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early surgery in high surgical risk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nd taking antiplatelet agents 被引量:6
1
作者 Paphon Sa-ngasoongsong Noratep Kulachote +7 位作者 Norachart Sirisreetreerux Pongsthorn Chanplakorn Sukij Laohajaroensombat Nithiwut Pinsiranon Patarawan Woratanarat Viroj Kawinwonggowit Chanyut Suphachatwong Wiwat Wajanavisit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11期970-976,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high surgical risk elderly patients who sustained femoral neck fracture(FNF) and taking concomitant antiplatelet agents. METHODS: Between 2010 and 2...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high surgical risk elderly patients who sustained femoral neck fracture(FNF) and taking concomitant antiplatelet agents. METHODS: Between 2010 and 2012,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9 geriatric patients, who took antiplatelet agents, sustained FNF and underwent surgery within 72 h [early surgery(ES) group], and these were compared with a retrospective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45 cases) who had delayed surgery(DS group) after 72 h during an earlier 3-year period. Postoperative outcomeswere followed for one year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blood transfusion, intensive care unit requirement and postoperative mortality(P > 0.05 all). There were 2 patients(4%) in the DS group who died after surgery(P = 0.23). However, the ES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postoperative outcome in term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functional outcome(P < 0.05 all).CONCLUSION: Early hip surgery in geriatric hip fracture patients with ongoing antiplatelet treatmen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Moreover, ES resulted in a better postoperative surgical outcome. In early hip surgery protocol, the antiplatelet agents are discontinued and the patient is operated on within 72 h after admission, which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e medically fit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HIP surgery Blood loss Elderly HIP FRACTURE antiplatelet agents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HIP ARTHROPLASTY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itric oxide(NO)-hydrogen sulfide(H2S) releasing derivatives of(S)-3-n-butylphthalide as potential antiplatelet agents 被引量:8
2
作者 WANG Xiao-Li WANG Zhao-Ya +2 位作者 LING Jing-Jing ZHANG Yi-Hua YIN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946-953,共8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a series of novel nitric oxide-hydrogen sulfide releasing derivatives of(S)-3-n-butylphthalide((S)-NBP)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as potential antiplatelet agents. Compound NOSH-N... In the present study, a series of novel nitric oxide-hydrogen sulfide releasing derivatives of(S)-3-n-butylphthalide((S)-NBP)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as potential antiplatelet agents. Compound NOSH-NBP-5 displayed the strongest activity in inhibiting the arachidonic acid(AA)- and adenosine diphosphate(ADP)-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vitro, with 3.8- and 7.0-fold more effectiveness than(S)-NBP,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NOSH-NBP-5 could release moderate levels of NO and H2 S, which would be beneficial in improv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al circulation. Moreover, NOSH-NBP-5 could release(S)-NBP when incubated with rat brain homogenate. In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platelet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sis-related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n-butylphthalide Nitric oxide Hydrogen sulfide antiplatelet agents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进展
3
作者 唐春花 张莉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8-514,共7页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第一位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其防治是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AIS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应基于对患者的整体...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第一位病因。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其防治是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AIS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应基于对患者的整体评估进行综合决策,并遵循规范的诊治流程。目前针对AIS急性期的治疗策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恢复脑组织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二是多靶点抑制缺血性病理生理级联反应,保护脑细胞。近年来,AIS在溶栓、抗血小板以及细胞保护各领域的药物治疗发展迅速,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AIS急性期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为更多有效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药物治疗 溶栓 抗血小板 脑保护剂
下载PDF
Spinal cord hemorrhage: a rare complic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4
作者 Xing YU Jian-Yi ZHENG Gui-Ping ZH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37-438,共2页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has been widely used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The bleeding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it cannot be ignored and the incidence is as high as ...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has been widely used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The bleeding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it cannot be ignored and the incidence is as high as 32.4%.[1]Among them,spinal cord hemorrhage is rare,acute and life-threatening.We herein report a case of spinal cord hemorrhage caused by DAPT 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used after PCI for 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platelet agent ASPIRIN CLOPIDOGREL Spinal cord HEMORRHAGE PARAPLEGIA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流程中的应用
5
作者 姜一 沈芳 +3 位作者 吴雄枫 张敏敏 张永巍 于龙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9-1404,共6页
目的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目的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121例于我中心行机械取栓桥接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的AIS患者,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因素,拟定现状改善品管圈干预措施。另外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中心行相同治疗的95例AIS患者,实施问题解决型品管圈干预措施,评价和分析应用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药物中断时间为133(110,175)min,序贯治疗时间为367(183,496)min,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45.5%(55/121)。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造成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为等待外出CT检查时间长(36.4%,20/55)、等待CT判读结果时间>60min(27.3%,15/55)、护士不知晓患者口服药物时间(20.0%,11/5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药物中断时间为38(25,71)min,序贯治疗时间为257(210,298)min,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7.4%(7/95),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分别有3、2例患者在序贯治疗7 d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序贯治疗7 d内均无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应用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能够规范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流程,可以缩短患者药物中断时间,精确口服药物桥接时间,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解决型品管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序贯治疗 替罗非班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郎驿天 朱春黎 +4 位作者 陶文绮 廖雅慧 张弛 刘晓琰 吴斌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7-843,共7页
