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of Porous Titanium Cages in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rgery Assessing Subsidence, 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1
作者 Joseph Maalouly Raghad Barri John Choi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3年第4期147-156,共10页
Purpose: Implant subsidence is a possible complication of spinal interbody fusion. We aim to evaluate porous titanium cages subsidence, 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subjected to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 Purpose: Implant subsidence is a possible complication of spinal interbody fusion. We aim to evaluate porous titanium cages subsidence, 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subjected to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 with these novel devices. Methods: Our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pproved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which included 6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LIF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20 utilizing the porous titanium implants. Data was coll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and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was obtained. Imaging studies including radiographs 1, 3, 6 and 12 month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at 6 months obtained during routin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visits, were studied for signs of implant subsidence, fusion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rgery such a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Results: Radiographic subsidence occurred in 1 out of 89 porous titanium interbody cages (1.1%). No subsid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posterior screws and rods fixation group (N = 57). However, one case of subsidence occurred in the lateral plate fixation group (N = 3). The subsidence occurred in an osteoporotic elderly patient operated for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nd she was later revised with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using cemented screws and rods. She had an uneventful recovery. Fusion rates were evaluated under CT scan at 6 months with a rate of 88%. In terms of clinical outcomes, OD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20.3 preop to 10.7 postop with a P-value 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the subsidence rate was low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lso, we had good fusion rates at 6 months likely due to the porous titanium cages use. We had no subsidence in the posterior instrumented group and one case in the lateral fixation group with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enerative Diseases OSTEOARTHRITIS Lumbar spine anterior-to-Psoas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下载PDF
术前颈椎矢状位形态对退行性颈椎病患者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费中成 金日龙 +1 位作者 佟智慧 曲景文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5期910-914,共5页
目的分析术前颈椎矢状位形态(CSA)对退行性颈椎病(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ease,DCD)患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DCD患者280例,检测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术后6个月... 目的分析术前颈椎矢状位形态(CSA)对退行性颈椎病(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ease,DCD)患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DCD患者280例,检测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术后6个月统计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D患者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DCD患者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DCD患者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0.00%;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症状持续时间、C_(2)~C_(7) Cobb角、C_(2)~C_(7)矢状面垂直轴(SVA)、T_(1)S是DCD患者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_(2)~C_(7) Cobb角、C_(2)~C_(7) SVA、T_(1)S单独及联合预测ACDF的AUC分别为0.790、0.740、0.771、0.867。结论C_(2)~C_(7) Cobb角、C_(2)~C_(7) SVA、T_(1)S是DCD患者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颈椎病 颈椎矢状位形态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不同术式长期随访结果比较 被引量:54
3
作者 邹德威 谭荣 +6 位作者 马华松 周雪峰 邵水霖 海涌 白克文 陈晓明 陈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了解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不同术式的远期疗效,探讨影响颈椎前路手术疗效的技术因素。方法:1985年8月~1992年12月,共收治各类颈椎疾病患者856例,其中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632例。单节段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176例,多节段61例;单... 目的:了解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不同术式的远期疗效,探讨影响颈椎前路手术疗效的技术因素。方法:1985年8月~1992年12月,共收治各类颈椎疾病患者856例,其中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632例。单节段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176例,多节段61例;单椎体切除两间隙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128例,两个以上椎体切除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37例;单节段椎间隙减压加椎间植骨融合器181例,多节段49例。随访2 ̄18年,平均5.2。年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各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字2检验。结果各术式疗效及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字2检验P>0.05)。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操作是彻底减压,因此不应走入依靠几种内固定及新材料就可提高疗效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减压 融合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小切口显露方式与传统显露方式的临床结果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海锋 刘浩 +1 位作者 赵小丹 程相俊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小切口手术显露与传统手术显露完成的胸腰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结果作比较,总结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的特点,以改进手术质量。