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Manifested by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Combined with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Ampullary Part of the Rectum
1
作者 Anastasija Kursisha 《Ope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23年第3期109-125,共17页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of the given paper describes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two diseases: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manifested by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combined with i...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of the given paper describes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two diseases: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manifested by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combined with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ampullary part of the rectum and describes the atyp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diseases. The Content: The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paper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ient, an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pictur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used, a report of the following disease, and the result of the presented case.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Work: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work is the analysis of a clinical case with two different tumors, where such a combination of tumors is rarely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Moreover, no large specific sample with this combination of diseases is availabl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The given case report describes a patient of the Palliative Care Unit of the Gerontology Clinic with a primary diagnosis of C20-rectal adenocarcinoma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anal canal, perineal skin Paget’s disease, stage IV. The presented complications of the patient’s primary diagnosis are multiple metastases in the liver;status post palliative chemotherapy;hepatomegaly;metastases to abdominal lymph nodes, inguinal lymph nodes;metastases at Th12, L4 level;pain syndrome. The presented above combination of diagnosed diseases is very rare. Applied Diagnostics: In October 2021, it was performed diagnostic manipulation: biopsy and the pathologist have provided a microscopic description. The first tissue fragment had a pronounced electrothermal lesion and the epithelial structures were not valuable. The second skin tissue fragment was covered with hyperplastic and acanthotic epithelium;its basal and middle layers contained multiple large cells proliferates extending into the medial epidermis, and the cytoplasm of these cells reacted positively with PAS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It needs to be noted that the patient had previously had several years of biopsies from the perineal and anal epidermis, where Paget’s disease had also been diagnosed. The performe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ese cells to be CK20 positive, CK7 rare positive and p16 negative. The following pathohistological findings were made: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picture is consistent with Paget’s disease. According to the ICD-10,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C51 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female external genitalia. Using imaging diagnostics,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patient’s rectal adenocarcinoma had progressed to metastatic stage with distant liver metastases in the background of anal canal, perineal skin Paget’s disease. Therapeutic Plan of the Patient: Based on the patient’s main diagnoses,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principal diagnosis, the patient’s overall severe condition, pain syndrome, age and comorbidities,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was approved as a therapeutic option in council of doctors. Monitoring and Outcome of the Patient: The patient’s general condition was becoming worse over time, and she was diagnosed with exitus latalis in December 2022. At that time,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nd was on palliative care at home under the control of her family physic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Ampullary Part of the Rectum Biopsies from the Perineal and Anal Epidermis 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Female External Genitalia
下载PDF
痔疮被覆鳞状上皮黏膜HPV感染及其致瘤性研究
2
作者 吴俊秀 王晓伟 +3 位作者 张彤 于芳 陈皇 钟定荣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09-212,237,共5页
