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eodetector的滇中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丹 丁文荣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55,共8页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溶面积的13.36%。(2)在不同岩性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草地,占总石漠化面积的48.62%;在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32.01%;从人口密度和第一生产总值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100-200人/km^(2)和>40×10^(8)元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77%和44.33%。(3)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滇中岩溶区石漠化驱动因子的权重大小为:土地利用(q=0.42)>坡度(q=0.29)>岩性(q=0.17)>第一生产总值(q=0.14)>人口密度(q=0.14);交互探测器揭示了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对石漠化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的是土地利用和坡度(q=0.58),其次是土地利用和岩性(q=0.50)。研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人为和自然因素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滇中岩溶区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Low Dark Current SiGe Near-Infrared PIN Photodetectors on 300 mm Silicon Wafers 被引量:1
2
作者 Caitlin Rouse John W. Zeller +6 位作者 Harry Efstathiadis Pradeep Haldar Jay S. Lewis Nibir K. Dhar Priyalal Wijewarnasuriya Yash R. Puri Ashok K. Sood 《Optics and Photonics Journal》 2016年第5期61-68,共8页
SiGe offers a low-cost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infrared sensor material systems such as InGaAs, InSb, and HgCdTe for developing near-infrared (NIR) photodetector devices that do not require cooling and can operate... SiGe offers a low-cost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infrared sensor material systems such as InGaAs, InSb, and HgCdTe for developing near-infrared (NIR) photodetector devices that do not require cooling and can operate with relatively low dark current. As a result of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germanium (Ge) and silicon (Si), tensile strain incorporated into SiGe detector devices through specialized growth processes can extend their NIR wavelength range of operation. We have utilized high throughput, large-area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 technology to fabricate Ge based p-i-n (PIN) detector devices on 300 mm Si wafers. The two-step device fabrication process,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nsity of defects and dislocations arising during deposition that form recombination centers which can result in higher dark current, involves low temperature epitaxial deposition of Ge to form a thin p<sup>+</sup> seed layer, followed by higher temperature deposition of a thicker Ge intrinsic layer. Phosphorus was then ion-implanted to create devices with n<sup>+</sup> regions of various doping concentrations.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 (SIMS) has been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doping profiles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s of the layers. In addition,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V photoresponse of different devices from the same wafer with various n<sup>+</sup> region doping concentrations has demonstrated low dark current levels (down to below 1 nA at -1 V bias) and comparatively high photocurrent at reverse biases, with optimal response for doping concentration of 5 × 10<sup>19</sup> cm<sup>-3</s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detectorS Infrared detectors GERMANIUM Photodiodes Large-area Wafers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视距目标探测和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蒋留兵 张泽 车俐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隐蔽非直视目标探测和定位技术在城市巷战、安防、防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L形非视距区域内单目标的探测与定位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雷达布设位置及可探测区域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共同可探测区域,设计了多路径联合检测器;... 隐蔽非直视目标探测和定位技术在城市巷战、安防、防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L形非视距区域内单目标的探测与定位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雷达布设位置及可探测区域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共同可探测区域,设计了多路径联合检测器;最后,基于设计的多径雷达应用系统,利用所提检测定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L形非视距场景下,对宽波束毫米波雷达布设位置及可探测区域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其次利用所提多路径联合检测器将不同反射面的多条路径联合使用,提高了检测性能。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及雷达位置对可探测区域的影响,通过仿真与实验探究了所提检测器的性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多路径联合检测器 可探测区域 非视距目标
下载PDF
秦岭北麓沣河流域矿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霍艾迪 刘琪 +3 位作者 李心悦 赵志欣 赵悬涛 满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3-231,F0003,共10页
