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TS sequence analysis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 in different habitat gradients
1
作者 WenDa Huang XueYong Zhao +3 位作者 YuQiang Li XiaoAn Zuo Jing Feng Na S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3期347-352,共6页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from differ- ent habitat gradie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with Artemisia depauperata Krasch. selected 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from differ- ent habitat gradie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with Artemisia depauperata Krasch. selected as the outgroup.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A. halodendron ITS is 696 bp, the lengths of unaligned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varied from 253 to 256 bp and 264 to 269 bp, respectively, and GC content of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ranged from 54.02% to 54.77% and 56.75% to 58.64%,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a high difference of length and composition of sequences in ITS-1 than ITS-2. The genetic identity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 halodendron from nine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85.7% to 99.7% which indicates some genetic dif- ferentiation between sequences. In the maximum parsimony (MP) tree, most ITS sequences from A. halodendron show two major clades: Clade I and Clade II, with Clade II older than Clade I. The order is subp4→ subpl → subp2 → subp3→ subp8 → subp6 → subp7 → subp9 → subp5, and corresponding habitat order is: inter-dune lowlands → semi-mobile dune → mobile dune →semi-fixed dune -→fixed dune. This indicate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A. halodendron and deserti- fication forming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Horqin Sandy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qin Sandy Land artemisia halodendron habitat gradients ITS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plotype distribution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Asteraceae) and hydrothermal regions in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rn China
2
作者 WenDa Huang XueYong Zhao +2 位作者 YuLin Li YuQiang Li YaYong Lu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8年第2期151-158,共8页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Asteraceae), a constructive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Horqin Sandy Land,was investigated to examin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different hydrothermal regions in Horqin ...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Asteraceae), a constructive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Horqin Sandy Land,was investigated to examin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different hydrothermal regions in Horqin Sandy Land. We sequenced chloroplast DNA(cp DNA) fragments(trn L–F) of 243 plants from 10 populations across the Horqin Sandy Land.The analyses of cp DNA variation identified seven haplotypes. A low level of haplotype diversity(H_d=0.706)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π=0.0013) was detected. Haplotypes clustered into two tentative clades. Low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regions was consistently indicated by hierarchical analyse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 Across the sampled populations, the haplotype distributions were differentiated with hydrothermal grad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halodendron population genetics CHLOROPLAST DNA TRNL-F Horqin SANDY Land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贺超 刘廷玺 +2 位作者 段利民 王冠丽 郝丽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深入剖析科尔沁沙地固沙植被水分利用特征,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和区域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测定了科尔沁沙地典型固沙植被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2020年生长季的植物水及其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土壤水与降水的δD值,采用多源... 深入剖析科尔沁沙地固沙植被水分利用特征,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和区域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测定了科尔沁沙地典型固沙植被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2020年生长季的植物水及其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土壤水与降水的δD值,采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分割了差巴嘎蒿的水分利用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气降水方程斜率小于全国大气降水方程,说明该区域大气降水蒸发强烈,方程截距较大,表明研究区水汽再循环强烈。