSepharoseTM 4B亲和层析 ,纯度达 90 %以上。以蟑螂过敏病人血清进行免疫印迹检测 ,结果显示重组变应原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重组变应原Cr PI 蛋白表达 亲和层析 免疫印迹
下载PDF
吡虫啉、杀虫双对美洲蜚蠊中枢神经的电生理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贤进 王荫长 +1 位作者 赵勇 刘安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本文运用美洲蜚蠊(Periplanetaamericana)第VI腹神经节突触后电位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吡虫啉、杀虫双对中枢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73×10-7mol/L吡虫啉和1.38×10-5mo... 本文运用美洲蜚蠊(Periplanetaamericana)第VI腹神经节突触后电位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吡虫啉、杀虫双对中枢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73×10-7mol/L吡虫啉和1.38×10-5mol/L杀虫双处理后初期均能引起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发放增强,随后导致突触传递阻断。而吡虫啉较杀虫双阻断传递快,且用Ringer生理溶液冲洗不易恢复,表明吡虫啉较杀虫双激动剂活性更强。以3.37×10-5mol/L甲胺磷预处理中枢神经样品后,再进行杀虫双处理,则突触后电位的发放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增强,产生连续超幅排放(overshooting)现象.相反,甲胺磷预处理对随后进行吡虫啉处理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吡虫啉、杀虫双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杀虫双 美洲蜚蠊 中枢神经 电生理学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NF-κB和α-SM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丽辉 李武 +5 位作者 马得宏 陈一晖 王宏图 张禄 徐雪美 冉慧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152-2154,共3页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APA)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并观察APA的抗纤维化疗效。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用0.5g/kg的APA灌胃治疗,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APA)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并观察APA的抗纤维化疗效。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用0.5g/kg的APA灌胃治疗,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中NF-κB和α-SMA表达的水平,并以光镜观察肝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炎性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结果 APA可以降低血清中ALT、AST和肝组织中NF-κB、α-SMA的水平,APA组和三七丹参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的肝脏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结论 APA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组织中NF-κB和α-SM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美洲大蠊提取物 大鼠 核转录因子-Κ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慢性难愈合创面Ⅰ/Ⅲ型胶原蛋白调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文华 伍伟明 +3 位作者 刘筱 杨敏 周雯婷 曾娟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促愈机制。方法将48只SPF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创面对照组,慢性创面模型组、贝复济阳性组及美洲大蠊实验组,药物干预5、7、11 d后分批留取创面组织并处死,运...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促愈机制。方法将48只SPF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创面对照组,慢性创面模型组、贝复济阳性组及美洲大蠊实验组,药物干预5、7、11 d后分批留取创面组织并处死,运用PCR方法测定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m RNA的表达。结果Ⅰ、Ⅲ型胶原在各组中的表达趋势曲线一致,第5天,对照组表达最高,模型组最低,从第5天开始,美洲大蠊实验组中Ⅰ、Ⅲ型胶原中表达呈上升趋势并高于阳性组,第7天达到高峰后逐渐稳定下降,第11天略低于阳性组(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能有效提高大鼠难愈合创面前中期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并在后期能有效降低胶原蛋白的过度表达而减少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提取液 慢性难愈合创面 Ⅰ型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细胞凋亡、蛋白聚糖及透明质酸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曾娟妮 李文华 +5 位作者 刘筱 杨敏 周雯婷 刘越飞 沈咏梅 何永恒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26-1231,共6页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液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细胞凋亡基因及细胞基质中透明质酸与蛋白聚糖的表达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洲大蠊提取液实验组、贝复济阳性组(n=15),造模成功后使用相应试剂换药,各组于第3天、...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液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细胞凋亡基因及细胞基质中透明质酸与蛋白聚糖的表达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洲大蠊提取液实验组、贝复济阳性组(n=15),造模成功后使用相应试剂换药,各组于第3天、第8天、第15天、第20天随机取3只大鼠麻醉后取造模区创面组织,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凋亡基因bcl-2/bax、Caspase-3 mRNA的2-△△CT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聚糖及透明质酸灰度值。结果:bax、caspase3 mRNA中,模型组表达高于阳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最低(P <0.01),实验组与阳性组比较统计差异不明显;Bcl-2 mRNA中,对照组表达高于模型组、阳性组及实验组,模型组表达较低,阳性组及实验组两者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 <0.01);实验组的透明质酸与蛋白聚糖表达高于模型组(P <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可优化细胞凋亡机制,有效调控蛋白聚糖及透明质酸的表达,从而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提取液 慢性创面 细胞凋亡 蛋白聚糖 透明质酸 调控机制
下载PDF
饲料营养成分对美洲大蠊雌成虫取食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李香 吴珍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结果表明:取食饲料二的美洲大蠊雌成虫的产卵量比取食其它2种饲料的多,产卵间隔期也较短;且饲料二对美洲大蠊的营养效果也较好;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则有利于美洲大蠊的取食和生殖.
