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the Cultivated Slope Lan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被引量:4
1
作者 ZHOU Jieming1, ZHOU Qigang 2, 3 ,HUANG Zhiqin 2, 3, 4 1. The Faculty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Sichuan, China 2.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1 位作者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 Information Center of Land and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6年第4期915-921,共7页
By means of combining auto-extraction with manual interpretation,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about cultivated land is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1992 is extracted from the dynamic polygons of ... By means of combining auto-extraction with manual interpretation,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about cultivated land is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1992 is extracted from the dynamic polygons of 2002. The monitoring mini-system of the cultivated slope land is established. In the system, detailed surveys, focused on th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slope land,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rea of the cultivated slope land is very large. Meanwhile, there are lots of cultivated steep slopes with gradient above 35°. The areas of steep land cultivated had been slowly reduced from 1992 to 2002.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sures of returning farm land to forestry are great in all counti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insufficient grain supply and stagn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rpen increasingly. It is inevitable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land cultivated remote sensing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pressure of returning farm land to forestry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延安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宋阳 严平 +3 位作者 刘连友 曹彤 牟莹莹 岳兴玲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7-830,共4页
对延安地区11个农业县退耕前后耕地/播种总面积、种植业结构、农业投入、粮食、油料产量与单产量以及农民年均纯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延安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退耕还林优化了农村的种植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对延安地区11个农业县退耕前后耕地/播种总面积、种植业结构、农业投入、粮食、油料产量与单产量以及农民年均纯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延安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退耕还林优化了农村的种植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全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延安地区 农业经济 种植业结构 农业投入
下载PDF
滇东南岩溶地区三种退耕还林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强 常恩福 +4 位作者 毕波 李品荣 尹艾萍 刘永国 侬时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33,共5页
对滇东南岩溶地区3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坡耕地的径流和植被、土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还林恢复植被后,能取到明显的固土保水增肥作用。营造纯林、乔草混交林或经济林与牧草复合经营,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考虑保水、保土和保... 对滇东南岩溶地区3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坡耕地的径流和植被、土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还林恢复植被后,能取到明显的固土保水增肥作用。营造纯林、乔草混交林或经济林与牧草复合经营,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考虑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川滇桤木∶红三叶>墨西哥柏>花椒∶大百脉根。与坡耕地相比,川滇桤木与红三叶混交林能减少37.23%的径流和99.40%的土壤流失,固体养分流失量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减少99.37%,99.43%,98.68%,98.86%,99.34%,99.35%和99.58%,液体养分流失中氮、磷、钾分别减少32.45%,19.80%和21.57%。不仅减少了水土和养分的流失,同时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对土壤的改良和营养补充,使土壤养分有所提高,而坡耕地的土壤养分则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退耕还林 造林模式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关于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姚清亮 陆贵巧 +1 位作者 杜剑 谭绪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61,共5页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工程建设效益如何收到社会各界关注。本研究以承德市为例,采用影子工程、商品价格等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等方面效益分别进行量化评估,对工程建设的生态效...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工程建设效益如何收到社会各界关注。本研究以承德市为例,采用影子工程、商品价格等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等方面效益分别进行量化评估,对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承德市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涵养水源价值322,471.66万元、减少土壤侵蚀价值212.71万元,保持土壤肥力价值148 503.69万元,固碳价值55 370.54万元,释氧价值9 465.21万元,净化大气价值46 595.28万元,生态效益价值总计为582 619.09万元,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环林 生态效益 评价
下载PDF
林(竹)+草植被恢复初期地表径流及其养分流失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2 位作者 李伟 宫渊波 张健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27,共3页
试验研究了华西雨屏区不同退耕还林植被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能,通过分析降雨、地表径流、径流养分浓度和径流养分流失量得出:竹+草植被恢复模式在退耕3年后能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侵蚀性降雨量及其降雨场次也明显少于农耕地,退耕地地表... 试验研究了华西雨屏区不同退耕还林植被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能,通过分析降雨、地表径流、径流养分浓度和径流养分流失量得出:竹+草植被恢复模式在退耕3年后能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侵蚀性降雨量及其降雨场次也明显少于农耕地,退耕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量和养分流失浓度也有所降低;幼龄桦木+牛鞭草植被系统功能表现不如竹+牛鞭草模式明显,需进一步加强林木培育管理;低径流量中径流的养分浓度大,应注意土壤系统结构培育和优化,尽量减少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降雨 地表径流 养分 流失特征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退耕区榆树幼林-南瓜间作的农田生态效应 被引量:5
6