方法采用SynFrame和EndoRing前路手术拉钩系统,经胸膜外腹膜后或腹膜外入路完成胸腰椎前路减压、固定... 目的通过对小切口手术显露与传统手术显露完成的胸腰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结果作比较,总结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的特点,以改进手术质量。方法采用SynFrame和EndoRing前路手术拉钩系统,经胸膜外腹膜后或腹膜外入路完成胸腰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ALIF)19例,其结果和传统前路手术完成的25例作比较。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失血量小切口组398.42±52.52ml,少于传统组739.60±153.88m(l(P<0.001);切口长度小切口组11.05±1.31cm,小于传统组19.40±1.55cm((P<0.001);术后24小时胃肠道功能恢复小切口组15人/19人,优于传统组2人/25人((P<0.001);VAS评分改善值小切口组3.57±0.76,而传统组2.64±0.99((P<0.001);其余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为(14.50±2.40)个月。患者疼痛消失,植骨全部融合。结论SynFrame/Endoring拉钩完成的胸腰椎小切口微创手术创伤较小,暴露好,出血少,并发症减少,易于掌握,其手术减压和植骨融合达到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值得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拉钩 胸腰椎骨折 前路融合手术
下载PDF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良意 周杰 +2 位作者 曹前来 杨海涛 王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2.32±5.73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病变累及3个节段29例,累及4个节段3例。术前JOA评分为8.07±1.82(5~11)分,颈前柱高度为67.29+2.63(61.98.73.01)mm,颈椎曲度C值为2.86±2.63[(一3.14)~8.42]。均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脊髓主要受压节段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脊髓次要受压节段行椎间隙减压。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颈前柱高度与颈椎曲度C值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100—350ml,平均200ml。术后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2周恢复正常;2例出现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均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4.0+3.1个月。术后6~12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无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l周、6个月、12个月时颈前柱高度、颈椎曲度C值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8-38±11.07)%,按改善率评定手术疗效,优11例,良17例,好转4例。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病 前路减压 内固定 脊柱融合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时述山 季新民 +4 位作者 胥少汀 李自立 王仁润 张建新 张龙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5-7,共3页
1976年4月~1993年8月共做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50例,发生24例(26次)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分为七类:(1)脊髓损伤8例,其中颈椎过伸性损伤2例,明显器械刺激损伤2例,植骨块挤压1例,无明显原因术后瘫痪... 1976年4月~1993年8月共做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50例,发生24例(26次)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分为七类:(1)脊髓损伤8例,其中颈椎过伸性损伤2例,明显器械刺激损伤2例,植骨块挤压1例,无明显原因术后瘫痪加重者3例;(2)脊神经根损伤2例;(3)脑脊液漏5例;(4)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损伤各2例;(5)颈深部血肿1例;(6)椎间盘错切2例;(7)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对以上并发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减压 植骨 融合 并发症
下载PDF
三种界面固定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附62例报告)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定麟 严力生 +4 位作者 陈德玉 赵杰 黄文铎 李也白 陈利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86-189,共4页
目的:比较TFC(Threadedcage,带螺纹鸟笼状椎间融合器)、BAK(BagbyandKuslichmethod,笼状椎间融合器)及作者设计的CHTF(Cervical-spineholowthreadedf... 目的:比较TFC(Threadedcage,带螺纹鸟笼状椎间融合器)、BAK(BagbyandKuslichmethod,笼状椎间融合器)及作者设计的CHTF(Cervical-spineholowthreadedfixator,颈椎空心螺纹式内固定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TFC、CHTF和BAK作为界面固定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陈旧颈椎骨折脱位和急性颈椎间盘脱出症共62例,115个椎节。其中52节采用TFC,43节植入CHTF,20节为BAK。术后次日戴颌-胸支具下床活动及步行。结果:三种植入物均较稳定,X线片未发现有位移现象。观察3个月以上的46例中24例已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近于正常者15例,两者相加达85%。结论:TFC、CHTF和BAK均可使手术椎节立即稳定、促进融合,并避免了取髂骨手术的并发症。CHTF操作简单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界面固定 前路减压 椎体间融合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何洪波 李康华 +5 位作者 雷光华 朱勇 邓展生 胡建中 龙文荣 王锡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比较单纯环锯减压柱状植骨与椎体次全切除块状植骨加内固定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91例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前路环锯减压柱状双面皮质骨植骨术(45例)及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块状双面皮质骨植骨加内固定... 目的:比较单纯环锯减压柱状植骨与椎体次全切除块状植骨加内固定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91例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前路环锯减压柱状双面皮质骨植骨术(45例)及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块状双面皮质骨植骨加内固定术(46例)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两组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环钻减压组平均改善率为45%,优良率64%,3例并发颈脊髓损伤致瘫痪;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改善率为72%,优良率86%,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环锯减压组术后融合节段高度的丢失(平均2.1mm)明显大于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0.71mm)(P<0.05)。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加内固定术术中减压更为安全有效,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更为可靠,疗效优于单纯环锯减压植骨术。双面皮质骨植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体切除 脊柱融合 前路减压 内同定
下载PDF
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世学 彭军 +3 位作者 王宏波 王璞 赵有春 江振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0期1367-1368,共2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单纯前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行单纯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3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6例单间隙融合,7例椎体次全切除,均行自体髂骨植...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单纯前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行单纯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3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6例单间隙融合,7例椎体次全切除,均行自体髂骨植骨。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了解骨折脱位情况,术后摄颈椎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颈椎生理前凸恢复保持情况和内固定稳定性。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4.5年(平均1.8年),术后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6级,固定椎保持稳定,颈椎生理前凸得以保持,无明显植骨不愈合表现。结论单纯前路手术对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有较好的效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恢复伤椎高度及颈椎生理前凸,牢固的内固定等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折 前路 手术 植骨融合