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研究秦岭北麓矿山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评估小流域背景下人类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针对沣河流域内的重点工程祥峪铁矿区,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其1985、2002... 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研究秦岭北麓矿山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评估小流域背景下人类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针对沣河流域内的重点工程祥峪铁矿区,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其1985、2002、2010年和2022年土地利用变化,结合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该矿区生境质量变化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祥峪铁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旱地逐步转变为林地和工业用地,疏林地转入面积达到18245505.71 m^(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祥峪铁矿区生境质量指数由0.50下降为0.49,标准差由0.06增加为0.09,说明生境质量有所下降,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区域整体平均生境退化度降低,但工业用地迅速扩张对周边林地产生持续影响;生境质量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生境质量变化的解释力达到0.82。该研究可为分析其他类似矿区生态环境演变,推动景观格局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境退化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祥峪铁矿区
下载PDF
行星际超低噪声三维能量粒子谱仪设计
5
作者 于向前 王玲华 +7 位作者 王永福 施伟红 宗秋刚 杨芯 王游龙 叶雨光 陈鸿飞 邹鸿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太阳系能量粒子的起源和加速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在行星际空间中观测到的太阳系能量粒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持续存在的“太阳风能量粒子”,另一类是间歇性的“太阳能量粒子事件”.受限于以往行星际粒子探测器的灵敏度... 太阳系能量粒子的起源和加速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在行星际空间中观测到的太阳系能量粒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持续存在的“太阳风能量粒子”,另一类是间歇性的“太阳能量粒子事件”.受限于以往行星际粒子探测器的灵敏度还不足够高,人类迄今仍未洞悉这些能量粒子起源和加速的物理过程与本质.本文设计了技术指标均为国际领先水平的行星际超低噪声三维能量粒子谱仪,采用双端望远镜结构(一端利用薄膜阻挡质子技术实现高灵敏电子探测,另一端利用磁场偏转电子技术实现高灵敏质子探测),结合多层、多像素半导体探测器阵列和覆盖近4π立体角的大视场设计,实现对行星际空间中20~1000 keV电子和25~12000 keV质子的三维分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角度分辨率和高能量分辨率探测,用以揭示太阳系能量粒子起源和加速的机理,满足我国行星际探测和即将开展的深空探测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系能量粒子 行星际能量粒子仪器 双端望远镜结构 大面积半导体探测器
下载PDF
2000~2020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孙斌 王燕 +3 位作者 郭晔 吴家敏 李长龙 黄海广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2,共12页
锡林郭勒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定量分析其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针对草原植被结构特征,基于优化的多角度像元二分模型构建了锡林郭勒草原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数据集,然后分析了覆盖度的时... 锡林郭勒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定量分析其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针对草原植被结构特征,基于优化的多角度像元二分模型构建了锡林郭勒草原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数据集,然后分析了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不同生态功能区覆盖度差异较大,覆盖度主要集中在0.2~0.6;不同生态亚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异明显,整体呈上升趋势,显著上升区为11.99%,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部落森林草原生态亚区南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生态亚区北部和西部,阴山山地落叶灌丛-草原生态亚区的东部和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生态亚区中部和东南部;14.21%的像元覆盖度显著下降,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部落森林草原生态亚区北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生态亚区中部条带状区域和南部以及坝上高原草原与农业生态亚区,需要重点关注。(3)湿润程度是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降水的影响力次之,两者与覆盖度均为正相关关系,且湿润指数对中等覆盖度区域影响力较大;气温对覆盖度的驱动力最小,两者为负相关关系。该研究期望为锡林郭勒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度像元二分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态功能区 气候驱动 锡林郭勒盟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时空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奥勇 张亦恒 +1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构建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以探索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简称CLF)的时空变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区内CLF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耕地专业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2)关中地区的CLF程度变化时空差异显著,CLF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CLF程度呈增减并存趋势,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3)关中地区CLF时空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明显强于自然因素,其中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区总产值GDP为主要影响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强于单因子,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结论]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问题在20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应进一步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对耕地细碎化现象加强综合治理,以推动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时空变迁 地理探测器 景观指数 关中地区
下载PDF
智能激光3D投影空间目标辐射照度校准技术
8
作者 焦彦柱 陈琳 梁志勇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47,共5页
