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4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ing ethical concerns in the age of precise gene therapy:Outlook on inherited arrhythmias
1
作者 Federico Carbone Fabrizio Montecucco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This editorial,comments on the article by Spartalis et al published in the recent issue of the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We here provide an outlook on potential ethical concerns related to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 This editorial,comments on the article by Spartalis et al published in the recent issue of the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We here provide an outlook on potential ethical concerns related to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gene therapy in the field of inherited arrhythmias.As monogenic diseases with no or few therapeutic options available through standard care,inherited arrhythmias are ideal candidates to gene therapy in their treatment.Patients with inherited arrhythmias typically have a poor quality of life,especially young people engaged in agonistic sports.While genome editing for treatment of inherited arrhythmias still has theoretical application,advances in CRISPR/Cas9 technology now allows the generation of knock-in animal models of the disease.However,clinical translation is somehow expected soon and this make consistent discussing about ethical concerns related to gene editing in inherited arrhythmias.Genomic off-target activity is a known technical issue,but its relationship with ethnical and individual genetical diversity raises concerns about an equitable accessibility.Meanwhile,the costeffectiveness may further limit an equal distribution of gene therapies.The economic burden of gene therapies on healthcare systems is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pressing concern.A growing body of studies are reporting uncertainty in payback periods with intuitive short-term effects for insurance-based healthcare systems,but potential concerns for universal healthcare systems in the long term as well.Altogether,those aspects strongly indicate a need of regulatory entities to manage those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ICS Inherited arrhythmias CRISPR/Cas9 Gene therapy Equitable accessibility
下载PDF
Cell and gene therapy for arrhythmias: Repair of cardiac conduction damage 被引量:3
2
作者 Yong-Fu Xia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47-158,共12页
Action potentials generated in the sinoatrial node (SAN) dominate the rhythm and rate of a healthy human heart. Subsequently, these action potentials propagate to the whole heart via its conduction system. Abnormali... Action potentials generated in the sinoatrial node (SAN) dominate the rhythm and rate of a healthy human heart. Subsequently, these action potentials propagate to the whole heart via its conduction system. Abnormalities of impulse generation and/or propagation in a heart can cause arrhythmias. For example, SAN dysfunction or conduction block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can lead to serious bradycardia which is currently treated with an implanted electronic pacemaker. On the other hand, conduction damage may cause reentrant tachyarrhythmias which are primarily treated pharmacologically or by medical device-based therapies, including defibrillation and tissue ablation. However, drug therapies sometimes may not be effective or are associated with serious side effects. Device-based therapies for cardiac arrhythmias, even with well developed technology, still face inadequacies, limitations, hardware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challenges. Therefore, scientists are actively seeking other alternatives for antiarrhythmic therapy. In particular, cells and genes used for repairing cardiac conduction damage/defec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various studie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Despi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excitation and conduction systems of the heart, cell and gene-based strategies provide novel alternatives for treatment or cure of cardiac arrhythmia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some highlights of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therapy gene therapy conduction repair arrhythmia
下载PDF
Effect of reperfusion strategy on QT disper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mpact on in-hospital arrhythmia
3
作者 Mohamed Aboel-Kassem F Abdelmegid Mohamed M Bakr +2 位作者 Hamdy Shams-Eddin Amr A Youssef Ahmed Abdel-Galeel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3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BACKGROUND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increase QT dispersion(QTD)and 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and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 BACKGROUND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increase QT dispersion(QTD)and 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and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reperfusion strategy[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or fibrinolytic therapy]on QTD and QTcD in STEMI patients and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hosen strategy on the occurrence of in-hospital arrhythmia.METHODS This prospective,observational,multicenter study included 240 patients admitted with STEMI who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PPCI(group I)or fibrinolytic therapy(group II).QTD and QTcD were measured on admission and 24 hr after reperfusion,and patients were observed to detect in-hospital arrhythmia.