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NE-EYE STONES Cash Used in Ancient Tibet
1
《China's Tibet》 2002年第3期32-32,共1页
The Nine-Eye Stone was used as currency inTibet some 4,000 years ago.Although it comesof varied sizes,It assumed one of two shapes-bars and balls.Each has holes which Tibetans call eyesto tie threads.
关键词 NINE-EYE STONES Cash Used in ancient tibet In
下载PDF
ART ON SEALS IN ANCIENT TIBET
2
作者 ZHOU XICHENG 《China's Tibet》 2007年第1期42-45,共4页
Tibetan archaic seals have been a significant element of Tibetan art and civilization for over 2000 years, embodying the rich, historic Tibetan culture.
关键词 ART ON SEALS IN ancient tibet
下载PDF
Combustion Properties of Textiles Applied in Tibet Ancient Buildings and Their Clean Flame Retarding Designs 被引量:2
3
作者 尤飞 胡源 时虎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6年第5期135-140,共6页
In the Tibet ancient buildings, there are large amounts of combustible decorative textiles that pose great potential fire hazards. Some typical texti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otala Palace. Their combustion p... In the Tibet ancient buildings, there are large amounts of combustible decorative textiles that pose great potential fire hazards. Some typical texti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otala Palace. Their combustion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by UL 94 Vertical Burning test and Limiting Oxygen Index test. The effects of plateau climate on combustion properties, an important fact requir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flame retarding design for combustible textiles, were preliminarily compared via test data in the plain and those in the plateau. Based on the foregoing analyses, some thoughts were presented on the clean and feasible flame retarding means for the decorative textiles due to their special applications in Tibet, in ancient buildings and in plateau climate. The fire resistance, weather resistance, UV resistance, endurance, ornamentation and religious performances for these textiles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s comprehensively in the desig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古代建筑 纺织物 纺织设计
下载PDF
丝路故地吐火罗与吐蕃间早期佛教文化交流
4
作者 加央平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文章运用藏汉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梳理史料中记载的佛教传入吐火罗地区与吐蕃的历史,以及佛教经过吐火罗地区初传吐蕃的过程,探讨了吐火罗故地与吐蕃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从中发现,由于吐火罗处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吐火罗故地... 文章运用藏汉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梳理史料中记载的佛教传入吐火罗地区与吐蕃的历史,以及佛教经过吐火罗地区初传吐蕃的过程,探讨了吐火罗故地与吐蕃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从中发现,由于吐火罗处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吐火罗故地与佛教在中原汉地和吐蕃的初传直接相关,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形成的早期历史有重要影响。这对研究佛教文化经由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原汉地与青藏高原的历史过程,溯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火罗故地 吐蕃 佛教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西藏古树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刚 《高原农业》 2023年第6期567-575,共9页
西藏古树名木共调查了西藏6个地市53个县近430个行政乡镇,实测古树2 600多株,调查古树种群14个,统计西藏古树共计38 600余株(包括实测古树和古树种群),其中一级古树4 590株,二级古树15 400株,三级古树18 600株。西藏古树分布零散,少有... 西藏古树名木共调查了西藏6个地市53个县近430个行政乡镇,实测古树2 600多株,调查古树种群14个,统计西藏古树共计38 600余株(包括实测古树和古树种群),其中一级古树4 590株,二级古树15 400株,三级古树18 600株。西藏古树分布零散,少有带状或块状分布,海拔可从2 700~4 300 m;古树树种分属22科35属80种,但80%的古树树种为藏川杨、白柳、大果圆柏、核桃、光核桃等几个树种;古树树龄最大为3 200年的巨柏树,已注册基尼斯树龄最长的中国纪录,西藏95%以上的古树自然分布于乡村,处于野生状态。针对西藏古树名木分布生长现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古树名木 资源 保护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军屯的空间形态特征及营建智慧——以同仁市保安四屯为例
6
作者 张新红 陈越依 刘奔腾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5期158-164,共7页