由于激光3D投影系统的光路复杂,且受空间目标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导致在特定空间内难以取得理想的投影效果,使得投影目标与实际投影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提出一种辐射照度校准方法。分别利用矩形、圆形两种不同形状的辐射面和敏... 由于激光3D投影系统的光路复杂,且受空间目标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导致在特定空间内难以取得理想的投影效果,使得投影目标与实际投影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提出一种辐射照度校准方法。分别利用矩形、圆形两种不同形状的辐射面和敏感面搭建辐射照度测量仪,得到4种不同辐射照度测量结果;利用斯忒藩-玻尔兹曼全辐射定律,对测量结果校准,进而完成对智能激光3D投影空间目标辐射照度的校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辐射照度校准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且辐射照度校准误差保持在6 W·m^(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激光3D投影 辐射照度校准 面源黑体辐射面 探测器敏感面 辐射照度测量仪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卓佩 牛健植 +4 位作者 樊登星 赵春光 苗禹博 杜洲 杨智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6,共12页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urst指数探究土壤水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量化年平均降水、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类型6个因子对土壤水蚀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结果](1)2000-2020年5期多沙粗沙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下降48.09%,77.93%,83.01%,36.13%;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上升46.22%,0.33%。现阶段多沙粗沙区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占比分别为62.49%,42.07%。(2)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总体年际变化呈波动显著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214.89 t/(km^(2)·a)降至2020年的1169.44 t/(km^(2)·a)。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空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面积占比为76.13%,未来仍将以下降状态为主,面积占比为62.50%。(3)6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且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2000-2005年由降水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2010-2020年由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结论]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状况不断好转;未来共有62.50%的区域土壤水蚀模数为持续下降与未来下降状态,但仍有20.44%的区域存在上升的潜在风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变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使得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驱动力呈动态变化;在今后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防治,优化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坡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RUSLE模型 土壤水蚀 趋势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高帧频面探测器分布式数据获取软件研究
10
作者 商琨琳 李正恒 +3 位作者 鞠旭东 周悦 怀平 刘志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114,共9页
高帧频面探测器是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anghai HIgh repetitioN rate xfel and Extreme light facility,SHINE)上主要成像类实验站的核心探测器,其预计数据通量将达到20 GB·s^(-1)以上。对于几十GB·s^(-1)原始数据... 高帧频面探测器是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anghai HIgh repetitioN rate xfel and Extreme light facility,SHINE)上主要成像类实验站的核心探测器,其预计数据通量将达到20 GB·s^(-1)以上。对于几十GB·s^(-1)原始数据流的实时接收和处理,传统单机系统很难应对。本文提出了一种多节点分布式面探测器数据获取和处理软件架构。首先,研究了不同网络库的性能,采用同步传输和CPU线程绑定等方法实现了接近3 GB·s^(-1)的单线程数据接收速率;依据X射线脉冲编号(Bunch ID)进行各模块数据的多节点分发与合并,采用4个节点实现了约23.5 GB·s^(-1)的并行事例重建速率;进一步,对数据刻度和压缩算法进行了实现和测试,结合bitshuffle和LZ4压缩算法,实现了约5.7倍的压缩率。本文验证了多节点分布式的并行数据获取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面探测器高通量数据获取软件的开发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探测器 数据获取 数据压缩 高帧频 分布式计算
下载PDF
多维城市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归因及MAUP效应
11
作者 银超慧 晏金龙 +2 位作者 张杨 郑义菲 文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83,共10页
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受到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效应的显著影响,导致建模结果出现不确定性。该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在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基础上构建多维城市形态指标体系,探讨地理探测器对MAUP效应的响应特征,并解析热环境空间... 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受到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效应的显著影响,导致建模结果出现不确定性。该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在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基础上构建多维城市形态指标体系,探讨地理探测器对MAUP效应的响应特征,并解析热环境空间分异的驱动力以及因子交互作用机制,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化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热环境因子探测结果对MAUP效应具有强敏感性,研究单元和分区方法的选择均会对指标重要性与显著性产生影响,且不同指标对尺度效应与分区效应的响应规律存在差异。(2)因子探测分析表明,三维指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解释力大于二维指标,建筑密度是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3)交互探测分析表明,热环境空间分异是不同影响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过程,二维指标之间、二维与三维指标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大于单因子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多维城市形态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二维/三维城市形态 MAUP效应 地理探测器 武汉主城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汀江流域福建段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2
作者 刘陵桦 孟维彩 +5 位作者 蔡翠婷 李毅杰 袁宇奇 王晓宇 张翔 侯晓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46,382,共12页
