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细胞癌远处转移相关DNA拷贝数变异的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闻炳基 朱忠政 +9 位作者 贺松琴 胡柳燕 王爱忠 董辉 Hongmei Jiang 潘慰 艾婷婷 何佳佳 丛文铭 Lifang Hou 《肝脏》 2012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与肝细胞癌(HCC)远处转移相关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alteration,CNA)分子标志。方法采用高分辨率Agilent 244K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方法检测63例HCC样本基因组DNA的CNA特征。以Log-rank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 目的探讨与肝细胞癌(HCC)远处转移相关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alteration,CNA)分子标志。方法采用高分辨率Agilent 244K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方法检测63例HCC样本基因组DNA的CNA特征。以Log-rank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各DNA片段CNA与HCC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染色体片段12p12.2-13.31丢失是HCC患者远处转移的显著危险因素(P<0.01,Log-rank检验)。与非丢失者相比,12p12.2-13.31丢失HCC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22.98(95%CI=4.29~123.22,P<0.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12p12.2-13.31丢失是HCC远处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HR=7.94,95%CI=1.14~55.61,P<0.05)。结论染色体片段12p12.2-13.31丢失增加HCC远处转移风险,可作为预测HCC远处转移的一个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远处转移 拷贝数变异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下载PDF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共有拷贝数变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慧 何丹 +1 位作者 杨学习 李粉霞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2期82-8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基因组中共有的拷贝数变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乳腺癌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使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样本基因组DNA的拷贝数变异。将得到的拷贝数变异在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和孟德尔...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基因组中共有的拷贝数变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乳腺癌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使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样本基因组DNA的拷贝数变异。将得到的拷贝数变异在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和孟德尔遗传数据库进行变异分析,寻找样本共有的拷贝数变异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的关系。结果发现1q21、8p11、8p12、8q11、14q32、14q32.33(其中包含2个片段),20q13和22q11共9个共有拷贝数变异,其中4个拷贝数变异通过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证实为正常多态性拷贝数变异。有5个拷贝数变异在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中不存在相似片段并且在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有致病基因,包括4个扩增片段和1个缺失片段。结论1q21.1q42.2、8q21.12q23.3和20q13.2q13.31 3个片段的扩增及8p12p11.23的缺失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联系,但8q11.22q11.23的扩增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尚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拷贝数变异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下载PDF
乳腺不同级别导管癌和不典型增生病变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化及其意义初探
3
作者 牛昀 高玉霞 +4 位作者 王晓维 王淑玲 吕淑华 韦丽 蒋伶活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805-1809,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不同级别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和不典型增生病变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变化,探索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解释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高低级别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45例,以... 目的:研究乳腺不同级别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和不典型增生病变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变化,探索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解释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高低级别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45例,以分析其遗传物质的增益和缺失情况,并分析比较共同的染色体异常区段。结果:低级别癌的染色体平均增益数、缺失数及总的变化数均明显低于高级别癌,但是与浸润性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典型增生样本中染色体异常水平明显高于癌组织样本,与低级别癌样本有共同的变化位点。高级别原位癌和浸润性癌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及其位点的遗传学异常,有多个共同的缺失位点。结论:不典型增生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先于形态学上的改变,可能与低级别癌发生存在密切的遗传学联系;同级别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学变化和演变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低级别癌乳腺高级别癌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 比较基因组杂交DNA拷贝数异常
下载PDF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自然流产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楚艳 吴东 +6 位作者 侯巧芳 霍晓东 高越 王涛 王红丹 杨艳丽 廖世秀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92-596,共5页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为自然流产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自然流产患者382例,收集流产绒毛或胎儿组织,采...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为自然流产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自然流产患者382例,收集流产绒毛或胎儿组织,采用array.CGH技术对流产绒毛或胎儿组织的全基因组拷贝数进行检测,并同时行细胞培养和传统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rray—CGH的结果。结果array—CGH技术成功获得结果382例,检测成功率为100.0%(382/38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6.6%(178/382);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成功获得结果281例,检测成功率为73.6%(281/38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0.2%(113/281);array.CGH均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array—CGH检测出的178例染色体异常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63例(91.6%,163/178);染色体结构异常15例(8.4%,15/178),其中10例同时出现了染色体微重复和微缺失的流产胚胎中有4例被证实父母一方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的113例染色体异常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08例(95.6%,108/113),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4.4%,5/113)。两种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有3例,其中2例为三倍体、1例为性染色体低比例嵌合,array—CGH均漏检为正常。结论array.CGH技术用于自然流产胚胎组织的染色体分析成功率高,对标本的取材要求远低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且分辨率高、准确快速,可以作为流产组织遗传学诊断的一线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 自然 微阵列分析 核型分析 比较基因组杂交
原文传递
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和微阵列-比较基因杂交芯片技术诊断父源性Wolf-Hirschhorn综合征一家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春江 黄志云 +3 位作者 吴维青 赵芹 蒋海艳 谢建生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0-464,共5页