关键词 营养 美洲大蠊 取食 生殖
下载PDF
寄主日龄对啊氏啮小蜂寄生后代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李香 吴珍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8-440,共3页
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是美洲大蠊卵的寄生蜂,越新鲜的美洲大蠊卵荚被寄生率越高,不同日龄卵荚寄生率(y)与卵荚日龄(x)的关系符合方程y=-0.6 943x+34.158(R2=0.9205).寄生不同日龄卵荚的啊氏啮小蜂的发育历期(y)随着美洲... 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是美洲大蠊卵的寄生蜂,越新鲜的美洲大蠊卵荚被寄生率越高,不同日龄卵荚寄生率(y)与卵荚日龄(x)的关系符合方程y=-0.6 943x+34.158(R2=0.9205).寄生不同日龄卵荚的啊氏啮小蜂的发育历期(y)随着美洲大蠊卵荚日龄(x)的增加而缩短,符合方程y=-0.4411x+43.404(R2=0.9467).寄生蜂的雌雄性比(y)也随着寄主日龄(x)的增大而降低,符合方程式y=-1.4349x+89.435(R2=0.9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日龄 啊氏啮小蜂 寄生后代
下载PDF
美洲大蠊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酶活性、抑菌作用测定 被引量:3
8
作者 阮传清 刘波 +3 位作者 吴珍泉 苏明星 蔡怀锦 李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6-42,共7页
分离美洲大蠊内生细菌并测定菌体的淀粉、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及抑菌特性。对虫体表面消毒,以LB和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虫体内部细菌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变色圈法测定降解酶活性,抑菌圈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共分离到11株细菌,4株属... 分离美洲大蠊内生细菌并测定菌体的淀粉、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及抑菌特性。对虫体表面消毒,以LB和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虫体内部细菌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变色圈法测定降解酶活性,抑菌圈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共分离到11株细菌,4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6株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bacter)、变形菌属(Prote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另有1株菌在NCBI中与肠杆菌的相似度最高,为95%,可能代表着一个潜在的新种。4株链霉菌均有淀粉和纤维素降解能力。有3株菌对青枯雷尔氏菌有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内生菌具有某些功能,甚至含有尚未发现的新菌种,是重要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内生菌 链霉菌 酶活性 抑菌作用
下载PDF
饲料营养成分含量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李香 吴珍泉 +1 位作者 吴佳凡 黄强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食量(2.58±0.48)mg/头较饲料2的日平均取食量(1.99±0.83)mg/头多,但美洲大蠊若虫从饲料2、饲料3中日摄食的蛋白质和脂类间无差异(P〉0.05);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2的利用率(95.67±1.32)%和食物转化效率(14.22±6.48)%高,与对饲料1、饲料3的利用率、食物转化效率间存在差异。美洲大蠊若虫取食饲料2较取食其他2种饲料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成分 美洲大蠊 若虫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美洲大蠊成虫血淋巴抗念珠菌物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劲伟 名取俊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87-88,共2页
引言 美洲大蠊正常情况下绝不感染念珠菌,除了本身的细胞性“免疫”外,体液中是否也存在着抗念珠菌物质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开发抗人类念珠菌病的新药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 1.美洲大蠊饲育于27℃恒温室,取成虫采血后-80℃保... 引言 美洲大蠊正常情况下绝不感染念珠菌,除了本身的细胞性“免疫”外,体液中是否也存在着抗念珠菌物质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开发抗人类念珠菌病的新药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 1.美洲大蠊饲育于27℃恒温室,取成虫采血后-80℃保存;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ATCC36232)为东京大学药学系微生物药品化学教室保存株。 2.活性测定:将血淋巴与念珠菌液于37℃反应2小时后涂抹于念珠菌的选择培养基《普通细菌培养基加入0.5%呋喃西林)平板,比较样品与对照的菌落数而求出抗菌百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念珠菌 抗性 血淋巴 成虫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黏膜MUC2,IL-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小姣 奚再兴 +2 位作者 原皓 卢燕 白秀慧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灌肠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对肠黏膜MUC2,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8只设为对照组,其余22只用TNBS建立UC模型后,随机处死6只,镜下观察结肠变化,确定造... 目的 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灌肠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对肠黏膜MUC2,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8只设为对照组,其余22只用TNBS建立UC模型后,随机处死6只,镜下观察结肠变化,确定造模成功,剩余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实验组给予ACA 5ml/kg保留灌肠,模型组、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保留灌肠,1次/d,连续10d.灌肠10d后计算疾病活动指数、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实时荧光RT-PCR、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肠IGF-1,TGF-β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DAI、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改善,结肠组织中MUC2 mRNA的表达上升,而IL-6 mRNA表达降低(P〈0.05).MUC2,IL-6阳性率比较,P〈0.05.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TNBS诱导的UC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能机制之一是上调结肠黏膜MUC2并下调IL-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美洲大蠊提取液 黏蛋白2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三种物质的含水率对室内饲养的美洲大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12
