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竹基腐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夏黎明 张素轩 黄建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3-28,共6页
报道毛竹基腐病菌(暗孢节菱孢Arthriniumphaeospermum)的形态特征、孢子萌发方式和主要生态特性。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的基本形态与M.B.Ellis所描述的一致外,还发现了一些未被描述过的孢子类型:... 报道毛竹基腐病菌(暗孢节菱孢Arthriniumphaeospermum)的形态特征、孢子萌发方式和主要生态特性。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的基本形态与M.B.Ellis所描述的一致外,还发现了一些未被描述过的孢子类型:(1)长椭圆形—棍棒状的分生孢子;(2)向顶性陆续形成的分生孢子链;(3)间生和顶生的厚垣孢子。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的分生孢子有两种萌发方式:一种是产生芽管,另一种是产生泡囊,囊中含有多个无色球状或椭圆形的孢子。适合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4℃~32℃,而以28℃为最佳;合适的酸度为pH5~7,而以pH6为最好;在孢子悬浮液内加4.5%葡萄糖可显著提高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酸度为pH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基腐病菌 暗孢节菱孢 孢子萌发方式
下载PDF
杂交竹梢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及抗菌蛋白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姝江 梁漫 +1 位作者 朱天辉 杨长青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32,共6页
从健康的撑×绿杂交竹上分离、筛选得到抗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的强拮抗菌株YB15。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 从健康的撑×绿杂交竹上分离、筛选得到抗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的强拮抗菌株YB15。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50分子筛层析、High Q Sepharose Fast Flow强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75分子筛层析,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分子质量约为31.0 ku的抗菌蛋白。稳定性试验显示该抗菌蛋白对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不敏感,耐热,不耐酸碱和紫外线,对有机溶剂敏感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梢枯病菌 拮抗细菌 抗菌蛋白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杂交竹梢枯病菌拮抗细菌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2 位作者 李芳莲 谯天敏 韩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5-61,共7页
本文以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为生防目标,从健康杂交竹上筛选拮抗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及抗菌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所得88株细菌中菌株ZB27对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有较好拮抗作用,平均抑制率达7... 本文以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为生防目标,从健康杂交竹上筛选拮抗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及抗菌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所得88株细菌中菌株ZB27对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有较好拮抗作用,平均抑制率达75.52%。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析将其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根据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得出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5g,蛋白胨5g,蔗糖1g,(NH4)2SO40.05g,蒸馏水1000ml;最优发酵条件为:25℃,pH7.5,接种量1ml且装液量50ml于300ml三角瓶。其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耐热、耐酸碱、耐紫外、对氯仿不敏感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梢枯病菌 拮抗细菌 筛选 发酵条件 抗菌物质
下载PDF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朱天辉 黄宗超 +3 位作者 高强章 李芳莲 罗力嘉 李晓东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2,31,共4页
通过分离、接种、再分离首次证实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病组织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其中病组织中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分生孢子为越冬的重要形式,是... 通过分离、接种、再分离首次证实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病组织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其中病组织中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分生孢子为越冬的重要形式,是病害发生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通过伤口从节叉处侵入;病原菌主要通过孢子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从4月初开始释放孢子,6月为病原孢子释放的高峰期,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孢节菱孢菌 杂交竹梢枯病 发生规律
下载PDF
