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时机及视功能改变 被引量:10
1
作者 苗恒 侯宪如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2,共4页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探讨二期IOL的植入时机。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患儿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出生1年内接受双眼白内障摘出术及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行配戴框架眼镜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后于2岁之后接受双眼同期二期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时行双眼扩瞳验光并记录BVCA(LogMAR),比较二期IOL植入前后单眼BCVA的差异、分布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患儿接受白内障摘出术的平均年龄为(3.26±2.07)个月,二期IOL植入时平均年龄为(4.79±1.38)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4.28±1.33)年。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患儿单眼BCVA(LogMAR)为0.790±0.422,术后3个月为0.570±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P〈0.001)。二期IOL植入术后单眼BCVA≥0.5的眼数明显多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31,P〈0.001)。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间单眼BCVA呈正相关(R2=0.232,F=17.037,P〈0.001)。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实施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系统性治疗,有利于BCVA的改善和弱视治疗,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依从性差和效果欠佳的患儿应及时行二期IOL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术 白内障摘出术后无晶状体眼/手术疗法 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 视力预后 婴儿 儿童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无晶状体眼41例手术矫治疗效评价
2
作者 杨雯 唐晓昭 杨俊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1138-1139,共2页
目的:探讨41例无晶状体眼手术矫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4/2009年我院无晶状体眼患者41例。每例患者均进行了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其矫治情况及安全性(随访6mo)。结果:患者41例植入后房型二期人工晶状体均取得了较好... 目的:探讨41例无晶状体眼手术矫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4/2009年我院无晶状体眼患者41例。每例患者均进行了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其矫治情况及安全性(随访6mo)。结果:患者41例植入后房型二期人工晶状体均取得了较好的矫正效果。结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矫治后囊破裂或缺如的无晶状体眼是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手术效果取决于患眼条件,与术前矫正视力有明显正相关。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晶状体眼 手术矫治 疗效
下载PDF
改良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姜惠 陈浩 +2 位作者 杨尚飞 冯莉文 范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5-389,共5页
目的:观察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术后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病例随访观察。选取2017-12/2018-09于华西医院眼科行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患者5例,定期随访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Log... 目的:观察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术后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病例随访观察。选取2017-12/2018-09于华西医院眼科行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患者5例,定期随访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LogMAR)、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等效球镜度数、眼压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结果:患者3例术后矫正视力达0.0,术后等效球镜度数与目标屈光度相差为0.11~0.62D。术后3mo,1例患者裸眼视力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另1例患者术前存在角膜白斑及黄斑前膜牵拉水肿,矫正视力达到了术前验光最佳矫正效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袢凸缘及袢均保持在巩膜层间良好的位置,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低眼压及其它并发症。结论: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切口小,无需制作巩膜瓣,不使用缝线及生物胶,手术时间短,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且固定良好。此手术方式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掌握术中关键点操作,可以为患者带来快速、良好、稳定的术后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无晶状体眼 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
下载PDF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与框架眼镜矫正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林赛柔 焦永红 +2 位作者 成娟娟 刘立洲 胡健萍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351,共9页
目的比较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患儿使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和框架眼镜进行屈光矫正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进行... 目的比较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患儿使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和框架眼镜进行屈光矫正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进行视力矫正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患儿, 将自主选择配戴RGPCL进行屈光矫正者纳入试验组, 其中单眼发病者为试验1组, 双眼发病者为试验2组;将术后自主选择配戴框架眼镜进行屈光矫正者纳入对照组, 其中单眼发病者为对照1组, 双眼发病者为对照2组。首诊时采集患儿地区来源、病史和家庭情况等信息。随访时记录戴镜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Teller视敏度卡进行视力检查获取最佳矫正视力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根据眼球震颤振幅和频率确定眼球震颤的程度;分析治疗费用、遮盖治疗依从性;对患儿家长进行采用或不采用RGPCL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最终纳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203例(344只眼), 其中男性124例(210只眼), 女性79例(134只眼);年龄为3~36个月。试验组28例, 其中试验1组19例, 双眼试验2组9例;对照组175例, 其中对照1组43例, 对照2组132例。