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rwegian contributions to Arctic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rom the 1880s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1
作者 Roger G. Barry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made by Norwegian scientists to Arctic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ince the 1880s. The review begins with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IPY) in 1882-83. It then conside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made by Norwegian scientists to Arctic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ince the 1880s. The review begins with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IPY) in 1882-83. It then considers the 1890s to 1920s with the scientific expeditions focusing on ocean and sea ice conditions of Nansen, Amundsen and H. Sverdrup, and the mapping of the Queen Elizabeth Islands by Otto Sverdrup and colleagues. The period from 1911 to the mid-1920s also witnessed annual expeditions to Svalbard led by Adolf Hoel. The 1930s to 1945 period encompassed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when Arctic weather stations were established or maintained. The time interval post-World War II to 2000 witnessed major advances made possible by 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 in 1948 led to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glaciers and snow cover in the Svalbard archipelago and to oceanographic and sea ice research in the Barents Sea and Arctic Ocean. Remote sensing methods began to be widely used from the 1980s. The new millennium saw the undertaking of the third IPY and a shift to multinational projects. New fields such as ocean-ice-atmosphere variability became active and there was much attention to high-latitud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VALBAR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下载PDF
A survey of SO_2,NO_2 and NH_3 concentrations in atmosphere at high latitudes and in Arctic
2
作者 陈乐恬 佟玉芹 方精云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8年第1期73-76,共4页
Simple passive diffusive samplers wer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O 2, NO 2 and NH 3 in atmosphere from three stations at high latitudes and in Arctic area.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 2, NO 2 and NH 3 were fou... Simple passive diffusive samplers wer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O 2, NO 2 and NH 3 in atmosphere from three stations at high latitudes and in Arctic area.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 2, NO 2 and NH 3 were found to be below 1 0, 0 3 and 2 0 μg/m 3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were obtained with sampling periods of 5 10 d. These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SO 2, NO 2 concentrations should be lower 2 order of magnitude than those of Beijing area, and an order of magnitude than those of other areas with less pollu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passive sampling environmental survey.
下载PDF
Diversity and bioactivity of cultured aquatic fungi from the High Arctic region
3
作者 ZHANG Tao ZHAO Lili +2 位作者 YU Caiyun WEI Tao YU Liya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7年第1期29-42,共14页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diversity and α-gly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cultured fungi isolated from four aquatic environments (stream, pond, glacial ice, and estuary) in the Ny-A.lesund region (Svalbard, Norwa...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diversity and α-gly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cultured fungi isolated from four aquatic environments (stream, pond, glacial ice, and estuary) in the Ny-A.lesund region (Svalbard, Norway, High Arctic). A total of 134 fungal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13 water sample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quence analyses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these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belonging to 47 species, with 26 belonging to the Ascomycota, 20 to the Basidiomycota, and one to the Zygomycota.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fungal species were Vishniacozyma sp. 2, Cadophora sp. 2, Phenoliferia sp. 1, Dioszegia sp. 2, and Mortierella sp.; these species occurred in 10, eight, seven, six, and five of the samples, respectively. Among the 134 fungal isolates, 17 isolates of 15 species displayed high α-gly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in cultu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verse and distinct populations of cultured fungi are present in Arctic aquatic environments, and they include taxa that are potential sources of bioactive molecules that may be used as prototype drugs for medicinal propos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tic habitats bioactivity DIVERSITY environmental mycology High arctic
下载PDF
北极环境话语中的多模态跨距策略
4
作者 孙冬阳 陈春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3,共8页