目的探讨痔疮被覆鳞状上皮黏膜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致瘤性。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痔疮标本6208例,筛选鳞状上皮黏膜中含有典型及不典型挖空细胞的痔疮样本135例,同期30例未见挖空样细胞的痔疮样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 目的探讨痔疮被覆鳞状上皮黏膜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致瘤性。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痔疮标本6208例,筛选鳞状上皮黏膜中含有典型及不典型挖空细胞的痔疮样本135例,同期30例未见挖空样细胞的痔疮样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Ρ16的表达,PCR杂交法检测HPV病毒并分型。结果含挖空细胞病例占总送检痔疮病例的2.17%(135/6208)。实验组病例被覆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80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19例)、肛周鳞状细胞癌(15例),四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77.50%(62/80)、71.43%(15/21)、42.11%(8/19)、73.33%(11/15),其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分别为11.29%(7/62),33.33%(5/15),100%(8/8),90.91%(10/11)。检测出P16阳性率为51.85%(70/135),HPV分子亚型中56例单一低危型感染,23例单一高危型感染及17例混合亚型感染。结论痔疮被覆鳞状上皮中HPV感染较低,组织学中的挖空细胞是重要提示,对于伴有挖空细胞的痔疮应进行HPV分子亚型与免疫组化P16的联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痔疮 痔疮合并上皮内病变 肛门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5
3
作者 任学群 李宜雄 +7 位作者 陈善正 胡国潢 应娇茜 李劲东 裴海平 陈志康 汤恢焕 吕新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72-776,共5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 2年来连续完成的2 1 8例PD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 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 2年来连续完成的2 1 8例PD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 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 9.8%(6 5/2 1 8),病死率4.1%(9/2 1 8)。PF3 0例,发生率为1 3.8%,占总并发症的4 6.1%。PF中2 5例经引流通畅或B超或CT定位下穿刺引流处理后均痊愈;5例继发腹腔感染者,其中2例拒绝再手术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迟发性腹腔大出血,2例经再手术腹腔引流后1例痊愈,1例死亡;PF病死率为13.3%(4/3 0),占总病死率的4 4.4%。PF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PF组(P<0.01,P<0.0 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手术时间、营养支持及应用生长抑素等6个因素与PF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正常)、胰管直径(细小)是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9.3 9 4和4.2 3 2)。结论胰腺质地正常、胰管细小是PD后PF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者的经验,合理选择胰腺残端处理和吻合方式,是降低PF发生率的关键。早期诊断、早期处理PF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对改善PF的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瘘/病因 胰腺肿瘤/超声检查 胰腺炎/超声检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下载PDF
慢性肛瘘癌变:附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志康 陈子华 +1 位作者 伍韶斌 陈晋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69-771,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肛瘘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5年收治的6例由慢性肛瘘演变而来的肛管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55岁。有慢性肛瘘病史15-30年;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刺激为肛瘘癌变的主要诱因。肿... 目的了解慢性肛瘘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5年收治的6例由慢性肛瘘演变而来的肛管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55岁。有慢性肛瘘病史15-30年;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刺激为肛瘘癌变的主要诱因。肿瘤确诊依靠瘘管及周围肿块的病理学活检。其中3例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均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3例同时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辅以化疗。3例患者生存期在5年以上,1例已存活3年,1例存活1年,1例手术1年后死于肺转移。结论肛瘘继发癌变,病程发展慢,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但易被漏诊。治疗应采用以腹会阴根治性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瘘/并发症 肛门肿瘤/病因学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防治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文河 庄业忠 +3 位作者 黄棉生 王伟峰 吴俊东 许慕明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098-1099,共2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0月行低位直肠癌(距肛缘≤7cm)保肛手术15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0.09%(17/155),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0例,暂时性横结肠造口术7例。结果提示,吻合口瘘是低位直...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0月行低位直肠癌(距肛缘≤7cm)保肛手术15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0.09%(17/155),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0例,暂时性横结肠造口术7例。结果提示,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非手术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外科学 肛门 手术后并发症 吻合术 外科
下载PDF
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志义 李平 +2 位作者 胡纲 何祥飞 张旭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年间 2 76例大肠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左半结肠腺瘤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 (P <0 .0 5 ) ;大于 2cm腺瘤癌变率高于小于 2cm者 (P <0 .0 1)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于管状和混...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年间 2 76例大肠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左半结肠腺瘤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 (P <0 .0 5 ) ;大于 2cm腺瘤癌变率高于小于 2cm者 (P <0 .0 1)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于管状和混合性腺瘤 (P <0 .0 1) ;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的癌变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 (P <0 .0 1) ;多发腺瘤癌变率高于单发 (P <0 .0 5 ) ;腺瘤表面炎症重、糜烂、分叶、无蒂者癌变率高于表面光滑 ,长蒂者 (P <0 .0 1)。结论 腺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以及肿瘤大小、数目、部位、年龄等诸多因素是腺瘤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病因学 腺瘤/病因学
下载PDF