作者 杜雄 窦铁岭 +2 位作者 冯丽肖 张维宏 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710-2719,共10页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林地大面积荒芜资源无效流失的问题,通过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达到林地高效利用与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进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榆树幼林与南瓜间作后,瓜...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林地大面积荒芜资源无效流失的问题,通过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达到林地高效利用与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进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榆树幼林与南瓜间作后,瓜蔓覆盖地面,显著提高了南瓜行间和榆树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林-瓜间作地水分的利用效率较单作提高了23.7%~163.3%;间作改变了南瓜行间杂草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一年生杂草成为优势物种,其饲用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较林带间杂草显著提高。间作比单作南瓜增产24.4%,榆树生物量累积提高28.4%,杂草增产144.4%,南瓜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23.2%。林-瓜间作比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132%。监测表明,榆树幼林-南瓜间作地的土壤输沙量与南瓜单作地、退耕榆林地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没有因南瓜地的土壤耕作而提高土壤的风蚀量。【结论】华北农牧交错带退耕区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是区域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的有效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区 退耕区域 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 生态-经济效益
下载PDF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以志丹县和子洲县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孟庆香 武斌 +2 位作者 贺鹏飞 朱槐文 郭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9-163,173,共6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给退耕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陕北地区的志丹县和子洲县进行了退耕前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研究了退耕对粮食产量、农业产值、林业产值,农、林、牧产值及构成比,人均收入...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给退耕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陕北地区的志丹县和子洲县进行了退耕前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研究了退耕对粮食产量、农业产值、林业产值,农、林、牧产值及构成比,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从劳动力转移和农户年度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方面做社会效益对比分析,对两县退耕还林成果的保持与区域发展提出建议,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陕北
下载PDF
退耕还林后期农户复耕意愿选择研究分析——以甘肃省安定区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术华 支玲 张媛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8-481,共4页
退耕还林工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农户,退耕还林后期,退耕农户是否会保持已有的退耕规模,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是否会改变,都将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安定区样本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第一轮... 退耕还林工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农户,退耕还林后期,退耕农户是否会保持已有的退耕规模,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是否会改变,都将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安定区样本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后期的农户复耕意愿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复耕的因素主要以农户家庭收入和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满意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二元LOGISTIC回归 复耕
下载PDF
退耕还林后圪针耳流域的土地承载力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程金花 《农村生态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土地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 ,流域内 1 5°以上坡地应全部退耕还林 ,人均基本口粮田不能低于 0 .0 66hm2 ;退耕还林后流域内极限土地承载力为 2 80 2人 ,大于预测人口数量。退耕还林后宜农地生产能保证粮食安全 ... 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土地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 ,流域内 1 5°以上坡地应全部退耕还林 ,人均基本口粮田不能低于 0 .0 66hm2 ;退耕还林后流域内极限土地承载力为 2 80 2人 ,大于预测人口数量。退耕还林后宜农地生产能保证粮食安全 ,并能使退耕地退得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承载力 作物生产潜力 圪针耳流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梁伟 白翠霞 +2 位作者 孙保平 郝登耀 齐举一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8,共2页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保水、蓄水性能,改善了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何毅峰 谢永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723-7725,7733,共4页
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退耕还林前后吴起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了农、林、牧、渔各产业的特点,同时针对如何优化吴起县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业结构 吴起县
下载PDF
青海湟源县山坡梯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宝山 简成功 +1 位作者 屈海林 张小华 《草原与草坪》 CAS 2008年第4期73-76,共4页
通过对湟源地区阴坡梯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连续9年样区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在梯田栽植的杨树到第9年100%死亡,榆树的成活率只有8%,沙棘的成活率为87.3%,柠条的成活率达100%,但长势不旺。在样区以撂荒自然恢复形成的草本群落生长... 通过对湟源地区阴坡梯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连续9年样区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在梯田栽植的杨树到第9年100%死亡,榆树的成活率只有8%,沙棘的成活率为87.3%,柠条的成活率达100%,但长势不旺。在样区以撂荒自然恢复形成的草本群落生长旺盛,形成了以赖草为优势种,冰草为亚优势种的群落。恢复的第3—4年草本群落干物质产量达550-650g/m^2,到第8—9年达820-880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下载PDF
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新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宽地 裴金萍 +1 位作者 赵彦军 王志刚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7,共3页
为确保宁南山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该区干旱缺水的现实和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提出了“山顶紫花苜蓿盖帽,山台广种杏,地埂刺槐、椿树缠腰,村庄附近隔坡梯田套温室大棚”的生态建设新模... 为确保宁南山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该区干旱缺水的现实和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提出了“山顶紫花苜蓿盖帽,山台广种杏,地埂刺槐、椿树缠腰,村庄附近隔坡梯田套温室大棚”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并介绍了其具体的实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退耕还林 模式 南部山区 宁夏
下载PDF
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国建 张晓萍 +1 位作者 李锐 杨勤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5期418-422,共5页
