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xorubicin-eluting bead vs conventional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efore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12
1
作者 Daniele Nicolini Gianluca Svegliati-Baroni +9 位作者 Roberto Candelari Cinzia Mincarelli Alessandra Mandolesi Italo Bearzi Federico Mocchegiani Andrea Vecchi Roberto Montalti Antonio Benedetti Andrea Risaliti Marco Vivarel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34期5622-5632,共11页
AIM:To assess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reoperativ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on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LT)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 AIM:To assess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reoperativ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on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LT)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ACE on tumor histology.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130 HCC nodules in 63 native livers removed at transplantation.Patients who received any other type of treatment such as radiofrequency tumor ablation,percutaneous ethanol ablation or who were not treated at all were excluded.All pati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within the Milan Criteria at the last imaging findings before transplantation.Doxorubicineluting bead TACE(DEB-TACE)was performed in 22patients(38 nodules),and conventional TACE(c-TACE)in 16(25 nodules).Patients’and tumors’characteristic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We performed a pernodule analysis of the explanted livers to establish the mean percentage of necrosis of any nodule treated by TACE(conventional or DEB)and a per-patient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percentage of necrosis in the cumulative tumor area,including 21 nodules not reached by TACE.Inflammatory and fibrotic changes in the tissue surrounding the tumor nodule were analyzed and categorized as poor/absent,moderate and enhanced reaction.Uni-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HCC-recurrence were performed.RESULTS:The number and diameter of the nodules,the time spent on the waiting list and the number of treatments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A trend towards higher appropriate response rates(necrosis≥90%)was observed in the DEB-TACE group(44.7%vs32.0%,P=0.2834).The mean percentage of necrosis in the cumulative tumor area was 58.8%±36.6%in the DEB-TACE group and 50.2%±38.1%in the c-TACE group(P=0.4856).Fibrotic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surrounding the tumor nodule were markedly more common in the DEB-TACE group(P<0.0001,for both the parameters).The three-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was higher in DEB-TACE-treated patients than in conventionally treated patients(87.4%vs 61.5%,P=0.0493).Other factors affecting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included viable tumor beyond Milan Criteria on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the percentage of necrosis on CTA≤50%and a pre-transplant serum-fetoprotein level greater than 70 ng/mL.On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 lack of treatment with DEB-TACE,high levels of-fetoprotein and viable tumor beyond Milan Criteria at histology examin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tumor recurrence.CONCLUSION:DEB-TAC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umor necrosis and improves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after LT in 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Doxorubicin-eluting BEAD Tumor histology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LOCOREGIONAL therapies
下载PDF
黑灵芝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改善作用 被引量:30
2
作者 朱科学 聂少平 +3 位作者 宋丹 李川 林素丽 谢明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00-304,共5页
目的:研究黑灵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改善作用。方法: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分别灌服黑灵芝多糖(100mg/(kg·d),体质量计)、环孢素A(CSA,8mg/(kg·d))及N-乙酰-L-半... 目的:研究黑灵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改善作用。方法: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分别灌服黑灵芝多糖(100mg/(kg·d),体质量计)、环孢素A(CSA,8mg/(kg·d))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100mg/(kg·d));每周测定各组实验动物血糖值、摄食量和饮水量。给药4周后,测定血清中TC、TG、HDL-C、LDL-C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对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病理观察。结果:黑灵芝多糖具有显著降血糖、降血脂作用(P<0.05);黑灵芝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多饮多食的症状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同时对糖尿病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具有保护作用,且其作用效果均优于CSA和NAC。结论:黑灵芝多糖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途径改善糖尿病小动脉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灵芝多糖 Ⅱ型糖尿病 肠系膜上动脉 病理观察 糖尿病血管疾病