军屯作为典型的军事防御型传统聚落,认知其空间形态和营建智慧对其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青海省同仁市的保安四屯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方法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第一,军屯边界形状均为紧凑度高的指状... 军屯作为典型的军事防御型传统聚落,认知其空间形态和营建智慧对其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青海省同仁市的保安四屯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方法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第一,军屯边界形状均为紧凑度高的指状,形态呈强结构化;第二,中心区域的全局集成度高、可达性强,但局部空间的协同度整体偏低,由连通性感知整体空间的能力较弱;第三,内部空间的相互控制程度较低,但遮蔽性好。藉此可透视出中国古人在建设军屯时的高超智慧,即构建紧凑的空间围合形态、营建通达性高的军屯中心和塑造防御性强的街巷布局,这有利于青藏高原古军屯的价值认知、合理保护和传承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军屯 空间形态 营建智慧 青藏高原 保安四屯
下载PDF
碳酸盐岩钙同位素化学分离方法改进及其在青藏高原地质样品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柯然 杨迪 +3 位作者 夏舜 宋金民 刘芳 杨雄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3,共10页
为获得更高的测试精度,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碳酸盐岩(白云石-方解石)地质样品钙同位素化学分离方案。通过对比云南永善桧溪剖面白云岩-灰岩过渡岩性在不同HCl浓度下淋洗结果,确定了5 mol/L的HCl能有效富集白云石-方解石体系中的钙元素,... 为获得更高的测试精度,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碳酸盐岩(白云石-方解石)地质样品钙同位素化学分离方案。通过对比云南永善桧溪剖面白云岩-灰岩过渡岩性在不同HCl浓度下淋洗结果,确定了5 mol/L的HCl能有效富集白云石-方解石体系中的钙元素,且热电离质谱(TIMS)测试结果显示4 mol/L的HCl与1.6 mol/L的HCl淋洗方案处理后钙同位素测试结果一致,表明在相同测试精度的情况下,针对白云石-方解石体系下碳酸盐岩地质样品化学分离方案能提高化学分离效率。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研究热点问题,对钙同位素在青藏高原地质样品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钙同位素在青藏高原隆升前古海洋环境重建、隆升期构造活动恢复及隆升后火成岩来源示踪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钙同位素 化学分离 青藏高原 热电离质谱 古海拔重建 古海洋重建 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大明一统志·西蕃》考论——兼谈西藏地方志在明代的发展
8
作者 黄辛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75,共6页
《大明一统志》是由明英宗朱祁镇令李贤等人主持编修一部一统志,其第89卷中的《西蕃》为记今西藏地区的专篇。该篇虽篇幅不大,内容较简,体例不全,但却具备了我国传统地方志的基本特征,可谓寄存于《大明一统志》中的一部西藏简志。更早... 《大明一统志》是由明英宗朱祁镇令李贤等人主持编修一部一统志,其第89卷中的《西蕃》为记今西藏地区的专篇。该篇虽篇幅不大,内容较简,体例不全,但却具备了我国传统地方志的基本特征,可谓寄存于《大明一统志》中的一部西藏简志。更早成书的《寰宇通志》是《大明一统志》编修的主要参考,两书中的《吐蕃》专篇的体例、内容、篇幅基本一致,是明代西藏方志的姊妹篇。继唐代的《吐蕃图经》、宋初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吐蕃》之后,明代编修的《寰宇通志·西蕃》和《大明一统志·西蕃》被确认为西藏方志,填补了元明时期西藏地方志的空白,为西藏地方志自唐代以来一直延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而在西藏地方志源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方志 《大明一统志·西蕃》 《寰宇通志·西蕃》 源流发展
下载PDF
吐蕃译语人考
9
作者 索南才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6,共9页
在西藏历史上被称为“世间眼”的翻译人一般指的是笔译者。从吐蕃中晚期开始,笔译者或被尊称为译师的翻译人备受西藏史家的青睐,每一部教法史著作中都留有一份历代译师的名录表,但纵观吐蕃对外交流史,我们发现被传统史籍所抛弃的口译者... 在西藏历史上被称为“世间眼”的翻译人一般指的是笔译者。从吐蕃中晚期开始,笔译者或被尊称为译师的翻译人备受西藏史家的青睐,每一部教法史著作中都留有一份历代译师的名录表,但纵观吐蕃对外交流史,我们发现被传统史籍所抛弃的口译者或译语人同样具有该称号。吐蕃不仅在王庭设有译语人官吏,还对边缘军政机构和在外征战的领军大臣也配有大量的译语人,他们能够在藏语与汉语、梵语、回鹘语等不同语种之间传导以使吐蕃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更加方便和畅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世间眼 译语人 多语种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藏北古道”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研究
10
作者 董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藏北古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对“藏北古道”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为西藏自治区建设南亚大通道,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藏北在西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人... “藏北古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对“藏北古道”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为西藏自治区建设南亚大通道,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藏北在西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人类在各历史时期跨区域的沟通交流,藏北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交流路线,被称作“藏北古道”。了解学界对“藏北古道”的研究现状,考察不同时期“藏北古道”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摸清“藏北古道”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藏北古道”在西藏沟通欧亚大陆中的作用,才能为南亚大通道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藏北古道” 历史交流路线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川藏古道探析