作者 吴珍泉 詹仁添 +1 位作者 吴迅 郭芙蓉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本文研究了室内饲养的美洲大蠊对3种不同含水率的材质的产卵喜好性。结果表明蟑螂比较喜欢在干燥的土壤中产卵,土壤和沙的含水率越高,蟑螂的产卵量越少,木削的含水率40%以下不影响蟑螂的产卵选择。3种物质中蟑螂在沙子中产卵量较少。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土壤 沙子 木削 产卵选择
下载PDF
饲养美洲大蠊卵鞘上发现的两种螨类
13
作者 龚珍奇 余丽萍 +2 位作者 涂丹 夏斌 朱志民 《江西植保》 2002年第3期75-76,共2页
记述美洲大蠊卵鞘上发现的两种螨类的形态、生物学、寄主或栖息地和国内分布等。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卵鞘 螨类 形态特征 生物学
下载PDF
紫草油联合美洲大蠊粉在低位肛周脓肿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洁 曹吉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观察紫草油纱条联合美洲大蠊粉对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16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均采用相同的术后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美洲大蠊粉联合紫草油纱条换药,对照组单纯采用紫草... 目的:观察紫草油纱条联合美洲大蠊粉对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16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均采用相同的术后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美洲大蠊粉联合紫草油纱条换药,对照组单纯采用紫草油纱条换药。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术后第1、6、11、16d创面疼痛VAS评分、分泌物评分、肉芽生长评分、并发肛周湿疹例数、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6、11、16d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49±0.55、4.98±0.26、2.59±0.34、1.06±0.23,对照组为6.53±0.36、5.96±0.42、4.66±0.40、3.19±0.31,观察组治疗后6、11、16d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6、11、16d创面分泌物评分分别为2.43±0.36、1.89±0.41、1.64±0.26、1.45±0.23,对照组为2.13±0.53、1.66±0.29、1.52±0.49、1.36±0.1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11、16d创面分泌物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6、11、16d肉芽生长积分分别为2.51±0.53、1.59±0.49、1.01±0.39、0.71±0.28,对照组为1.61±0.64、1.03±0.36、0.86±0.26、0.42±0.21,观察组术后第11、16d肉芽生长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11、16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9.35±2.12、46.53±3.18、93.62±4.96,对照组为21.51±1.83、33.19±2.24、76.25±4.03,观察组术后6、11、16d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肛周湿疹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草油纱条联合美洲大蠊粉换药,可显著减轻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疼痛,减少分泌物渗出,促进肉芽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创面愈合 紫草油纱条 美洲大蠊粉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4,bFGF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卢燕 原皓 +3 位作者 何小姣 白秀慧 赵雪曼 王鹤鸣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ACE)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4(IL-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从抗炎及黏膜修复方面阐明ACE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 目的 通过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ACE)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4(IL-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从抗炎及黏膜修复方面阐明ACE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UC模型.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TNBS组26只.造模第3天随机处死TNBS组大鼠6只,观察造模效果.将TNBS组剩余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于第3天起给予ACE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第13天,对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大鼠,收集标本,行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大鼠结肠黏膜中IL-4,bFGF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均升高,而实验组比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模型组IL-4表达显著降低,而实验组又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实验组bFGF表达显著升高,而实验组又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ACE对UC大鼠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结肠黏膜IL-4,bFGF的表达来抗炎及促进黏膜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美洲大蠊提取液 白细胞介素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液加速肛周阴虚型创面应用举隅
16
作者 黄俊 李心甜 曾娟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年第9期1677-1679,共3页