下载PDF
颈外静脉可用于颈动脉重建的组织学证据:与大隐静脉之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郑家伟 陈传俊 +1 位作者 孟箭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的组织学结构,探讨以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动脉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3条颈外静脉和大隐静脉标本及因肿瘤累及而被切除的颈总动脉1段,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时对静脉行改良雷锁辛复红弹力纤维染色和...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的组织学结构,探讨以自体颈外静脉重建颈动脉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3条颈外静脉和大隐静脉标本及因肿瘤累及而被切除的颈总动脉1段,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时对静脉行改良雷锁辛复红弹力纤维染色和Smactin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的数量及分布。结果颈外静脉与大隐静脉壁内平滑肌的数量及排列明显不同,颈外静脉中膜内有较多的平滑肌,呈环行排列;而大隐静脉壁内的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外膜,呈纵行排列。两者的弹力纤维数量均较少。结论从组织学角度考虑,以颈外静脉替代颈动脉似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静脉 颈动脉重建 组织学证据 大隐静脉 颈动脉体瘤
下载PDF
大肠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组织学疗效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胡庭杨 袁建华 +8 位作者 茹国庆 赵仲生 罗祖炎 刘子江 俞文强 蔡学祥 陈方宏 邓高里 董全进 《中国肿瘤》 CAS 2001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评价术前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的组织学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术前病理证实的51 例大肠癌经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1至2次,5至30天,平均12天后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切片行... [目的]评价术前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的组织学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术前病理证实的51 例大肠癌经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1至2次,5至30天,平均12天后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切片行组织学疗 效观察。[结果]肿瘤组织学疗效0级1例,Ⅰ级21例,Ⅱ级24例,Ⅲ级5例,总有效率980%,16例淋巴结转移,其组织学疗效0 级5例,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1例,总有效率68 8%。[结论]术前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组织学疗效显著,可降低淋巴 结转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药物疗法 动脉 组织学 介入疗法 灌注 局部
下载PDF
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庭杨 袁建华 +6 位作者 刘子江 俞文强 蔡学祥 陈方宏 罗祖炎 邓高里 赵仲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79-581,共3页
目的 评价术前经导管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病理证实的 5 1例大肠癌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 1~ 2次 ,5~ 3 0天 (平均 12天 )后行手术切除 ,标本送病理切片行组织学疗... 目的 评价术前经导管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病理证实的 5 1例大肠癌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 1~ 2次 ,5~ 3 0天 (平均 12天 )后行手术切除 ,标本送病理切片行组织学疗效观察 ,病例术后随访。结果 肿瘤组织学疗效有效率 98.0 %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率 90 .2 %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 92 .1%。随访时间 3~ 75个月 ,其中随访 2 4个月以上 3 2例 ,随访 60个月以上 15例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2 .9%、76.6%、72 .8% ;术后 2年内复发率为3 .1% ( 1/ 3 2 ) ;动脉灌注化疗后 3天发生急性肠梗阻 3例 ,发生率为 5 .9% ( 3 / 5 1)。结论 术前经导管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组织学疗效显著 ,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手术根治率 ,降低术后转移率和复发率 ,可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术前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 选择性动脉DSA
下载PDF
颈内动脉压迫视神经颅内段的组织学改变及其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学钧 刘奕蓉 +1 位作者 刘静 张子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7-630,共4页
目的:观察视神经受压后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因压迫所致视野缺损发生的机制。方法:60-80岁的老年人脑,组织切片观察颈内动脉内膜钙化压迫视神经颅内段引起的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粥样硬化的颈内动脉可压迫视神经并在其表面形成明显压迹。... 目的:观察视神经受压后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因压迫所致视野缺损发生的机制。方法:60-80岁的老年人脑,组织切片观察颈内动脉内膜钙化压迫视神经颅内段引起的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粥样硬化的颈内动脉可压迫视神经并在其表面形成明显压迹。神经受压后,中隔变窄,神经束呈条索状,束内营养小动脉硬化,管腔阻塞,节细胞轴突萎缩,重者可全部消失,少突胶质细胞增多,肿胀。结论:视神经纤维萎缩是由于阻塞了神经束内营养小动脉缺血所致,以乳头黄斑束受累为甚,是视野缺损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视神经 组织学
下载PDF
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点及皮肤组织学结构改变 被引量:17
7
