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ve volume measur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an articular collapse predictor in hematological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
1
作者 Davide Ippolito Alessandro Masetto +3 位作者 Cammillo Talei Franzesi Pietro A Bonaffini Alessandra Casiraghi Sandro Sironi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6年第8期750-756,共7页
AIM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value of femoral head(FH) volume measurements to predict joint collapse, as compared to articular surface involvement, in posttreatment osteonecrosis(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affected by l... AIM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value of femoral head(FH) volume measurements to predict joint collapse, as compared to articular surface involvement, in posttreatment osteonecrosis(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affected by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METHODS Considering 114 young patients with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undergone a lower-limb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examination between November 2006 and August 2012 for a suspected post-treatment ON, we finally considered a total of 13 cases(7 males, mean age 15.2 ± 4.8 years), which developed a FH ON lesions(n = 23). The MRI protocol included coronal 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 and T1-weighted sequences, from the hips to the ankles. During the follow-up(elapsed time: 9.2 ± 2 mo), 13/23 FH articular surface(FHS)developed articular deformity. The first MRI studies with diagnosis of 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easuring FH volume(FHV), FHS, ON volume(ONV) and the articular surface involved by ON(ONS). The relative involvement of FHS, in terms of volume [relative volume(RV): ONV/FHV] and articular surface [relative surface(RS): ONS/FHS], was then calculated.RESULTS By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threshold of 23% of volume involvement), RV predicted articular deformity in 13/13 FHS [sensitivity 100%, specificity 90%, accuracy 9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 93%,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 100%]. Considering a threshold of 50% of articular involvement, RS predicted articular deformity in 10/13 femoral heads(sensitivity 77%, specificity 100%, accuracy 87%, PPV 100%, NPV 77%).CONCLUSION RV might be a more reliable parameter than RS in predicting FH deformity and could represent a potential complementary diagnostic tool in the follow-up of femoral heads ON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NECROSIS Volume articular surfac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FEMORAL hea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无人艇航向自适应控制
2
作者 向前 李志俊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09,119,共8页
为了提高水面无人艇在外界干扰和自身运动状态变化等非线性及不确定因素下的航向控制精度,针对常规自抗扰控制(ADRC)在船舶航向控制中存在的参数整定难这一问题,提出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相结合的ADRC参数自... 为了提高水面无人艇在外界干扰和自身运动状态变化等非线性及不确定因素下的航向控制精度,针对常规自抗扰控制(ADRC)在船舶航向控制中存在的参数整定难这一问题,提出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相结合的ADRC参数自适应整定和无人艇航向精确控制策略。设计一个RBF网络用于准实时无人艇运动模型建模。在此基础上,运用粒子群算法对无人艇航向ADRC控制器参数整定进行优化。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RBF-PSO-ADRC控制器在无人艇的航向控制中相比常规ADRC控制器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表现出更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稳定性,对未知扰动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RBF-PSO-ADRC控制器实现了复杂环境下ADRC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优化整定,这对于高精度的无人艇航向控制和航线跟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可为水面无人艇操纵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艇 航向控制 粒子群优化 RBF网络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腓骨头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振光 郑晓晖 +3 位作者 张发惠 陶圣祥 谢昀 杨玉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侧面中央隆起宽(2.1±0.3)cm,厚(2.0±0.3)cm。腓骨头端有一关节面朝向前上内方,与胫骨外侧髁朝向外下方的腓关节面相关节,两者构成了轴向对接。结论:要使腓骨头关节面与人体其他关节面能较贴切对合重组新关节者,必需符合3个条件:①形态是否相似;②凹凸面是否匹配;③对接方式是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 关节面 解剖学 关节重建
下载PDF
腓骨头与关节面间距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唐杞衡 杨德金 徐海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2期25-27,共3页
目的了解腓骨头与内、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以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胫骨近端截骨厚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50例因单侧膝关节急性软组织损伤就诊患者,排除骨关节骨折、畸形和病变。行膝关节和小腿中上段核磁共振扫描,用MIMCS软件进行... 目的了解腓骨头与内、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以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胫骨近端截骨厚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50例因单侧膝关节急性软组织损伤就诊患者,排除骨关节骨折、畸形和病变。行膝关节和小腿中上段核磁共振扫描,用MIMCS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测量腓骨头最高点到内、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结果成人腓骨头与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为(12.41±1.72)mm,与内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为(7.76±2.02)mm。结论合适的胫骨近端截骨水平与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12 mm,与内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8 mm,以减少腓骨头和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腓骨头 胫骨平台 关节面 胫骨截骨
下载PDF
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哲 王星 +1 位作者 和雨洁 李志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通过对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结果T_(1~9)的肋凹大部分为上位椎... 目的通过对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结果T_(1~9)的肋凹大部分为上位椎骨平面形、下位椎骨凹面形,T_(10~12)单肋凹多为平面形;椎骨肋头关节肋凹的位置C_(7)~T_(3)上、下肋凹均在椎体上;T_(4)开始肋凹逐渐后移,出现根-体各半型,从T_(7)出现根为主型,并渐增多,T_(12)全部是根为主型;R_(1)、R_(2)、R_(11)及R_(12)均为单肋头关节面,从R_(3~10)均既有单肋头又有双肋头关节面,后者出现率先渐增高后又渐降低;R_(1~5)单肋头关节平面型从52.1%降至15.0%,而R_(6)、R_(7)、R_(9)未见平面型;凹面型:R_(1~6)从47.5%渐降至6.3%,而R_(8~12)则从8.8%渐升至48.7%。双肋头关节均以上平下凹型为主,其次为上下双凹型。R_(3~8)双肋头关节中,上平下凹型出现率从8.8%增至66.2%,而R_(8~10)该型出现率渐低;R_(4~10)上下双凹型出现率小于上平下凹型。结论临床应用应根据第1~12肋的相关参数选取适合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头关节 骨性关节面 形态特征
