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时国 刘展 +3 位作者 王万银 郭军华 Lüdmann T Wong H K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 ,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 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 3个沉积层序 (层序Ⅴ ,Ⅵ ,Ⅶ ) ,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 SWW和NW SE向两组断裂 ,且以NEE 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 ,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 ,断块抬升幅度大 ,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 ,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即东沙运动 ( 9 8— 4 4Ma)和流花运动 ( 1 89— 1 4Ma) ,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 ,该区受 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 8Ma以前 ,由于台湾岛不存在 ,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地震地层学 -陆碰撞 南海
下载PDF
阳山金矿带安坝里南斑岩脉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孙骥 魏启荣 +5 位作者 杨奇荻 王志军 郝伟 梁云汉 张小强 王敬元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97,共10页
阳山金矿带安坝里南矿段位于碧口地块、松潘-甘孜褶皱系及秦岭微板块的结合部。对安坝里南矿段发育的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 阳山金矿带安坝里南矿段位于碧口地块、松潘-甘孜褶皱系及秦岭微板块的结合部。对安坝里南矿段发育的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斑岩形成于晚三叠世(T3),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8.7±3.7)Ma。斑岩属富铝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其主量元素化学成分表现为高SiO2(70.41%~74.89%)、富Al2O3(14.60%~16.09%)、高K2O(2.83%~3.52%)、较高的K2O/Na2O比值(平均17.61)和CaO/Na2O比值(平均8.43)、低Al2O3/TiO2(56.50~76.62)的特征。A/CNK比值为1.10~3.57(平均2.28),且出现大量的刚玉分子(1.46%~12.13%)。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斜型,其(La/Yb)N比值为8.92~23.63,基本无铈异常和明显的负铕异常,其Ce/Ce*比值和Eu/Eu*比值分别为0.97~1.05和0.66~0.90。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上普遍显示出强烈的Nb、Ta、P、Ti的亏损。斑岩的源区物质显示出壳源的特征,Rb/Sr>0.32和Nb/Ta<12.0,其源区物质可能主要为碧口群。斑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时期扬子陆块与秦岭弧碰撞期后的地壳增厚向岩石圈拆沉与大规模伸展走滑转换阶段,岩浆起源于该环境下约800℃时碧口群发生的部分熔融,属弧-陆碰撞后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 源区 锆石U—Pb定年 -陆碰撞 安坝里南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显生宙岩浆作用和洋-陆格局及其与气候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浩 葛文春 +3 位作者 纪政 井佳浩 董玉 景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3-1459,共17页
显生宙期间,地球经历了温室-冰室气候的周期性交替变化。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这种古气候的转变被认为是碳源和碳汇过程耦合的结果,但一直以来关于两者贡献程度的认识尚不明确。通过全球统计分析,不同学者提出大陆弧火山脱气模型和热带... 显生宙期间,地球经历了温室-冰室气候的周期性交替变化。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这种古气候的转变被认为是碳源和碳汇过程耦合的结果,但一直以来关于两者贡献程度的认识尚不明确。通过全球统计分析,不同学者提出大陆弧火山脱气模型和热带弧-陆碰撞模型用于解释整个显生宙古气候的演变,分别强调了碳源和碳汇的一级控制作用。为了检验上述模型,更好地理解古气候的转变机制和演化细节,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东北地区显生宙岩浆作用-矽卡岩型矿床的时空展布和构造背景,以及弧-陆碰撞的时代、规模和古地理位置,通过数据统计和作图对比,发现东北地区岩浆作用-矽卡岩成矿峰期、弧-陆碰撞缝合带的时空迁移与大气圈CO_(2)浓度和大陆冰川沉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暗示东北显生宙构造-岩浆过程和古气候演变的内在联系。综合东北地区及全球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如下倾向性认识:1)洋-陆俯冲过程中火山-变质脱气的强度决定了CO_(2)排放量,而热带区域弧-陆碰撞缝合带的规模决定了全球硅酸盐风化速率和CO_(2)吸收量,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两者紧密联动,共同控制了显生宙古气候的演变;2)大陆弧岩浆作用的全球爆发不一定能造成温室气候的出现,如果缺乏充分矽卡岩变质脱碳反应,大陆弧CO_(2)排放通量与岛弧、大洋中脊和板内并无显著区别;3)SO_(2)属于短期效应气体,理论和实例研究均暗示爆发式火山作用难以诱发大冰期的形成,火山作用之于长期气候应该仍是促使地球升温而非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显生宙气候变化 大陆弧 矽卡岩 -陆碰撞
下载PDF
台湾利吉混杂岩中蛇纹岩岩石学和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耿威 张训华 +4 位作者 刘昌岭 孙治雷 孙建业 尚鲁宁 马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台湾利吉混杂岩位于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弧陆碰撞)关键地带,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结合带重点研究的区域,其中出露的蛇纹岩可以为研究弧陆碰撞造山过程提供重要细节信息。利吉混杂岩中蛇纹岩岩块原岩为橄榄岩,通过锆石U-Pb... 台湾利吉混杂岩位于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弧陆碰撞)关键地带,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结合带重点研究的区域,其中出露的蛇纹岩可以为研究弧陆碰撞造山过程提供重要细节信息。利吉混杂岩中蛇纹岩岩块原岩为橄榄岩,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得到代表洋壳年龄的橄榄岩形成年龄为17.7±0.5Ma,结合南海洋壳、菲律宾海洋壳年龄和构造背景,判断利吉混杂岩中的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来自马尼拉俯冲系统的弧前盆地,是在利吉混杂岩形成过程中经第二次逆冲混入利吉混杂岩系统的。明确蛇纹岩岩块来源可以为利吉混杂岩形成提供细节信息,为研究弧陆碰撞造山活动和板块运动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吉混杂岩 蛇纹岩 弧陆碰撞 U-PB年代学 台湾地区
