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LA、CRP、AT-Ⅲ预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梁静静 许倩 +2 位作者 高磊 刘冬梅 晋兴林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狼疮抗凝物质(LA)、C反应蛋白(CRP)、抗凝血酶Ⅲ(AT-Ⅲ)对临床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URSA患者82例为URSA组,选择孕期未出现流产的健康孕妇60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孕... 目的探讨血清狼疮抗凝物质(LA)、C反应蛋白(CRP)、抗凝血酶Ⅲ(AT-Ⅲ)对临床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URSA患者82例为URSA组,选择孕期未出现流产的健康孕妇60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孕妇血清LA比值、CRP水平及AT-Ⅲ活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LA、CRP、AT-Ⅲ及三者联合对URSA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流产次数组(2次流产组、3次流产组、≥4次流产组)孕妇血清LA比值、CRP水平、AT-Ⅲ活性,以及LA、CRP、AT-Ⅲ阳性率。结果URSA组孕妇血清LA比值、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LA、CRP、AT-Ⅲ预测URS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95%CI:0.713~0.862)、0.790(95%CI:0.718~0.863)、0.855(95%CI:0.794~0.916),截断值分别为1.33、6.39 mg/L、82.37%,LA、CRP及AT-Ⅲ联合检测预测URSA的AUC为0.962(95%CI:0.936~0.988),高于LA、CRP、AT-Ⅲ单独预测URSA的AUC(P<0.05)。不同流产次数组URSA孕妇LA比值、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次流产组、3次流产组孕妇LA比值均高于2次流产组(P<0.05),≥4次流产组孕妇CRP水平高于2次流产组和3次流产组(P<0.05)。不同流产次数组孕妇的LA、CRP、AT-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RSA患者血清LA比值、CRP水平升高,AT-Ⅲ活性降低;同时LA、CRP及AT-Ⅲ对URSA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且上述指标联合检测预测URSA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抗凝物质 c反应蛋白 抗凝血酶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预测价值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 PROTEIN S ANTIGEN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2
作者 顾敏祥 邵慧珍 +5 位作者 张建平 杨君蕊 王学峰 徐也鲁 王鸿利 王振义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89年第Z1期55-60,共6页
PC and PS antigens were measured in 370 cases of 12 different diseases and 14 women at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The PC level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raised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nephrotic syndrome,... PC and PS antigens were measured in 370 cases of 12 different diseases and 14 women at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The PC level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raised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nephrotic syndrome, stroke, aplastic anemia and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decreased in chronic hepatitis, acute fulminant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nd no change in acute hepatitis, primary liver carcinoma, Buerger’s disease and leukemia. Total PS was increased in type Ⅱdiabetes,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nd DVT, and decreased in Berger’s disease, liver diseases, aplastic anemia and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In majority of the cases, the total PS and free PS changed parallelly except in Buerger’s disease, DVT and preeclampsia.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C and PS, PC and AT-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c protein S antithrombin
下载PDF
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性别和年龄特定正常参考范围研究
3
作者 付杰 崔明爽 +4 位作者 杨琳 庞玉媛 李嘉妍 李翼贺 赵立国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3年第3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对健康个体天然抗凝蛋白血浆水平的影响,并评估是否需要单独的参考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一龄生命养护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对比不同年龄抗凝蛋白的动态...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对健康个体天然抗凝蛋白血浆水平的影响,并评估是否需要单独的参考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一龄生命养护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对比不同年龄抗凝蛋白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性别抗凝蛋白的差异,探讨天然抗凝蛋白的参考范围。两组数据对比使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方法,参考范围按照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28⁃A3C的要求进行计算。结果研究人群包括5206名健康成年人(2194名男性,3012名女性),年龄18~92岁,中位年龄为52岁。男性和女性之间的PC和PS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T在男女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男性PC在18~35岁逐渐上升,35~85岁逐渐下降;女性PC在19~70岁逐渐上升,70~92岁逐渐下降;男性PS在18~85岁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女性PS在19~92岁则相对稳定,男性PS整体水平高于女性;男性AT随年龄逐渐下降,女性各年龄段相对稳定。结论对于AT、PC和PS来说,性别和年龄特定的正常参考范围是有必要的,可以更好地鉴别天然抗凝蛋白缺乏的携带者,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 蛋白c 蛋白S 正常参考范围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洪流 陈华英 +2 位作者 黄秀红 聂晓辉 高发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4期1827-1829,共3页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AT-Ⅲ、PC和PS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AT-Ⅲ、PC和PS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AT-Ⅲ、PC、PS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AT-Ⅲ、PC、PS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AT-Ⅲ和PS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PC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Ⅲ、PC、PS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蛋白S
下载PDF
