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Global Value of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Liu Yued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6期372-386,共15页
关键词 情感 道德 哲学 理性 价值 孟子 文化意义 理想模型
下载PDF
Empiricism, Moral Philosophy, and Ethical Behavior
2
作者 Peter Bowde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4期282-290,共9页
关键词 道德行为 哲学家 经验主义 批判性思维 职业道德 哲学思想 毕业生
下载PDF
Kant and Confucius:Moral Ethics Behind Western and Eastern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
作者 Ksenia Radchenkov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10期436-448,共13页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R)as a discipline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 crisis that may be viewed as a protest against the Euro-centric theories in humanities and the Western view on global politics,some of the most v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R)as a discipline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 crisis that may be viewed as a protest against the Euro-centric theories in humanities and the Western view on global politics,some of the most vocal opponents coming from Asia,with China at its core.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principles that depict moral ethics serving as a base for political idealism in the West and the East with Kant’s views as a foundation for Western idealism and Confucius’s ethical theory as a ground for an ideal society from the Asian perspective.The comparison is conducted along the following axes:the notions of autonomy,will,and freedom,initially developed to depict an ideal world order in the Kantian view.As a result of this comparison,the common featur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ethics,namely the strive for human dignity,becomes apparent.In conclusion,the paper suggest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concentrate on common features in the two philosophies instead of juxtaposing their apparent differences,which politically reflect the opposi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Stress on human dignity shall become a unifying factor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st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philosophy moral eth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antian ethics Confucian eth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下载PDF
吴俊升与中国近代德育学的早期形塑
4
作者 戚万学 刘新龙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4,共11页
中国近代德育学的发展在“旧学新知”和“西学东渐”的双重驱动下,从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转变。作为近代德育学术史上的“预流”人物,吴俊升是较早追求中国德育学学科化、学术化、本土化之典型代表。其《教育哲学大纲》《德育原理》... 中国近代德育学的发展在“旧学新知”和“西学东渐”的双重驱动下,从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转变。作为近代德育学术史上的“预流”人物,吴俊升是较早追求中国德育学学科化、学术化、本土化之典型代表。其《教育哲学大纲》《德育原理》等教育哲学和德育学著作,权威性解读了杜威道德哲学思想,洞见式剖析了当时中国德育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了德育基本理论。吴俊升对探赜近代中国德育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称得上近代德育学科独立形态的探索者、德育学术研究的引领者、德育话语系统的改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俊升 德育学 近代教育 道德哲学
下载PDF
重访章学诚及其弟子史致光
5
作者 张峰 孙泽涵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3-58,108,共7页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以管窥在章氏学问不为时人理解的时代,章学诚通过与史致光的交流互动,传递自己的学术主张,诸如他史学研究的进展、学术创见的提出、对学术风气的评骘、与乾嘉诸老的学术交锋等,形成了乾嘉历史考证学之外的一股学术潜流。虽然史致光在章学诚的学林网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因学优则仕,未能继承发扬章氏的学问,以至百年之后鲜为人知;而章学诚的学术识见作为暗流,在后世则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史致光 义理探讨 学术交往 教育理念
下载PDF
《催化反应工程》课程思政元素解析及教学探索
6
作者 赵鹬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237-238,共2页
《催化反应工程》是化工类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涉及催化反应网络、催化剂失活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理论较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形势下,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 《催化反应工程》是化工类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涉及催化反应网络、催化剂失活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理论较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形势下,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实现同步育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思想认识及做人做事方面的教育、增强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及政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科技哲学思想的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并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上的提升,实现育人育才双重目的。本文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为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提供一定的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催化反应工程 德育建设 政治大局观 科技哲学
下载PDF
中职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7
作者 张利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5期157-159,共3页