一直以来,疮疡的修复一直是人类医学上探讨的问题之一,而阴虚型创面,以其创口难收,迁延不愈而成为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而美洲大蠊近年来随着对其不断的深入探究,其组织修复及增强免疫力等效果得到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将... 一直以来,疮疡的修复一直是人类医学上探讨的问题之一,而阴虚型创面,以其创口难收,迁延不愈而成为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而美洲大蠊近年来随着对其不断的深入探究,其组织修复及增强免疫力等效果得到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将结合阴虚创面疡的病因病机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对阴虚型创面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疮疡修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疮疡修复 阴虚型 病因病机
下载PDF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房伟 方泽民 +5 位作者 刘智苗 袁璟 张学成 彭惠 洪宇植 肖亚中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84-994,共11页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为模板,Bact-27F和Univ-1492R为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连接pGEM-T载体,构建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肠道微生物的...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为模板,Bact-27F和Univ-1492R为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连接pGEM-T载体,构建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66.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8%),厚壁菌门(Firmicutes,14.5%),梭杆菌门(Fusobacteria,0.6%),以及未分类微生物(unclassified bacteria,0.6%)。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5%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亲缘关系较近的杂食蟑螂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59%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不同食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另一方面,18%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潜在的微生物致病菌一致性高于99%,说明美洲大蠊是一类潜在的致病菌携带者。【结论】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宿主系统进化以及杂食性生活方式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16S rRNA基因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蟑螂变应原基因的免疫学筛选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珍文 刘志刚 +2 位作者 陈玲 吴晓蔓 郑小玲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4-596,共3页
目的 探讨从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中获得的变应原基因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用生物素 链霉亲合素系统 ,使用蟑螂过敏病人血清IgG4,对已构建的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 ,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探讨从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中获得的变应原基因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用生物素 链霉亲合素系统 ,使用蟑螂过敏病人血清IgG4,对已构建的美洲蟑螂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 ,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美洲蟑螂cDNA文库筛选出 3个阳性克隆 ,同源性分析显示 ,3号克隆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美洲蟑螂主要变应原CrPI高度同源 ,一致性达 99% ,1、2号克隆与已知变应原无显著同源性 (score <2 0 0 ) ,提示其为新的蟑螂变应原基因 ,其中 1号为编码核糖体蛋白S12 ,2号为编码Rab11蛋白。结论  3号为克隆编码美洲蟑螂主要变应原CrPI,另外 2个克隆为新的蟑螂变应原基因 ,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亚克隆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免疫学筛选 序列分析 美洲蟑螂 变应原基因 过敏性疾病
原文传递
土家药蜚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启亮 唐东昕 龙奉玺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19-1721,共3页
土家药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材,有着上千年的药用历史。文章从土家药蜚蠊的化学成分的概况,药理研究现状及临床运用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综述。
关键词 土家药 美洲大蠊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创面愈合中TGF-β1通路中Smad6、Smad9表达的影响及超微病理结构观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敏 耿越飞 +2 位作者 沈咏梅 周雯婷 曾娟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66-3269,共4页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大鼠难愈合创面的生长优势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观察Smad6、Smad9的表达;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病理形态;应用透射电镜观...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大鼠难愈合创面的生长优势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观察Smad6、Smad9的表达;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病理形态;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第20天时,与模型组、空白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Smad6表达显著下降,Smad9表达显著上升(P<0.05)。病理形态显示,实验组细胞炎性渗出、水肿明显,炎性反应进程迅速;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较模型组、对照组细胞结构连接紧密,线粒体数量增加(P<0.05)。结论:在TGF-β1通路中,美洲大蠊提取液可能通过下调Smad6,上调Smad9表达,加速创面细胞病理炎性反应进程,促进细胞线粒体、内质网、桥粒等的增生与分化,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6 Smad9 美洲大蠊提取液 慢性难愈合创面 超微结构 病理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