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bolizable energy,nitrogen balance,and ileal digestibility of amino acids in quality protein maize for pigs
1
作者 Gerardo Mariscal-Landin Tercia Cesaria Reis de Souza Ericka Ramirez Rodriguez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Background:To compare the nutritional value and digestibility of five quality protein maize(QPM) hybrids to that of white and yellow maize,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growing pigs.In experiment 1,the energy... Background:To compare the nutritional value and digestibility of five quality protein maize(QPM) hybrids to that of white and yellow maize,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growing pigs.In experiment 1,the energy metabolizability and the nitrogen balance of growing pigs fed one of five QPM hybrid diets were compared against those of pigs fed white or yellow maize.In experiment 2,the apparent and 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AID and SID,respectively) of proteins and amino acids from the five QPM hybrids were compared against those obtained from pigs fed white and yellow maize.In both experiments,the comparis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contrasts.Results:The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intakes were higher in the pigs fed the QPM hybrids(P 〈 0.05) than in the pigs fed white or yellow maize.Energy digestibility(P 〈 0.001) and metabolizability(P 〈 0.01) were higher in the pigs fed the white and yellow maize diets than in those fed the QPM diets.The AID of lysine was higher(P〈 0.01) in the QPM diets than in the white and yellow maize.The AIDs of leucine,isoleucine,valine,phenylalanine,and methionine were lower in the QPM diets than those of maize(white and yellow)(all P 〈 0.05).Maize(white and yellow) had greater SIDs of leucine,isoleucine,valine,phenylalanine,glutamic acid,serine,alanine,tyrosine,and proline(P 〈 0.05).Conclusions:Based on these results,it was concluded that QPM had a lower metabolizable energy content and a higher amount of digestible lysine than normal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 acids Energy balance Maize nitrogen balance Pigs
下载PDF
Nitrogen Deposition Via N^+ Implantation:Implications for Primordial Amino Acids Synthesis Revisited
2
作者 王伟 石怀彬 +1 位作者 王相勤 余增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52-256,共5页
In this paper amino acids synthesis in aqueous solution induced by ion implantation, which was possibly ubiquitous on primitive Earth, is investigated. As a discharge using a graphite rod as the anode under a nitrogen... In this paper amino acids synthesis in aqueous solution induced by ion implantation, which was possibly ubiquitous on primitive Earth, is investigated. As a discharge using a graphite rod as the anode under a nitrogen atmosphere was performed against ammonia water, it was found that three kinds of amino acids were produced. They were glycine, serine and alanine. By int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to the carboxylate solution, ammonia and amino acids were also formed via nitrogen deposition/fixation. Another isotopic experiment showed that both OH and H radical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arc-discharge-promoted react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the impact of ions in the origin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might have functioned as a promoter in the chemic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 acids ion implantation nitrogen deposition