结石性胆囊炎癌变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凤林 石景森 +3 位作者 陈革 周连锁 杨毅军 韩王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 探讨结石性胆囊炎癌变的高危因素 ,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时机。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 2 0 0例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胆囊粘膜单纯增生 144例 ,发生率为 72 % ,不典型增生增生 38... 目的 探讨结石性胆囊炎癌变的高危因素 ,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时机。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 2 0 0例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胆囊粘膜单纯增生 144例 ,发生率为 72 % ,不典型增生增生 38例 ,发生率为19 % ,浸润癌 7例 ,发生率为 3 5 % ,正常粘膜 11例。浸润癌旁可见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各种不典型增生及癌变发生率有随着年龄及胆囊结石的病史延长而升高的趋势 ;(2 )DNA含量及非整倍体细胞百分率 ,AgNOR颗粒计数和颗粒面积呈顺序递增 ,单纯增生 <轻 <中 <重度不典型增生 <癌组织中 ;本组结果提示 ,癌变可能是使细胞增殖活跃 ,从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至浸润癌的慢性过程。结论  5 0岁以上并有长期的胆囊结石病史 ,尤其是女性 ,是结石性胆囊炎癌变的高危因素 ,故对 5 0岁以上并有长期的胆囊结石病史的病人 ,特别是女性 ,应定期检查 ,必要时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并发症 胆结石 胆囊肿瘤 病因学
下载PDF
合金胆道支架治疗不能切除的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17
8
作者 汤恢焕 肖广发 +4 位作者 汤旭涛 常实 黄建华 何群 潘小季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574-575,共2页
目的 探讨镍钛记忆合金胆道支架治疗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治疗的 1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 ,其中胆管癌 8例 ,胆囊癌 3例 ,胰腺癌 2例 ,胃癌根治术后肝门转移癌 2例 ,均置入合金胆道支... 目的 探讨镍钛记忆合金胆道支架治疗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治疗的 1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 ,其中胆管癌 8例 ,胆囊癌 3例 ,胰腺癌 2例 ,胃癌根治术后肝门转移癌 2例 ,均置入合金胆道支架。结果 放置支架后 11~ 3 8d黄疸消退 ;1例放射介入方法置入支架第 3天出现胆道出血 ,经非手术方法治愈。无手术死亡。全部病例定期随访。术后生存 3 0~ 3 84(平均 180 .5 )d。结论 对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置入镍钛合金胆道支架 ,操作较简单 ,痛苦较少 ,并发症较少 ,减黄效果满意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姑息性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汗郁积/病因学 胆管肿瘤/并发症 胆汁郁积/外科学 支架
下载PDF
13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邵堂雷 杨卫平 +2 位作者 彭承宏 金筱泰 李宏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850-852,共3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 3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治性手术9 1例,同时有4 3例行联合血管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3 8例(2 7.4%),包...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 3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治性手术9 1例,同时有4 3例行联合血管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3 8例(2 7.4%),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 0例(7.2%),腹腔内出血4例(2.9%),胰漏6例(4.3%),胆漏4例(2.9%),腹腔内感染3例(2.2%),肺部感染5例(3.6%),胃肠吻合口功能障碍6例(4.3%)。本组手术后死亡4例,病死率2.9%。结论出血、胰漏、胆漏和腹腔内感染等是PD术后主要并发症,术中仔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吻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积极的处理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外科学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副作用 胃肠出血/病因学
下载PDF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5
10
作者 陈晋湘 陈子华 陈志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520-522,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10月~ 2 0 0 2年 10月 76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急症手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右半结肠癌并梗阻 2 3例 ,左半结肠癌和直肠并梗阻 5 3例。结果  76...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10月~ 2 0 0 2年 10月 76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急症手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右半结肠癌并梗阻 2 3例 ,左半结肠癌和直肠并梗阻 5 3例。结果  76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行一期切除吻合 5 5例 (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 19例 ,左半结直肠一期切除吻合 3 6例 )。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2例 ,肺部感染 2例 ,伤口感染 6例 ,切口裂开 1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 14 .5 %。除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它病例均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 ,随访统计 1,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8.3 % ,5 5 % ,3 8.5 %。结论 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大肠癌并肠梗阻是可行的 ,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 ,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对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并发症 肠梗阻/病因学 肠梗阻/外科学
下载PDF
老年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的外科处理(附9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建宇 郑英斌 杨铁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652-65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98例老年急性结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出现并发症 8例 ,死亡 3例 ,死亡率为 3 .1% ,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老年急性肿瘤性肠...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98例老年急性结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出现并发症 8例 ,死亡 3例 ,死亡率为 3 .1% ,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老年急性肿瘤性肠梗阻的处理要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肿瘤的局部情况加以综合判定。只要恰当掌握适应证 ,一期肿瘤切除和吻合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病因学 消化系统肿瘤 并发症 老年人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后控便功能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鲁兵 傅传刚 +5 位作者 刘连杰 孟荣贵 于恩达 金国祥 邢俊杰 喻德洪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57-1260,共4页