该研究针对目前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德技并修”引入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构建及学生培养中,系统阐述如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技术教育中,并通过实际应用揭示“德技并修”下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培养有社会... 该研究针对目前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德技并修”引入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构建及学生培养中,系统阐述如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技术教育中,并通过实际应用揭示“德技并修”下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技术能力的职业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技并修教育 教育理念 单片机技能与实训课程 道德教育
下载PDF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8
作者 向维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78,共32页
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为此,沙夫茨伯里借助神圣秩序观念,为自由而有德性的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随后,沙夫茨伯里提出了一种以自然情感为第一性的人性观,进而经验性地澄清了人性中自然而固有的那种“非自爱的社会性”,为社会本身的自足性提供了有力辩护。最后,经由共同感和道德感官的社会心理机制,一种道德秩序的可能性便在普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得到了说明。在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之外,沙夫茨伯里明确主张,一个充分自由、宽和的公共领域,对于良好的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是极为必要的。沙夫茨伯里的道德哲学为后来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整个英美社会理论确立了一种以“社会”逻辑来安顿个体、构造秩序的理论基调,其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多方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夫茨伯里 道德哲学 道德秩序 人性论 自然情感 社会性
下载PDF
“修辞立诚”与“迁善改过”——王阳明易学视域中的道德工夫论
9
作者 钟纯 Zhang Ling(译) Hou Jian(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90-99,190-202,共23页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践工夫。在阳明“诚”的哲学视域中,“修辞立诚”之“立诚”在不同的语境、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如它既可以作为心性之本,又可以作为为学之基,更可以作为本体之境。而在道德教化视野中,阳明通过对“一念改过,即得本心”,“勇于改过,而促为善”,“实心改过,去己之疵”等层面的析证,将“迁善改过”纳入了道德实践修养的工夫进路。这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反映了阳明心学与其易学存在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修辞立诚 迁善改过 道德工夫论
下载PDF
Food Choices, Morality, and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10
作者 Christos A.Tsekos Tonia Vassilakou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2年第3期147-152,共6页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analyze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the issue of human nutrition.Three axes which relate our human diet and food to the moral philosophy,namely the killing of living organisms,overpopulation,an...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analyze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the issue of human nutrition.Three axes which relate our human diet and food to the moral philosophy,namely the killing of living organisms,overpopulation,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roducts respectively,will be analyzed.Finally,we will refer to the philosophy of Deep Ecology and the possible answers it gives to the moral dilemmas we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nutrition moral philosophy FOOD environmental ethics
下载PDF
A Multi-level Model of Moral Thinking Based on Neuroscience and Moral Psychology
11
作者 Changwoo Jeong Hye Min Han 《Psychology Research》 2011年第5期328-339,共12页
关键词 思想道德 神经科学 心理学 基础 模型 多层次 神经生物学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ontradictory Freedoms? Kant on Moral Agency and Political Rights
12
作者 Aaron James Wendland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8期538-546,共9页
关键词 道德价值 权利 康德 自由 选择权 政治 形而上学 基础
下载PDF
论生命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典兵 周雨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7-84,共8页
作为高级的生命存在,人既蕴含着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对立统一,又充满着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伦理纠缠和冲突,生命的快乐、自由与健康成长因之倍加需要道德教育的守护、培育和激扬。新时代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既体现了对传统道德教育弊... 作为高级的生命存在,人既蕴含着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对立统一,又充满着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伦理纠缠和冲突,生命的快乐、自由与健康成长因之倍加需要道德教育的守护、培育和激扬。新时代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既体现了对传统道德教育弊端的批判性反思与超越,也体现了对个体品德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观照与遵循,以及对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借鉴。生命道德教育充分彰显了对学生生命及其发展的尊重和热爱,重视人性化道德教育方法的价值及其运用,着力追求道德与学生生命的融洽和谐。生命道德教育从理论形态走向鲜活实践必须遵从的基本路向:聚焦和正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培植学生积极自觉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道德情感体验,引领学生创造并体验幸福美好生活;科学设计生命性和生态性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理解和体悟生命价值意义;加强道德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道德教育评价的优化与完善;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生命互促中实现教师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生命哲学 生命教育 生命道德教育
下载PDF
实践哲学中的自然、习惯与理性——亚里士多德论品德培养机制
14