下载PDF
Studies on Models,Patterns and Requirements of Digestible Amino Acids for Layers by Nitrogen Metabolism
3
作者 Yin Qingciang, Han Youwen, Fan Shijun ( Laboratory of Animal Nutrition, Veterinary Institut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175 Xi an Road, Changchun, China, and Department of Animal Scienc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9年第1期15-25,共11页
The nitrogen (N) metabolic 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estimate separately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of 4348 weeks old layers for maintenance, for protein accretion to estabolish models to estimate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 The nitrogen (N) metabolic 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estimate separately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of 4348 weeks old layers for maintenance, for protein accretion to estabolish models to estimate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Th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of nitrogen retention vs amino acid intake was estimated for each amino acid by giving, at rate of N intake of 091, 052, 015 and 0007gkg-1 body-weight (W075) per d, the semi-synthetic diets was made specially deficient in one amino acid. From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it was calculated that, for the accretion of 1 g protein, the dietary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were (mg) Thr 631, Val 1004, Met 399, Ile 886, Leu 1143, Phe 632, Lys 870, His 205, Arg 879, Trp 214, Met+Cys 776, and Phe+Tyr 1143. Daily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for N equilibrium were estimated to be (mgkg-1W075 per day) Thr 506, Val 747, Met 303, ILe 667 Leu 814, Phe 448, Lys 605 His 147, Arg 739 ,Trp 173, Met+Cys 586, and Phe+Tyr 839 The dietary degestible amino acid patterns for protein accretion and N equilibrium were also proposed. The models of estimating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for the different productions wer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S amino acids PATTERNS MODELS nitrogen metabolism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氨基酸添加对温带暗棕壤碳氮含量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李颖 郭亚芬 崔晓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和持水量(WHC)的40%、60%、90%,通过向温带暗棕壤中添加两种不同性质的氨基酸,探讨其对土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的潜在影响,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碳氮含量、pH值及CH_(4)排放速率间的相关性。【结果】(1)氨基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铵态氮(NH_(4)^(+)-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亮氨酸处理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45.10%,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3.20倍,甲硫氨基酸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72.71%,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7.00倍;(2)不同氨基酸对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亮氨酸处理使土壤NO_(3)^(-)-N含量升高了8.41%,但其对于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而甲硫氨基酸能够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NO_(3)^(-)-N含量显著降低了37.90%;(3)土壤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DOC、NH_(4)^(+)-N、NO_(3)^(-)-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均存在显著影响。