下载PDF
辽宁北部早古生代弧-陆碰撞作用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时溢 石绍山 舒广龙 《地质与资源》 CAS 2020年第4期397-400,共4页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室构造研究团队在辽宁北部法库地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初步识别出了一次弧-陆碰撞作用.根据地质年代学研究,其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该发现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松辽盆地覆盖区的早古生代的...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室构造研究团队在辽宁北部法库地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初步识别出了一次弧-陆碰撞作用.根据地质年代学研究,其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该发现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松辽盆地覆盖区的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早古生代 古亚洲洋 -陆碰撞 辽宁省
下载PDF
台湾地区弧-陆碰撞控制的海相前陆盆地
6
作者 许淑梅 吴珊 +3 位作者 李三忠 武向峰 冯怀伟 王金铎 《地学前缘》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4-293,共10页
依据现有的地震、钻井和野外地质资料,综合前人关于台湾地区板块相互作用、区域大地构造、岩浆活动、弧-陆碰撞过程、沉积盆地、层序地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台湾地区弧-陆碰撞过程中的盆地特征及演化规律,认为约15 M... 依据现有的地震、钻井和野外地质资料,综合前人关于台湾地区板块相互作用、区域大地构造、岩浆活动、弧-陆碰撞过程、沉积盆地、层序地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台湾地区弧-陆碰撞过程中的盆地特征及演化规律,认为约15 Ma以吕宋岛弧带为主的弧-陆碰撞对盆地样式和盆地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东向西,分别形成海沟、沟-坡盆地、弧前盆地、弧内盆地和弧后海相前陆盆地。弧后海相前陆盆地为台湾碰撞带最大的沉积体系,是前陆盆地发育的早期阶段,之前还经历了陆缘断陷盆地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研究区沉积物从源到汇的搬运过程中,盆地的沉积与构造之间的时间存在明显滞后。9~6 Ma期间,吕宋岛弧形成;晚上新世(3 Ma),台湾海相前陆盆地的沉积环境、沉积相、物源等才发生显著变化,沉积物源方向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期的向SE倒转为向SW,盆地沉积与构造运动之间滞后时间长达3~6 Ma,远大于一般认为的0.1~1 Ma。沉积物沿年轻造山带走向搬运、基底沉降导致近物源区粗碎屑物质的沉积、整个搬运体系中沉积物的局部保存与释放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时间滞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类型 弧陆碰撞 台湾 前陆盆地 海相沉积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奥陶世陆-弧碰撞及弧后前陆盆地——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娇鹏 陈世悦 +5 位作者 马寅生 彭渊 邵鹏程 马帅 代昆 郑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92,共13页
奥陶纪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演化的重要时期,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碰撞起始时限以及欧龙布鲁克海盆盆地类型、构造-古地理格局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欧龙布鲁克地块早奥陶世碎屑岩沉积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测试... 奥陶纪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演化的重要时期,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碰撞起始时限以及欧龙布鲁克海盆盆地类型、构造-古地理格局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欧龙布鲁克地块早奥陶世碎屑岩沉积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测试了30个砂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石灰沟组碎屑岩建造具有快速堆积、低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的特征;该套碎屑岩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弧后前陆盆地,碎屑物质来自南部由大陆上地壳与岛弧物质组成的上隆基底;早奥陶世(488~472 Ma)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陆-弧碰撞已经开始,但陆-弧碰撞起始时间不会早于493Ma。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地块处于滩间山岛弧北部,盆地沉降、沉积演化受柴达木盆地北缘洋盆俯冲及柴达木地块-滩间山岛弧碰撞控制,寒武纪发育弧后伸展盆地,奥陶纪初期转为弧后挤压前陆盆地,弧后伸展与弧后挤压、沉积体系转换发生在490~480Ma之间。该成果从沉积学角度为柴达木盆地北缘陆-弧碰撞起始时限提供了新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早奥陶世 碎屑岩 地球化学 -弧碰撞 弧后前陆盆地
下载PDF
Permian Tectonic Evolution in Southwestern Khanka Massif: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Chronology,Hf isotope and Geochemistry of Gabbro and Diorite 被引量:22
8
