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枕颈融合角度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
8
1
作者
王鑫鑫
王利民
+1 位作者
王卫东
刘屹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13-618,共6页
背景:枕颈融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颈椎的退变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而椎体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可用颈椎间盘高度和与颈椎体高度和的比值(S值)衡量颈椎的退变,S值越小则颈椎退变越严重。目的:测...
背景:枕颈融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颈椎的退变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而椎体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可用颈椎间盘高度和与颈椎体高度和的比值(S值)衡量颈椎的退变,S值越小则颈椎退变越严重。目的:测量颅颈畸形枕颈融合内固定患者的颈椎侧位X射线片,分析融合过程中枕颈固定角度和融合后下颈椎退变的关系,确定最佳枕颈融合角度范围。方法:纳入因颅颈畸形行枕颈融合患者21例,根据融合后即刻枕颈角度(0c-C2角度),将颅颈畸形枕颈融合患者分为3组,即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其中融合后即刻0c-C2角度在9°-22°属于正常范围。测量融合前及融合后终末随访时各组S值及JOA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结论:融合前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JOA评分分别为(7.3±1.7)分、(7.2±1.6)分、(7.3±1.5)分,融合后随访分别为(14.2±1.5)分、(13.5±1.6)分、(13.3±1.5)分,3组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枕颈角9°-22°组JOA改善程度明显较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好。融合前S值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分别为0.440±0.017,0.441±0.016,0.440±0.018,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与融合前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均较其融合前S值明显减小。提示枕颈融合内固定时枕颈角应尽量在正常范围内,超过或小于正常范围均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枕颈融合
椎间盘
椎体高度
枕颈角
下颈椎
退变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X线摄影两种检测体位在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生理功能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
8
2
作者
任勇
母其文
+3 位作者
陈世孝
张福州
聂麟
杜竑兵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两种检测体位在腰椎退变性不稳患者腰椎生理功能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诊治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18例,分别进行常规卧位腰椎功能位(常规法)和生理负重腰椎功能位(生理负重法)摄...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两种检测体位在腰椎退变性不稳患者腰椎生理功能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诊治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18例,分别进行常规卧位腰椎功能位(常规法)和生理负重腰椎功能位(生理负重法)摄影。X射线片质量按影像清晰度、伪影分为甲、乙、丙三级。观察比较采用生理负重法与常规法检查的数字X线摄影图像质量、椎体位移程度及椎体椎间成角程度等数据。结果生理负重法检查的甲级、乙级、丙级图像所占比例分别为83.05%、15.25%、13.56%,常规法分别为83.90%、14.41%、13.56%,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位移在L5、S1过屈位为(4.62±0.23)mm、过伸位为(4.94±0.29)mm,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4.90±0.23)mm、过伸位(5.29±0.28)mm,P均<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位移在L4~5过屈位为(4.52±0.24)mm、过伸位为(4.85±0.23)mm,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4.76±0.29)mm、过伸位(5.17±0.29)mm,P均<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椎间成角在L5~S1过屈位为(11.62±0.25)°、过伸位为(13.54±0.29)°,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12.71±0.26)°、过伸位(14.57±0.32)°,P均<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椎间成角在L4~5过屈位为(10.62±0.28)°、过伸位为(11.56±0.23)°,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12.09±0.56)°、过伸位(12.59±0.27)°,P均<0.05]。结论生理负重功能位数字X线摄影较常规检查方法的效果更为显著,更能明确反映腰椎矢状位位移程度、曲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
退行性
腰椎生理功能
数字X线摄影
常规卧位腰椎功能位
生理负重腰椎功能位
椎体位移
椎体椎间成角
原文传递
题名
枕颈融合角度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
8
1
作者
王鑫鑫
王利民
王卫东
刘屹林
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13-618,共6页
文摘