血浆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本平 田阔 +2 位作者 李杰 刘丽华 王宁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血浆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5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PC、PS和AT-Ⅲ的活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脑梗死发病时间、梗死范... 目的研究血浆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5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PC、PS和AT-Ⅲ的活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脑梗死发病时间、梗死范围和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PC、PS和AT-Ⅲ活性明显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PC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恢复期PS和AT-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梗死组和中梗死组中的PC、PS和AT-Ⅲ活性明显低于小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而大梗死组和中梗死组相比以及小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45岁的脑梗死组的PC、PS和AT-Ⅲ活性明显低于>45岁组(P<0.05)。结论 PC、PS和AT-Ⅲ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也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S 抗凝血酶Ⅲ 脑梗死
下载PDF
蛋白C、抗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栓塞后治疗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环 张鹏 刘军锋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995-999,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C(PC)、抗凝血酶(AT)及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简称肺栓塞(PE)]后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肺癌合并PE患者(肺癌+PE组)98例及肺癌患者(肺癌组)10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并检测脂蛋白(a)[Lp... 目的探讨蛋白C(PC)、抗凝血酶(AT)及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简称肺栓塞(PE)]后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肺癌合并PE患者(肺癌+PE组)98例及肺癌患者(肺癌组)10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并检测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数量(PLT)、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检测肺癌+PE组治疗5~7d及肺癌组入院时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PE组Lp(a)、TC、TG、TT均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肺癌+PE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癌组(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显示,PC、AT、FⅧ是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均〉0.90.结论肺癌合并PE中期治疗需关注PC、AT、FⅧ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其活性水平可用来评估-定时期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c 抗凝血酶 凝血因子Ⅷ 肺癌 肺血栓栓塞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清AT3、蛋白C、蛋白S水平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秦小玉 宋燕 +3 位作者 陈宁恒 王汉杰 苗仁英 刘晋阳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检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AT3)、蛋白C(PC)、蛋白S(Ps)水平,分析其与VT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VTE患者性别、年龄特点及血清中AT3、PC、PS的水平,并与60例正常人血样进行对比。结果251例VTE患者... 目的检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AT3)、蛋白C(PC)、蛋白S(Ps)水平,分析其与VT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VTE患者性别、年龄特点及血清中AT3、PC、PS的水平,并与60例正常人血样进行对比。结果251例VTE患者中,男94例,女157例,男:女=1.11:1.4,中位年龄43(5~81)岁。AT3、PC、PS三者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AT3占15.14%(38例),Pc占10.36%(26例),PS占20.3%(51例)。结论血浆AT3、PC、PS缺陷是促发VTE的重要原因,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蛋白S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纤维蛋白原与进展型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宇明 许治强 +2 位作者 周伯荣 刘子凡 邓燕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及纤维蛋白原(Fbg)与进展型卒中的关系。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入院第2天即测定AT-Ⅲ、PC活性水平及Fbg含量,根据病程演变,分为进展组(26例)和非进展组(46例)。另将同期住院的...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及纤维蛋白原(Fbg)与进展型卒中的关系。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入院第2天即测定AT-Ⅲ、PC活性水平及Fbg含量,根据病程演变,分为进展组(26例)和非进展组(46例)。另将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AT-Ⅲ、PC活性水平及Fbg含量的差异。结果 3组AT-Ⅲ、PC活性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Fbg含量显著高于非进展组及对照组,而非进展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bg水平升高与卒中进展相关,是缺血性卒中进展的有效预测指标。对该类患者提早进行干预,对降低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型卒中 抗凝血酶Ⅲ 血浆蛋白c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及抗凝血酶Ⅲ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覃乃辉 周达利 +2 位作者 秦立 黄慧嫔 邓达治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6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在血常规检测的基础上检测并对比两组血D-D、hs-CRP和...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6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在血常规检测的基础上检测并对比两组血D-D、hs-CRP和AT-Ⅲ(%)的测定结果,分析其与脑梗死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轻度组高于中重度组,D-D低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s-CRP和AT-Ⅲ(%)与脑梗死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D-D和AT-Ⅲ(%)可能与脑梗死程度有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脑梗死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活化蛋白S、抗凝血酶Ⅲ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云 魏丽红 张三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Protein C,PC)、活化蛋白S(Protein S,P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Protein C,PC)、活化蛋白S(Protein S,P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管壁正常组、增厚期组、斑块期组。另选取同期4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C、PS、AT-Ⅲ活性,并分析PC、PS、AT-Ⅲ的表达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PS、AT-Ⅲ表达活性明显偏低(P<0.05);急性期组PC、PS、AT-Ⅲ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组,对照组PS、AT-Ⅲ的表达活性最高(P<0.05);小梗死组PC、PS、AT-Ⅲ表达活性高于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P<0.05);斑块组PC、PS、AT-Ⅲ活性低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0.05);增厚组和正常组上述因子表达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活化蛋白c 活化蛋白S 抗凝血酶Ⅲ 相关性