作者 CAO Huahua XU Wenliang PEI Fuping ZHANG Xingzho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90-1402,共13页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Permian gabbros and diorites in the Hunchun area are presented to constrain the regional tecton...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Permian gabbros and diorites in the Hunchun area are presented to constrain the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Zircons from gabbro and diorite are euhedral-subhedral in shape and display fine-scale oscillatory zoning as well as high Th/U ratios (0.26-1.22), implying their magmatic origin. The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abbro and diorite formed in the Early Permian (282-2 Ma) and in the Late Permian (255-3 Ma),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captured zircons with the weighted mean age of 279-4 Ma are also found in the diorite, consistent with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gabbro within uncertainty. The gabbros belong chemically to low-K tholeiitic seri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rare earth element (REE) abundances, fiat REE pattern, weak positive Eu anomalies (JEu), and depletion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s, Nb, Ta, and Ti), similar to the high-aluminum basalts from island arc setting. Initial Hf isotopic ratios of zircons from the gabbro range from +7.63 to +14.6, suggesting that its primary magma could be mainly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 depleted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diorites belong to middle K calc-alkaline series. Compared with the gabbros, the diorites have higher REE abundance, weak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more depletion in HFSEs (Nb, Ta, and Ti), similar chemically to the volcanic rocks from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 Initial Hf isotopic ratios and Hf two-stage model ages of zircons from the diorite range from +11.22 to +14.17 and from 424 to 692 Ma,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its primary magma could be mainly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Early Paleozoic and/or Neoproterozoic accretted lower crust. Taken toget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geochemical variations from the Early Permian gabbros to the Late Permian diorites reveal that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ic plate beneath the Khanka Massif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arc and continent (Khanka Massif) happen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te Pale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hanka Massif the Paleo-Asian oce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Permian magmatism GEOCHEMISTRY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昂仁县差绒—丁欧复式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6
9
作者 秦臻 佘朋涛 +5 位作者 易鹏飞 张继军 张若愚 于恒彬 姚肖博 康琴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57-1574,共18页
西藏冈底斯带昂仁县措迈乡差绒—丁欧复式花岗岩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各侵入体之间为突变接触关系,闪长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5. 4±2. 7 Ma;黑云二长花岗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2. 0±1. 3 Ma,时代... 西藏冈底斯带昂仁县措迈乡差绒—丁欧复式花岗岩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各侵入体之间为突变接触关系,闪长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5. 4±2. 7 Ma;黑云二长花岗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2. 0±1. 3 Ma,时代均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三者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石英闪长岩为弱铝质—准铝质;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则为准铝质—过铝质。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相比石英闪长岩表现为富硅、富碱、贫Ca、Ti、Mg,轻稀土元素更富集,轻稀土分馏程度更高,分异更加明显的特点,微量元素二长花岗岩Ba、Sr、P、Ti亏损最为明显,黑云二长花岗岩的Rb、Th、K富集最为明显,石英闪长岩相比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Rb/Sr(0. 18~0. 46)、Rb/Ba值(0. 13~0. 26)最低,指示其分异演化程度较低。差绒—丁欧花岗岩应是同时代不同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早期为I型的石英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晚期为S型二长花岗岩,该复式岩体并非产出于单一的俯冲环境,二长花岗岩可能为弧陆碰撞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带 复式花岗岩 石英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弧背断隆带 壳幔混合 弧陆碰撞
下载PDF
Zircon U-Pb-Hf 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erzi biotite monzogranite pluton,Linxi,Inner Mongoli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3