作者 林楚佳 郭佩湘 +1 位作者 林嘉慧 林少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2期53-57,共5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本院住院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点与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观察糖尿病足溃疡伤口皮肤组织学结构改变。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观察糖尿病足病溃疡边缘皮肤组织学... 目的:调查和分析本院住院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点与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观察糖尿病足溃疡伤口皮肤组织学结构改变。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观察糖尿病足病溃疡边缘皮肤组织学结构的改变。结果:纳入统计糖尿病足患者227例。糖尿病足患者227例中,合并高血压病122例(53.7%),合并血脂异常147例(64.8%),存在下肢血管病变144例(63.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150例(66.1%),空腹血糖达标率仅15.4%,餐后血糖达标率12.8%,Hb A1c达标率仅8.4%,TC达标率23.3%,未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足患者LDL-C达标率12.2%,合并冠心病患者达标率16.7%。糖尿病足病患者多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且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年龄大、病程长及血糖血脂水平控制不佳的特点。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Hb A1c为显示影响足部溃疡程度Wagner分级的显著因素;其中Hb A1c的影响最大(OR=1.278);Hb为T2DM发生糖尿病足的保护因素(OR=0.960)。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到糖尿病足病组皮肤组织学结构发生改变。结论:糖尿病足病患者多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且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年龄大、病程长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特点。糖尿病足病组皮肤与正常皮肤比较具有典型组织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周围神经病变 下肢血管病变 危险因素 皮肤组织学改变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硬化患者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勇 段云友 +2 位作者 陈长生 袁天峰 李群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6-297,共2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检测肝硬化患者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旨在探讨肝硬化不同程度肝功能与外周末梢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为A级,B级,C级...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检测肝硬化患者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旨在探讨肝硬化不同程度肝功能与外周末梢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为A级,B级,C级三个组,5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应用CDFI探查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记录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结果:肝硬化组B、C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组,EDV增加的幅度高于PSV增幅,RI显著减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表明肝硬化患者外周末梢动脉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对肝硬化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超声检查 眼动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视网膜动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洪利 徐东 +4 位作者 尚学斌 刘燕辉 刘飞 张科峰 姚青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行择期CABG术患者11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内窥镜大隐静...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行择期CABG术患者11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EVH)组(40例)和全程切开大隐静脉获取术(OVH)组(78例)。对2组患者高危因素和术后合并症进行比较,并对EVH组所取静脉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2组患者下肢切口合并症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合并症总发生率EVH组较OVH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静脉获取时间相当,获取的静脉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更多地采用了序贯吻合血管桥技术以保证完全再血管化的需要。组织学评估结果显示,内窥镜获取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质量可靠。2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8个月,均未再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显示,EVH组桥血管共73支,仅2支存在局限性轻度内膜增生,未见桥血管闭塞。结论EVH技术在降低术后下肢伤口合并症方面有明显优势,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可能成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常规静脉获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内窥镜 组织学
下载PDF
内乳动脉和桡动脉的临床解剖与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学志 王玺胜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8,共3页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动脉血管材料———内乳动脉 (IMA)、桡动脉 (RA)的临床解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采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CABG患者术中IMA、RA长度及近远端外径各 30例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ABG术中收集到的IMA、RA远...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动脉血管材料———内乳动脉 (IMA)、桡动脉 (RA)的临床解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采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CABG患者术中IMA、RA长度及近远端外径各 30例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ABG术中收集到的IMA、RA远端片段各 30根。并测量IMA、RA内、中膜各层厚度。采用动脉内膜与中膜厚度之比判断动脉硬化程度并将其分为 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结果 测量IMA平均长度 18.2 5cm(16 .10~ 2 0 .4 0cm) ,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 3.10mm(2 .99~ 3.2 1mm)和 2 .0 3mm(1.90~ 2 .16mm) ;RA平均长度 2 2 .0 6cm(19.5 6~2 2 .5 6cm) ,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 3.2 1mm(3.0 9~ 3.33mm)和 2 .6 0mm(2 .5 0~ 2 .70mm)。IMA与RA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MA和RA内、中、外膜三层结构清晰 ,两者的显微结构很为相似。IMA与RA动脉硬化程度之比P >0 .0 5。结论 IMA和RA有足够的长度能满足CABG ,IMA和RA直径与冠状动脉相匹配。IMA和RA均为搏动性的肌性动脉血管 ,解剖与组织学比较相差无显著性。