90%WHC使DOC含量升高11.95%~19.91%,使NH_(4)^(+)-N升高19.83%~35.46%,使NO_(3)^(-)-N降低10.05%~23.79%,使CH_(4)排放速率升高至另外两种水分条件的1.48~2.06倍。60%WHC条件使NH_(4)^(+)-N升高13.05%,使NO_(3)^(-)-N含量升高24.62%。60%WHC可能是温带暗棕壤硝化作用的最适含水量,90%WHC条件有利于DOC积累,同时对NO_(3)^(-)-N的产生存在明显抑制作用;(4)土壤pH与N H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O_(3)^(-)-N含量呈正相关。CH_(4)排放速率与NO_(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H_(4)^(+)-N含量呈负相关,与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性质氨基酸添加在温带森林暗棕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一定范围内,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有利于土壤NH_(4)^(+)-N、NO_(3)^(-)-N、DOC的积累及CH_(4)的排放,但土壤高含水量条件对NO_(3)^(-)-N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研究温带森林暗棕壤碳含量、CH_(4)排放及氮转化机制时,建议关注不同氨基酸的差异性作用,同时考虑水分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氨基酸态氮 碳氮含量 甲烷 温带暗棕壤
下载PDF
米曲霉发酵100%玉米浆的工艺条件优化
5
作者 王晓杰 夏春荣 刘晓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3-109,共7页
为开发玉米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该文采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对100%玉米浆进行发酵制备食用菌营养剂。首先在100%玉米浆固体培养基中连续驯化米曲霉,获得对100%玉米浆更耐受的米曲霉菌株,然后建立米曲霉发酵100%玉米浆的最佳... 为开发玉米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该文采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对100%玉米浆进行发酵制备食用菌营养剂。首先在100%玉米浆固体培养基中连续驯化米曲霉,获得对100%玉米浆更耐受的米曲霉菌株,然后建立米曲霉发酵100%玉米浆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与原始菌株相比,在100%玉米浆固体培养基上连续驯化4次后,米曲霉的菌丝形成和孢子成熟时间分别缩短了40%和30%;将驯化后的米曲霉接种于100%玉米浆中进行发酵,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38%和3.00%。以驯化米曲霉为发酵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米曲霉发酵100%玉米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菌量1.25×10^(5)孢子/100 mL、装液量90 mL/250 mL、初始pH 5.9,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8 d。在此条件下,氨基酸态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1.75±0.12)mg/mL和(18.25±0.08)g/100 mL,分别比未发酵玉米浆提高了71.67%和1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浆 米曲霉 驯化 氨基酸态氮 工艺条件
下载PDF
库仑滴定法快速测定料酒中氨基酸态氮
6
作者 刘俊新 任玉洁 汤卫东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5,共4页
采取库仑滴定法测定料酒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通过电解1.0mol/L氯化钾溶液生成的OH-自动滴定。首先滴定样品溶液pH至8.2,然后加入中性甲醛由滴定样品溶液pH至9.2,根据电解时间,按照法拉第电解定律计算出结果。结果显示:2.0mL中性甲醛能... 采取库仑滴定法测定料酒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通过电解1.0mol/L氯化钾溶液生成的OH-自动滴定。首先滴定样品溶液pH至8.2,然后加入中性甲醛由滴定样品溶液pH至9.2,根据电解时间,按照法拉第电解定律计算出结果。结果显示:2.0mL中性甲醛能与样品瞬间完成反应,在氨基酸态氮加标量0.0704~0.704g/L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97.2%~102.1%,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0%。采取库仑滴定法与国标规定的酸度计法分别测定5种实际样品,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方法适用于料酒的质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滴定法 料酒 氨基酸态氮 快速测定
下载PDF
梯度升温发酵工艺对不同盐分稀态发酵酱油微生物变化和风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心智 刘希 +4 位作者 徐新玉 周其洋 吴昌正 童星 欧仕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4,共9页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组(C12)要高1.0 log CFU/g左右,这表明酵母在梯度升温工艺中维持生长代谢时间较长。这或与发酵前期较低的温度限制了酵母过快的繁殖有关。其中,TC12的发酵到期原油的氨基酸态氮高达1.14 g/100 g,达到我国规定的特级酿造酱油标准。同时,TC12中的鲜味(19.03 g/L)和甜味氨基酸(19.32 g/L)含量较高,共占氨基酸总量约60%,呈现较好的鲜甜滋味。挥发性物质检测数据显示,TC12中的乙醇、苯乙酸乙酯、棕榈酸乙酯、3-甲硫基丙醛和苯甲醛等含量较高,样品整体呈现“水果甜香和酯香”。另一方面,高盐组梯度升温样品(TC18)则测得更多的愈创木酚和甲基麦芽酚,呈现“烟熏香和酱香”。感官鉴评数据显示,低盐分梯度升温发酵样品TC12相比恒温发酵组C12具有更高的香气和滋味得分,综合口感更优。综上所述,梯度升温工艺有利于限制低盐分(12%)发酵酱醪中酵母在前期的过快生长,保持其在发酵后期的活性细胞计数,使其能持续发酵生成更多风味物质,提升低盐发酵原油的整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升温 低盐发酵酱油 酵母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不同原料配比对发酵型鸡肉黄豆酱营养及风味的影响