本文基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北极环境话语的多模态符号表征和意义建构。现实世界中的地理距离、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等,在语篇中被表征为符号距离,并可通过特定话语策略加以调节,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符号距离的缩减称作“跨距”,... 本文基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北极环境话语的多模态符号表征和意义建构。现实世界中的地理距离、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等,在语篇中被表征为符号距离,并可通过特定话语策略加以调节,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符号距离的缩减称作“跨距”,涉及两种话语策略。其中,趋近化策略呈现威胁或危险的迫近,表达消极意义;联结策略呈现共存、联系和身份认同,表达积极意义。跨距既能通过语言模态的词汇语法手段实现,也可通过图像和色彩等视觉符号资源得到建构。本文以美国《北极研究目标宗旨报告》系列语篇为对象,探究北极环境话语中的多模态跨距策略运用,既丰富北极环境话语的研究视角,又完善趋近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环境话语 跨距 趋近化 联结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美国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探析
5
作者 杜晓杰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脆弱的地区之一,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国家行为体的治理能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逐渐发展成为北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非国家行...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脆弱的地区之一,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国家行为体的治理能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逐渐发展成为北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非国家行为体如非政府组织、智库及相关企业通过影响政府议程设置与决策进程、密切配合打“组合拳”、开展舆论宣传以争取公众支持以及拓展国际伙伴关系网络等方式积极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为推进北极环境保护和美国政府参与北极治理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中国也应积极利用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国家行为体 美国 北极 环境治理
下载PDF
铅稳定同位素在示踪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6
作者 朱赖民 张海生 陈立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0,共4页
根据Pb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点 ,分析了Pb同位素在示踪环境污染中的理论基础。从国内外大量研究实例出发 ,总结了近年来Pb同位素在示踪工业Pb污染的应用现状 ,肯定了Pb同位素在示踪Pb工业污染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首次北极考察海洋大... 根据Pb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点 ,分析了Pb同位素在示踪环境污染中的理论基础。从国内外大量研究实例出发 ,总结了近年来Pb同位素在示踪工业Pb污染的应用现状 ,肯定了Pb同位素在示踪Pb工业污染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首次北极考察海洋大气气溶胶铅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环境系统有关对象 (如大气、海水、冰雪和沉积物等 )的Pb同位素组成 ,通过其Pb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和源区参数计算 ,可有效示踪Pb工业污染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 北极 环境污染 地球化学 污染源
下载PDF
北极环境治理中的软法因素:以北极环境保护战略为例 被引量:29
7
作者 董跃 陈奕彤 李升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7-22,共6页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AEPS)是目前在北极环境治理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软法规范。从AEPS的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和实施绩效来看,它构建了与北极相关各国及其他利益主体开展北极环境治理的平台与沟通渠道,具有共识性和实效性,但是其功...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AEPS)是目前在北极环境治理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软法规范。从AEPS的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和实施绩效来看,它构建了与北极相关各国及其他利益主体开展北极环境治理的平台与沟通渠道,具有共识性和实效性,但是其功能存在局限性与缺乏保障性。从对AEPS的考察可以发现,软法应当被定性为法律,且其与硬法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是"实然"与"应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法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北极环境治理
下载PDF
北极环境治理的法律路径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惠荣 陈奕彤 董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北极国家的国内法不足以充分完成北极环境治理的任务,既存的国际法律、软法和相关机构在北极环境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实现对北极环境跨部门的、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治理。欧盟和美国将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与其他北... 北极国家的国内法不足以充分完成北极环境治理的任务,既存的国际法律、软法和相关机构在北极环境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实现对北极环境跨部门的、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治理。欧盟和美国将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与其他北极国家有所不同的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很难解决北极环境治理问题。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北极理事会要实现对北极环境的综合治理需要改进其结构,促进环境法原则的实施,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具有约束力的习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环境治理 北极理事会 气候变化 AEPS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极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丁煌 马皓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3,共11页
《"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新添"北冰洋方案",正式将北极地区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之中。在此背景下,北极环境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广域性安全影响,关系着"北极海上丝路"沿线地区的民生福... 《"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新添"北冰洋方案",正式将北极地区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之中。在此背景下,北极环境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广域性安全影响,关系着"北极海上丝路"沿线地区的民生福祉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全球公共品之一,北极环境安全的扩散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国际合作治理的必要性。针对此领域依旧存在的合作关系不对称、规制不完备以及缺乏认同等不足与困境,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者",中国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导,积极参与到以"绿色发展"协调矛盾关系,在"合作治理"模式下完善相应国际制度,建构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合作认同,通力推进北极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进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北极地区 环境安全 合作治理 中国参与
