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方言同源词“溇” 被引量:1
1
作者 邵则遂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5,95,共7页
本文根据文献认定、在古楚方言区域流行并有音近义通的特点,厘定"溇""蒌""篓"等一组字是楚方言同源词。
关键词 方言 同源词
下载PDF
莆仙方言中的古代吴楚方言词语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福铸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72-77,共6页
古楚语和古吴越语在先秦时代是和中原“通语”差异最大的两种方言。而闽语和吴越语的关系尤为密切。莆仙方言为闽语支流之一,其口语中至今尚保留着一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的古吴楚方言词语,它们可作为闽语和古吴楚语有深刻渊源关系的佐... 古楚语和古吴越语在先秦时代是和中原“通语”差异最大的两种方言。而闽语和吴越语的关系尤为密切。莆仙方言为闽语支流之一,其口语中至今尚保留着一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的古吴楚方言词语,它们可作为闽语和古吴楚语有深刻渊源关系的佐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仙方言 古吴语 闽语 通用词语 口语
下载PDF
安陆地名的楚文化折射
3
作者 盛银花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32-33,共2页
安陆方言的地名不但记录着城市、乡村的历史变迁,而且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神、吉祥物的崇拜,也反映了“崇巫重卜”的楚文化风俗,还体现了楚文化中的经济生活和宗法制度,有的安陆地名记载了... 安陆方言的地名不但记录着城市、乡村的历史变迁,而且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神、吉祥物的崇拜,也反映了“崇巫重卜”的楚文化风俗,还体现了楚文化中的经济生活和宗法制度,有的安陆地名记载了一些历史故事、传说,体现了人们的“念祖之情、爱国之心和忠君之忱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陆方言 地名 文化
下载PDF
古吴楚语地名词“浦”“步”“埠”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欢 邵则遂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4-86,104,共4页
学界对于"步""埠"是古汉语词还是古越语词争议颇多,结合古汉语文献、汉语方言、当今地名,试图探究"浦""步""埠"的词源,认为"浦"是古吴楚语方言词,与越语中表"渡口&qu... 学界对于"步""埠"是古汉语词还是古越语词争议颇多,结合古汉语文献、汉语方言、当今地名,试图探究"浦""步""埠"的词源,认为"浦"是古吴楚语方言词,与越语中表"渡口""竹筏"的词以及"虚(墟)"有同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吴语词
下载PDF
论表“高地”义的古楚地名“陵”
5
作者 谭楚阳 邵则遂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0期60-63,共4页
考证楚方言词汇须结合汉语传世文献、楚地出土简帛、现存地名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根据此法来考证楚地地名较为适宜。经考证,在先秦时期,楚方言中的"陵"已与通语合流。"陵"除了具有"大土山""上升... 考证楚方言词汇须结合汉语传世文献、楚地出土简帛、现存地名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根据此法来考证楚地地名较为适宜。经考证,在先秦时期,楚方言中的"陵"已与通语合流。"陵"除了具有"大土山""上升""侵犯""衰微""超越"等义项外,还可作地名,"陵"表"高地"义作地名为楚地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高地 方言词
下载PDF
闽语、侗台语给予义“与”字的音韵层次及年代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郑伟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320-328,共9页
文章以闽语、侗台语表"给予"的h■6和*h■3都来自早期汉语"与"的认识为前提,讨论了h■6、*h■3的音韵层次,以及它们分别进入闽语、侗台语的年代;文章还借助楚地的出土文献资料,试图说明云、以母字在南方方言、侗台... 文章以闽语、侗台语表"给予"的h■6和*h■3都来自早期汉语"与"的认识为前提,讨论了h■6、*h■3的音韵层次,以及它们分别进入闽语、侗台语的年代;文章还借助楚地的出土文献资料,试图说明云、以母字在南方方言、侗台语汉借词中读擦音,可能是古代楚方言读音层次的保留,大概无需用复辅音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语 侗台语古
下载PDF
古时福建的开发及方言底层词 被引量:1
7
作者 陆招英 张平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67-70,共4页
早期对福建进行开发的既有闽越族人,也有东吴人和南楚人后裔。他们在福建境内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闽地的发展,同时在方言中也留下了痕迹。
关键词 闽语 底层词 古越语 古吴语
下载PDF
《方言》“摧、詹、戾”释“至”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华学诚 《辞书研究》 2019年第5期1-12,121,共13页