土壤水同位素方程的斜率和截距都小于研究区大气降水方程线,表明土壤水受二次蒸发影响显著。(2)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植物生长期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受降雨影响,浅层(0—40 cm)土壤含水率波动幅度最大,且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稳定。(3)雨季,差巴嘎蒿主要利用0—40 cm和120—16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30.1%和25.2%,对其他深度的土壤水利用较少;旱季,主要利用0—80 cm和160—20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30.7%和21.1%,明显高于其他土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氢氧稳定同位素 多元线性混合模型 水分来源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群ITS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文达 赵学勇 +2 位作者 左小安 李玉强 连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4-559,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差不嘎蒿ITS序列总长度为696bp,ITS-1和ITS-2长度...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差不嘎蒿ITS序列总长度为696bp,ITS-1和ITS-2长度分别为253~256bp和264~269bp、G+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4.02%~54.77%和56.75%~58.64%,这表明ITS-2在序列长度和序列组成方面均比ITS-1变异大。差不嘎蒿9个种群序列间的一致度为85.7%~99.7%,这表明序列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ITS最大简约树说明,CladeⅡ较CladeⅠ原始,顺序依次为subp4→subp1→subp2→subp3→subp8→subp6→subp7→subp9→subp5,与其相对应的生境次序大致为丘间低地→半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这表明差不嘎蒿的进化过程与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过程以及生态恢复过程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差不嘎蒿 生境梯度 ITS
原文传递
不同生境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生长特征及地下生物量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永清 赵学勇 +3 位作者 周欣 朱阳春 岳祥飞 张腊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植物根系活动是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周转的关键环节。为研究不同坡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根系生长特征,用土钻法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0~60cm深度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包括死根与根表脱落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 植物根系活动是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周转的关键环节。为研究不同坡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根系生长特征,用土钻法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0~60cm深度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包括死根与根表脱落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坡位间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差不嘎蒿活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各坡位不同,在坡中和坡顶,主要分布在0~20cm层,而在坡底和背风坡,垂直分布较均匀;总生物量和杂质生物量在各坡位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差不嘎蒿群落特征与植株生长特征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著差异,坡底盖度及物种数高于其他部位,坡底和背风坡差不嘎蒿植株密度减小,单株高度增加。差不嘎蒿活根生物量与自身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自身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差不嘎蒿根生长和分配是其在不同沙丘生境生长策略变化的重要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坡位 活根 杂质 垂直分布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沙丘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立群 刘廷玺 +3 位作者 王冠丽 段利民 韩春雪 何韬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6,共11页
沙丘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群落与裸地的土壤呼吸是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运用LI-6400土壤呼吸配套系统对科尔沁半流动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了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的日、季变化... 沙丘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群落与裸地的土壤呼吸是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运用LI-6400土壤呼吸配套系统对科尔沁半流动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了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的日、季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夜间显著高于昼间(P<0.01和P<0.05),且呈多峰型,与空气湿度呈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P<0.05)。(2)土壤呼吸的季变化,除重度干旱胁迫的7月7日、19日以外,其余观测日均为差巴嘎蒿群落显著高于裸地(P<0.01)。(3)土壤呼吸的季变化与土壤温度相关不显著(P>0.05),但在控制测试日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的偏相关显著(P<0.05),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与0.562;在控制测试日土壤温度的条件下,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和土壤含水量的偏相关显著(P<0.05),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04与0.624。土壤表层(10 cm深处)细菌数量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P<0.01),可解释沙丘差巴嘎蒿群落与裸地土壤呼吸变化的80.8%与6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沙丘裸地 土壤呼吸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差不嘎蒿谱系地理与遗传结构研究