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QTD and QTcD from admission to 24 hr in both group I and group II patients.QTD and QTcD were found to be shorter in group I patients at 24 hr than those in group II(53±19 msec vs 60±18 msec,P=0.005 and 60±21 msec vs 69+22 msec,P=0.003,respectively).The occurrence of in-hospital arrhythmia was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in group II than in group I(25 patients,20.8%vs 8 patients,6.7%,P=0.001).Furthermore,QTD and QTcD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in-hospital arrhythmia than those without(P=0.001 and P=0.02,respectively).CONCLUSION In STEMI patients,PPCI and fibrinolytic therapy effectively reduced QTD and QTcD,with a higher observed reduction using PPCI.PPCI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in-hospital arrhythmia than fibrinolytic therapy.In addition,QTD and QTcD were shorter in patients not experiencing in-hospital arrhythmia than those with arrhyth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hythmia QT dispersi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PERFUSION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ibrinolytic therapy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室电风暴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周磊 徐承义 +2 位作者 韩宏伟 鄢华 苏晞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7期627-631,共5页
心室电风暴是临床急危重症,多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急性期,常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现回顾近年的临床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室电风暴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电风暴 急性心肌梗死 药物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进展
5
作者 王一斐 李庆 +2 位作者 罗江滢 赵宇彤 张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6,共6页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因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影响心肌离子通道或心肌结构进而影响心肌电生理特征的一类疾病,是导致心律失常乃至心源性猝死的一类重要原因。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通过抗心律失常类药物、除颤器植入及手术等改善症状及降低...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因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影响心肌离子通道或心肌结构进而影响心肌电生理特征的一类疾病,是导致心律失常乃至心源性猝死的一类重要原因。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通过抗心律失常类药物、除颤器植入及手术等改善症状及降低猝死风险,但均无法阻止疾病进展,且患者需要长期承受疾病相关症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潜在猝死风险威胁。基因治疗则可通过编辑突变基因等多种方式达到稳定、长期的治疗效果,但多数治疗手段仍停留于实验室探索阶段。本文将对目前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心律失常 基因治疗 长QT综合征 肥厚型心肌病 碱基编辑器
下载PDF
颜乾麟从心肝论治心血管疾病经验
6
作者 王子杨 孙永宁 +1 位作者 颜琼枝 胡晓贞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33-35,59,共4页
介绍颜乾麟教授从心肝论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经验。认为心肝二脏生理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心肝功能失调相关,故治疗上强调心肝同治,以调肝为主,并提出舒畅气机、升降气机、降气平逆和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并附验... 介绍颜乾麟教授从心肝论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经验。认为心肝二脏生理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心肝功能失调相关,故治疗上强调心肝同治,以调肝为主,并提出舒畅气机、升降气机、降气平逆和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并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 气血学说 名医经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炙甘草汤治疗蒽环类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
7
作者 邢晶晶 李鸿真 +1 位作者 庄欣 杨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2期87-90,共4页
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s,ANT)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是肿瘤患者因使用ANT进行抗肿瘤治疗而产生的剂量性心脏毒性引起的不良反应,但目前对于使用ANT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暂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故成为如今肿瘤心脏学科领域关注的重点... 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s,ANT)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是肿瘤患者因使用ANT进行抗肿瘤治疗而产生的剂量性心脏毒性引起的不良反应,但目前对于使用ANT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暂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故成为如今肿瘤心脏学科领域关注的重点。传统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目前,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方法,对于减轻ANT所导致的心脏毒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干预ANT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此病根据临床症状归为中医学“心悸”范畴,运用经典名方炙甘草汤治疗,可减少或缓解肿瘤患者使用ANT化疗后出现的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室性心律失常 蒽环类药物 炙甘草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美托洛尔联合射频消融对儿童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雨 陈金花 谭晓敏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究美托洛尔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AIC患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射频消融治疗)和观察组(美托洛尔联合射频消融),各47例,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 目的探究美托洛尔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AIC患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射频消融治疗)和观察组(美托洛尔联合射频消融),各47例,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值分别为2.60 mm和1.70 mm,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分别为(113.61±20.13)次·min-1和(101.22±18.72)次·min-1、(151.75±27.63)次·min-1和(135.22±25.24)次·min-1,脑钠肽(BNP)升高率和肌钙蛋白Ⅰ(cTnI)升高率分别为44.68%和12.76%、23.40%和10.6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分别为(5.16±0.96)ng·mL^(-1)和(3.10±1.01)ng·mL^(-1)、(11.63±3.96)mm·h-1和(6.12±2.25)mm·h-1,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VFS)值分别为(55.89±5.82)%和(64.33±6.11)%、29.42%和32.63%,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5%)和对照组(6.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年,观察组有效率(78.71%和91.84%)高于对照组(57.44%和74.46%),再入院率(4.25%和6.38%)低于对照组(23.40%和3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儿童AIV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射频消融治疗 美托洛尔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夏成文 苏士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6期173-176,共4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呈高发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往往并发各种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应用常规的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易使患者病情反复,疗效难以控制;如使用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呈高发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往往并发各种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应用常规的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易使患者病情反复,疗效难以控制;如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危及患者生命。随着医学的发展与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独特体系,且内容繁复,包括成方、成药、针灸、穴贴等多种疗法。文章对近年来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经验加以综述,期望能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心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下载PDF