除6月龄外, 其余各月龄的试验组患儿视力均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患儿各月龄视力均优于对照1组同月龄患儿视力, 其中12月龄[1.54(1.27, 1.97)、1.84(0.97, 2.12)]、18月龄[1.27(0.97, 1.84)、1.84(0.97, 2.12)]、24月龄[1.27(0.66, 1.54)、1.54(0.66, 2.12)]及30月龄[0.97(0.66, 1.27)、1.54(0.66, 2.12)]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2组患儿各月龄视力均优于对照2组同月龄患儿视力, 其中18月龄[1.27(0.97, 1.54)、1.27(0.66, 2.12)]、24月龄[0.97(0.66, 1.27)、1.27(0.66, 2.12)]及30月龄[0.66(0.66, 1.27)、1.27(0.66, 2.12)]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眼球震颤缓解率为8/9(8例), 对照组眼球震颤缓解率为34.40%(32例), 加重率为29.03%(27例)。试验组年均费用为25 125元, 对照组年均费用为2 511元。结论对于婴幼儿患者, RGPCL是一种可耐受程度较高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相较于框架眼镜, 佩戴RGPCL进行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的患儿视力及眼球震颤程度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镜 眼镜 无晶状体 白内障后 视敏度 对比研究 婴儿
原文传递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马成霞 吕勇 +3 位作者 吕建 杨琳 谭凤玲 李彬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2176-2178,共3页
目的分析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类型。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2周岁的患儿资料。分析患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年龄、手术方式,观察白内... 目的分析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类型。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2周岁的患儿资料。分析患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年龄、手术方式,观察白内障手术后青光眼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类型。结果205例324眼被纳入观察对象,平均手术年龄13.9(2—24)个月,手术方式均为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随访47.6(22~63)个月。29例37眼被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发生率为11.42%。发生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患儿白内障手术平均年龄6.8(2—12)个月。未发生青光眼的176例287眼白内障平均手术年龄14.1(10~24)个月。37眼青光眼中,早发性闭角型青光眼9眼,发生率为2.78%;发生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12(4.2±2.6)个月;迟发性青光眼28眼,发生率为8.64%;其中2眼为闭角型,26眼为开角型;发生时间为白内障术后18~64(37.5±11.0)个月。结论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为11.42%;发生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64个月;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较早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无晶状体 白内障后 青光眼
原文传递
Ⅱ期囊袋内和睫状沟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祝雪宁 喻芳 +3 位作者 邢潇英 赵云娥 宫贤惠 李瑾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0-705,共6页
目的比较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囊袋内与睫状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05年9月至2011年8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收治的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患儿,能够坚持随访1... 目的比较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囊袋内与睫状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05年9月至2011年8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收治的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患儿,能够坚持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共44例(60只眼)。收集资料包括先天性白内障摘除的年龄、Ⅱ期IOL植入的年龄和眼轴、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屈光状态。视力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转换成LogMAR视力。术中囊袋能够分离且前后囊膜足以包绕支撑IOL的病例行囊袋内IOL植入术,否则行睫状沟IOL植入术。根据IOL植入位置的不同分为囊袋组22例(30只眼)和睫状沟组20例(30只眼)。囊袋组及睫状沟组的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人口资料及手术前后屈光相关资料采用独立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术后1周及1年的平均等效球镜在囊袋组为1.00D(-2.13—3.38D),0.69D(-2.25~2.38D),睫状沟组为0.00D,(-3.50—3.00D),-0.50D,(-3.25~2.5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P=0.31;Z=-0.53,P=0.60)。末次随访能够配合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者,囊袋组BCVA中位数(间距)为0.20(0.05,0.70),睫状沟组为0.20(0.05,0.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29)。两组间眼球震颤发生率囊袋组为33.3%(10/30),睫状沟组为63.3%(19/30),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1,P=0.02),斜视、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带状变形的发生率在囊袋组为36.7%(11/30)、3.0%(1/30)、10.0%(3/30),睫状沟组为23.3%(7/30)、3.0%(1/30)、13.3%(4/30),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视:X。=1.27,P=0.26;继发性青光眼:X2=0.16,P=0.69;角膜带状变形:P=1.00)。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IOL植入术,在1至6年的随访期内,囊袋内植入和睫状沟植入在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晶状体 白内障后 晶体 人工 晶体植入 眼内 晶体囊
原文传递
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囊膜后嵌顿术治疗学龄期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 被引量:6
7
作者 石磊 温跃春 +2 位作者 顾起宏 顾永昊 柯根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 评价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植入、光学部囊膜后嵌顿治疗学龄期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3例(1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行IOL睫状沟植入、光学部囊膜后嵌顿术患儿的临床... 目的 评价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植入、光学部囊膜后嵌顿治疗学龄期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3例(1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行IOL睫状沟植入、光学部囊膜后嵌顿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眼压.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随访时间为6~42个月.结果 IOL睫状沟植入、光学部囊膜后嵌顿术中共13只眼囊膜后嵌顿成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1.0,嵌顿成功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视轴区混浊,IOL位置稳定;主要并发症包括前房渗出物、虹膜后粘连、IOL表面沉积物,仅1例患儿出现IOL襻异位.结论 IOL睫状沟植入、囊膜后嵌顿治疗学龄期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损伤 无晶状体 白内障后 儿童 晶体 人工 晶体植入 眼内