《方言》“摧”“詹”“戾”三词均训为“至”,并被认定为“楚语”。“摧”之“至”义是由 “摧”的“推动”义引申而来的,“摧”释“至”无楚语特征;《诗》“先祖于摧”之“摧”当释为“灭 绝”“坠毁”。“詹”之本义为“多言”,从“... 《方言》“摧”“詹”“戾”三词均训为“至”,并被认定为“楚语”。“摧”之“至”义是由 “摧”的“推动”义引申而来的,“摧”释“至”无楚语特征;《诗》“先祖于摧”之“摧”当释为“灭 绝”“坠毁”。“詹”之本义为“多言”,从“詹”得声之字均与“至”义无关;训“至”之“詹”缘于 与“瞻”通用而沾染其义,“瞻”谓“至而视之”,“至”因到达顶点、到达尽头而引申为“极” 义;《诗》“六月不詹”古人训“至”训“瞻”,意义可通,但“詹”训“至”无楚方言特征。“戾”训 “至”,表达来到、到达之义,上古中古时期常见,亦无楚方言特征;“戾”训“至”的古注资料 中存在同训不同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摧、詹、戾 语也” 《方言》 古词古义 训诂与历史词汇
下载PDF
中古舌根声母字和双唇声母字在战国楚系文献中的交替现象及其解释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彤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5,共7页
中古舌根音声母字和双唇音声母字在出土的战国楚系文献中存在交替现象,这是由于在上古楚方言中发生了~K^->~P-的音变,出现在后元音前的圆唇舌根音声母变成了双唇音声母。这种音变发生的年代大致是在春秋中晚期,即公元前7世纪前期至... 中古舌根音声母字和双唇音声母字在出土的战国楚系文献中存在交替现象,这是由于在上古楚方言中发生了~K^->~P-的音变,出现在后元音前的圆唇舌根音声母变成了双唇音声母。这种音变发生的年代大致是在春秋中晚期,即公元前7世纪前期至公元前5世纪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上古方言 圆唇舌根音 音变 舌根声母字 交替现象
原文传递
古楚方言同源词“圆”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则遂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99,共4页
文章从区域角度讨论古楚方言词中"圆"这一类同源词。其厘定标准是经文献考定的楚方言词,兼及在原楚国疆域内的今方言词,这些词具有音近义通的特点。
关键词 方言 同源词
原文传递
古楚方言词“豭、牯”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艺萌 邵则遂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上古时期,"豭"、"羖"、"麚"、"牯"同源,从先秦到唐代的用例或见于楚地文献,或见于通语文献所述的楚地故事。楚简曾多次出现从"古"的雄性动物名且与"牯"音近。"豭&qu... 上古时期,"豭"、"羖"、"麚"、"牯"同源,从先秦到唐代的用例或见于楚地文献,或见于通语文献所述的楚地故事。楚简曾多次出现从"古"的雄性动物名且与"牯"音近。"豭"多次出现在楚语地区的县志中,带有"牯"的地名全部集中在今南方地区,与古楚语有继承关系。古"豭、牯"与部分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表"雄性"义的词音近同源,故厘定"豭、牯"为古楚方言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原文传递
楚简中软腭音和双唇音的交替在南方汉语方言的遗留——以“父”声符与“古”声符的通假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晓锋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0年第2期212-221,287,共12页
上古汉语中,"父"(或"夫""甫")经常可以用来作为词缀,表示雄性以及某类人,如"牛父"(表示"公牛")、"渔父"(表示打鱼的人)。而在南方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一个表示雄性以及与... 上古汉语中,"父"(或"夫""甫")经常可以用来作为词缀,表示雄性以及某类人,如"牛父"(表示"公牛")、"渔父"(表示打鱼的人)。而在南方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一个表示雄性以及与人有关的后缀——ku^(3),一般写作"牯",语源不详。从句法功能看,上古汉语中的"父"和南方汉语方言中的"牯"完全对应,但是出现年代和地域很不一样。根据出土战国楚简中"父"经常写作"古",如"造父"在战国楚简中写作"造古",本文认为南方汉语方言的词缀"牯"在语源上与上古汉语的"父"和"甫"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汉语方言 雄性后缀
原文传递
釋《楚帛書》古楚語詞“凼”——兼談南方方言“凼”的來源
13
作者 吴春亮 《汉语史学报》 2019年第1期193-201,共9页
一直以來,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極具研究價值,其中从"凵"从"水"的會意字能否釋爲"凼"仍懸而未決。文章在前賢研究基礎上,根據文字演變及諧聲規律,結合歷史文獻及現存的語言材料,認爲"凼"當屬... 一直以來,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極具研究價值,其中从"凵"从"水"的會意字能否釋爲"凼"仍懸而未決。文章在前賢研究基礎上,根據文字演變及諧聲規律,結合歷史文獻及現存的語言材料,認爲"凼"當屬古楚語詞,表小水坑義。作爲底層現象,"凼"在韻書及相關漢語典籍均不收,却一直保留在南方人的口語中。顯然,"南北異言"現象古已有之,故古楚語詞的研究不僅要結合歷史文獻材料,還需同時兼顧現今活的語言事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書
原文传递
也谈来自上古*ST-的书母字 被引量:9
14
作者 野原将挥 秋谷裕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0-350,384,共11页
美国学者白一平教授研究中古书母的上古来源而提出了"上古音*ST-:闽语不送气塞擦音"的语音对应。本文根据更多的现代汉语方言材料以及战国楚简中的表现检验并证实了这一语音对应能够成立。
关键词 上古音 书母 闽语 战国 T类声母和L类声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