下载PDF
3种前路术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磊 刘春花 +1 位作者 黄卫民 邢宏建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分析3种前路减压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6年1月新疆医科大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ACCF)、保留后壁的ACCF和颈椎... 目的分析3种前路减压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6年1月新疆医科大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ACCF)、保留后壁的ACCF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JOA评分,并比较其差异。术前2 w建议患者练习将气管食管推向健侧。术后3组均行颈托固定,随访12~36个月,定期行CT扫描重建测量椎间高度,观察融合效果。结果 ACDF组手术的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优于其余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术后6个月共71例在ASIA分级上达到E级,临床效果明确。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分级为B级,无明显改善。结论 ACCF、保留后壁的ACCF及ACDF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椎体次全切 椎体间融合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安春厚 郭金明 原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长期随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神经功能状态,探讨相邻节段病变的形成原因。方法1990年1月-2003年4月,实施ACDF1200余例,5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 目的通过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长期随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神经功能状态,探讨相邻节段病变的形成原因。方法1990年1月-2003年4月,实施ACDF1200余例,5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45例,女7例;年龄25~72岁,平均48.5岁。病程3个月~7年9个月,平均23.7个月。椎体融合节段:单间隙10例,双间隙38例,三间隙4例。术前均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和MRI检查。采用Nurick评分,对比术后6周及随访结束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CT观察融合相邻椎体的滑动和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情况,按照Goffin方法转化成半定量退变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Nurick评分、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椎体融合节段的关系,椎体退变程度与Nurick评分改变之间的关系。摄MRI观察椎体融合相邻节段及远离节段椎管矢状径的改变。结果52例获随访3~10年,平均6.9年。最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45例(86.5%)患者出现退行性改变,8例(15.4%)自觉神经症状加重,2例(3.8%)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术后6周Nurick评分(1.07±0.84)分,随访结束时(1.92±1.2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评分的改变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21,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0,P>0.05)无相关性。术后6周椎体退变评分(0.73±0.67)分,随访结束时(1.58±1.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35,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8,P>0.05)无相关性。MRI显示融合相邻节段上位椎管矢状径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融合术后相邻椎体发生明显退行性改变,同时伴有神经症状改变,两者之间统计分析有相关性(r=0.41,P<0.05)。结论ACDF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由多种因素引发,椎间盘的自然退变、融合手术造成的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手术对椎体前方韧带结构的破坏及植骨方式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相邻节段病变 随访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少波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13-916,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2年10月~2004年10月间颈椎前路手术患者490例,其中男306例,女184例;年龄12~76岁,平均47.2岁;诊断为颈椎病415例,颈椎骨折脱位4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22例,颈椎椎体肿瘤8例,...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2年10月~2004年10月间颈椎前路手术患者490例,其中男306例,女184例;年龄12~76岁,平均47.2岁;诊断为颈椎病415例,颈椎骨折脱位4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22例,颈椎椎体肿瘤8例,颈椎结核2例。观察患者手术后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均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及对症治疗。结果:共有96例(19.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持续时间3周~24个月。男42例,女54例,年龄38~63岁,平均57.6岁。96例吞咽困难患者中,使用钛板内固定89例,使用颈椎椎间融合器7例;颈椎融合术未加内固定者及颈椎人工间盘置换者均未出现吞咽困难病例。女性、高龄及使用钛板内植物等因素与吞咽困难之间存在相关性。96例患者平均随访14.2个月,90例(93.7%)吞咽困难的症状消失或减轻,6例(6.3%)症状无改善。结论:吞咽困难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给予相应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椎间融合术 吞咽困难
下载PDF
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福标 尹晓明 +1 位作者 林飞跃 徐杨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0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8)、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组(单纯融合组,n=16)、前路腰椎融合加内固定术组(融合内固定组,n=16)。对照组只行前路... 目的探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8)、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组(单纯融合组,n=16)、前路腰椎融合加内固定术组(融合内固定组,n=16)。对照组只行前路剥离相应的软组织后即闭合伤口;单纯融合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植入可植骨的椎体融合器,无附加内固定;融合内固定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除,置入可植骨的融合器附加前方内固定钢板。对已经判定融合成功的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融合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位移(NZ)。结果单纯融合组及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和NZ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均高于单纯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远端邻近节段(L6~7)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单纯融合术还是融合内固定术,均使近侧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导致不稳,而对远侧邻近节段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融合 内固定器 邻近节段退变 动物模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 被引量:2
14
