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Anhui Province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Wan-qi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y, Hefei 230601, 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concerning land use in Anhui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05, this paper conduc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 of land use degre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concerning land use in Anhui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05, this paper conduc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 of land use degre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of land use in Anhui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05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structure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rate of land use change is quick; the land use degree is not hig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tends to be reasonable and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 the equilibrium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LANDSCAPE pattern anhui PROVINCE
下载PDF
Child Mortality Patterns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and Henan Provinces in China, 1990
2
作者 JIN SHUI-GAO YANG GONG-HUAN +6 位作者 EBOS WANG JIA LUO JU-HUA YANG JIE MA EN-Bo TONG MIN-XIN DJAMISO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4-276,共13页
County-based IMR and U5MR in Anhui and Henan provinces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1990 Census Data. Census was conducted on July 1,1990, the number of deaths only occurred in the first half year... County-based IMR and U5MR in Anhui and Henan provinces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1990 Census Data. Census was conducted on July 1,1990, the number of deaths only occurred in the first half year of 1990 was collect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total number of deaths in the same year,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in each eqersex group for the whole 1990 was then estimated by taking the death number in the first half of 1990 as the base and multiplying a coefficient, which varied in different age-sex-region groups. Two major adjustments for some possible underreporting cases in female birth and infant death were made. If the sex ratio at age 0 in some counties was beyond 1. 2, then it was taken as 1. 15 for rural counties and 1.10 for urban cities, which were the estimates of sex ratios for the children at ape 5 in the national 1% Population Sampling Survey in 1995. The adjustment for IMR were made by comparing the segment of the county lift table from age 15 through 59 with that from the same age groups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Model Life Tables. The IMR in the county life table would be substituted by the one in the closest Model Life Talbe, if it was less than in the latter.The findings of the analysis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1ows: (i) Total county-based IMR and U5MR were 33. 4 Per 1000 and 41. 4 per 1000 respectively, with great variations between urban cities (25. 4 per 1000 for IMR and 31. 4 per 1 000 for U5MR) and rural counties (35. 1 Per 1000 for IMR and 43. 6 per 1000 for U5MR). There were also sighficant differences in child mortality between nationally identified Poor counties and other counties in rural areas. In the opr counties the total IMR was 40. 7 per 1 000 living births in average while in non-opr counties it was only 33. 2 per 1000 in average (P < 0.05). The U5MR in opr counties was 25 percent higher than in non-opr counties (51. 5 vs 40. 9 Per 1 000 living births).(ii)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hild mortality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was revealed from the data set, among which gross social economic products per capita was found to have 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 with child mortality. The neq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child mortality and a set of socalled' rich'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gross social products, gr-oss agricultural products, gna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the proportions of high-educated population at county level, wherea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child mortality and a set of'poor' variables, such as proportions Of residents with lower 1evel of education and illiteracy rate.(iii) thfferences in child mortality between these two provinces were found, which were identical to the trends of differences in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between them.tower child mortality pro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higher per capita products, higher proPortions of residents with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lower proportion of less educated people and illiteracy) in province Hen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Child Mortality patterns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and Henan Provinces in China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被引量:2
3
作者 SHI Fei1,2,CHU Jin-long1,GU Kang-kang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Anhui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Hefei 230022,China 2.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4期107-111,116,共6页