11
作者 公秋旦次 《攀登(藏文版)》 2023年第4期52-61,共10页
川藏古道自古以来是运输茶叶等生活物资的民间商道,在汉藏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20年代起,清中央政府为维护西南边陲和西藏稳定,派遣清军官兵由川藏古道入藏抵御外敌,凸显了川藏古道的军事作用。中华民族共... 川藏古道自古以来是运输茶叶等生活物资的民间商道,在汉藏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20年代起,清中央政府为维护西南边陲和西藏稳定,派遣清军官兵由川藏古道入藏抵御外敌,凸显了川藏古道的军事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川藏古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道、军事要道、官方驿道,同时成为了促进汉藏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古道 民间商道 军事要道 官方驿道
下载PDF
西藏古代的射箭与礼仪教育 被引量:6
12
作者 丁玲辉 卞利强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78,共6页
西藏射箭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西藏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伦理思想、传统哲学及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内涵。射箭运动自史前至清朝的演变,经历了与中原地区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汇积,藏民族在对弓箭的崇拜中形成了... 西藏射箭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西藏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伦理思想、传统哲学及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内涵。射箭运动自史前至清朝的演变,经历了与中原地区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汇积,藏民族在对弓箭的崇拜中形成了显著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发展成涵养品德的礼仪和娱乐身心的体育竞技活动。清朝时期在孜康学校教育中将射箭作为俗官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实行礼仪教育,为社会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 射箭 礼仪教育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发现的古青稞(HordeumvulgareL.var.nudum)炭化粒(英文) 被引量:8
13
作者 傅大雄 徐廷文 冯宗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41,共4页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昌果沟遗址发现的距今 35 0 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青稞炭化粒 ,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关键词 古青稞 炭化粒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
下载PDF
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丽萍 秦树才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6,共5页
滇藏茶马古道维系了历史上滇藏川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滇藏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文章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 滇藏茶马古道维系了历史上滇藏川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滇藏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文章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当下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文化意义,新形势下推进古道沿线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民族文化 文化交融 途径
下载PDF
从“唐蕃古道”到“茶马古道”:论西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立云 保罗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3,共7页
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关键经往地带及区域文明中心。古代西藏处于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陆路丝绸之路之间,既有北方丝绸之路西藏境内主道及其分道,又分别在南亚、东南亚诸国境内与北方丝绸之路、南方陆路丝绸之路接轨。西... 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关键经往地带及区域文明中心。古代西藏处于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陆路丝绸之路之间,既有北方丝绸之路西藏境内主道及其分道,又分别在南亚、东南亚诸国境内与北方丝绸之路、南方陆路丝绸之路接轨。西藏是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也是拓展者,在与我国各兄弟民族间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西藏为联接西部跨域交通发展、繁荣西部跨域物资流通、沟通西部跨域文化交流、助推各民族的深度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鉴于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的"特殊性和互联性",追溯考释西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其意义,以史为鉴,为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藏发展给以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唐蕃古道 茶马古道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古代的射箭运动 被引量:8
16
作者 丁玲辉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120,共7页