作者 李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8,204,共11页
关于如何培养品德或美德的问题,在古希腊文献中有丰富多样的讨论,最终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全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品德培养机制,存在机械论与发展论两种解释模式的争论。一个更完整的发展论的解释,可以揭示这一伦理学理... 关于如何培养品德或美德的问题,在古希腊文献中有丰富多样的讨论,最终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全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品德培养机制,存在机械论与发展论两种解释模式的争论。一个更完整的发展论的解释,可以揭示这一伦理学理论背后的潜能—运动—成全框架的形而上学基础,分析其中自然作为潜能、习惯使之成型和理性使得完善的发生机制;并将重点放在自然之潜能、自然与习惯的生长和协调、习惯与理性的生长和协调这三个阶段。通过对实践哲学中这三个因素的分析,也将清楚地展现关乎伦理的自然美德、习惯美德与完善美德的培养阶段。这样一种道德教育理念,与中国儒家《三字经》中强调性、习、教的教育观也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品德培养 自然 习惯 理性
下载PDF
中西哲学互镜下的人性论探赜
15
作者 徐瑾 朱颖 《决策与信息》 2023年第10期15-21,共7页
相对于中国哲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笼统界定,西方哲学首先对人的灵魂进行理性、欲望、情感的划分,然后对善恶进行辨析。中国哲学敏锐地觉察到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如西方哲学那样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予以厘清。道德与理性成为中... 相对于中国哲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笼统界定,西方哲学首先对人的灵魂进行理性、欲望、情感的划分,然后对善恶进行辨析。中国哲学敏锐地觉察到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如西方哲学那样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予以厘清。道德与理性成为中西人性论的根本区别。就人性本身而言,人的本质是理性,而道德是理性的彰显,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对中西人性论的比较有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西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道德 理性 中西哲学比较
下载PDF
明代心学教育家陈白沙的师道观及学派传承论析
16
作者 黄明喜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作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端者,陈白沙扬弃程朱理学思想,在“道在我心”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独树一帜的师道观,奠定了白沙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且对明代教育由理学形态向心学形态转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陈白沙在身份认同上,... 作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端者,陈白沙扬弃程朱理学思想,在“道在我心”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独树一帜的师道观,奠定了白沙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且对明代教育由理学形态向心学形态转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陈白沙在身份认同上,主张儒家师道的首要前提是“因时而立教,即物以显义”,秉持设学立师以教天下的理念,彰显士不居官终爱教的精神;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在教学方式上,循沿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主张随问即答,尽心循循善诱,力求因材施教。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守中有变的师道观,陈白沙培养出以湛若水为衣钵传人的一大批杰出弟子,并衍生出蔚为大观的甘泉学派,从而深刻影响了中晚明时期心学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教育 白沙学派 师道观 学派传承
下载PDF
性恶论与政治秩序——对荀子人性论的分析与重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怀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也正是荀子承认的人普遍具有的道德辨知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性中可视作善端而存在。被荀子视为性恶的欲望,主要指过度和不加节制的欲望,而非一般的生欲。那么,荀子为什么还要极力主张一种性恶论呢?这与他对一般政治秩序的捍卫紧密相关。这种对“明分使群”的捍卫正是荀子对传统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贡献。但在特殊政治秩序方面,它和西方近代以来对人性估计不高的政治理论的主要趋势还是迥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善恶 政治秩序 荀子 性恶论 道德辨知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艳 栾云镪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2-57,共6页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思政课育人效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思政课建设,多次就办好高校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文...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思政课育人效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思政课建设,多次就办好高校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文章基于大思政课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逻辑关联与现实瓶颈,从育人观念、育人机制、育人资源、育人能力、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探索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样式,以期提高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
下载PDF
实践人·生活世界·超越性德育:鲁洁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依林 胡金木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基于人是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提出人之自我构建的本质观;秉持超越性教育哲学,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超越性的人,促进个体意义建构与引领美好生活构建;反对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观点,对当代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活德育 超越性哲学 以人为本 鲁洁教育思想
下载PDF
“物”与“名”的世界——名家的道德与政治思考
20
作者 王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3-69,共7页
先秦名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学界几乎只关注了他们的逻辑学思想,这是一种巨大的缺失。当我们以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多维度的哲学视野来重新思考先秦名家后,可以发现他们一方面以... 先秦名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学界几乎只关注了他们的逻辑学思想,这是一种巨大的缺失。当我们以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多维度的哲学视野来重新思考先秦名家后,可以发现他们一方面以“物”的观念将天地与万物统一化为一个“物”的世界,而天、鬼神等因素不再考虑;另一方面以“名”的观念来对应“物”,从而以“正名”的方法来处理诸种现实问题。在前者的影响下,公孙龙子和惠施共享了“兼爱”“泛爱”的价值观念;而因为后者的原因,他们对现实问题采取了审核名实、注重变法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家 道德哲学 政治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