8
作者 龙正玉 邹金浩 +3 位作者 杨怀谷 任国谱 曹清明 唐道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169,共9页
为促进鸡肉的深加工利用,增加复合发酵大豆调味品种类,以纯黄豆发酵酱为对照(CK),将黄豆与不同比例鸡胸肉复配(黄豆∶鸡肉质量比9∶1、8∶2、7∶3、6∶4、5∶5)后发酵制成发酵型鸡肉黄豆酱(CSP),通过测定营养成分、氨基酸态氮、游离氨... 为促进鸡肉的深加工利用,增加复合发酵大豆调味品种类,以纯黄豆发酵酱为对照(CK),将黄豆与不同比例鸡胸肉复配(黄豆∶鸡肉质量比9∶1、8∶2、7∶3、6∶4、5∶5)后发酵制成发酵型鸡肉黄豆酱(CSP),通过测定营养成分、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感官指标评价其综合品质。结果表明,发酵型鸡肉黄豆酱的蛋白质、氨基酸态氮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其中,黄豆∶鸡肉(6∶4)组的蛋白质(12.59 g/100 g)和氨基酸态氮含量(1.06 g/100 g)较高,且总游离氨基酸含量(35.74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13.79 mg/g)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66.91分)明显高于其他组,说明其营养价值较高。与CK组相比,发酵型鸡肉黄豆酱中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40.95%~52.65%)。发酵型鸡肉黄豆酱组的感官评分均高于CK组,且黄豆∶鸡肉(6∶4)组的感官评分最高,为73.2分。由此可见,黄豆与鸡肉混合发酵制酱提高了黄豆酱的综合品质,其中以黄豆与鸡肉复配比例为6∶4组的黄豆酱综合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黄豆酱 营养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风味
下载PDF
关键氨基酸对酿酒酵母高级醇代谢的影响
9
作者 成婷 邢爽 +5 位作者 刘治国 苑帅 李欣 林良才 张雅丽 张翠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6-22,共7页
该研究确定了高粱发酵液中高级醇生成量最低时所对应的α-氨基氮质量浓度为90 mg/L。将该α-氨基氮浓度视为最适氨基氮浓度,然后在此浓度下单独添加甘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7种关键氨基酸,比较不同... 该研究确定了高粱发酵液中高级醇生成量最低时所对应的α-氨基氮质量浓度为90 mg/L。将该α-氨基氮浓度视为最适氨基氮浓度,然后在此浓度下单独添加甘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7种关键氨基酸,比较不同氨基酸对酿酒酵母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适氨基氮浓度下单添加这7种氨基酸,对酿酒酵母发酵速率、葡萄糖消耗量和乙醇生成量没有显著影响。甲硫氨酸的添加抑制了酿酒酵母中多种高级醇的生成,色氨酸的添加使酿酒酵母合成苯乙醇的能力显著提高,苏氨酸的添加导致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和苯乙醇生成量显著降低,活性戊醇的生成量显著提高。该研究还发现在较高α-氨基氮浓度下添加甘氨酸才能促进酿酒酵母高级醇的生成。因此,了解氨基酸对酿造过程中高级醇生成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对产品风味的精准调控,为酿造工业中原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氨基氮 酿酒酵母 氨基酸 高级醇
下载PDF
螺旋藻风味酱的发酵工艺研究
10
作者 薛宪辉 李思雨 +2 位作者 郭睿 崔文凯 纪蓓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3,共5页
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贫血、预防高血脂等功效。以螺旋藻、面粉为主要原料进行发酵,使酱具有独特螺旋藻风味的同时提高了其营养价值。为获得螺旋藻风味酱的发酵工艺,研究不同因素对螺... 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贫血、预防高血脂等功效。以螺旋藻、面粉为主要原料进行发酵,使酱具有独特螺旋藻风味的同时提高了其营养价值。为获得螺旋藻风味酱的发酵工艺,研究不同因素对螺旋藻风味酱发酵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条件为料水比1∶1.25、藻面比100∶0、培养温度35℃、接种量0.1%、盐浓度13%、制曲时间72 h。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对发酵工艺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作为指标,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藻面比90∶10、培养温度35℃、接种量0.05%、盐浓度13%、制曲时间72 h。进行验证实验,最佳条件下得到的螺旋藻风味酱酯香浓郁,黏稠适度,咸甜适口,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54±0.03)g/100 g。通过在酱料中加入不同香料炒制,得到多种口味的螺旋藻风味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酱油曲精 发酵工艺 氨基酸态氮
下载PDF
罗定豆豉原料及烹饪的品质特性
11
作者 胡术月 李汴生 +3 位作者 林玲莉 杨双艳 张鉴国 廖荣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3,共6页