[目的]科学评估南方红壤侵蚀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和交互作用机制,为汀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20 a间月... [目的]科学评估南方红壤侵蚀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和交互作用机制,为汀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20 a间月尺度MOD13Q1(250 m)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植被NDVI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综合温度、降水量和海拔等自然因子及人为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流域内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强度。[结果](1)时间上,2000—2020年汀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7.11%,上升平均速度为0.002 2/a,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正稳定持续改善中。(2)空间上,整体上以中高和高覆盖度为主,呈现出明显各区县中部低于四周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NDVI改善区域面积为86.33%,远大于退化面积区域。(3)驱动因子探测结果:降水量>海拔>温度>GDP>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坡度>土壤类型。[结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双重影响,降水量因子解释力为0.705,是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温度和GDP等为次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均为0.58以上。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q)较于单因子表现出了更高的解释力,为双因子之间主要表现为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汀江流域 NDVI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城市医疗健康资源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13
作者 刘雨亭 李早 +2 位作者 鲁珊 白艳 高岩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65,共8页
文章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POI数据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12年、2017年、2022年3个时间窗口城市医疗健康资源空间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医疗健康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 文章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POI数据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12年、2017年、2022年3个时间窗口城市医疗健康资源空间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医疗健康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从最初的“一核两片一轴多点集中”演变为“三核四片四轴多点集聚”格局;(2)在空间演化方向上,医疗健康资源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南北向的发展趋势较弱;(3)在空间集聚特征上,医疗健康资源空间具有明显的同质化集聚特征,且呈现增强趋势;(4)医院和诊疗健康资源外延态势明显,向心较低密度聚集,医药和理疗健康资源集聚态势明显,向心高密度聚集;(5)城市消费水平、居住小区密度、交通服务能力等因素对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医疗健康资源 格局演化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合肥市主城区
下载PDF
鲁西南黄泛区耕地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刘知霏 黎家作 +3 位作者 李文龙 魏文杰 郭丰凯 张荣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1-329,共9页
[目的]探讨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m高分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菏泽市统计年鉴》,采用遥感解译、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9—2022年鲁... [目的]探讨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m高分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菏泽市统计年鉴》,采用遥感解译、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9—2022年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空间分布、重心迁移、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2019—2022年鲁西南黄泛区耕地面积占区域60%以上,每年均存在耕地流失现象,流失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郓城县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18.28 km^(2),鄄城耕地动态度变化最大,达-2.26%;耕地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迁移。(2)耕地流出面积高于流入面积,主要流出方向和流入方向均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耕地变动最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曹县南部。(3)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强的单因子是农村从业人员(X_(5)),最强的双因子交互组合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数(X_(4))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_(6))。[结论]鲁西南黄泛区2019—2022年耕地流失是经济社会因子为主的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鲁西南黄泛区
下载PDF
中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俊佳 赵美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5,共10页
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以民族8省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 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以民族8省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保持上升态势。从空间分异来看,区际间呈“西北高、华南-西南-青藏低”分布、省际间呈“北高南低”分布、省内呈“极化与均衡并存”分布。(2)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增长率呈现出由“西北-西南高、青藏-华南低”向“西南-青藏高、华南-西北低”演变的分布格局。(3)2000—2020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类型由以“低水平-低增长型、低水平-中增长型和中水平-低增长型”为主向以“低水平-中增长型、低水平-高增长型和中水平-中增长”为主演变。(4)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投资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收入水平和政府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质量发展 空间演变 地理探测器 影响机理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16
作者 赵文艳 李飞 张扬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74-83,104,共11页
以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5和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数据、气象数据、地质灾害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等为基础,结合SRP模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舟曲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定量评... 以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5和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数据、气象数据、地质灾害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等为基础,结合SRP模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舟曲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从县域尺度来看,2010—2020年舟曲县生态处于中等脆弱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特征,时间上呈现“极度、重度脆弱区面积明显减少,中度脆弱区面积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向好趋势明显;从乡镇尺度来看,生态脆弱性状况均呈好转趋势,各乡镇生态脆弱性等级变化以极度、重度脆弱区减少,中度脆弱区增加为主;生态脆弱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高高集聚类型乡镇由4个减少至3个,低聚集类型乡镇由1个增加至2个;生态脆弱性分布与变化主要受土壤、气象、地形地貌、人类活动以及地质灾害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年降水量、地质灾害易发点密度和距离道路距离3个因子解释力最强,地形起伏度、坡度和距离河流距离3个因子解释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 SRP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POI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方法