7
作者 刘梦瑶 王铁娟 +1 位作者 秀芳 唐思如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4-3042,共9页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 为揭示我国东北部重要固沙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利用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对来自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8个种群154个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核基因c7847和c9002分别检测到38和4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 d)分别为0.9474和0.9158,各种群均在0.8以上,反映出差不嘎蒿有着高的遗传多样性。2个基因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差不嘎蒿96.524%和96.985%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种群间和2个沙地间分化很小;种群遗传分化系数N st均大于G st,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差不嘎蒿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性检验显示,2个核基因的Tajima’s D值均不显著,而Fu’s Fs值显著(P<0.05),结合歧点分布分析,该种在中性模式下经历有限的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的新巴尔虎左旗(DQ)和海拉尔(HLR)种群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单拷贝核基因 遗传结构 谱系地理
下载PDF
差不嘎蒿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8
作者 鲍玉光 塔娜 +2 位作者 斯芹格日勒 苏敦 特布沁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建立了33个不同产地及采收期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2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圣草酚−7−甲醚和异樱花素2种指标性成分,同时测定这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为差不嘎蒿质量控制及评价提... 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建立了33个不同产地及采收期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2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圣草酚−7−甲醚和异樱花素2种指标性成分,同时测定这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为差不嘎蒿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差不嘎蒿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39~0.994;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得到了3个主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6个影响差不嘎蒿分组的成分,可作为潜在的标记物来区分差不嘎蒿的质量。2种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S12和S15两个批次圣草酚−7−甲醚的含量最高,而S14和S15两个批次异樱花素的含量最高,因而建议参考S15批次差不嘎蒿的产地和采收期(6月份采收于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作为差不嘎蒿药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指纹图谱 指标性成分 含量测定 蒙药
下载PDF
沙漠嘎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湉 王志鑫 +5 位作者 母磊鑫 王凯赫 徐广 吉莉 马群 乔延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29-634,共6页
目的 分离鉴定沙漠嘎具有抗哮喘活性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以明确其抗哮喘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ctadecylsilyl, ODS)柱层析法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对沙漠嘎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 目的 分离鉴定沙漠嘎具有抗哮喘活性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以明确其抗哮喘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ctadecylsilyl, ODS)柱层析法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对沙漠嘎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分辨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从沙漠嘎具有抗哮喘活性有效部位中分离鉴定了6种化学成分,分别为帕得马亭(Ⅰ)、甲基-3-(4′-羟苯基)香豆酸(Ⅱ)、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Ⅲ)、3,5,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Ⅳ)、茵陈蒿香豆酸A(Ⅴ)、圣草酚-7-甲醚(Ⅵ)。结论 首次从沙漠嘎中分离并鉴定了化合物Ⅰ~Ⅵ,为沙漠嘎的多指标质量控制及抗哮喘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嘎 抗哮喘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NaCl、Na_2SO_4胁迫下盐蒿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被引量:41
10
作者 史宝胜 刘冬云 +4 位作者 孟祥书 聂庆娟 吴京民 杜绍华 张彦广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8,共4页
为了明确盐蒿种子萌发过程中对NaCl、Na2SO4的抗盐能力,本研究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时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Na2SO4胁迫可显著抑制种子发芽,且发芽指数、发芽势显著降低。2种盐胁迫均可增加可... 为了明确盐蒿种子萌发过程中对NaCl、Na2SO4的抗盐能力,本研究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时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Na2SO4胁迫可显著抑制种子发芽,且发芽指数、发芽势显著降低。2种盐胁迫均可增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NaCl处理前期可降低SOD的酶活性,后期增加SOD的酶活性;而MDA的含量随盐处理的浓度增加而升高。研究认为盐蒿种子萌发时能忍受的2种盐的极限浓度在1.0%~2.0%,且NaCl的毒害作用大于Na2SO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蒿 种子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质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沙蒿群丛的水平配置结构与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杨文斌 赵爱国 +4 位作者 王晶莹 姚建成 田永桢 胡小龙 杨红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针对覆盖度小于28%的沙蒿群丛,通过野外测试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行带式、等株行距和随机不均匀等3种水平配置格局的防风固沙效果及其流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行带式配置格局具有非常显著的阻碍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流场结构稳定规则;等株... 