目的对怀疑为Wolf-Hirschhorn综合征患儿的1个家系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对该家系6人全部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染色体核型,先证者及其父亲、哥哥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检测进一步确定核型,先证者同... 目的对怀疑为Wolf-Hirschhorn综合征患儿的1个家系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对该家系6人全部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染色体核型,先证者及其父亲、哥哥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检测进一步确定核型,先证者同时进行微阵列一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获得其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精确定位。结果先证者具有特殊面容、生长落后、肌张力低下等Wolf-Hirschhorn综合征的表型特点,外周血染色体核型46,XY,der(4)t(4;8)(p16.2;p23.1)pat,MLPA结果为4pter缺失8pter重复,array-CGH结果显示在4p16.3-p16.2区域缺失了3.781Mb,在8p23.3-p23.1区域重复了6.760Mb;先证者哥哥有智力低下、骨骼异常,外周血染色体核型46,XY,der(8)t(4;8)(p16.2;p23.1)pat,MLPA结果为4pter重复8pter缺失;家系中其他成员表型正常,先证者父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46,XY,t(4;8)(p16.2;p23.1)pat,MLPA结果未见异常;先证者爷爷外周血染色体核型46,XY,t(4;8)(p16.2;p23.1);家系中母亲和奶奶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结论先证者为Wolf-Hirschhorn综合征,同时存在8号染色体短臂的部分三体征,先证者哥哥为4号染色体短臂的部分三体征和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单体征,两者的染色体异常均来源于平衡易位t(4;8)携带者父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f-Hirschhorn综合征 核型分析 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 染色体缺失 表型
原文传递
5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致多发畸形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薛慧琴 孙夏瑜 +3 位作者 卢洪涌 周岩 郭跃贞 朱镭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明确1例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及来源,分析其染色体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该例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然后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rray ... 目的明确1例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及来源,分析其染色体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该例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然后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rray CGH)技术对该例常规核型分析的结果进行精确定位。结果该患儿常规核型分析为46,XY。arrayCGH结果为del(5)(p15.2p15.33)区段存在14.21Mb缺失;dup(5)(q35.3)区段存在3.67Mb重复。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同时伴有小头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及脚趾畸形等。患儿父母亲染色体核型正常。结论5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导致患儿出现多发畸形;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arrayCGH在染色体异常分析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低下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 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
原文传递
未见原核晚期卵裂胚胎染色体的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守信 刘晓妍 +2 位作者 孙成铭 刘杰 郝翠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中未见原核(PN)晚期卵裂胚胎单个卵裂球染色体分子核型。方法取IVF-ET治疗中4枚未见PN晚期卵裂胚胎进行体外培养,在受精第3天行胚胎活检,对单个卵裂球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CGH... 目的观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中未见原核(PN)晚期卵裂胚胎单个卵裂球染色体分子核型。方法取IVF-ET治疗中4枚未见PN晚期卵裂胚胎进行体外培养,在受精第3天行胚胎活检,对单个卵裂球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CGH)染色体分析。结果 4枚未见PN受精卵染色体均发生非整倍体变异。其中1枚胚胎性染色体为X染色体单体,3枚胚胎性染色体为XY正常二倍体。但4枚胚胎均存在常染色体变异。结论未见PN晚期卵裂胚胎染色体microarray CGH分析结果表明,其单个卵裂球全基因组呈非整倍性变异,未见PN晚期卵裂胚胎存在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变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无原核 卵裂球
原文传递
Molecular and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Fetus with Mosaic Ring Chromosome 13: A Very Rare Case 被引量:3
8
作者 Xin-Rong Zhao Xu Han +1 位作者 Yan-Lin Wang Wen-Jing 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4期3007-3008,共2页
The major mechanism for ring chromosome formation is thought to result from breakage and reunion at the breakpoints on the long and short arms of a chromosome.This fusion event can produce terminal arm inversions,dele... The major mechanism for ring chromosome formation is thought to result from breakage and reunion at the breakpoints on the long and short arms of a chromosome.This fusion event can produce terminal arm inversions,deletions,and duplica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resulting phenotype.[1] Ring chromosome 13 is relatively uncommon,with an estimated incidence of 1/58,000 live bir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MOSAICISM
原文传递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在胎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林 王晓斌 +6 位作者 蔡娜 何斌 吴秋华 李伟 张利平 马晓萍 强荣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探讨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49例宫内发育异常胎儿的引产物基因组DNA进行aCGH分析。结果发现其中14例(28.6%)存在染色体...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探讨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49例宫内发育异常胎儿的引产物基因组DNA进行aCGH分析。结果发现其中14例(28.6%)存在染色体异常,包括8例染色体数目异常,6例染色体微小畸变(4例有明确致病性,2例临床意义不明)。结论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应用aCGH技术可以明确一定比例胎儿发育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异常 拷贝数变异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原文传递
一例2p13.3-p12微缺失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10
作者 吴东 侯巧芳 +7 位作者 王红丹 李涛 王鑫 康冰 张朝阳 杨艳丽 刘红丽 廖世秀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711-714,共4页
目的为1例具有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儿生育史的孕妇提供产前诊断。方法采用常规G显带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分析。结果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均未见异常。... 目的为1例具有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儿生育史的孕妇提供产前诊断。方法采用常规G显带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分析。结果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均未见异常。aCGH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染色体2p13.3-p12区存在5.09Mb的杂合缺失,其父母未检测到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结论胎儿2p13.3-p12区的微缺失为新发突变,该区域中的SPR与DCTN1为剂量敏感基因,其缺失可能具有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p13.3-p12微缺失 产前诊断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SPR基因 DCTNI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