毛竹基腐病侵染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素轩 曹越 张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5,共5页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phaeospermum)侵染循环的研究结果:(1)病原菌以菌丝或孢子的形态在病竹、枯立竹和病株残体及土壤内潜伏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的来源;(2)风、随风的雨和雨水反溅是孢子传播的...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phaeospermum)侵染循环的研究结果:(1)病原菌以菌丝或孢子的形态在病竹、枯立竹和病株残体及土壤内潜伏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的来源;(2)风、随风的雨和雨水反溅是孢子传播的主要途径;(3)在自然情况下,病菌主要通过幼嫩的无伤在皮侵入寄主体内;(4)通过田间观察和病变组织的分离培养试验结果,结合病原菌本身的特性可以初步确定该病菌是通过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后进入寄主组织的;(5)该病没有再次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基腐病 暗孢节菱孢 侵染循环 致病机理
下载PDF
高节竹梢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6
作者 马桂莲 胡国良 +2 位作者 俞彩珠 吴继来 徐炳潮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8,共5页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 ,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 ,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 ,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M .B .Ellis .。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 ,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 ,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 ,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M .B .Ellis .。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种和再分离 ,充分证明暗孢节菱孢有较强的致病力 ,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 5~ 30℃ ,最适温度为 2 5℃ ;适宜的pH值为 5~ 1 0 ,最适的pH值为 6~ 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0~ 30℃ ,最适温度为 2 8℃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pH值为 6,分生孢子在竹汁水中萌发最适宜 ,光照可促进分生孢子发芽。表 9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节竹 梢枯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暗孢节菱孢菌
下载PDF
毛竹基腐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素轩 曹越 +1 位作者 张宁 郑青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6-359,共4页
对毛竹基腐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寄主的感病期很短,只在基部笋箨稍张开,而表皮未木质化之际才能受病菌侵染;(2)不低于16℃的气温和4mm以上的降雨是病害发生的必需条件,雨量大、持续降雨时间长、气温低,病... 对毛竹基腐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寄主的感病期很短,只在基部笋箨稍张开,而表皮未木质化之际才能受病菌侵染;(2)不低于16℃的气温和4mm以上的降雨是病害发生的必需条件,雨量大、持续降雨时间长、气温低,病害将严重,反之则轻;(3)根据该发病规律,结合苏南的气候条件而制定的以物候为基础、气象预报为依据的短期测报技术方案,经1992~1994年的实地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方法简便,准确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基腐病 发病规律 测报技术
下载PDF
暗孢节菱孢菌蛋白类毒素产生条件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天辉 李姝江 车冠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8-523,共6页
采用液体震荡培养结合硫酸铵分级沉淀法获取蛋白类粗毒素研究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产毒条件。经浸渍法生物活性检测并以杂交竹病情指数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Fries培养液为最优产毒基质,病情指数达70.67... 采用液体震荡培养结合硫酸铵分级沉淀法获取蛋白类粗毒素研究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产毒条件。经浸渍法生物活性检测并以杂交竹病情指数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Fries培养液为最优产毒基质,病情指数达70.67%。不同培养时间、温度对该菌产毒量有较大的影响,12d左右是最佳产毒时间,25℃为产毒最适温度;该菌产毒对光照无特殊要求,产毒的较优溶氧量是介于120~160mL之间,在pH 8.0时产毒较高。在优化条件下,该菌的产毒能力显著提高,杂交竹感病指数高达8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 梢枯病 毒素 暗孢节菱孢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纯化及致病力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4-149,共6页
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grandis)梢枯病是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毁灭性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由于该病是近年来四川栽培区新发现的病害,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对该病的病原及发生... 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grandis)梢枯病是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毁灭性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由于该病是近年来四川栽培区新发现的病害,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对该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朱天辉等,2009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梢枯病菌 毒素 蛋白 致病活性 杂交竹
下载PDF
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5-361,共7页