背景与目的:虽然保肛手术已在当前的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占主导地位,但多数外科医生由于担心患者术后控便功能下降,都不愿向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推荐低位吻合术。本研究对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控便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 背景与目的:虽然保肛手术已在当前的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占主导地位,但多数外科医生由于担心患者术后控便功能下降,都不愿向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推荐低位吻合术。本研究对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控便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高龄低位直肠癌病例80例,分成两个年龄组,≥75岁年龄组39例,60 ̄74岁年龄组4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手段、并发症等。术后18个月内对患者肠道功能、控便情况及满意度等资料进行随访记录,并对两组患者术后控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8个月,79例(98.8%)患者生存,76例可评价肛门控便情况,其中≥75岁年龄组36例,60 ̄74岁年龄组40例。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评价显示≥75岁年龄组较60 ̄74岁年龄组差(P<0.05),但术后半年时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75岁年龄组较60 ̄74岁年龄组虽有所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75岁年龄组术后13例出现了Ⅰ度失禁的表现,与60 ̄74岁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大便失禁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结论: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能保持较好的控便能力,高龄不应成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直肠肿瘤/外科手术 保肛手术 大便失禁 控便功能
下载PDF
胆囊切除后的结肠癌:附25例报告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诗成 鲁刚 +1 位作者 徐忠立 张卫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总结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诊疗经验 ,借以探讨结肠癌与胆囊手术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2 5例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 5例的发病时间分别是 10年者 3例(12 .0 % ) ,12年以上者 2 2例 (88.0 % )。 2 5例中 6例有... 目的 总结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诊疗经验 ,借以探讨结肠癌与胆囊手术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2 5例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 5例的发病时间分别是 10年者 3例(12 .0 % ) ,12年以上者 2 2例 (88.0 % )。 2 5例中 6例有家族癌症史 (2 4.0 % ) ,5例有结肠息肉 (2 0 .0 % ) ,2例有结肠腺瘤 (8.0 % )。肿瘤位于盲肠 10例 (4 0 .0 % ) ,升结肠 7例 (2 8.0 % ) ,横结肠 3例(12 .0 % ) ,降结肠 3例 (12 .0 % ) ,乙状结肠 2例 (8.0 % )。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 ,其中根治性手术 18例 ,姑息性手术 7例 ,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加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定期随访对早期发现结肠癌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 结肠癌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肝切除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 被引量:18
14
作者 许业传 熊奇如 耿小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516-518,共3页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肝细胞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切除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止血成功率为100%,手术后病死率为4.1%(1/24),并发症发生率16.7%(4/24),术后...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肝细胞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切除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止血成功率为100%,手术后病死率为4.1%(1/24),并发症发生率16.7%(4/24),术后肝功能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平均住院(14.75±6.25)d。21例获随访;其中8例术后10个月内复发死亡,10例生存1年以上,2例生存2年以上,1例生存3年,1年生存率为54.2%(13/24)。结论肝切除术在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时可有效止血并同时切除肿瘤,部分患者可达根治切除,如患者的病情允许应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并发症 破裂 自发性/病因学 肝切除术
下载PDF
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正煊 陈创奇 +1 位作者 彭俊生 卢砺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 探讨直肠癌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直肠癌手术 40 8例术后早期肠梗阻 2 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 1例经手术探查发现以机械性梗阻占多数 (19 2 1) ,手术治愈 18例 ;死亡 3例 ,死亡原因均为延误手... 目的 探讨直肠癌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直肠癌手术 40 8例术后早期肠梗阻 2 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 1例经手术探查发现以机械性梗阻占多数 (19 2 1) ,手术治愈 18例 ;死亡 3例 ,死亡原因均为延误手术时机造成。非手术治愈 5例。结论 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虽有梗阻症状 ,但由于术后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多缺乏典型机械性梗阻的临床表现 ,易与术后肠麻痹 ,炎性粘连梗阻相混淆 ,应注意加以鉴别。处理中可先进行适当时间的非手术治疗 ,但非手术治疗未能缓解梗阻症状或反复出现“通而不畅”的现象 ,应警惕是机械性因素引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肠梗阻/病因学
下载PDF
残胃癌的早期诊断与处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柴新群 王春友 郑启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行根治性切除 (其中 4例为早期 ) ,术后死亡 1例 ,1年内死亡 1例 ,2年内死亡 2例 ,目前仍存活 7例 (随访 2~ 6年 ) ;姑息性切除 11例 ;...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行根治性切除 (其中 4例为早期 ) ,术后死亡 1例 ,1年内死亡 1例 ,2年内死亡 2例 ,目前仍存活 7例 (随访 2~ 6年 ) ;姑息性切除 11例 ;8例由于肿瘤广泛转移未能切除病灶。结论 进展期残胃癌预后差。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术/并发症 胃肿瘤/病因学 腺癌/病因学
下载PDF