以航片等资料为基础,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并且首次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弹性系数等指标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评价。... 以航片等资料为基础,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并且首次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弹性系数等指标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评价。揭示了该区各类用地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退耕还林的强度和规模。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退耕还林的关系特点,为区域水土保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区 时空变化 延安 2000-2003年 土地可持续利用 遥感影像解译 数理统计方法 空间分析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 退耕还林工作 土地利用变化 数量变化 空间特征 生态建设 弹性系数 区域差异 科学依据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退耕还林与毁林复耕问题研究——以陕西吴起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薛占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60,共5页
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期限渐满,退耕农民会不会迫于生活压力而毁林复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通过研究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粮食产量的影响,认为退耕还林后,农民经济收入稳中有升,粮食生产得到了提高,农民毁林复耕的可能性... 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期限渐满,退耕农民会不会迫于生活压力而毁林复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通过研究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粮食产量的影响,认为退耕还林后,农民经济收入稳中有升,粮食生产得到了提高,农民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生态建设是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毁林复耕 粮食安全
下载PDF
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丁文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252-257,共6页
[目的]揭示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资料集、标准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素材,采用叠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相关... [目的]揭示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资料集、标准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素材,采用叠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为主要方法。[结果](1)滇中地区植被5月上旬进入生长季而10月下旬结束,2001—2010年植被NDVI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速率为0.03/10a,植被盖度整体朝增加的方向发展。(2)2001—2010年滇中地区植被覆盖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0.24%和29.76%,减少最为突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的城镇周围,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地区。(3)气候影响因素中的水分类因素即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和降水是滇中地区植被NDVI年内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4)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滇中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而城镇化过程则使得滇中地区城镇周边的极低、低植被覆盖度区面积增加。[结论]滇中地区年内植被NDVI变化由气候因子所控制,而长期变化则受人类活动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退耕还林 滇中地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研究——以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国建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4-279,共6页
文章在分析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影响系数等指标研究退耕还林草对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示范区已退耕坡耕地36.07%,平均每年退耕12.02%,... 文章在分析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影响系数等指标研究退耕还林草对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示范区已退耕坡耕地36.07%,平均每年退耕12.02%,全区的退耕影响系数高达4.76,该结果表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很大,它推动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分乡镇的研究显示,退耕对示范区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除2个乡镇的退耕影响系数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外,其他7个乡镇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示范区 土地利用 退耕还林草 时空变化 退耕指数
下载PDF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陶接来 田育新 +4 位作者 李锡泉 李书明 张运明 周小玲 董春英 《湖南林业科技》 2006年第2期12-16,共5页
调查结果显示:①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净收入退耕后2004年,分别增长41.54%6、2.95%,且退耕后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②农户家庭生活和文化消费总支出退耕后2004年增长率分别为37.28%5、1.17%,且退耕后农户家庭的生活和文化消... 调查结果显示:①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净收入退耕后2004年,分别增长41.54%6、2.95%,且退耕后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②农户家庭生活和文化消费总支出退耕后2004年增长率分别为37.28%5、1.17%,且退耕后农户家庭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支出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③恩格尔系数退耕后2004年下降了3.56%,说明退耕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④农户家庭就医率和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了退耕后2004年的84.5%、97.8%;⑤生态环境建设在我省干部和农户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说明生态环境建设在我省干部和群众中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湖南省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云南山地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志辉 徐旌 +1 位作者 张佩芳 康晓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年第6期20-25,共6页
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开始试点实施,2002年正式全面启动。针对云南山地面积比重大的特点,对退耕还林影响进行初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使土地利用趋于合理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仍存在后续产业不继,管护工作薄弱等问... 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开始试点实施,2002年正式全面启动。针对云南山地面积比重大的特点,对退耕还林影响进行初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使土地利用趋于合理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仍存在后续产业不继,管护工作薄弱等问题。为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提出提高耕地质量、优化林草结构、实施生态移民等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山地 生态环境 农民
下载PDF
秦皇岛北部山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5
20
作者 孔繁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52-54,共3页
秦皇岛北部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 ,且滑坡、泥石流较多 ,多发生在洪水期 ,主要分布在阳坡 ,其形成原因有地形、岩性、气候和人为因素等 ;为保持水土应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抢救性保护 ,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关键词 秦皇岛 水土流失 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 特点 成因 防治 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