为探明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及在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在低压层析分离纯化毒素蛋白的基础上,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毒素特异性抗血清,并将该蛋白用不同浓度的抗体吸附后处理杂交竹幼嫩枝条。结果表明:毒素所引起... 为探明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的质膜结合位点及在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在低压层析分离纯化毒素蛋白的基础上,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毒素特异性抗血清,并将该蛋白用不同浓度的抗体吸附后处理杂交竹幼嫩枝条。结果表明:毒素所引起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说明所制备的抗体在与毒素发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的同时,可部分封闭毒素分子上与毒素受体结合的位点;利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杂交竹嫩枝的质膜制剂与毒素蛋白的结合活性显示,质膜制剂与毒素结合后能部分阻断毒素与其抗体的免疫学反应,即质膜制剂中含有毒素的结合位点,且不同品种的结合活性有差异;用胰蛋白酶或加热处理质膜制剂后,质膜制剂对毒素与其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消失,证实质膜制剂中与毒素结合的是蛋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 暗孢节菱孢菌 毒素 质膜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暗孢节菱孢菌非蛋白类毒素的基本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2 位作者 胡彬弘 杨莉 张丽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有一定专化性,但专化性不强,介于专化性与非专化性毒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热和紫外线稳定性、对pH敏感,易受碱性物质影响;9种不同极性物质对毒素的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该毒素可能为极性较大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 基本性质 杂交竹 专化性 暗孢节菱孢菌
下载PDF
Stain capacity of three fungi on two fast-growing wood 被引量:2
12
作者 Taize Song Fangchao Cheng Jianping Su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427-434,共8页
We investigated the stain of fast-growing wood(Cunninghamia lanceolate,CL;Paulownia,PT)inoculated with three fungi(Arthrinium phaeospermum,AP;Vibrio anguillarum,VA;Aspergillacea,AS)to explore the new wood dyeing ways ... We investigated the stain of fast-growing wood(Cunninghamia lanceolate,CL;Paulownia,PT)inoculated with three fungi(Arthrinium phaeospermum,AP;Vibrio anguillarum,VA;Aspergillacea,AS)to explore the new wood dyeing ways and the better combination of wood and fungi for dyeing.Only AP could dye on CL and PT.Especially for CL,its percentage of internal spalting,percentage of external spalting and dyeing depth were the highest(48%,15%and 5.06 mm,respectively).Surprisingly,the bigger weight loss occurs on P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yeing eff ect of AP dyeing CL was the best,and the wood color change was obviously(Orange to dark red).AP could produce more pigments than the other two fungi(VA;AS),CL was more suitable for fungus staining than PT,indicating that AP could off ered a new potential market and a chance for areas to earning higher income for CL.This research paves the way for improving color change was obviously(Orange to dark red).AP could produce more pigments than the other two fungi(VA;AS),CL was more suitable for fungus staining than PT,indicating that AP could off er a new potential market and a chance for areas to earn higher income for 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lted woo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AULOWNIA arthrinium phaeospermum Vibrio anguillarum Aspergillacea
下载PDF
毛竹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素轩 张宁 +2 位作者 陈震云 陈勤华 严伟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5-69,共5页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phaeospermum)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1)40%拌种双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病菌的生长有极强的抑制力;(2)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培育和留养个大体壮的中期笋,使其快...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phaeospermum)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1)40%拌种双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病菌的生长有极强的抑制力;(2)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培育和留养个大体壮的中期笋,使其快速生长,具有避病的效果;(3)及时剥除已感病竹笋基部的笋箨,有利于病情的控制;(4)一套以栽培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大面积竹林内试验,防治效果达9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基腐病 暗孢节菱孢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杂交竹梢枯病菌产毒诱导因子