乳腺钙化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郇金亮 王强 +4 位作者 邢丽 秦贤举 马旺扣 彭御冰 高志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 protein,OPN)mRNA在含钙化灶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转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1 2 8例乳腺病变组织及相应癌旁乳腺组织和9例乳癌转移淋巴结中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骨桥蛋白m...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 protein,OPN)mRNA在含钙化灶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转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1 2 8例乳腺病变组织及相应癌旁乳腺组织和9例乳癌转移淋巴结中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骨桥蛋白mRNA表达在含钙化灶乳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表达最高,良性钙化灶乳腺组织次之,而在癌旁乳腺组织及良性无钙化病变组织中表达最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 5)。结论骨桥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钙化有关,并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可望能指导临床治疗,评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肿瘤 病因学 钙化 病理学 骨桥蛋白
下载PDF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于仁 葛恒发 +2 位作者 陶国全 朱晋国 姜宝飞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年第10期754-756,共3页
目的:探讨凯途(Contour)在腹腔镜经耻骨上横形小切口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至2010年2月为8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骨盆狭小、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较大、腹腔镜下直线切割缝... 目的:探讨凯途(Contour)在腹腔镜经耻骨上横形小切口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至2010年2月为8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骨盆狭小、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较大、腹腔镜下直线切割缝合器难以满意闭合的患者,取耻骨上横行小切口置入凯途,直视下行肿瘤远端肠管切割、闭合。结果:8例手术均获成功,残端闭合满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未见肿瘤残留,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骨盆狭小的患者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取耻骨上横行小切口置入凯途直视下行肿瘤远端肠管切割、闭合,操作较直线切割缝合器简单、易行、可靠、经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保肛手术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副肿瘤性天疱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京 朱学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0-543,共4页
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PNP) is an autoimmune mucocutaneous disease first named by Anhalt, et al. in 1990. The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such distincti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as severe, painful mucosal eros... 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PNP) is an autoimmune mucocutaneous disease first named by Anhalt, et al. in 1990. The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such distincti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as severe, painful mucosal erosions, polymorphous skin lesions, histopathology hallmarks, and immunological findings. The situation typically presents in patients with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and primarily malignancies. A main challenge of the stud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associated tumors and the autoimmune reaction to the skin. Some researchers suspected that the possible expression of foreign antigens on the tumor can cross react with epidermal antigens inducing the auto-reactive clones of T-lymphocytes. Some speculated that the type of tumors associated with PNP may produce plakin proteins that result in initi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Other reports believed the autoimmune reaction is related to the epitope spreading or to the changing of cytokines. We analyzed 12 PNP patients diagnosed in our department in the past few years. An intensive study to the B cells in the PNP associated with tumor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umors have structural basis to produce antibody. The similar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genes of tumor B-cells in 7 patient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he B cell clones were functional and recognized the same antigen epitope. The autoantibodies secreted by the tumor can react against specific plakin proteins in epidermis, lead to the impairment of cell-cell adhesion, and cause the mucocutanous lesion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s of early finding and total resection of the associated tumors, and the usage of IVIG pre or during operation to prevent Bronchitis Obliterans. The new finding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other antibody mediated autoimmun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肿瘤性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 发病机制 诊断 PNP 研究进展 皮肤黏膜 识别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29
20
作者 龙跃平 李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 31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患者的腹腔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等 ,并比较使用奥曲肽前后腹腔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瘘患者并发症发...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 31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患者的腹腔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等 ,并比较使用奥曲肽前后腹腔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瘘的对照组 (P <0 .0 5)。PTNMIII期病例有 70 .9%发生淋巴瘘 ,远高于对照组 ;行D2 胃切除加 1 1~ 1 5组淋巴结清扫术者中96 .8%发生淋巴瘘 ,亦远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生存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奥曲肽可显著减少淋巴瘘的量。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肿瘤发展程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术/副作用 胃肿瘤/外科学 淋巴瘘/病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