17
作者 方远平 孙婧沂 +1 位作者 王丹凤 毕斗斗 《新经济》 2024年第3期121-139,共19页
作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往往趋向高等级城市CBD集聚分布,是强化中心城市经济职能与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机构POI数据及各城市统计年鉴,运用区位熵、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 作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往往趋向高等级城市CBD集聚分布,是强化中心城市经济职能与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机构POI数据及各城市统计年鉴,运用区位熵、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多角度研究大湾区金融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历年集聚态势趋于平稳,城市间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金融服务业呈现高度集聚于城市CBD的微观空间结构以及由广州、深圳、香港地区三地向外扩散的多中心、多层级的宏观布局特征,且四类细分行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金融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能力、信息流动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数量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业空间聚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服务业 空间集聚格局 形成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土壤保持功能演化及驱动机制
18
作者 盛艳 秦富仓 +2 位作者 刘林甫 安丽 李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2,共9页
研究区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及环境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借助InVEST模型对近20 a间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和交... 研究区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及环境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借助InVEST模型对近20 a间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和交互探测器分析该区土壤保持功能的主导因子和两两交互作用对土壤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土壤侵蚀在2000-2020年呈现改善趋势,且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研究期间平均侵蚀模数为922.44 t·km^(-2)·a^(-1);2)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分布上与侵蚀状况基本一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趋势,研究区土壤保持变化情况主要以未变化为主,土壤保持功能下降区和增强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47%、3.62%;3)植被覆盖度对砒砂岩区土壤保持功能起着绝对主导作用,且“强强”双因子交互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持功能,植被覆盖度∩降水的解释力最强,为45.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壤侵蚀 土壤保持功能 地理探测器 砒砂岩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贵州省主体功能区生态质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19
作者 李儒童 韩敏 +2 位作者 周华 唐天君 王晓颖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8期10-18,共9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部省份,生态本底脆弱敏感,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是亟须探讨的问题。本文深入探索贵州省不同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功能时空异质性及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部省份,生态本底脆弱敏感,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是亟须探讨的问题。本文深入探索贵州省不同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功能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以期能为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提供参考。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综合运用熵权法、地理探测器对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功能时空异质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贵州省不同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质量呈协同增长态势;国家政策对协同增长驱动作用显著;宏观政策的引导实现了贵州省发展与生态同步推进,但贵州本身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差异化政策并没有体现出来,未来发展要进一步考虑差异化政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功能 地理探测器 贵州省
下载PDF
湖泊流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空间重构——以巢湖流域为例
20
作者 杨倩 吴雷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39-648,共10页
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是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基础,是落实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近40年巢湖流域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乡村聚落时... 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是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基础,是落实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近40年巢湖流域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以主体功能区为视角,对巢湖流域乡村聚落地域类型进行划分,进而提出相应的重构模式和途径。结果表明:(1)巢湖流域乡村聚落的数量和面积总体稳步增长,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呈外部扩张和内部填充趋势,聚落形状逐渐规整,由原来的粗放扩张向内涵提升阶段转变。(2)巢湖流域乡村聚落空间扩张存在正相关,但扩张的空间关联性逐步降低,一定程度上呈空间低值集聚态势,局部空间分异性增强;乡村聚落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巢湖北岸柘皋河流域,呈团状集聚分布,冷点区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大别山区,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3)巢湖流域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聚落对自然环境依赖性逐渐降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为优化巢湖流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在主体功能区的视角下,通过对乡村地域空间适宜性评价,将巢湖流域乡村聚落地域类型划分为优先重构区、鼓励重构区、适度重构区、引导重构区和限制重构区,针对各类型区提出相应的重构模式和途径,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主体功能区 空间重构 巢湖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