文章就史前与部落时期、吐蕃至清朝时期的射箭运动作了探讨,认为西藏古代的弓箭最早是原始人类防身自卫、狩猎生产的重要工具,被先民刻画在岩石上;后来随着西藏文化的发展以及寺院在西藏各地的大量修建,人们又把射箭绘制在寺院壁画上。... 文章就史前与部落时期、吐蕃至清朝时期的射箭运动作了探讨,认为西藏古代的弓箭最早是原始人类防身自卫、狩猎生产的重要工具,被先民刻画在岩石上;后来随着西藏文化的发展以及寺院在西藏各地的大量修建,人们又把射箭绘制在寺院壁画上。西藏古代的射箭运动不仅是练武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起到愉悦身心、娱乐的作用,是藏民族民风民俗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 射箭 岩画 壁画
下载PDF
西藏古代杂技与藏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的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毕卫忠 丁玲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94-98,共5页
西藏古代杂技与藏族传统体育大多记载在藏史文献,描绘在寺院壁画中,是当时藏族人民的主要娱乐文化活动,对西藏古代杂技与藏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的研究,对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古代的娱乐活动以杂技... 西藏古代杂技与藏族传统体育大多记载在藏史文献,描绘在寺院壁画中,是当时藏族人民的主要娱乐文化活动,对西藏古代杂技与藏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的研究,对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古代的娱乐活动以杂技、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是以身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具有游戏娱乐性特点。杂技和传统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古代杂技与传统体育主要活跃于寺院、宫廷和民间,是在相互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建议加强对濒临消亡的杂技与藏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研究,使这一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 杂技 藏族传统体育 相互融合
下载PDF
应力波技术在古建筑木构件腐朽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8
作者 段新芳 王平 +1 位作者 周冠武 高超英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2,22,共4页
采用应力波测定仪对西藏古建筑上的腐朽与虫蛀木构件进行无损检测和目测腐朽观察,并将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准确的判定木构件的内部腐朽与虫蛀;表层腐朽分级与无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古建筑维护中,可在... 采用应力波测定仪对西藏古建筑上的腐朽与虫蛀木构件进行无损检测和目测腐朽观察,并将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准确的判定木构件的内部腐朽与虫蛀;表层腐朽分级与无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古建筑维护中,可在目测基础上,再采用应力波技术检测确认,为准确更换木构件提供定量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波技术 应力波测试仪(FAKOPP) 古建筑 木构件 西藏 腐朽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气候变化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建林 熊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82,共9页
根据西藏地区50 KaBP以来18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资料,整理西藏旧石器中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三次迁移”假说,即五万年以来西藏古文化发生过三次迁移与融合:第一次,50KaBP^10KaBP,居住在藏南定日苏热... 根据西藏地区50 KaBP以来18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资料,整理西藏旧石器中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三次迁移”假说,即五万年以来西藏古文化发生过三次迁移与融合:第一次,50KaBP^10KaBP,居住在藏南定日苏热一带的旧石器古人类向藏北迁移与扩展,形成了藏北旧石器与中石器文化区;第二次,6 KaBP^3.6 KaBP,居住在藏北申扎、双湖一带的中石器古人类沿唐古拉山南麓向东迁移,形成了新石器早期著名的昌都卡若文化,而生活于普兰霍尔的中石器古人类则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向东迁移,形成了林芝文化;第三次,3 KaBP^2.2 KaBP,居住于昌都和林芝的古人类向拉萨和山南一带迁移,促进了藏南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荣和以雅隆为主的藏文明的兴起,气候变化是这三次文化变迁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迁移 气候变化 晚更新世 西藏
下载PDF
遗产廊道视域中滇藏茶马古道价值认识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丽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38,共5页
滇藏茶马古道是历史上纵贯西南边疆的民间商贸通道,对西南边疆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民族和谐、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茶马古道的角色和功能,急需全面分析古道所面临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以... 滇藏茶马古道是历史上纵贯西南边疆的民间商贸通道,对西南边疆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民族和谐、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茶马古道的角色和功能,急需全面分析古道所面临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以阐明重新认识滇藏茶马古道价值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茶马古道全新价值观,即古道在遗产价值、维护生态安全、遗产游憩廊道、爱国主义教育和寻求共同地方认同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表现。以古道新价值为依据,指出构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是发挥和利用古道完整价值的适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遗产廊道 价值认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