背景:枕颈融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颈椎的退变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而椎体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可用颈椎间盘高度和与颈椎体高度和的比值(S值)衡量颈椎的退变,S值越小则颈椎退变越严重。目的:测量颅颈畸形枕颈融合内固定患者的颈椎侧位X射线片,分析融合过程中枕颈固定角度和融合后下颈椎退变的关系,确定最佳枕颈融合角度范围。方法:纳入因颅颈畸形行枕颈融合患者21例,根据融合后即刻枕颈角度(0c-C2角度),将颅颈畸形枕颈融合患者分为3组,即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其中融合后即刻0c-C2角度在9°-22°属于正常范围。测量融合前及融合后终末随访时各组S值及JOA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结论:融合前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JOA评分分别为(7.3±1.7)分、(7.2±1.6)分、(7.3±1.5)分,融合后随访分别为(14.2±1.5)分、(13.5±1.6)分、(13.3±1.5)分,3组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枕颈角9°-22°组JOA改善程度明显较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好。融合前S值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分别为0.440±0.017,0.441±0.016,0.440±0.018,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与融合前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均较其融合前S值明显减小。提示枕颈融合内固定时枕颈角应尽量在正常范围内,超过或小于正常范围均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枕颈融合
椎间盘
椎体高度
枕颈角
下颈椎
退变
回顾性分析
Keywords
BACKGROUND: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is a major method for malformation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In patients without osteoporosis, the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mainly presents in the
intervertebral
disk
. The height
of
the
vertebral
body
is constant basically. Thus, the ratio (S value)
of
the height
of
cervical disc
and
the height
of
cervical vertebra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The small S value indicates severe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lateral radiograph
of
cervical vertebra i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vical malformation undergoing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ipitocervical fixed angle during fusion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 degeneration after fusion,
and
to identify an optimal angle
of
occipitocervical fusion.cervical vertebrae
intervertebral
disk
spinal fusion
follow-up studie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分类号
R318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X线摄影两种检测体位在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生理功能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
8
2
作者
任勇
母其文
陈世孝
张福州
聂麟
杜竑兵
机构
南充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出处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子课题(39770203
39640004)
文摘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两种检测体位在腰椎退变性不稳患者腰椎生理功能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诊治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18例,分别进行常规卧位腰椎功能位(常规法)和生理负重腰椎功能位(生理负重法)摄影。X射线片质量按影像清晰度、伪影分为甲、乙、丙三级。观察比较采用生理负重法与常规法检查的数字X线摄影图像质量、椎体位移程度及椎体椎间成角程度等数据。结果生理负重法检查的甲级、乙级、丙级图像所占比例分别为83.05%、15.25%、13.56%,常规法分别为83.90%、14.41%、13.56%,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位移在L5、S1过屈位为(4.62±0.23)mm、过伸位为(4.94±0.29)mm,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4.90±0.23)mm、过伸位(5.29±0.28)mm,P均<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位移在L4~5过屈位为(4.52±0.24)mm、过伸位为(4.85±0.23)mm,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4.76±0.29)mm、过伸位(5.17±0.29)mm,P均<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椎间成角在L5~S1过屈位为(11.62±0.25)°、过伸位为(13.54±0.29)°,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12.71±0.26)°、过伸位(14.57±0.32)°,P均<0.05];常规法侧卧位检查的椎体椎间成角在L4~5过屈位为(10.62±0.28)°、过伸位为(11.56±0.23)°,明显低于生理负重法检查[过屈位(12.09±0.56)°、过伸位(12.59±0.27)°,P均<0.05]。结论生理负重功能位数字X线摄影较常规检查方法的效果更为显著,更能明确反映腰椎矢状位位移程度、曲度的变化。
关键词
腰椎不稳
退行性
腰椎生理功能
数字X线摄影
常规卧位腰椎功能位
生理负重腰椎功能位
椎体位移
椎体椎间成角
Keywords
Lumbar instability, degenerative
Lumbar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igital radiography
Routine lateral lumbar function position
Physiological weight-bearing lumbar function position
vertebral
displacement
angulation of vertebral body and intervertebral disk
分类号
R445.4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枕颈融合角度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退变的关系
王鑫鑫
王利民
王卫东
刘屹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数字X线摄影两种检测体位在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生理功能诊断中的应用
任勇
母其文
陈世孝
张福州
聂麟
杜竑兵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