宁心汤治疗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133-136,共4页
目的 研究自拟宁心汤联合西药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对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到吉林工商学院校医院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 目的 研究自拟宁心汤联合西药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对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到吉林工商学院校医院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宁心汤。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和心电图、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对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1个疗程之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6.7%(23/30)。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3.3%(25/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20/30)(P<0.05);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早搏总有效率为76.7%(23/30),高于对照组的53.3%(16/3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40.0%(12/30)(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出现的情绪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善太息等肝郁气滞的症状积分方面,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离子指标和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自拟宁心汤联合西药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肝郁气滞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宁心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复方延胡索汤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晔 施巍 王道才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259-264,共6页
目的:观察复方延胡索汤剂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 目的:观察复方延胡索汤剂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延胡索汤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心电图检查以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有效率为75.47%,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CK-MB、NT-proBNP、cTnⅠ、QT、Tp-Te、Tp-Te/QT、TNF-α、IL-6及hs-CRP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O高于本组治疗前,ET-1、vWF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延胡索汤剂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减轻患者心肌缺血程度,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复方延胡索汤剂 盐酸胺碘酮片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用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田静 刘乐佳 杜凌艳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8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用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即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接受治疗的20例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TCD组,用TCD周... 目的:观察用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即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接受治疗的20例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TCD组,用TCD周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将2013年至2015年期间在该医院接受治疗的23例该病患者作为TD组,用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即TD方案)对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骨痛缓解的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个周期后,与TD组患者相比,TCD组患者骨痛的完全缓解率较高,其骨痛缓解的平均时间较短,P<0.05。TCD组患者病情的缓解率明显高于TD组患者,P<0.05。在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死亡,也未出现IV级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用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减轻其骨痛的程度,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高瘤负荷 tcd周疗方案 TD方案
下载PDF
TCD在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袁丰莲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TCD在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把1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7例),治疗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的同时开始低强度TCD监测并且持续2h,对照组单用rt-PA,接受安慰剂检测。2组治疗... 目的:探讨TCD在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把1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7例),治疗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的同时开始低强度TCD监测并且持续2h,对照组单用rt-PA,接受安慰剂检测。2组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及出血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能促进溶栓,而持续性TCD检测,它能增加rt-PA诱导动脉再通而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 大脑中动脉 血栓 栓塞溶解疗法
下载PDF
头穴与项穴丛刺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TCD即时效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妮 宗蕾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丛刺 眩晕 脑供血不足性 经颅多普勒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TCD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疗效的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芳 张定强 涂小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03年第3期269-270,共2页