通过理化指标、感官评价、电子鼻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式,探究罗定豆豉(L1、L2、L3、L4)与阳江豆豉(Y1)的原料及烹饪品质。比较水煮与爆香工艺处理后的罗定豆豉的感官评分,进而研究烹饪后罗定豆豉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风味物质的变化... 通过理化指标、感官评价、电子鼻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式,探究罗定豆豉(L1、L2、L3、L4)与阳江豆豉(Y1)的原料及烹饪品质。比较水煮与爆香工艺处理后的罗定豆豉的感官评分,进而研究烹饪后罗定豆豉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罗定豆豉的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含量比阳江豆豉分别高2.056,0.757 mg/g;罗定豆豉的最佳烹饪方式为爆香16 s;电子鼻与SPME-GC-MS结果表明,爆香的罗定豆豉风味物质主要为硫化物与烷类。该研究可为罗定豆豉产品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定豆豉 阳江豆豉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酶解法制备菌菇酱工艺优化
12
作者 陈静 唐浩国 +2 位作者 王嘉康 司启贺 申茹晓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209,共7页
目的:以香菇、杏鲍菇、双孢菇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对其进行酶解处理制备菌菇酱。方法:采用酶解法,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菌菇酱的最佳酶解工艺。结果:菌菇酱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0.6%、pH 6、酶解温度50℃、... 目的:以香菇、杏鲍菇、双孢菇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对其进行酶解处理制备菌菇酱。方法:采用酶解法,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菌菇酱的最佳酶解工艺。结果:菌菇酱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0.6%、pH 6、酶解温度50℃、料液比1∶30(g/mL),此工艺条件下,实测菌菇酱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18μg/100 g。结论:该菌菇酱的感官评定及营养成分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标标准,表明该工艺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菇酱 酶解法 氨基酸态氮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低氮处理对玉米早期发育胚乳中氨基酸水平和转录组的影响
13
作者 潘玉昕 赵涵 宁丽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6-1369,共14页
氮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挖掘早期发育的玉米胚乳响应低氮胁迫的关键基因,揭示玉米胚乳抵御低氮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分子机制,本研究在低氮和足氮处理下,对授粉后第6天的自交系B73玉米胚乳进行氨... 氮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挖掘早期发育的玉米胚乳响应低氮胁迫的关键基因,揭示玉米胚乳抵御低氮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分子机制,本研究在低氮和足氮处理下,对授粉后第6天的自交系B73玉米胚乳进行氨基酸含量、氨基酸衍生物含量分析和转录组测序。生理测定表明,低氮胁迫下,玉米胚乳中10种氨基酸或氨基酸衍生物含量升高,其中苏氨酸、β-氨基异丁酸、组氨酸、β-丙氨酸、赖氨酸含量升高程度最大,其升高范围介于71.1%~153.1%;而其余21种氨基酸或氨基酸衍生物含量降低,其中鸟氨酸、胱氨酸、天冬酰胺、苯丙氨酸、α-氨基丁酸含量下降程度最大,其下降程度范围介于51.6%~65.8%。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与足氮处理相比,低氮胁迫下玉米胚乳中鉴定到3185个显著上调和2612个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检测到参与氮代谢途径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2和9个,AP2/ERF-ERF、b ZIP、WRKY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分别为20、10和21个。这些候选基因可能是玉米胚乳抵御低氮胁迫响应的重要基因资源,其为玉米胚乳应答低氮胁迫的分子机制及耐低氮玉米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氮胁迫 氨基酸及其氨基酸衍生物 转录组测序 氮代谢 氰基氨基酸代谢 转录因子
下载PDF
酸性蛋白酶固态降解豆粕定向制备饲用功能性氨基酸
14
作者 范蝶 张思思 +3 位作者 钱薇 杨硕 王银江 唐湘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4,共6页
为提升豆粕的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值化利用,本试验基于固态法模式下,于50℃恒温箱中用酸性蛋白酶降解豆粕,以氨基酸态氮生产率为指标,通过控制变量法依次确定豆粕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豆粕干粉重量的... 为提升豆粕的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值化利用,本试验基于固态法模式下,于50℃恒温箱中用酸性蛋白酶降解豆粕,以氨基酸态氮生产率为指标,通过控制变量法依次确定豆粕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豆粕干粉重量的0.5%,含水量为33.3%,酶解时间为72 h,氨基酸态氮生成率最高可达0.060 gN/g豆粕,对试验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表明酶添加量对氨基酸态氮生成率有显著影响(P<0.05)。豆粕经酶解产生20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色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占比42.36%,饲用必需氨基酸占比68.27%,调节肠道功能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0.22%。本试验对提高豆粕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效开发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动物蛋白源性饲料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 豆粕 氨基酸态氮 还原糖
下载PDF
酸度计法测定蚝油中的氨基酸态氮的不确定度评价
15
作者 张海神 钟圆圆 林秋凤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78-80,共3页