下载PDF
北极巴罗Elson湖过去450年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青松 李元芳 +3 位作者 杨惟理 王国 李栓科 侯书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Elson湖长60cmAB—67钻孔岩芯提供了过去450年连续的高分辨环境变化记录。综合分析210Pb测年、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化学元素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资料,一致反映出巴罗地区过去450年的气候...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Elson湖长60cmAB—67钻孔岩芯提供了过去450年连续的高分辨环境变化记录。综合分析210Pb测年、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化学元素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资料,一致反映出巴罗地区过去450年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存在如下3个阶段:1)大约1540~1740年,为低海面寒冷时期;2)1740~1827年,为气候转暖-海侵过渡时期;3)1827年至今,为继续海侵-气候波动变暖时期。其中1800年前后和1940年前后,气温较高。1921~1993年巴罗的气温记录说明,北极地区气温不仅有明显的10a和60a周期变化,而且年平均温度变幅极大,达4.5℃。显示极地气候变化特别强烈并不反映大幅度升温。近20年来的变暖趋势是1827年以来自然的气候波动变暖的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Xi湖 气候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高纬度和北极地区空气中SO_2、NO_2和NH_3浓度的观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乐恬 佟玉芹 方精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48-251,共4页
高纬度和北极地区空气中SO2、NO2和NH3浓度的观测陈乐恬佟玉芹方精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关键词:北极;被动采样;环境观测.1前言1995年4—5月间中国首次赴北极科学考察队在该地区进行... 高纬度和北极地区空气中SO2、NO2和NH3浓度的观测陈乐恬佟玉芹方精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关键词:北极;被动采样;环境观测.1前言1995年4—5月间中国首次赴北极科学考察队在该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为研究极地周围空气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流 高纬度 北极地区 空气 二氧化氯 观测
下载PDF
北极理事会的改革与变迁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凯 郭培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5-8,共4页
2011年北极理事会的努克会议是北极治理的里程碑,会议通过了有约束力的《北极搜救协定》,并且对如何北极委员会做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北极理事会的发展变迁与改革,是在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北极地区在北极国家国内政治地位... 2011年北极理事会的努克会议是北极治理的里程碑,会议通过了有约束力的《北极搜救协定》,并且对如何北极委员会做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北极理事会的发展变迁与改革,是在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北极地区在北极国家国内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与压力下实现的。未来北极理事会将朝向"硬法"性、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发展,但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接纳观察员以应对全球问题对北极地区的挑战是北极理事会改革应有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理事会 北极搜救协定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下载PDF
北冰洋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源 何剑锋 +2 位作者 陈敏 林凌 张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104,共9页
2012年夏季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及其北部边缘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0^8~6.41×10^8cells/dm... 2012年夏季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及其北部边缘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0^8~6.41×10^8cells/dm3,平均为2.25×10^8cells/dm3;细菌生产力介于0.0421.92mg/(m3.d)(以碳计)之间,平均为0.54mg/(m3·d)(以碳计),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相当。陆架区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要明显高于北部边缘区,但前者的单位细菌生产力则较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丰度与温度和叶绿素口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乡〈0.01),表明北极变暖导致的海水升温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均会促进细菌的生长,从而进一步提高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中的作用。但陆架区的细菌生产力与环境参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生产力在北部边缘区则仅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产生的溶解有机碳(DOC)是细菌生长最为主要的碳源,碳源的单一可能制约细菌的生产从而导致该海域无冰状态下细菌丰度的增加不如预期,但融冰过程带来的大量DOC将促进细菌活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 细菌生产力 北极 楚科奇海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北冰洋环境快速变化与生态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剑锋 张芳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101,I0001,共7页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冰洋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水温升高、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和海冰储量下降、淡水输入增加、盐度下降、海水酸化现象初现,导致原本依托海冰生存的北冰洋生态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已有研究表明,与冰相关生物的生存...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冰洋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水温升高、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和海冰储量下降、淡水输入增加、盐度下降、海水酸化现象初现,导致原本依托海冰生存的北冰洋生态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已有研究表明,与冰相关生物的生存状况正在恶化,初级生产者个体呈现小型化趋势,冰藻减少影响底栖生物产量,亚北极种入侵。由于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远超预期,而人类对生态系统、特别是北冰洋中心区的了解非常有限,如何尽快建立观测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了解、预测潜在的变化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环境变化 海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海生 潘建明 +3 位作者 陈建芳 陈荣华 卢冰 薛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9,共9页
采用210Pb方法对北极C8和B2-9岩心样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分辨率约为10a的100年以来(1880—1999,1889—1999年)连续的海洋沉积环境序列。该岩心样中检出众多的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脂肪酸、甾醇等),利用这些精细... 采用210Pb方法对北极C8和B2-9岩心样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分辨率约为10a的100年以来(1880—1999,1889—1999年)连续的海洋沉积环境序列。该岩心样中检出众多的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脂肪酸、甾醇等),利用这些精细分子组合特征∑nC22+/∑nC21-、TABHC、CPI、CPIA、∑C20:0-/nC20:0+、C18:2/C18:0并结合甾醇C27、C28、C29的含量特征变化,认为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陆源碎屑物质以及海洋自生源(硅质生物)组成。研究还表明,白令海沉积地层(3~0cm)中生物标志物记录对应时间段约为1980—1999年,保存着北极增暖的强烈信号。北极的温室效应被放大,进一步证实了极地海洋生物学过程对气候变化有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正构烷烃 脂肪酸 甾醇 环境效应 北极