下载PDF
口服华法令抗凝中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红超 蓝鸿钧 +3 位作者 孙宗全 罗军 张凯伦 杜心灵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28-129,132,共3页
为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中出血和血栓发生的机制,实验观察了蛋白C(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其中的变化。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病择期行机械“瓣膜替换”术的患者,测定其术前、术后14d血液中PC和ATⅢ的变化,与同时测定... 为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中出血和血栓发生的机制,实验观察了蛋白C(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其中的变化。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病择期行机械“瓣膜替换”术的患者,测定其术前、术后14d血液中PC和ATⅢ的变化,与同时测定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比较。另选20例换瓣3月~2年口服华法令抗凝的患者为随访组,对照组为10例健康志愿者。实验发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PC(4.2±1.2)g/ml和ATⅢ(128.1±23.1)%均低于对照组,FPA(74.2±7.2)ng/mgCr则高于对照组,瓣膜替换术后14d,PT值均在18~24s,ATⅢ(72.0±6.8)%和FPA(12.1±3.8)ng/mgCr较术前降低,而PC较术前无显著变化;随访组FPA(2.1±1.1)ng/mgCr和PC(3.2±0.9)g/ml比术后14d水平显著降低,而ATⅢ却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令 蛋白c 抗凝血酶Ⅲ 心脏瓣膜置换术
下载PDF
复发性血栓与蛋白C基因565位点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平 张素平 +3 位作者 阙敢波 张奕平 刘全芳 张洪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19期40-41,共2页
目的对1例复发性血栓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抗凝血酶和蛋白C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 T活性和PC活性,采用PCR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和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和8个... 目的对1例复发性血栓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抗凝血酶和蛋白C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 T活性和PC活性,采用PCR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和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序列分别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全基因组测序显示,包括先证者在内共计3位家族成员蛋白C基因565位点存在基因突变。生化检测显示,携带565位点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其蛋白C活性均下降。结论考虑蛋白C基因565位点基因突变是复发性血栓事件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复发性血栓 抗凝血酶 蛋白c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创伤患者血液组织因子抗凝血酶Ⅲ血液蛋白C活化率水平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赖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44例患者又分为前DIC组(16例)和非前DIC组(28例)。所有研究对象于伤后1、3、6d空腹采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血3次,检测血液TF、PC活化率及ATIH水平变化。结果重伤组和轻伤组PC活化率、TF水平在伤后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高于轻伤组(P〈0.05或P〈0.01);ATIH水平在伤后明显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低于轻伤组(P〈0.05)。前DIC组TF、PC活化率水平高于非前DIC组(P〈0.01),而ATHI水平在伤后明显低于非前DIC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严重创伤患者血液TF、ATⅢ、PC活化率水平的变化与前DIC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TF、ATⅢ、PC活化率水平变化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且与前DIC的发生显著相关,检测严重创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F、ATⅢ、PC活化率的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DIC具有较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因子 抗凝血酶 血液蛋白c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定珠 胡惠仙 +3 位作者 陈安心 叶美兰 罗建勤 谢丽丽 《血栓与止血学》 1995年第3期103-104,145-146,共4页
本文报道急性脑梗塞和急性脑出血各30例患者的血浆蛋白C活性(PC:A)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测定。发现脑梗塞组PC及AT-Ⅲ活性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此二项测定值稍减低(P<0.05)。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比较,此二项测定... 本文报道急性脑梗塞和急性脑出血各30例患者的血浆蛋白C活性(PC:A)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测定。发现脑梗塞组PC及AT-Ⅲ活性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此二项测定值稍减低(P<0.05)。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比较,此二项测定值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脑梗塞病人存在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梗塞 脑出血 蛋白c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及蛋白C活性水平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永德 程昌斌 +2 位作者 王长江 王佑民 黄建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6期496-497,共2页
本文对35例糖尿病(DM)及22例健康对照组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DM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组低于无并发症组,但无统计学... 本文对35例糖尿病(DM)及22例健康对照组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DM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组低于无并发症组,但无统计学意义。DM组血浆蛋白C活性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提示DM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及AT-Ⅲ的消耗,而蛋白C与DM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液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下载PDF