10
作者 Qing-Bin Guan Zheng-Hong Liu +4 位作者 Xing-An Wang Bin Wang Shi-Jie Wang Yu-Song Chen Zhi-Qiang Fe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505-516,共12页
The opening, subduction and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ontroversy has long surrounded the timing of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Here we... The opening, subduction and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ontroversy has long surrounded the timing of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Here we present zircon U-Pb ages and petr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in situ Hf isotope data for the Xierzi biotite monzogranite pluton, Linxi, SE Inner Mongolia. U-Pb dating of zircon by LA-ICP-MS yields a middle Permian emplacement age(268.7 ± 2.3 Ma) for the Xierzi pluton that is dominated by biotite monzogranites with high SiO_2(71.2-72.8 wt.%),alkali(Na_2 O + K_2 O =8.05-8.44 wt.%), Al_2 O_3(14.4-15.2 wt.%) and Fe_2 O_3~T relative to low MgO contents, yielding Fe_2 O_3~T/MgO ratios of 2.87-3.44, and plotting within the high-K calc-alkaline field on a SiO_2 vs. K_2 O diagram. The 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es(A/CNK) of the biotite monzogranites range from 1.06 to 1.19, corresponding to weakly to strongly peraluminous. They are enriched in rare earth elements(RE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s; Zr,Hf).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s; Rb, U, Th). The LREEs are enriched relative to the HREEs,with a distinct negative Eu anomaly in a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diagram. Geochemically, the Xierzi biotite monzogranite is classified as an aluminous A-type granite, with all samples plotting within the A2-type granite field on a Y/Nb vs. Rb/Nb diagram. Zircon ε_(Hf)(t) values and two-stage modal ages of the zircons within the pluton range from +4.80 to +13.65 and from 983 to 418 Ma,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primary magma was generated through partial melting of felsic rocks from juvenile crust.Consequentl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Xierzi pluton formed under the post-orogenic extensional setting after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the middl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xi area A-TYPE granite Zircon UePb dating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Paleo-Asian Ocean arcecontinent collision
下载PDF
海南岛二叠纪—三叠纪构造演化:源自岩浆岩和变质岩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方 辛宇佳 +1 位作者 李建华 王金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51,共22页
本文对海南岛广泛出露的中-酸性花岗质岩体和中—高级变质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识别出270~259 Ma和242 Ma两期岩浆事件和251~248 Ma变质-深熔事件。270~259 Ma岩浆岩包括花岗(石英)闪长岩和含石榴... 本文对海南岛广泛出露的中-酸性花岗质岩体和中—高级变质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识别出270~259 Ma和242 Ma两期岩浆事件和251~248 Ma变质-深熔事件。270~259 Ma岩浆岩包括花岗(石英)闪长岩和含石榴子石花岗岩。花岗(石英)闪长岩为准铝质I型花岗岩,锆石εHf(t)值变化较大,Mg#和CaO/Na_(2)O比值较高,Rb/Sr比值较低,起源于玄武质下地壳,并存在少量幔源岩浆的混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典型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锆石εHf(t)值为负,CaO/Na_(2)O比值较高,源岩主要为壳源贫黏土的碎屑岩。它们均富集LREEs(轻稀土元素)和LILEs(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HFSEs(高场强元素),显示出与洋壳俯冲相关的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大陆弧背景下。251~248 Ma变质-深熔事件与区域上广泛分布的壳源S型花岗岩和韧性剪切变形同期,推测为一期弧-陆碰撞造山事件。242 Ma花岗岩为A_(2)型花岗岩,具正的锆石εHf(t)值,其源岩为新生的玄武质下地壳物质,标志造山已进入伸展垮塌阶段。海南岛在二叠纪末期到三叠纪初期完成了由洋壳俯冲向弧-陆碰撞造山的转换,该时期构造演化主要受古特提斯构造域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花岗岩 洋壳俯冲 -陆碰撞 锆石U-Pb同位素 LU-HF同位素
下载PDF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被引量:92
12
作者 郭令智 卢华复 +5 位作者 施央申 马瑞士 孙岩 舒良树 贾东 张庆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13,共13页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中元古代 新元古代 岛弧 运动学 动力学