目的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疗效作出客观、科学、量化的评估。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 ,对照组28例 ,治疗组每天针刺1次 ,10天为一疗程 ,共1~3个疗程 ;对照组在未经治疗一个月后 ,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MV(平均血流速度 )的... 目的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疗效作出客观、科学、量化的评估。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 ,对照组28例 ,治疗组每天针刺1次 ,10天为一疗程 ,共1~3个疗程 ;对照组在未经治疗一个月后 ,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MV(平均血流速度 )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MV明显改善 ,P<0 01 ;对照组MV无改善 ,P>0 05。结论 :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 ,TCD是一种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 椎动脉型颈椎病 疗效 评估 针刺治疗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明丽 杨寿娟 +2 位作者 徐会圃 刘振 张贝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旁分泌系统,参与如高血压、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大量数据表明,RAAS也参与心律失常的疾病过程,可引...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旁分泌系统,参与如高血压、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大量数据表明,RAAS也参与心律失常的疾病过程,可引起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已知,RAAS主要通过增加心肌肥厚、纤维化和心肌组织的异质性导致上述心律失常的发生。最新研究发现,RAAS还通过多种电生理效应参与心律失常的发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s)、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s)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s,MRBs)可减少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重点探讨RAAS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预防以及治疗以上心律失常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心律失常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志杰 陶然 杨非柯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6期8-10,14,共4页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分析组,各60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分析组,各60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基础组患者接受盐酸胺碘酮片,分析组患者在基础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2组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分析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基础组的78.33%(χ^(2)=9.220,P=0.002)。治疗30 d后,2组LVEDD、LVESD小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且分析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基础组(P<0.01)。治疗30 d后,2组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低于治疗前,且分析组低于基础组(P<0.01)。分析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7%,低于基础组的13.33%(χ^(2)=4.324,P=0.038)。结论 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参松养心胶囊 胺碘酮 辅助治疗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阳 王小溪 卢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的研究在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应用通脉养心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收的160例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划分为试验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通脉养心丸进行治疗)和常规组(80例,开展常规... 目的研究在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应用通脉养心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收的160例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划分为试验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通脉养心丸进行治疗)和常规组(80例,开展常规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房性早搏及房颤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D)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试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低于常规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冠心病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通脉养心丸,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明显降低、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运动耐力明显提高,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律失常 通脉养心丸 中医药疗法 中成药疗法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sST2水平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叶为 刘小燕 +2 位作者 赵茂宇 潘文旭 朱佑君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66-571,577,共7页
目的探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并行CRT的慢性心力衰... 目的探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并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7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RT后1年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未发生VA组141例和发生VA组38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RT后1年室性心律失常指标[校正的QT间期(QTc)、校正后Tp⁃Te间期(Tp⁃Tec)],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CRP、sST2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hs⁃CRP、sST2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Pear⁃son法分析血清hs⁃CRP与sST2以及二者分别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红蛋白(Hb)、心肌肌钙蛋白I(cTnI)、QTc、Tp⁃Tec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hs⁃CRP、sST2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VA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人数所占比例及cTnI、QTc、Tp⁃Tec、hs⁃CRP、sST2水平高于未发生VA组(χ^(2)/t=12.604、11.417、9.135、9.513、12.967、23.484,P均<0.001),LVEF、Hb水平低于未发生VA组(t/P=4.312/<0.001、2.531/0.01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与sST2水平呈正相关(r/P=0.716/<0.001),血清hs⁃CRP、sST2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cTnI、QTc、Tp⁃Tec、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hs⁃CRP:r=0.629、0.558、0.672、0.704、0.764,P均<0.001;sST2:r=0.657、0.542、0.618、0.693、0.782,P均<0.001),与LVEF、Hb水平呈负相关(hs⁃CRP:r=-0.583、-0.605,P均<0.001;sST2:r=-0.551、-0.629,P均<0.001)。血清hs⁃CRP、sST2及两者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887、0.96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高于单项预测(Z/P=2.882/0.004、2.250/0.025);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cTnI高、QTc高、Tp⁃Tec高、hs⁃CRP高、sST2高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772(1.158~2.711)、2.066(1.243~3.431)、1.488(1.120~1.977)、1.596(1.095~2.325)、2.307(1.343~3.963)、1.819(1.210~2.735)],LVEF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853(0.738~0.986)]。结论慢性心力衰竭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hs⁃CRP、sST2水平呈高表达,两者联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两者升高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慢性 室性心律失常 高敏C反应蛋白 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抗肿瘤药所致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媛 夏超睿 李景东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5期445-449,共5页
抗肿瘤药如化学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等。抗肿瘤药所致心律失常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并在肿瘤心脏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肿... 抗肿瘤药如化学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等。抗肿瘤药所致心律失常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并在肿瘤心脏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较一般患者更为复杂,因此需根据患者的病因与病情慎重安排合理的心律失常诊治方案。现简要阐述抗肿瘤药所致心律失常及其潜在发生机制,期望有助于肿瘤患者在心律失常发生前后的临床管理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心律失常 化学治疗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