血浆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活性变化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岑峰 崔丽萍 +2 位作者 王绍金 张鹏 张锦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变化与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PTE患者60例(PTE组),同期存在PTE形成的危险因素的非PTE患者55例(高危组),健康人群60例(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浆PC...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变化与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PTE患者60例(PTE组),同期存在PTE形成的危险因素的非PTE患者55例(高危组),健康人群60例(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浆PC、PS、AT-Ⅲ活性,用比较三组患者Caprini评分和抗凝因子PC、PS、AT-Ⅲ活性的差异。结果 Caprin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PTE组和高危组的致PTE危险度高于对照组(P均<0.0167);PTE组、高危组抗凝因子PC、PS、AT-Ⅲ活性均较对照组下降(P均<0.0167);而PTE组与高危组两组间三种因子活性下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临床检测血浆PC、PS、AT-Ⅲ活性降低其易栓风险较健康人群增高,但与PTE的发生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蛋白c 蛋白S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Ⅲ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月永 钟洪明 叶德富 《实用全科医学》 2004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系统和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 (APCR)的发生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凝固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 0例SLE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 ,发色...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系统和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 (APCR)的发生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凝固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 0例SLE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 ,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SLE患者的PC、PS下降 ,分别为( 4 7.0± 2 4.0 ) % ,( 3 6.0± 15 .5 )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SLE组APCR阳性率为 3 6.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6.7% (P<0 .0 1)。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和抗凝系统的异常 ,蛋白C系统在SLE患者的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血浆蛋白c 抗凝血酶Ⅲ 血栓 APcR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蛋白C和抗凝血酶活性的检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春香 田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9期660-661,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的改变。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6例(58例未合并感染,48例合并感染)和健康新生儿30例血浆蛋白C和抗凝血酶的活性。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组与正常对...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的改变。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6例(58例未合并感染,48例合并感染)和健康新生儿30例血浆蛋白C和抗凝血酶的活性。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感染较非感染组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检测是反映病情严重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浆蛋白c 抗凝血酶 感染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和蛋白质C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景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78-1878,1937,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与凝血和抗凝机制的关系。方法:严重感染病例25例。分别于入院后第3、 5和9 d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肝肾功能以及vWF、AT-Ⅲ和P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 PaO2/FiO2。将PaO2/FiO2降至300 mmH...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与凝血和抗凝机制的关系。方法:严重感染病例25例。分别于入院后第3、 5和9 d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肝肾功能以及vWF、AT-Ⅲ和P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 PaO2/FiO2。将PaO2/FiO2降至300 mmHg以下的14例作为肺损伤组,其余11例作为非肺损伤组。结果:白细胞总 数肺损伤组和非肺损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肺损伤组和非肺损 伤组经给氧或呼吸机治疗后,PaO2能保持在(92±5)nmaHg和(104±10)mmHg,与正常对照组的(96±3)mmHg比较无 显著差异(P>0.05),但PaO2/FiO2在病程中逐渐下降,最低分别达(251±43)mmHg和(368±35)mmHg,两组差异显 著而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65±17)mmHg(P<0.01)。肺损伤组AT-Ⅲ:Ag[(132.5±11.9)mg/L]、AT-Ⅲ: A[(55.2±8.3)%]和PC[(63.0±6.8)%]水平分别显著低于非肺损伤组的(171.9±12.3)mg/L、(83.2±9.8)%和 (79.3±13.6)%(P<0.01),而反映凝血机能的vWF水平[(141.4±12.0)%]则显著高于对照组[(101.1±13.6)%] (P<0.01)。结论:急性肺损伤时存在凝血和抗凝的失衡,可能与急性肺损伤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WILLEBRAND因子 蛋白质c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蛋白C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世笑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蛋白C(Protein C)水平与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7年11月脓毒症患者200例,观察AT-Ⅲ、PC水平及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S1)共59例,严重脓毒症组(S2...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蛋白C(Protein C)水平与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7年11月脓毒症患者200例,观察AT-Ⅲ、PC水平及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S1)共59例,严重脓毒症组(S2)共86例,脓毒症休克组(S3)共55例,比较三组的AT-Ⅲ、PC水平。根据患者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AT-Ⅲ、PC水平。评价AT-Ⅲ、P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1)S2组、S3组AT-Ⅲ水平低于S1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2组、S3组PC水平低于S1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3组AT-Ⅲ水平显著低于S2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患者AT-Ⅲ、PC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T-Ⅲ、PC、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01,0.6098,0.5901。当AT-Ⅲ取42.5%为截断值时,其敏感度为21%,特异度为91.3%;当PC取49.5%为截断值时,其敏感度为40.3%,特异度为81.2%。结论脓毒症患者的AT-Ⅲ、PC水平较低,其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对其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