下载PDF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19
13
作者 耿威 张训华 +2 位作者 温珍河 黄奇瑜 高志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处在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两个方向相对的俯冲带的转换位置。由于从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斜向碰撞(弧陆碰撞)形成了今日台湾构造格局,特有的构造地质环境和正在进行中的块体增生使其... 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处在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两个方向相对的俯冲带的转换位置。由于从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斜向碰撞(弧陆碰撞)形成了今日台湾构造格局,特有的构造地质环境和正在进行中的块体增生使其成为地质学家的研究热点。针对吕宋岛弧海岸山脉段对弧陆碰撞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岸山脉年代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和利吉混杂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海岸山脉的快速隆升和剥蚀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海岸山脉地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利吉混杂岩的形成机制、花东海盆洋壳性质和利用海岸山脉凝灰岩进行弧陆碰撞发展过程研究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海岸山脉 弧陆碰撞 斜向碰撞 吕宋岛弧
下载PDF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增生弧型造山带:兼论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被引量:60
14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4 位作者 钟大赉 吴浩若 季建清 邝国敦 徐克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8,共11页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来的海台碳酸盐岩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 -沉积岩增生在越北地块上使后者不断向北东成长。晚三叠世时华南次大陆与增生了的越北地块碰撞 ,增生的火山 -沉积楔仰冲超叠在前者上。讨论了增生弧型造山带的主要特点 ,以贵州为主要实例探讨了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提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是因下插而掩埋的华南次大陆的海相上古生界和三叠纪前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弧型造山带 古特提斯 -弧碰撞 滇桂交界区 盆地演化 造山作用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67
15
作者 赵淑娟 吴时国 +3 位作者 施和生 董冬冬 陈端新 王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08-1019,共12页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在晚中新世晚期,并在晚中新世末/早上新世初(5.5Ma)停止活动.东沙运动主要波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地区,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断块升降,其中隆起区沉积物遭受剥蚀,造成中新世及部分上新世地层的缺失.这次运动还形成了大量次级的NW-NWW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运动整体上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东沙运动可能与新近纪以来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NWW方向运动导致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在9~6Ma期间开始发生的弧陆碰撞有关.同时,由于南海向马尼拉海沟下的俯冲及洋壳的冷却沉降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处于拉张环境,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形成高速层,破坏了该区域的地壳均衡,从而造成上部地壳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沙运动 高速层 弧陆碰撞 新近纪
下载PDF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丁巍伟 杨树锋 +2 位作者 陈汉林 程晓敢 吴能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和高屏斜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菲律宾海板块的增生楔,后者是欧亚板块的增生楔,在增生楔体和火山弧之间是作为弧前盆地的北吕宋海槽。自中新世中期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恒春海脊;与此同时菲律宾海板块开始向北西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距今6.5Ma以来朝着亚洲陆缘斜向汇聚,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高屏斜坡。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汇聚,弧—陆碰撞具有穿时性,造山作用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然后向南部及台南滨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碰撞 南海 斜向汇聚 新近纪 台湾岛以南
下载PDF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5
17
作者 许德如 陈广浩 +2 位作者 夏斌 李鹏春 贺转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7-521,共15页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是一套具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闪长岩。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0%)和Al2O3(~16.5%)、中等高的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0,可达1.4)和低但可变的Mg质指数(Mg#=37~59)。相对高的Sr(均值:520×10-6)和Ba(1052...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是一套具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闪长岩。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0%)和Al2O3(~16.5%)、中等高的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0,可达1.4)和低但可变的Mg质指数(Mg#=37~59)。