酸度计测量氨基酸态氮是当前主流检测手段,因此需要分析酸度计法滴定蚝油中氨基酸态氮实验的不确定度来源,探讨和合成不确定度分量。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引入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pH计指示终点和NaOH标准滴定溶液浓度。对样品进行重复6次... 酸度计测量氨基酸态氮是当前主流检测手段,因此需要分析酸度计法滴定蚝油中氨基酸态氮实验的不确定度来源,探讨和合成不确定度分量。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引入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pH计指示终点和NaOH标准滴定溶液浓度。对样品进行重复6次试验,得到氨基酸态氮含量0.353 g/100 g,扩展不确定度0.044 g/100 g(P=95%,K=2)。本分析可用于一般滴定法测定,具备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蚝油 氨基酸态氮 酸度计 不确定度
下载PDF
南黄海溶解态氨基酸组成特征及DON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16
作者 孙虎 高新芃 +1 位作者 孟潇 苏荣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4,共10页
生物可利用性有机氮(BDON)在海洋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氨基酸是BDON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DON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指示物。本研究阐述2021年春、夏季南黄海水体中总溶解氨基酸(THAA)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南黄海DON生物可利用... 生物可利用性有机氮(BDON)在海洋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氨基酸是BDON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DON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指示物。本研究阐述2021年春、夏季南黄海水体中总溶解氨基酸(THAA)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南黄海DON生物可利用性进行分析。南黄海DON物质的量的浓度(下文简称浓度)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夏季THAA水平分布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夏季南黄海THAA的平均浓度(1.11±0.34μmol/L)略高于春季(0.98±0.28μmol/L)而DON平均浓度春季(8.17±5.06μmol/L)明显高于夏季(5.72±2.82μmol/L)。南黄海氨基酸主要由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等构成,其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春季(61.51%)略低于夏季(65.69%)。南黄海以硅藻为主的浮游植物群落是水体氨基酸的重要来源,浒苔绿潮暴发显著影响了水体氨基酸的组成。夏初浒苔绿潮进入消亡和降解阶段,这可能是南黄海35°N以北海域DON具有很高的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溶解态氨基酸 溶解有机氮 南黄海 降解因子 生物可利用性
下载PDF
生姜蛋白酶辅助金线鱼腐乳发酵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17
作者 罗璇 马才学 沈瑞敏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21,共6页
该试验以金线鱼鱼糜为原料,接种雅致放射性毛霉(Actinomucor elegans),辅助添加生姜蛋白酶制作金线鱼腐乳。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前发酵条件;在后发酵时期添加生姜蛋白酶(70 m L/500 g盐坯),检测后发酵时期腐乳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 该试验以金线鱼鱼糜为原料,接种雅致放射性毛霉(Actinomucor elegans),辅助添加生姜蛋白酶制作金线鱼腐乳。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前发酵条件;在后发酵时期添加生姜蛋白酶(70 m L/500 g盐坯),检测后发酵时期腐乳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价生姜蛋白酶效果。结果表明,前发酵过程中,金线鱼腐乳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逐渐上升,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小分子多肽,最佳前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78 h、发酵温度27℃、菌悬液接种量5.4%,优化得到的金线鱼腐乳毛坯的最大蛋白酶活为55.46 U/g。后发酵中添加了生姜蛋白酶的试验组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H值比空白组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空白组的变化规律相差无几,证明生姜蛋白酶酶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蛋白酶 金线鱼腐乳 响应面法 氨基酸态氮
下载PDF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饲粮对福建龙岩蛋鸭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和氮排放的影响
18