14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109,共6页
以杂交竹梢枯病菌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单因素筛选最佳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诱导产毒的条件(温度、时间、pH、光照、瓶装量、接种量)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诱导方案为:温度25℃,pH=7.0,黑暗条件下,4块菌丝块(5 mm)接种于120 mL改... 以杂交竹梢枯病菌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单因素筛选最佳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诱导产毒的条件(温度、时间、pH、光照、瓶装量、接种量)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诱导方案为:温度25℃,pH=7.0,黑暗条件下,4块菌丝块(5 mm)接种于120 mL改良Fries+杂交竹煎汁培养液(乳糖等量代替葡萄糖)振荡培养15 d。在此诱导方案下,杂交竹梢枯病菌产毒能力显著提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梢枯病菌 诱导条件 真菌毒素 正交试验 杂交竹
下载PDF
A蛋白间接酶联免疫法对杂交竹梢枯病菌蛋白毒素的检测
15
作者 朱天辉 李姝江 +1 位作者 韩珊 谯天敏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8-11,共4页
采用A蛋白双抗夹心法,在包被抗血清前先用A蛋白包被微量测定板,利用A蛋白抗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FC部位结合,以F(ab')2部位吸附抗原毒素,在被吸附的毒素上再加一层相同的抗血清和酶标记的A蛋白,以检测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结果表... 采用A蛋白双抗夹心法,在包被抗血清前先用A蛋白包被微量测定板,利用A蛋白抗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FC部位结合,以F(ab')2部位吸附抗原毒素,在被吸附的毒素上再加一层相同的抗血清和酶标记的A蛋白,以检测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结果表明:A蛋白预包被能提高检测效价,降低本底值。抗原浓度对酶联检测有显著影响,纯毒素稀释倍数大于10-6,检测结果与对照接近,不适宜用于检测。OD值随抗原稀释倍数的增加下降,且下降幅度受测定抗血清浓度的影响;当检测液稀释1∶5(1∶50时,测定抗血清浓度在10-4(病株汁液)和10-6(含毒素发酵液)时可测出显著差别。抗血清浓度为10-4下,含毒素发酵液在标记A蛋白浓度为1∶10(1∶640范围内有较好测定结果,而病株汁液在标记A蛋白浓度为1∶10(1∶160才能测出。本研究首次将此技术用于真菌毒素检测中,该方法对杂交竹病株汁液中的致病毒素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早期诊断暗孢节菱孢菌引起的杂交竹梢枯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法 毒素 杂交竹 暗孢节菱孢菌
下载PDF
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toxin AP-Ⅰ from the pathogen of 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grandis blight
16
作者 Shujiang Li Tianhui Zhu +1 位作者 Tianmin Qiao Shan H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035-1042,共8页
Bambusa pervariabilis Dendrocalamopsis grandis blight is caused by a toxin from the fungus Arthrinium phaeospermum (corda) M. B. Ellis. We used shaking culture in a modified Fries culture medium and methanol extrac... Bambusa pervariabilis Dendrocalamopsis grandis blight is caused by a toxin from the fungus Arthrinium phaeospermum (corda) M. B. Ellis. We used shaking culture in a modified Fries culture medium and methanol extraction to isolate the toxin. The optimal developing solvent mixture (methanol: ethyl acetate: H20 at 7:1.5:3) was selected using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used as the eluent for toxin purification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Two toxic fractions were identi- fied in the bioassay. A flaxen oil substance, AP-I, showed higher toxicity than a toxic white powder, AP-II. The more toxic AP-I was determined to be dibutyl phthalate (C16H2204, molecular weight of 278) by mass spectrome- t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infrared spectropho- tometry. Dibutyl phthalate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bamboo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inium phaeospermum Bambusapervariabilis Dendrocalamopsis grandis. Infrared
下载PDF
杂交竹抗梢枯病诱导因子筛选及其持续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倩倩 刘雨欣 +4 位作者 方馨玫 朱天辉 谯天敏 韩珊 李姝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9,共9页
本文利用病原毒素同源异质的特点诱导杂交竹抗病潜力,筛选出抗梢枯病的最佳诱导因子并排除其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经琼脂玻片萌发法测定3种诱导因子(温度灭活毒素、蛋白酶降解毒素和细胞壁成分)对杂交竹梢枯病病原菌暗孢节菱孢菌孢子萌... 本文利用病原毒素同源异质的特点诱导杂交竹抗病潜力,筛选出抗梢枯病的最佳诱导因子并排除其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经琼脂玻片萌发法测定3种诱导因子(温度灭活毒素、蛋白酶降解毒素和细胞壁成分)对杂交竹梢枯病病原菌暗孢节菱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经过60℃灭活毒素浓度为40μg/mL处理的孢子萌发效果最为理想。通过最佳诱导因子对杂交竹不同品种诱导持续期进行测定,采用针刺法先接种诱导因子后挑战接种病原菌,1~40 d内观察抗感品种对诱导因子响应的差异,症状上杂交竹8#的感病程度重于3#和6#,40 d时叶片和枝干变黄干枯,病情指数结果表明,3个杂交竹品种接种诱导因子后感病程度降低,诱抗效果显示杂交竹6#的诱抗指数高于3#和8#。以上结果证明诱导因子使不同杂交竹品种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且抗性越强的品种诱导抗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竹梢枯病 暗孢节菱孢菌 诱导因子 抗病性 孢子萌发