针对覆盖度小于28%的沙蒿群丛,通过野外测试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行带式、等株行距和随机不均匀等3种水平配置格局的防风固沙效果及其流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行带式配置格局具有非常显著的阻碍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流场结构稳定规则;等株行距次之;随机不均匀配置格局内局部有风速抬升现象流场结构复杂多变。②行带式配置格局带间形成“凹月”形稳定沙面并能出现结皮,流沙被完全固定,而随机不均匀分布的沙蒿群丛内有明显的风蚀现象。③行带式配置格局在带的背风侧和迎风侧分别形成4.0m和0.5m的一个风速显著降低区,成为提高防风固沙效果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灌丛 低覆盖度 风速流场 防风固沙效果
下载PDF
差不嘎蒿在科尔沁沙地草场植被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常学礼 赵学勇 +1 位作者 李胜功 韩天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1,共5页
差不嘎蒿是科尔沁沙地草场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缓冲种。在草场退化过程中能够迅速占领退出植物种遗留下来的空间,生物量由81.6g/m2增加到285g/m2;但从半固定沙丘草场到半流动沙丘草场,其生物量减少到了190g/m... 差不嘎蒿是科尔沁沙地草场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缓冲种。在草场退化过程中能够迅速占领退出植物种遗留下来的空间,生物量由81.6g/m2增加到285g/m2;但从半固定沙丘草场到半流动沙丘草场,其生物量减少到了190g/m2,占总生物量的77.2%。差不嘎蒿在半流动沙丘草场中的繁殖力最高,当年生幼苗数和果实生物量分别为59株/m2和17.6g/m2。差不嘎蒿以无性繁殖为主,但是,在流动沙丘草场则以种子繁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嗄蒿 生物量 科尔沁 沙地 草场植被
下载PDF
差巴嘎蒿灌丛土壤和根系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玮 张铜会 +2 位作者 刘新平 王少昆 罗亚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和壕沟法研究了2006年生长季降雨后差巴嘎蒿周围土壤和根系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计算了该灌丛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该灌丛在降雨后对水... 以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和壕沟法研究了2006年生长季降雨后差巴嘎蒿周围土壤和根系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计算了该灌丛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该灌丛在降雨后对水分有暂时存储作用;降雨结束后,灌丛主干的茎流作用使得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灌丛丛幅垂直投影1/4和3/4处的土壤含水量;雨后6h灌丛根系含水量与灌丛中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9,P<0.01);灌丛根系含水量在雨后126h内出现胁迫脉冲间歇反应。水量平衡计算表明,灌丛边缘外1m处土壤蒸散量高于灌丛覆盖区的蒸散量,灌丛覆盖可降低土壤水分蒸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差巴嘎蒿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 根系含水量 水量平衡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群落及种群生态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尹航 朴顺姬 +4 位作者 王振杰 颜秀灵 张斌才 翟继武 丁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69-1173,共5页
对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群落内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差巴嘎蒿-1年生植物群聚、差巴嘎蒿-禾草类群丛、冷蒿-黄蒿+禾草类群丛,分别分布于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基质固定... 对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群落内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差巴嘎蒿-1年生植物群聚、差巴嘎蒿-禾草类群丛、冷蒿-黄蒿+禾草类群丛,分别分布于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基质固定程度的增加,差巴嘎蒿群落由差巴嘎蒿-1年生植物群聚(先锋群落、盖度〈10%、多样性指数0.33)演替到差巴嘎蒿-禾草类群丛(盖度30%~35%、多样性指数0.56)再演替到冷蒿-黄蒿+禾草类群丛(草原群落、盖度40%~45%、多样性指数0.59).在差巴嘎蒿群落演替过程中,差巴嗄蒿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流动沙地上为增长型;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为衰退型,人工种植5年后差巴嘎蒿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人工种植18年后为稳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巴嘎蒿 不同类型沙地 群落类型 年龄结构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两种典型灌木独生和混交的根系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刚 赵学勇 +1 位作者 赵玉萍 苏延桂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9-243,共5页
对比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黄柳、差不嘎蒿这两种典型灌木在独生和混交情况下的根系分布和根量变化。结果表明,独生情况下,黄柳根量要显著的高于差不嘎蒿。在整个剖面,黄柳总根量为30.84 kg.m-3,是差不嘎蒿的5.47倍。差不嘎蒿根系主要分布在0... 对比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黄柳、差不嘎蒿这两种典型灌木在独生和混交情况下的根系分布和根量变化。结果表明,独生情况下,黄柳根量要显著的高于差不嘎蒿。在整个剖面,黄柳总根量为30.84 kg.m-3,是差不嘎蒿的5.47倍。差不嘎蒿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的表层,黄柳根系主要分布在20—50 cm的深层土壤中。混交条件下,黄柳总根量为9.94 kg.m-3,相比于独生根量明显减少,差不嘎蒿为5.45 kg.m-3,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在距冠丛50 cm1、00 cm处根量要大于独生(P<0.05),尤其是细根生物量有了显著增加。同独生相比,黄柳根系在深层和水平方向上扩展,但其总根、粗根、细根生物量均未有显著增加(P>0.05);差不嘎蒿的根系由主要在表层分布变化为在各层均匀分布。混交条件下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是导致根系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柳 差不嘎蒿 混交林 根系 演替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水分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史小红 李畅游 +1 位作者 刘廷玺 王海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55-359,共5页