作者 许云英 丁梓钊 +4 位作者 肖长峰 吕文纬 潘明官 王惠影 朱丽慧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2,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饲粮对产蛋高峰期龙岩蛋鸭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及粪氮含量的影响。选用540只140日龄健康蛋鸭,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7.31%的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饲喂16.20%和15.30%粗蛋白平... 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饲粮对产蛋高峰期龙岩蛋鸭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及粪氮含量的影响。选用540只140日龄健康蛋鸭,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7.31%的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饲喂16.20%和15.30%粗蛋白平衡氨基酸的饲粮。正式试验期为98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试验2组相比,试验1组的蛋黄重和蛋重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试验2组和对照组的干物质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随着粗蛋白水平的降低,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粪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产蛋高峰期蛋鸭饲粮粗蛋白水平为17.31%时降低1.0%~2.5%的粗蛋白水平,并平衡必需氨基酸,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以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无负面影响,并且可以降低粪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岩蛋鸭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饲粮 蛋品质 抗氧化 氮排放
下载PDF
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9
作者 冯浩菲 李琼 +3 位作者 陶燕 刘定舟 贾松涛 赵林萍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9期80-83,共4页
目的:运用滴定法检测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样品氨基酸态氮计算公式以及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建立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并对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与评定。结果... 目的:运用滴定法检测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样品氨基酸态氮计算公式以及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建立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并对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与评定。结果:当酱油样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检测结果为0.80 g/100 mL时,其不确定度结果表示为(0.80±0.02) g/100 mL(k=2)。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只有规范实验操作,使用经校准的计量器具与有证的标准物质,增加平行样的检测频次等,才能使检测数据更准确,进而保障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定法 酱油 氨基酸态氮 不确定度
下载PDF
氨基酸肥与尿素配施对辣椒土壤有机氮组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候国文 韩国君 +3 位作者 臧龙飞 杨晓兵 王军霞 龚晨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3-80,共8页
以制干辣椒为试材,采用田间氨基酸肥与尿素配施试验,在相同施氮量下设置7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尿素(M0)、20%氨基酸肥+80%尿素(M20)、40%氨基酸肥+60%尿素(M40)、60%氨基酸肥+40%尿素(M60)、80%氨基酸肥+20%尿素(M80)、100... 以制干辣椒为试材,采用田间氨基酸肥与尿素配施试验,在相同施氮量下设置7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尿素(M0)、20%氨基酸肥+80%尿素(M20)、40%氨基酸肥+60%尿素(M40)、60%氨基酸肥+40%尿素(M60)、80%氨基酸肥+20%尿素(M80)、100%氨基酸肥(M100),测定辣椒收获期0~20、20~40 cm土层中有机氮组分的含量,以及土壤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研究氨基酸肥与尿素配施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土壤氮素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有机氮组分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以期为辣椒生产中合理施用氨基酸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配施氨基酸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其中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未酸解氮>氨基糖态氮。当施用氨基酸肥比例增加时,同一土层的总氮、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未知态氮含量以及脲酶、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在有机氮组分中,除氨基糖态氮和未酸解氮外,其他处理在M20时达最大;土壤酶活性中,除蛋白酶M20处理最大外,其他处理在M60达最大。相关性分析表眀,酸解总氮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酸解总氮与未酸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和全氮含量与4种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M20处理土壤供氮潜力最高,能够有效提高辣椒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肥 水溶肥 有机氮组分 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