目的评价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药方案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经济性,为临床用药和相关决策提供经济学证据和参考。方法基于CAPRIE试验构建Markov模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健康效用值以及风险事件管... 目的评价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药方案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经济性,为临床用药和相关决策提供经济学证据和参考。方法基于CAPRIE试验构建Markov模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健康效用值以及风险事件管理成本等。模型循环周期为6个月,模拟时限为10年,年贴现率为5%。以总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作为主要计算结果,应用TreeAge Pro软件对上述2种方案进行成本-效用分析,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和情境分析来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氯吡格雷方案与CAPRIE试验中325 mg/d剂量阿司匹林方案相比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在模拟10、20、30年时的ICER值分别为4284.06、4201.20、3986.78元/QALY,均小于以1倍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的意愿支付(WTP)阈值。而氯吡格雷方案与我国临床常用剂量(100 mg/d)的阿司匹林方案相比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在模拟10、20、30年时的ICER值分别为58238.27、42164.72、36164.77元/QALY,也均小于WTP阈值。当对比325 mg/d剂量的阿司匹林方案时,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周期成本、阿司匹林周期成本、2组治疗方案的脑卒中首次复发概率等为模型敏感因素;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WTP为1倍2021年我国人均GDP时,氯吡格雷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约为66.5%。情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10、20、30年3种模拟时限,还是选用不同剂量(50、100、150、200、250 mg/d)阿司匹林方案,均不会使基础分析结果翻转。结论相较于阿司匹林单药方案,氯吡格雷单药方案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更具有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药物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药物经济学评价 成本-效用分析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在川崎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立超(综述) 龚方戚(审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7-594,共8页
活化的血小板会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各类白细胞相互作用,触发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炎症介质的大量合成。已在多种血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发现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升高,该文综述了... 活化的血小板会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各类白细胞相互作用,触发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炎症介质的大量合成。已在多种血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发现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升高,该文综述了最新文献,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形成机制、作用、检测方法及其在川崎病发病中的相关作用,为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抗血小板药物 冠状动脉扩张
下载PDF
抗血栓药物逆转策略概述
8
作者 杜佳芮 程小育 +2 位作者 侯雪芹 祁永军 张银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8期1-9,共9页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3种类型,在临床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然而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使用势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出血风险。因此,相应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逆转剂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3种类型,在临床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然而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使用势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出血风险。因此,相应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逆转剂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抗凝药物逆转剂主要包括维生素K、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硫酸鱼精蛋白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Andexanet alfa和Ciraparantag等。临床上现有抗血小板药物逆转策略主要包括血小板输注和去氨加压素。此外,针对替格瑞洛的特异性逆转剂Bentracimab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将系统总结现阶段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逆转策略的作用机制、疗效、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等。最后重点阐述本课题组开发的一种基于仿生纳米海绵的广谱抗血小板药物逆转剂,并对纳米逆转策略的优势及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出血风险 逆转剂 纳米海绵
下载PDF
新型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张青山 邹江 +1 位作者 赵丹 陆宝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89-693,共5页
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简要综述了氯吡格雷的药理学特性、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比较 ,以及国内外对其各种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 氯吡格雷 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 安全高效
下载PDF
B型钠尿肽对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选择的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帮健 曲忠森 +2 位作者 赵玉武 孙晓江 杨嘉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对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4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以BNP=912.5 pg/m L(第95分位数)为分界值,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再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对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4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以BNP=912.5 pg/m L(第95分位数)为分界值,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再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分为抗血小板组和抗凝组。比较入院时和治疗后21 d 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同时比较2组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对于BNP>912.5 pg/m L的患者,抗凝治疗组的NIHSS评分(P=0.015)及m RS评分(P=0.031)改善比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组;抗血小板治疗组病死率和脑梗死再发率高于抗凝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BNP≤912.5 pg/m L的患者,两治疗组之间NIHSS评分及m RS评分改善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血小板治疗组病死率和脑梗死再发率高于抗凝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NP>912.5 pg/m L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抗凝治疗,其疗效可能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房颤动 B型钠尿肽 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
下载PDF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芳 李静 +3 位作者 李希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蒋立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国北方和中、东部14个城市的病程>3个月的IS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有6422例IS患者被调查,均有...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国北方和中、东部14个城市的病程>3个月的IS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有6422例IS患者被调查,均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证,但仅有72.4%患者(4652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中98.7%服用阿司匹林;IS≥3年的患者服药率(64.0%)明显低于IS<1年的患者(72.0%)(P<0.001);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服药率明显高于无此类合并症的患者(均P<0.001)。结论中国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现状与IS二级预防指南推荐的均应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病程较长的I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下载PDF
抗血小板新药——氯吡格雷 被引量:44
12
作者 倪唤春 范维琥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888-891,共4页
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血管性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是一种新颖的抗血小板药物 ,通过阻断二磷酸腺苷 (ADP)受体而抑制血小板活性。本文综述了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药物 动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是否伴发脑微出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后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的临床分析Δ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春洁 郑海亮 李晓晴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361-2363,共3页