均为较理想的动脉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乳动脉 桡动脉 解剖学 组织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大肠癌血管造影与介入化疗疗效的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健 陈君坤 +4 位作者 吴波 刘福坤 曹建民 黄伟 李成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 :用病理组织学对照观察探讨大肠癌数字血管造影 ( DSA)表现和介入化疗 ( TAC)疗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96例大肠癌病例经术前 DSA及 TAC,2~ 4周后行肿瘤手术切除 ,与 40例单纯手术切除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对照观察... 目的 :用病理组织学对照观察探讨大肠癌数字血管造影 ( DSA)表现和介入化疗 ( TAC)疗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96例大肠癌病例经术前 DSA及 TAC,2~ 4周后行肿瘤手术切除 ,与 40例单纯手术切除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对照观察。 结果 :DSA检查示大肠癌肿瘤血管染色发生率 ( 5 5 /96 )占 5 7.3% ,肿瘤血管染色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侵犯深度及肿瘤大小呈正相关。介入化疗组细胞坏死、间质改变及血管内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造影中肿瘤血管染色的发生率与血管内膜炎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而与细胞坏死的程度差异不显著。 结论 :DSA可以帮助判断大肠肿瘤的恶性程度、侵犯深度及肿瘤大小。无论造影时有无肿瘤血管染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血管造影 介入化疗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伟 王磌 +4 位作者 崔连群 曹万才 李婷婷 徐虹 李莹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68-671,F0003,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心内科诊断及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SAP患者60例,ACS患者6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后...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心内科诊断及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SAP患者60例,ACS患者6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后,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81.7%vs.30.0%,P<0.01)。ACS组普通灰阶超声斑块偏心指数(EI)和血管重构指数(R1)大于SAP组(t=-2.985、-3.047,P<0.01),说明ACS组罪犯病变偏心斑块居多,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在斑块成分组成上,ACS组以纤维脂质成分(黄色)和坏死成分(红色标记)为主,而SAP组以纤维成分(绿色)和钙化成分(白色标记)为主。结论IVUS-VH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有着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使用IVUS-VH对病变进行分析,有可能会改变冠脉介入治疗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下载PDF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树兰 李章钧 王万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05-307,共3页
目的 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 5例中 10 7例 ( 85 6 % )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 18例( 14 4 % ) ... 目的 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 5例中 10 7例 ( 85 6 % )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 18例( 14 4 % ) ,其中肝右动脉变异 10例 ( 8% ) ,而又以肝右动脉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最多 ,占 6 4 %。副肝左动脉变异 1例( 0 8% )。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 2例 ( 1 6 % )。肝总动脉变异 3例 ( 2 4 % )。胃十二指肠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和腹腔动脉各 1例 ( 1 6 % )。对 12 3例成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 ,2例肝右动脉变异因角度关系超选插管未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肝癌 介入治疗 肝动脉解剖变异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旭兴 苏东东 +5 位作者 马廉亭 李俊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1期669-672,共4页
目的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超微病理性结构,预测颅内囊性动脉瘤进展。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1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19个标本)、15例单发动脉瘤及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脑血管标本的血管壁组织结构。同时采用免疫组化... 目的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超微病理性结构,预测颅内囊性动脉瘤进展。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1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19个标本)、15例单发动脉瘤及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脑血管标本的血管壁组织结构。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血管壁标本中的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在动脉瘤标本中可见动脉瘤壁的内皮细胞损伤、弹力板不完整或缺失及平滑肌细胞坏死,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有明显的差异;动脉瘤壁Ⅳ型胶原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壁中各层结构的形态及分布特点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颅内囊性动脉瘤容易破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正常动脉 组织结构 Ⅳ型胶原 表达
下载PDF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松林 黄雄杰 +1 位作者 夏小丹 李匡文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22期3403-3404,共2页
目的总结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临床应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3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单纯穿支皮瓣16例,分叶皮瓣1例,嵌合背阔肌肌瓣4例,联合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2例。皮瓣最大面... 目的总结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临床应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3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单纯穿支皮瓣16例,分叶皮瓣1例,嵌合背阔肌肌瓣4例,联合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2例。皮瓣最大面积26 cm×10 cm,最小7 cm×4 cm。单纯皮瓣则完整保留背阔肌和胸背神经,供区直接缝合。4例皮下脂肪肥厚的皮瓣进行了显微均匀修薄。结果 22例穿支皮瓣完全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坏死创面经二期植皮愈合。随访3~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外形满意。供区直接闭合,但有5例供区创口有较宽而明显的瘢痕增生,上肢肩关节活动正常,供区损害很小。结论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损伤小,可以切取分叶皮瓣和嵌合肌瓣,显微修薄简单快捷,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供给 动脉 解剖学和组织学 外科皮瓣 皮肤移植 皮肤 损伤 软组织损伤 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 薄皮瓣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前芬 郭安河 +3 位作者 张成英 杨卫东 储德开 田鹤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4期215-216,共2页