相对高的Sr(均值:520×10-6)和Ba(1052×10-6~1502×10-6)以及低的Y(<12×10-6)和Yb(<1×10-6)丰度,导致该岩石具有低的Rb/Sr(0.17~0.42)、高的Sr/Y(34~64)比值,以及LREE强烈富集[(La/Yb)N=27~71]而铕弱负异常(Eu/Eu*=0.76~0.91)的稀土配分模式。因此,板杉铺岩体源区岩可能为石榴角闪岩或石榴角闪岩-角闪榴辉岩过渡相。但低Nd和高Sr同位素组成[εNd(t)=-6.7^-8.4,(87Sr/86Sr)i=0.7078~0.7140]说明它们并不来源于俯冲的玄武质洋壳或亏损地幔;而高放射性成因Pb[(206Pb/204Pb)i=18.22~18.78]和高微量元素比值(如Ba/La=~15~28,Th/Ce=0.29~0.36)暗示深海沉积物及再循环的陆源沉积物可能已卷入这些岩石的成因。结合区域地质、地层和构造事件,认为早古生代可能的陆-弧-陆碰撞是导致研究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产生的重要机制,而源于先前富集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则诱导了加厚的中酸性弧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可能经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过程最终形成了板杉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华南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厘定不仅揭示早古生代时期华南地区经历了地壳增生事件,对正确理解华南、特别是扬子板块东南缘Au-Sb-W-Cu等多金属成矿作用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 早古生代陆--陆碰撞 湘东板杉铺地区 华南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台湾浅滩陆坡的浊流沉积物波的发育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海荣 王英民 +2 位作者 邱燕 彭学超 黄奇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5,共7页
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发育有面积达35000km2的、壮观的沉积物波波域,水深2600~4100m。基于波域的特征、区域分布、物质组成等,判断其为重力流成因。该波域于1.2Ma开始起动,从而形成了和下伏平行反射截然不同的波状反射,二者之间为沉积... 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发育有面积达35000km2的、壮观的沉积物波波域,水深2600~4100m。基于波域的特征、区域分布、物质组成等,判断其为重力流成因。该波域于1.2Ma开始起动,从而形成了和下伏平行反射截然不同的波状反射,二者之间为沉积物波的起动面。该波域的发育史受控于台湾造山运动的发育史,吕宋岛弧在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的携带下,于6.5Ma左右和欧亚大陆边缘发生斜向弧—陆碰撞,碰撞焦点持续向南转移,于1.2Ma左右转移至台湾南部,造成台湾南部的物理剥蚀、乃至向毗邻深水的碎屑供应急剧增加,改变了深水沉积动力学状态,浊流活动的强度和频率极大加强,从而开始了该波域的起动和发育。该沉积物波的发育和台湾造山运动构成了完美的构造活动和沉积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波 台湾造山运动 -陆碰撞 浊流
下载PDF
苏拉威西埃达克岩、类埃达克岩分布与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章显 赵财胜 杨振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0-88,共9页
在东南亚一带的地质研究工作中,查阅了近10多年来地质文献上发表的有关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弧的岩石化学数据,查出符合埃达克岩条件的中、酸性岩岩石样品25个。样品分布于南苏拉威西、中苏拉威西、北西苏拉威西和北苏拉威西,构成巽他... 在东南亚一带的地质研究工作中,查阅了近10多年来地质文献上发表的有关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弧的岩石化学数据,查出符合埃达克岩条件的中、酸性岩岩石样品25个。样品分布于南苏拉威西、中苏拉威西、北西苏拉威西和北苏拉威西,构成巽他古大陆边缘新生代埃达克岩分布带。埃达克岩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岛弧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以重稀土元素Y、Yb含量低和高Sr值为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明显的Th,Sr峰。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富集。本区埃达克岩和埃达克质岩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见于大洋岛弧和陆缘火山弧,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洋岛弧型(O型);另一种产于大陆板块内部,与陆-陆碰撞和后碰撞构造环境有成因联系,属于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威西(印度尼西亚) 埃达克岩 类埃达克岩 大洋岛弧 陆陆碰撞或后碰撞
下载PDF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区域地质特征与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9
20
作者 耿威 张训华 +2 位作者 黄龙 魏合龙 黄奇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2,共10页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带,中中新世开始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碰撞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今台湾及其附近海域的基本构造格局和特有的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对台湾岛地质考察和研究区各种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带,中中新世开始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碰撞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今台湾及其附近海域的基本构造格局和特有的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对台湾岛地质考察和研究区各种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区域地质特征,具有出露地层新、构造活动年轻且强烈、受马尼拉和琉球两个俯冲带共同影响等特点;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到弧陆碰撞的影响,表现出各种断裂作用极其发育、逆冲-褶皱带多见、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地热温度比较高等特征,研究区中西部麓山带和台东纵谷-海岸山脉以及台湾南部和东北部海域是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陆碰撞 区域地质特征 新构造运动 台湾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