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by using SPS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we establish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 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by using SPS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we establish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17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Anhui Province,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regional spac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se.The results show that Anhui's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gradient is prominent.Classification of three clusters shows that the pattern of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dual-nucleus" and "two-stretches";classification of five cluster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one-core","one-strip" and "three-region".From five aspects,namely natural geography,transportation location,resources distribu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we analyze the reas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The results of three clusters and five clusters show that there is great possibility that "dual-nucleus" changes into "individual-nucleus";"one-core" and "one-strip" may evolve into "one-group".We should foster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Anhui;perfect structur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and fostering;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system;elevat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guid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LEVEL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patia
下载PDF
流域视角下安徽省传统村落时空格局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鲜鲜 何发 +4 位作者 张大鹏 杨灿灿 陈智慧 张婷 黄丹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析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及耦合关系研究
5
作者 张晓瑞 周佳涵 +1 位作者 李杰铭 顾天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1,共9页
综合应用村庄开发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呈现皖北>皖中皖南,村庄景观格局破碎度呈现皖中>皖北... 综合应用村庄开发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呈现皖北>皖中皖南,村庄景观格局破碎度呈现皖中>皖北>皖南,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二者空间耦合关系上,皖北没有明显主导类型,皖中以低-高和低-低聚类为主,皖南以低-高聚类为主;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受自然地理、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多重因素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为村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开发强度 景观格局 空间分异 耦合关系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经济作物秸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梁辉 孙得东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3-59,共7页
以2014—2023年安徽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为基础,运用草谷比法对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随时间的演变趋势,采用ArcGis软件优化分类法及九宫格矩阵图对经济作物秸秆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单产的分级情况进行图形化展示。结果表... 以2014—2023年安徽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为基础,运用草谷比法对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随时间的演变趋势,采用ArcGis软件优化分类法及九宫格矩阵图对经济作物秸秆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单产的分级情况进行图形化展示。结果表明:2014—2023年安徽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态势,而秸秆产量则呈短暂上升后下降又缓慢回升的态势;经济作物秸秆资源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安庆、合肥、蚌埠和阜阳4市;单产面积与人均单产最高分别为蚌埠市和安庆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作物秸秆 时空分布 利用模式 安徽省
下载PDF
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空间可视化分析
7
作者 白如山 崔梦晴 +2 位作者 陈玲玲 倪梦影 夏宇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3-89,共7页
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从空间维度看,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濉溪县与埇桥区交界处为核心集聚区。从时间维度看,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演化特征因时各异。文物遗产分布重... 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从空间维度看,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濉溪县与埇桥区交界处为核心集聚区。从时间维度看,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演化特征因时各异。文物遗产分布重心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呈Z字形演化态势,演化格局经历了“多核-单核-双核-多点”的空间过程。从类型维度看,大运河安徽段文物遗产空间分布形态因类各异,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三类文物遗产呈集聚分布,而近现代类文物遗产的分布较为分散。据此提出有待做好“规划”,做特“研学”和做精“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遗产 空间格局 安徽大运河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秋冬季雁鸭类组成及其分布格局调查研究
8
作者 凌化矾 许莉 +1 位作者 刘嵩 周立志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1-19,24,共10页
安徽省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重要迁徙通道,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雁鸭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为掌握安徽省雁鸭类资源状况,于2023年10月、2023年12月、2024年2月,采用定点观测法对安徽省内92处湿地的雁鸭类进行越冬期前中后3次调查。调... 安徽省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重要迁徙通道,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雁鸭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为掌握安徽省雁鸭类资源状况,于2023年10月、2023年12月、2024年2月,采用定点观测法对安徽省内92处湿地的雁鸭类进行越冬期前中后3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2023—2024年秋冬季雁鸭类2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占全国雁鸭物种的51.85%;单次雁鸭种群数量达到10000只以上的调查单元有11个,单次雁鸭种群数量达到5000只以上的调查单元有9个;雁类多分布在沿江流域湿地单元,鸭类多分布于沿江、淮河流域湿地单元;雁鸭类的种群数量及分布动态在越冬期前中后3个时期有所波动,与候鸟迁徙特性相符合。本研究对安徽省内越冬雁鸭类种群保护及其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雁鸭类 群落组成 分布格局