下载PDF
北极圈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邱中炎 沈忠悦 韩喜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6,共6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北极圈海域15个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合伊利石的结晶度指数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结果表明,北极圈海域研究区的黏土矿物以伊利...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北极圈海域15个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合伊利石的结晶度指数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结果表明,北极圈海域研究区的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33%),其次为伊/蒙间层矿物(25%)、绿泥石(23%)、高岭石(15%)以及蒙皂石(4%)。伊利石的开形指数(Ns)都比较小,大多在1~2之间,Ns的分布对物源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楚科奇海区具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较稳定;白令海具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属于冲刷环境。认为北极圈海域研究区的黏土沉积物均有三方面来源,即河流输入、海洋自生和冰筏搬运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结晶度 环境意义 北极圈
下载PDF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现代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惟理 张青松 候书贵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4-83,共10页
本文以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样品分析为依据,研究泻湖、淡水湖、河流、沼泽、土壤等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巴罗地区融冻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化学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较弱,物质以机械搬运为主,H+为地带性标型元素。地表... 本文以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样品分析为依据,研究泻湖、淡水湖、河流、沼泽、土壤等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巴罗地区融冻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化学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较弱,物质以机械搬运为主,H+为地带性标型元素。地表水化学类型阴离子以Cl-为主,阳离子以K+Na+为主。现代沉积物、地表土壤、沼泽泥炭层有机质含量丰富,最高可达50.07%。大量元素SiO2含量极高,稀有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偏低,但Hg、Cd、Cr的含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巴罗地区 环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论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潘敏 周燚栋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5-422,共8页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升温,北极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深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从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方面探讨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就环境安全而言,北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升温,北极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深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从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方面探讨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就环境安全而言,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恶劣天气增多,自然灾害频繁;但就经济安全而言,北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北极航道的全线贯通,对中国的发展是一次机遇,不过同时也带来重大的挑战;就资源安全而言,北极地区资源丰富,这对于能源缺乏的中国,意义重大。但鉴于目前中国对北极的参与程度,即使这些资源在近期内得到开发,中国获益也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极环境变化 中国 非传统安全
下载PDF
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在北极海洋环境保护中的适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惠荣 李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8-13,共6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冰封区域"条款是惟一一项专门适用于北极的海洋环境保护条款,它为北极环境,特别是北极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过于原则性的规定使该条款的执行效力大打折扣。本文在对《公约》第234...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冰封区域"条款是惟一一项专门适用于北极的海洋环境保护条款,它为北极环境,特别是北极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过于原则性的规定使该条款的执行效力大打折扣。本文在对《公约》第234条进行文本解析的基础上,分析该条对于北极海洋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以及面临的困境,并在参考先进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北极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约》第234条 船源污染管辖权 北极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
下载PDF
机遇与风险: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敏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21,共10页
目前北极地区正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使得北极油气资源的可获得性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环境变化使北极地区环境风险加剧,北极地区政治发展不稳定,开采北极油气资源具有商业风险等。这些因素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 目前北极地区正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使得北极油气资源的可获得性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环境变化使北极地区环境风险加剧,北极地区政治发展不稳定,开采北极油气资源具有商业风险等。这些因素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未来中国面临着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同时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某些国家将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对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视为威胁;北极油气资源开采、运输技术要求高,环境风险巨大。因此,中国在战略上应该抓住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并规避其风险,在策略上提高自己的能源供给能力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北极地区能源开发中,以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遇 风险 北极环境变化 中国能源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