原文传递
805例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海东 张皙 许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观察无晶状体状眼视网膜脱离(ARD)和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PPRD)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ARD和PPRD患者798例805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检查,以及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 目的观察无晶状体状眼视网膜脱离(ARD)和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PPRD)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ARD和PPRD患者798例805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检查,以及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检查。805只眼中,ARD321只眼,PPRD484只眼,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6。主要根据患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和视网膜裂孔情况对患者采取巩膜外手术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合巩膜手术。根据手术时间将805只眼分成1995~1999年和2000~2007年两组,前者243只眼,后者562只眼。手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作为疗效判断时间点,以视网膜解剖复位作为疗效判断标准。每次随访都采用手术前同样方法进行检查,并记录手术并发症。采用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组中PPRD的构成比例,手术前患眼的视力、眼部病变、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和手术后视力等差异。结果805只眼中,晶状体摘除至视网膜脱离发病的平均时间间隔为:PPRD眼15.4个月,ARD眼39.1个月。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5.9%。只作巩膜外手术眼复位率93.5%,玻璃体手术跟复位率97.2%。805只眼中,手术后矫正视力在0.3以上者11.9%,与手术前相比提高2行以上者67.3%。PPRD与ARD比较,症状发生早,全玻璃体后脱离比例高,PVR更严重,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泛,手术前视网膜裂孔检出率低,解剖复位率略低。2000~2007年组患者中,PPRD比例、采用玻璃体手术比例、总体复位率、最后一次随访时较佳视力比例均高于1995~1999年组。结论ARD和PPRD眼内病变临床特征较为复杂,其治疗效果正在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病因学 视网膜脱离/诊断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无晶状体 白内障后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原文传递
复杂无晶状体眼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伟奇 《眼科》 CAS 2004年第5期292-294,共3页
目的 :探讨复杂无晶状体眼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 4 6例 5 3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眼前段结构紊乱、前房玻璃体疝、后囊膜缺损、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复杂无晶状体眼患者 ,联合行眼前段重建、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 目的 :探讨复杂无晶状体眼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 4 6例 5 3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眼前段结构紊乱、前房玻璃体疝、后囊膜缺损、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复杂无晶状体眼患者 ,联合行眼前段重建、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等术式及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 5~ 18个月。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优于术前矫正视力 ,其中术后裸眼视力≥ 0 3者 4 5只眼 (84 9% )。术后瞳孔圆者 4 2只眼 ,人工晶状体正位者 4 8只眼 ,4只眼稍偏位 ,仅 1只眼人工晶状体倾斜。结论 :复杂无晶状体眼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取得满意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晶状体 白内障后 外科学 晶状体 人工
原文传递
全层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及线结后徙治疗无晶状体眼
10
作者 樊映川 胡建斌 《眼科》 CAS 2000年第6期331-333,共3页
回顾性分析使用全层巩膜缝线睫状沟固定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1 1 4例无后囊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情况 ,所有病眼均未做巩膜瓣 ,其中 1 0例行缝线原位结扎 ,1 0 4例行线结后徙 ,所有病人随访 3个月。结果表明全层巩膜缝线固定后... 回顾性分析使用全层巩膜缝线睫状沟固定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1 1 4例无后囊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情况 ,所有病眼均未做巩膜瓣 ,其中 1 0例行缝线原位结扎 ,1 0 4例行线结后徙 ,所有病人随访 3个月。结果表明全层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并线结后徙在治疗无晶状体眼中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无一例发生线头外露 ,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该术式安全 ,简便 ,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体 无晶状体 白内障 治疗
原文传递
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佳君 王丹丹 +1 位作者 寇姣姣 赵云娥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 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无晶状体 白内障后 轴长度 屈光 婴儿
原文传递
抗青光眼术在无晶体眼和人工晶体眼的疗效
12
作者 左磊 孙兴怀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6期354-356,共3页
探讨发生于无晶体眼和人工晶体眼的青光眼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1月~1997年6月我院45例45眼发生于无晶体眼和人工晶体眼的青光眼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包括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术、... 探讨发生于无晶体眼和人工晶体眼的青光眼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1月~1997年6月我院45例45眼发生于无晶体眼和人工晶体眼的青光眼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包括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术、青光眼减压阀植入引流术以及其他手术。结果:青光眼减压阀植入引流术控制眼内压优于睫状体冷冻术和小梁切除术,术后合并使用降眼压药物少于睫状体冷冻术后。结论:发生于无晶体眼和人工晶体眼的青光眼的治疗需根据临床情况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晶体眼 人工晶体眼 青光眼 抗青光眼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