下载PDF
我国首次发现的暗纹节菱孢所致皮肤真菌病的毒理实验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玉明 温树田 +4 位作者 刘明礼 姜玉波 张树森 陈世平 索继江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从患者皮损处皮屑及活检组织中分离出的暗纹节菱孢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Ellis菌株制成混悬菌液,用兔、豚鼠及小鼠(LACA)进行动物毒理实验。表皮直接涂抹法接种,四周后未见皮肤损害;划破表皮涂沫法及皮下注射法接种,两... 从患者皮损处皮屑及活检组织中分离出的暗纹节菱孢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Ellis菌株制成混悬菌液,用兔、豚鼠及小鼠(LACA)进行动物毒理实验。表皮直接涂抹法接种,四周后未见皮肤损害;划破表皮涂沫法及皮下注射法接种,两周后实验动物的皮肤都出现浸润性斑块、小给节、皮下脓肿及脱毛的症状,对照组动物正常。再用腹腔注射法接种,小鼠两周后死亡,病解所见,腹膜、肠系膜、腹壁及肝等处,均出现散在的灰白色小脓肿;心、肺、肝、脾及肾均有病变。豚鼠两周后仍存活,当即处死解剖所见与小鼠病解改变相同。对实验动物皮损、腹膜、肠系膜、胃及肝等处的小脓肿组织进行了病理检查,结果发现皮损及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浸润,由多种细胞构成的浸润性肉芽肿。在病理浸润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球形、卵圆形、棱形及晶体形的棕色、红色孢子.其病理改变与患者皮损病理改变相一致,其不同点是实验动物有小脓肿,肉芽肿内可见多核巨噬细胞,而在病人皮损中很少见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节菱孢 毒理 病理 皮肤真菌病
下载PDF
暗孢节菱孢引起皮肤感染一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桂霞 沈永年 +3 位作者 陈伟 胡素泉 李慧珠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报道1例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肤真菌病。方法患者男,25岁,左臀部一片慢性肉芽肿样损害,呈疣状增生。表面多片溃疡、糜烂,轻压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有腐臭味,触之略硬,且有轻度触痛。中心部位有明显淡灰褐色萎缩斑,边缘明显隆起,表面附有... 目的报道1例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肤真菌病。方法患者男,25岁,左臀部一片慢性肉芽肿样损害,呈疣状增生。表面多片溃疡、糜烂,轻压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有腐臭味,触之略硬,且有轻度触痛。中心部位有明显淡灰褐色萎缩斑,边缘明显隆起,表面附有黑色痂皮。从患者皮损取材,进行涂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经家兔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特征,同时作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直接镜检、组织病理切片均未见真菌菌丝,但5次培养均为同一种菌生长,镜下见透明、线样的分生孢子梗从葫芦形的母细胞长出并产生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眼晶体状,黑棕色,具有一中纬部的线状芽裂,为此菌的主要特征。在实验家兔的皮损刮屑中可见菌丝及类似厚壁孢子的肿胀细胞。体外药敏试验显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分别为:氟康唑>64μg/mL;伊曲康唑>64μg/mL;特比萘芬0.125μg/mL;酮康唑4.0μg/mL;咪康唑8.0μg/mL。结论根据在S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显微镜下特征性结构,该病例为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下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菱孢 皮肤感染 体外药敏试验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特征 组织病理切片 分生孢子 皮肤真菌病 慢性肉芽肿 脓性分泌物 致病性研究 抗真菌药物 疣状增生 直接镜检 真菌菌丝 MIC值 厚壁孢子 实验家兔 主要特征 伊曲康唑
原文传递
绛红褐链霉菌YSSPG3的鉴定及其抗菌蛋白纯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丽娜 朱天辉 李芳莲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251,共10页
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对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YSSPG3,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和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菌株YSSPG3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 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对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YSSPG3,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和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菌株YSSPG3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分与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为绛红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purpeofuscus)。采用硫酸铵沉淀和柱层析法对发酵液中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一的抗菌蛋白AMP,分子量为5 075.619 Da,等电点为6.77。抗菌蛋白在温度≥60℃和pH<7,以及紫外线照射时间≥12 h的环境下抑菌活性均明显下降,但受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氯仿影响不大,无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水解酶活性。利用Edman降解法测定抗菌蛋白N末端25个氨基酸序列,与来自Streptomyces tendae Tü901的chitin-binding protein AFP1的同源性较高,为8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绛红褐链霉菌 杂交竹梢枯病菌 抗菌蛋白 分离纯化 N端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