下载PDF
安徽省1980—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9
作者 鞠森 王畅畅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2期95-97,100,共4页
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规律,因此,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分析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基于1980—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安徽省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 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规律,因此,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分析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基于1980—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安徽省长时间序列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1980—2015年景观破碎程度逐渐增加,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与不规则度不断增长,景观异质性变化程度较小。并且,安徽省北部的景观连通性整体较强,景观形状复杂程度与空间异质性较低。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安徽省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安徽省 时间序列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安徽省为例
10
作者 陶德凯 张子建 +1 位作者 周文莉 王智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4,共9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高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关键路径。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从自然生态基底和人类经济活动耦合协同的视角,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水平核算及评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高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关键路径。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从自然生态基底和人类经济活动耦合协同的视角,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水平核算及评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和关键。引入电路理论,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的“源地识别—阻力面建立—廊道提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思路及框架。以安徽省为实例,从食物供需服务、产水服务、固碳服务及游憩服务4个方面对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情况进行评价,确定安徽省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并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建设区等3类生态功能分区,形成安徽省“两带、两轴、两屏、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电路理论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国斌 李秀芹 +2 位作者 佘新松 胡茶青 胡国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6-140,共5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Dixon et al.,1994;Watsonetal.,2000;史军等,2004;徐新良等,2007)。测定森林群落生物量,可以反映群落利用自然的潜力,衡量群落生产力的高低,也是研...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Dixon et al.,1994;Watsonetal.,2000;史军等,2004;徐新良等,2007)。测定森林群落生物量,可以反映群落利用自然的潜力,衡量群落生产力的高低,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薛立等,2004)。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研究是开展森林群落生物量碳库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树种生物量的组成与分配特征,并进行了相关因子分析(Chidumayo,1990;林开敏等,1996;Arashkevich et al.,2002;樊后保等,2006;陈美高,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树种 生物量 异速生长方程 生物量结构 安徽
下载PDF
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中“安徽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云龙 韦冠 马爱霞 《中国药事》 CAS 2011年第12期1185-1190,共6页
目的对基本药物招标中"安徽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为"安徽模式"的改进及推广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以及参照对比等方法,对"安徽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与结论"安徽模... 目的对基本药物招标中"安徽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为"安徽模式"的改进及推广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以及参照对比等方法,对"安徽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与结论"安徽模式"试行范围窄、时间短,存在诸如过度重视降价、采购操作流程不完善等问题,但其在降低虚高药价、整顿药品采购秩序等方面的效果相比其他模式仍然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药物 集中采购 安徽模式 招标
下载PDF
不同烤烟种植模式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价值流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继光 申国明 +7 位作者 张忠锋 姚忠达 季学军 李维基 郭东峰 朱启法 薛琳 张福建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100,共6页
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对提高烟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以皖南地区4种典型烤烟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调查分析的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角度研究了不同烤烟种植模式的氮磷钾... 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对提高烟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以皖南地区4种典型烤烟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调查分析的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角度研究了不同烤烟种植模式的氮磷钾投入产出、投能结构和价值转换及其数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烤烟种植模式均需调控氮、磷肥的施用量及其肥料结构,提高其利用率,并在各烤烟轮作模式中重视钾肥施用及秸秆还田管理。在各作物中种植烤烟的有机能和无机能之比最高(0.71),且其投能组成中人力能最高,其次是化肥能及农机能。烟稻复种连作的T1模式其能量产投比最低,而烤烟轮作的T2模式最高。虽然T1模式的经济纯收入最高,但从价值产投比和物质及能量的高效利用角度综合考虑,烤烟—水稻→小麦—水稻→烤烟的2年轮作种植模式为皖南地区较优的烤烟种植模式,后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烤烟种植模式 物质流 能量流 价值流
下载PDF
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等级划分 被引量:33
14
作者 严靖 闫小玲 +2 位作者 王樟华 李惠茹 马金双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9-690,共12页