使用Wistar大鼠,暴露左侧MCA并分别夹闭3、6、12、24h,再灌2h;另一部分夹闭6h,分别再灌4、8、12、16h。结果表明,左侧脑电图明显受抑,TTC染色显示缺血,再灌的脑皮质损伤区不着色,并随缺血和再灌... 使用Wistar大鼠,暴露左侧MCA并分别夹闭3、6、12、24h,再灌2h;另一部分夹闭6h,分别再灌4、8、12、16h。结果表明,左侧脑电图明显受抑,TTC染色显示缺血,再灌的脑皮质损伤区不着色,并随缺血和再灌时间延长而扩大。光镜提示,随缺血时间延长,脑组织充血,水肿加重,神经细胞变性,出血,坏死及海马损伤。缺血6h随再灌时间延长脑组织有灶性出血和软化灶形成,并有神经细胞核固缩,少许核破裂。证明阻断MCA中段接近嗅束外侧所建立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值得在实验研究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动物模型 病理学
下载PDF
不同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后肺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隽兆东 苏俊武 +3 位作者 刘立群 徐华明 闫迎军 郝桂兰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 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体外循环 (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乳酸林格液组、PGE1组和抑肽酶组 ,每组 6只。主动脉阻断后 ,对照组经右肺动脉灌注 4℃乳酸林格... 目的 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体外循环 (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乳酸林格液组、PGE1组和抑肽酶组 ,每组 6只。主动脉阻断后 ,对照组经右肺动脉灌注 4℃乳酸林格液 ,实验组经右肺动脉分别灌注 4℃含 PGE1和抑肽酶肺保护液。体外循环结束后 90 min,取左右肺下叶背段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光镜下观察 3组左肺均有明显肺泡内出血和间质水肿 ,对照组右肺病理改变较左肺轻 ,实验组右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 ;透射电镜观察肺泡 型上皮细胞 ,3组左肺均可见 型上皮细胞胞浆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消失 ,空泡变性 ,实验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CPB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可明显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灌注法 体外循环 组织学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官兵 韦旭斌 +2 位作者 林志 杨帆 孙林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6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组分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直径狭窄50%~70%,病变长度超过20mm的病例,化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狭窄部位进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组分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直径狭窄50%~70%,病变长度超过20mm的病例,化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狭窄部位进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记录斑块组分(如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易损斑块)及结构(斑块负荷、最小管腔面积、管腔面积狭窄率、外弹力膜面积)的变化。入选43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20mg,控制LDL-C≤1.8mmol/L)。服用瑞舒伐他汀钙1年,重新做CAG及VH-IVU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脂质斑块成分减少,易损斑块减少;纤维斑块及纤维混合斑块均增多;斑块负荷均明显下降(P〈0.05);最小管腔面积增加;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略有减少,正重构减轻。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能减少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的脂质成分,稳定斑块,减轻斑块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 斑块结构 瑞舒伐他汀 强化降脂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结肠癌术前化疗疗效的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
19
作者 许健 陈君坤 +4 位作者 刘福坤 吴波 黄伟 曹建民 李成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为探讨和评价结肠癌术前化疗的方法及作用,作者对本院同期手术治疗的114例结肠癌病例进行了研究。方法:根据术前化疗方法分为:(1)动脉灌注化疗组62例;(2)静脉化疗组19例;(3)5-氟脲嘧啶(5-Fu)保留灌... 目的:为探讨和评价结肠癌术前化疗的方法及作用,作者对本院同期手术治疗的114例结肠癌病例进行了研究。方法:根据术前化疗方法分为:(1)动脉灌注化疗组62例;(2)静脉化疗组19例;(3)5-氟脲嘧啶(5-Fu)保留灌肠组12例;(4)对照组21例。化疗后2~4周行肿瘤切除术,肿瘤标本作病理切片组织学疗效观察。结果:前三组化疗后切除的肿瘤其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及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动脉灌注化疗组高于静脉化疗组和5-Fu保留灌肠组(P<0.05)。40例使用5-Fu动脉灌注化疗组中8例出现化学性肠炎,其中两例出现肠缺血坏死。结论:结肠癌术前化疗以动脉灌注化疗效果最好,应作为首选;5-Fu作为结肠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疗效不显著而不良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动脉灌注 化学治疗 组织学疗效观察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主要动脉血管组织学的比较研究
20
作者 席贻龙 刘桂云 +1 位作者 宋小涛 徐新河 《安徽师大学报》 1997年第1期50-53,共4页
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克氏原螯虾主要动脉血管进行了组织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主要动脉血管可依组织学结构的不同而分为二类.第一类血管包括胸直动脉、胸下动脉、腹下动脉、肝动脉和前侧动脉,其管壁由内而外分别为基板、细... 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克氏原螯虾主要动脉血管进行了组织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主要动脉血管可依组织学结构的不同而分为二类.第一类血管包括胸直动脉、胸下动脉、腹下动脉、肝动脉和前侧动脉,其管壁由内而外分别为基板、细胞层和结缔组织层,基板和结缔组织内皆具有弹性纤维或类似弹性纤维物质.第二类血管为腹上动脉,其管壁由内而外分别为基板、肌肉层、混合在微纤丝内的细胞层、一层弹性纤维、第二细胞层、第二层弹性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动脉血管 组织学 十足目 甲壳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