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对沙地固定半固定沙丘中典型的灌木半灌木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黄柳植被类型区进行了土壤层及植被根系层水分状况的实地调查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出沙地不同灌木半灌木植物根系形态和土壤水分含量有着很好的... 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对沙地固定半固定沙丘中典型的灌木半灌木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黄柳植被类型区进行了土壤层及植被根系层水分状况的实地调查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出沙地不同灌木半灌木植物根系形态和土壤水分含量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植物根系发育层对应土壤含水量丰富区,并依据植物的生长形态推断出沙丘中这几种植被的演替规律。从而对干旱沙漠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有益的参考,为西部大开发中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及“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土壤水分 差巴嘎蒿 小叶锦鸡儿 黄柳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差不嘎蒿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的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曹晏宁 史利莎 +3 位作者 韩烁 侯安燕 涂凡 张金屯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7-442,共6页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流动和半固定沙丘上,是良好的乡土固沙半灌木,也是退化沙地固定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建群种。点格局分析方法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通过对...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流动和半固定沙丘上,是良好的乡土固沙半灌木,也是退化沙地固定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建群种。点格局分析方法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通过对差不嘎蒿种群的点格局分析,发现差不嘎蒿幼体的空间格局多为集群分布,在各个尺度上都极为显著,而随着差不嘎蒿龄级的增加,其空间分布也逐渐显现为随机分布。差不嘎蒿相邻龄级的空间关系差异不显著,而间隔龄级间则呈空间负相关。这与其幼体聚集,成体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科尔沁沙地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
下载PDF
沙生植物差巴嘎蒿光合特性及其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熙萌 卢之遥 +1 位作者 马帅 冯金朝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298,共6页
对自然条件下沙生植物差巴嘎蒿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响应等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差巴嘎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根据Farquhar和Sharkey的判别方法,差巴嘎蒿净光合速率在8:00-14:00期间下降... 对自然条件下沙生植物差巴嘎蒿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响应等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差巴嘎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根据Farquhar和Sharkey的判别方法,差巴嘎蒿净光合速率在8:00-14:00期间下降主要由气孔因素造成,14:00后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则主要由非气孔因素造成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显示了差巴嘎蒿对干旱环境的强适应性。采用不同光响应和气孔导度模型对差巴嘎蒿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气孔导度修正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巴嘎蒿 光合特性 光响应模型 气孔导度模型
下载PDF
流动沙丘先锋灌木差巴嘎蒿的种子散布格局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丽娅 李兆华 +2 位作者 赵锦慧 赵哈林 李锋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21-1826,共6页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上先锋植物差巴嘎蒿的种子散布格局及机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差巴嘎蒿母株向不同方向散布的种子,其数量与距离存在明显的差异.母株向西南方向散布的种子数量最多,种子累积数量高达4 590±1 260,...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上先锋植物差巴嘎蒿的种子散布格局及机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差巴嘎蒿母株向不同方向散布的种子,其数量与距离存在明显的差异.母株向西南方向散布的种子数量最多,种子累积数量高达4 590±1 260,比其它各方向多29%至12倍.向北方向散布的种子数量最少,距离最短,种子累积数量为344±44,距离仅在100 cm的范围内.不同方向差巴嘎蒿种子散布的密度均随着散布距离的增加而呈对数关系减小,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不同方向差巴嘎蒿远离母株的种子散布密度与累积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间关系可用对数曲线来描述.结果显示,差巴嘎蒿向不同方向散布的种子密度均随着累积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匠 差巴嘎蒿 散布格
下载PDF
异龄差不嘎蒿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先之 李锋瑞 赵丽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71,共3页
主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中,同一生境(流动沙地)条件下不同龄级(3,4,5龄)差不嘎蒿的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收获法选取了90株(每个龄级30株)差不嘎蒿,分别测定每个样株的冠幅、高度、单株重、生殖枝重、营养枝重和种子产量,并计算了生殖比、... 主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中,同一生境(流动沙地)条件下不同龄级(3,4,5龄)差不嘎蒿的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收获法选取了90株(每个龄级30株)差不嘎蒿,分别测定每个样株的冠幅、高度、单株重、生殖枝重、营养枝重和种子产量,并计算了生殖比、营养比和种子比.结果表明:流动沙地中的差不嘎蒿以无性繁殖为主;种子的生物量分配与植株地上总生物量及植株年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差不嘎蒿在地上资源(生物量)的分配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负耦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嘎蒿 科尔沁沙地 龄级 半灌木 生物量分配 负耦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