区域性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及其入侵等级划分在地方入侵植物管理与防治对策的制定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文献报道、标本记录和必要的分类学考证,特别是通过2013-2015年对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全面调查,统计分析了安徽省外来入... 区域性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及其入侵等级划分在地方入侵植物管理与防治对策的制定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文献报道、标本记录和必要的分类学考证,特别是通过2013-2015年对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全面调查,统计分析了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区系组成和水平分布格局,并对其入侵危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安徽省有外来入侵植物37科86属132种,总体上呈现种类丰富、原产于美洲的种类多、泛热带起源的种类多、危害严重的种类多、区域分化明显、入侵途径集中等特征。提出在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中应重点警惕起源于美洲的、泛热带分布属的植物和关注人类活动频繁的热点区域。还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澄清了几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关于外来入侵物种认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分布格局 等级划分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 被引量:19
15
作者 许吉黎 韩玉刚 杨显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6,共6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新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省域视角,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层,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新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省域视角,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层,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现状。遵循"涓滴效应"和"梯度扩散"的规律,基于现状格局提出了安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三大模式,包括"三核驱动"模式、"点轴延伸"模式和"集群网络"模式,以期通过构建和发展科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动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安徽省各市的高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空间格局 省城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模式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侍非 储金龙 顾康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438-12441,共4页
基于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安徽省域城市化梯度差异显著,三聚类划... 基于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安徽省域城市化梯度差异显著,三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双核"、"两片"状态;五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一心"、"一带"、"三区"状态。从自然地理、交通区位、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及行政体制5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内城市化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水平 区域分异 空间格局 安徽省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皖西金寨县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顾哲衍 张金池 +3 位作者 汪春林 林杰 刘鑫 韩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3,181,共6页
以1986,1996,2011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景观指数分析法研究皖西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金寨县的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5a间,金寨县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他景观类型... 以1986,1996,2011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景观指数分析法研究皖西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金寨县的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5a间,金寨县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他景观类型面积的增减幅度不同。1986—1996年,斑块密度、分形维数、香农均匀度等指标发生负向变化,景观异质性速度加快,景观格局复杂化和破碎化形势严峻;1996—2011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各项指标发生正向变化,景观格局破碎化形势得到有效遏制,景观格局向规则化和均衡化转变,景观结构明显优化。自然地理环境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该县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县 森林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退耕还林
下载PDF
江淮地区夏季环流分型及其云水气候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有训 胡雯 +3 位作者 袁野 陈晓红 黄勇 李爱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74-278,287,共6页
用安徽17个测站2001-2004年夏季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和历史天气图,对江淮地区夏季云系、降水、物理量和大尺度大气环流进行了分型.华北低槽型平均云量和降水量最多,该型对大别山和江南影响显著;沿海低... 用安徽17个测站2001-2004年夏季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和历史天气图,对江淮地区夏季云系、降水、物理量和大尺度大气环流进行了分型.华北低槽型平均云量和降水量最多,该型对大别山和江南影响显著;沿海低槽型出现次数最多(37.4%),平均云量和降水量自北向南增多;副高控制型平均云量和降水量最少,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的西部和淮北;副高外围型出现次数最少(10.5%),平均云量和降水量南少北多;南支低槽平均云量和降水量较多,其对淮河以南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云系 物理量场 环流分型
下载PDF
GIS支持下安徽省近35a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3
19
作者 吴文玉 马晓群 +2 位作者 陈晓艺 杨太明 张爱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重要的水分资源分量。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利用安徽省79个台站1971-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在此基础上...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重要的水分资源分量。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利用安徽省79个台站1971-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生成基于GIS的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近35a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为,平原大、山区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时间尺度上看,自1971年以来,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上呈随年代波动下降趋势,但存在地区差异;年内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逐月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5-8月份较多,11月至翌年2月最低,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插值 GIS PENMAN-MONTEITH 公式 时空分布特征 克里格插值法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6,共6页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扩大。(2)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阶段性演化,分别呈现出"条带状"、"串珠状"以及"⊥"字型和"U"字型交织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性来看,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性较弱,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空间关联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除了与自身发展条件、历史基础以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有关外,还受到区域发展政策的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格局 时空演变 安徽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