目的:比较是否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0例,根据其是否合并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各70例... 目的:比较是否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0例,根据其是否合并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各70例。两组患者随访(随访期间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或氯吡格雷75 mg/d)1年后,比较其再发脑梗死及脑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CMBs组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2.9%,非CMBs组为8.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CMBs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0.0%,非CMBs组为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MBs组后期脑血管事件的病死率为5.7%,非CMBs组为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8)。结论:合并CMB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脑出血的风险增加。对于伴CMB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充分权衡获益及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微出血 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患者中的疗效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华刚 贾若飞 +3 位作者 孟帅 李响 杨铎 金泽宁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术后患者中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入北京安贞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复杂病变患者34例。所有患者经改良TEG法证实为氯吡格雷抵抗。氯...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术后患者中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入北京安贞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复杂病变患者34例。所有患者经改良TEG法证实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负荷量180mg,随后改为90mg每天2次。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TEG。结果:服用替格瑞洛后TEG显示ADP抑制率从(21.5±5.0)%增加至(56.6±16.7)%(P<0.001),有85.3%(29例)的患者ADP抑制率>30%。结论:替格瑞洛能够有效提高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患者ADP诱导血小板聚合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抗血栓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唐利 向毅 +1 位作者 杜潇 杨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6年第6期672-677,共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也逐年增加,抗栓治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对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新药研究和临床安全、合理的抗血栓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血栓药物 抗血小板类药物 抗凝血药物 溶栓药物
下载PDF
IgA肾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贾晓媛 王伟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1-365,共5页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我国IgAN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45.2%~58.2%。IgAN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工作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应用广泛,...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我国IgAN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45.2%~58.2%。IgAN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工作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应用广泛,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标准。2010年美国肾脏病学会年会(ASN)上,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提出了有关IgAN循证治疗意见的初稿,本文就此循证治疗意见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治疗 ACEI/ARB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鱼油 抗血小板药物 扁桃体切除
下载PDF
163例长期使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拔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俊 陈仲伟 +5 位作者 罗朝阳 朱李军 王启朋 冯航 江穗 徐东贵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拔牙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替代抗凝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163例长期使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且需拔牙治疗的患者,入院后即停用抗凝药物,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替代抗凝治疗,华法林组患者INR(国...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拔牙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替代抗凝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163例长期使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且需拔牙治疗的患者,入院后即停用抗凝药物,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替代抗凝治疗,华法林组患者INR(国际标准化比值)<2.0,及抗血小板药物组患者,均停用原药物5 d后拔牙(术前12 h停用低分子肝素钠),观察手术24 h后出血情况,分析其安全性、有效性。结果:163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血栓栓塞、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口服华法林患者87例,手术后24 h出血4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患者76例,手术后24 h出血1例。出血风险低(5/163)。结论:长期使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替代抗凝的处理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抗血小板药物 拔牙术 血栓栓塞 出血
下载PDF
噻吩吡啶类抗血栓药物的结构改进专利分析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文倩 龙巧云 +3 位作者 李强 韩涛 康蕾 张雨 《食品与药品》 CAS 2013年第3期180-183,共4页
心血管疾病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血小板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噻吩吡啶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并降低副作用,因此噻吩吡啶类药物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热点。本文分析了专利中噻吩吡啶类抗血栓... 心血管疾病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血小板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噻吩吡啶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并降低副作用,因此噻吩吡啶类药物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热点。本文分析了专利中噻吩吡啶类抗血栓药物的结构改进方向,希望为国内的制药行业在研发方向以及立项过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吡啶 噻氯匹啶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血小板抑制剂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一洁 邹晓 司全金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7年第9期699-702,共4页
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标准治疗方案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联合抗凝药物,即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2阻滞剂联合肝素类或戊糖类药物,对于一些高危患者还需适当加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缺血性... 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标准治疗方案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联合抗凝药物,即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2阻滞剂联合肝素类或戊糖类药物,对于一些高危患者还需适当加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缺血性疾病的二级预防也要求使用一定时期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之后终生服用合适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然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潜在出血风险,如脑卒中及严重内脏出血等,因此,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在争取获得最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冠心病 脑卒中
下载PDF
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黎丽旋 易颂平 +4 位作者 梁芬芬 林英豪 郭婉薇 蔡少薇 许鸣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年第6期772-7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行TIPS治疗的58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基本实验指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行TIPS的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28%)、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7.24%)、慢性乙型肝炎重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5.17%)、酒精中毒(13.79%)、胆汁淤积(6.90%)、不明原因(8.62%)。术前1 d与术后1月、3月、6月在HGB、PT、TBIL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TIPS术后时间延长,HGB升高,PT缩短,TBIL水平升高,PLT无明显变化。术后6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各组内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是16.67%、18.18%、42.86%。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总的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是6.90%、12.07%、20.6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越高,TIPS术后6月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越高。结论 TIPS术后6月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比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形成门静脉血栓的风险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越高,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