作者 祝建光 亓东铎 +2 位作者 李立钧 杨明杰 谭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痛,9例伴发热,6例伴脊髓损伤,5例伴神经根性损伤。影像学检查13例有硬膜外脓肿形成,4例椎前脓肿形成伴椎体广泛破坏。均于广谱或敏感抗菌素治疗7~14d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抗菌素治疗12~14周,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术后12个月行MRI检查。结果: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发生;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无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颈痛缓解,体温恢复正常。13例于术后12周前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至术后9个月才降至正常。所有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查CT,16例植骨融合;1例融合失败,24个月随访时假关系形成。随访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感染均无复发。结论:在规范、有效、充分的围手术期抗菌素治疗期间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骨髓炎 颈椎 融合术 自体植骨 前路 内固定
下载PDF
保留终板前路减压Syn Cage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钦亮 刘艺 +5 位作者 陈鸣 陈金传 朱海泉 朱赤 邹国友 储朝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终板椎间盘切除减压Syn Cage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及融合节段高度的维持。方法对25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保留终板的颈椎间盘切除Syn 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探讨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 目的探讨保留终板椎间盘切除减压Syn Cage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及融合节段高度的维持。方法对25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保留终板的颈椎间盘切除Syn 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探讨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节段高度的丢失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术前及随访JOA评分比较,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改善率为71%,优16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8%。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3.1个月,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保留终板椎间盘切除减压Syn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短期疗效好,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并能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融合 前路减压
下载PDF
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前后路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晓文 李明 +6 位作者 侯铁胜 徐杰 石志才 倪春鸿 张子峰 羊国民 陈步俊 《颈腰痛杂志》 2004年第6期392-394,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侧凸角度(Cobb’s法)80°~130°,平均88°。)患者采用脊柱前路松解,后路矫正、固定的方法治疗。结果本组经随访13月~5年3月,平均2年1月,术...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侧凸角度(Cobb’s法)80°~130°,平均88°。)患者采用脊柱前路松解,后路矫正、固定的方法治疗。结果本组经随访13月~5年3月,平均2年1月,术后侧凸矫正55°~95°,平均57°。结论青少年重度脊柱侧凸采用前后路手术治疗可取得明显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脊柱侧凸 前路松解 脊柱融合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克非 刘伟 +2 位作者 于长水 袁绍辉 潘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对实施颈椎前路融合术的1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平均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对实施颈椎前路融合术的1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平均7.8年。3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其中7例患者再次手术。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可能为临近节段原有退变加重,椎间融合后生物力学改变,临近节段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 临近节段退变 椎间盘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Cage颈椎前路植入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志才 侯铁胜 +4 位作者 贾连顺 李家顺 叶晓健 袁文 倪斌 《脊柱外科杂志》 2003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单节段与双节段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选择单节段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6 7例 ,双节段患者 4 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 单节段与双节段Cage颈椎前路植入...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单节段与双节段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选择单节段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6 7例 ,双节段患者 4 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 单节段与双节段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 ,在术后 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 ,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与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 ,与节段多少无关。结论 双节段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 ,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下载PDF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奇 郭卫春 +1 位作者 代国 邱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DCI)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DCI)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DCI组(24例)和ACDF组(36例)。临床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颈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N)和上肢疼痛评分(VAS-A),颈部疼痛与残疾量表(NPAD),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影像学结果包括: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OM)、颈椎整体角度(C_(2~7)Cobb角)结果。结果 DCI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CDF组(P<0.05)。DCI组和ACDF组术后临床疗效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VAS-N、VAS-A、NPAD评分和EQ-5D评分:两组术后3、12个月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ACDF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DCI组术后12个月较ACDF组减小(P<0.05)。ACDF组术后3个月C_(2~7)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与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DCI能有效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与ACDF相比,能更好地保护脊柱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椎 邻近节段病变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术后早期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公伟 刘勇 刘鹏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颈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植骨愈合后颈椎在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颈椎前凸角、椎体后缘移位情况)及水平位(椎体高度)的稳定性。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术前,术后颈椎在冠状位稳定性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愈合前后,颈椎在冠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稳定性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稳定性研究需从椎体矢状位、水平位及冠状位3个方向着眼。颈椎压缩性骨折或撕脱性骨折伴脱位患者可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恢复中存在椎体下沉及矢状位移位问题,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稳定性 颈椎前路手术 椎间融合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