下载PDF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6
作者 孙光霞 谢铮 +3 位作者 欧阳跃平 刘岩 侯春林 林浩东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6期512-514,共3页
背景:MasonⅡ型和Ⅲ型桡骨头骨折,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术中应用的内固定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目的的:探讨采用Y型小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共收治MasonⅡ、Ⅲ... 背景:MasonⅡ型和Ⅲ型桡骨头骨折,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术中应用的内固定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目的的:探讨采用Y型小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共收治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2-63岁,均采用切开复位Y型小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肘关节功能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评估:优15例、良6例、可2例。没有一例患者发生桡神经损伤、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活动范围 关节
下载PDF
基于螺栓头部端面应变状态的螺栓松动检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卢明戈 王涛 +2 位作者 邓少华 余伟 鲁光涛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46-1051,共6页
针对螺栓联接结构中的松动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测量螺栓头部径向应变进而确定螺栓预紧力的方法。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受不同预紧力作用下螺栓头部端面的应变状态,发现端面径向应变与所受预紧力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对不同... 针对螺栓联接结构中的松动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测量螺栓头部径向应变进而确定螺栓预紧力的方法。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受不同预紧力作用下螺栓头部端面的应变状态,发现端面径向应变与所受预紧力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对不同工况下的预紧力检测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螺栓在受到四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两者仍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通过检测螺栓头部端面的径向应变,实现螺栓联接状态(表现为预紧力大小)的检测。设计了径向应变片,并制作了集成应变片的螺栓传感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螺栓头部端面径向应变与预紧力变化的线性关系明显,与有限元分析结果一致,说明所提出的方法和所设计的传感器能有效检测螺栓预紧力大小,进而实现对螺栓联接状态的检测,可作为螺栓联接结构健康检测的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传感器 螺栓松动 螺栓头部端面 径向应变
下载PDF
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8
作者 黄永平 林曦 练佛根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2期53-56,共4页
目的 对比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福建省建宁县总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克氏针组和钢板组,每组30例。克氏针组患者给予克氏针钢丝外固定... 目的 对比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福建省建宁县总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克氏针组和钢板组,每组30例。克氏针组患者给予克氏针钢丝外固定治疗,钢板组患者给予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等指标。结果 克氏针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钢板组,掌斜角小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桡骨高度和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与钢板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8,P=0.605)。克氏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钢板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0)。结论 掌侧锁定板和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其中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恢复快,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效果更好,而掌侧锁定板则对桡骨正常形态、掌斜角和关节面复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合并骨质疏松或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尽量采用外固定治疗,对于年轻患者建议内固定恢复桡骨远端正常形态和关节面的平整度,以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锁定板 克氏针钢丝 关节面复位 桡骨形态
下载PDF
玻璃酸钠注射结合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松 路爽 +3 位作者 张桦 张昆 王涵 史家旭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第8期698-699,共2页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注射结合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按接诊先后顺序,单号为观察组51例,双号为对照组51例,两组治疗重点均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上。治疗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结合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混合液...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注射结合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按接诊先后顺序,单号为观察组51例,双号为对照组51例,两组治疗重点均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上。治疗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结合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混合液局部注射结合针刀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后6个月随访。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7例复发。结论玻璃酸钠注射结合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时,重点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上,疗效肯定,逐日递增,远期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网球肘 桡骨头环状关节面 玻璃酸钠注射液 针刀松解术
下载PDF
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楔形截骨重建外踝的研究
10
作者 阎晓丽 朱泽兴 +5 位作者 周密 孙嘉锴 郝岩 朱方正 王晓宇 张树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0期1044-1049,共6页
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楔形截骨,调整其关节面方向,观察及测量截骨后腓骨近端与原始外踝关节面的解剖学相似度,评估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潜在价值。方法收集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40例健康成人单侧下肢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 ... 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楔形截骨,调整其关节面方向,观察及测量截骨后腓骨近端与原始外踝关节面的解剖学相似度,评估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潜在价值。方法收集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40例健康成人单侧下肢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 20.0软件及3-matic 12.0软件构建腓骨模型,测量腓骨远近端关节面横径、纵径、面积、倾斜角、最长坡径,分析数据差异确定腓骨近端楔形截骨方案。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截骨及外踝重建过程,观察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与外踝关节面拟合满意后,测量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倾斜角及最长坡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腓骨三维模型中腓骨近端关节面与腓骨远端关节面的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远端关节面纵径、面积、倾斜角、最长坡径大于近端关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近、远端关节面的面积差值为(107.67±55.55)mm2,面积比值为(63.87±17.50)%;腓骨近、远端关节面的倾斜角差值为(34.69±6.28)°,倾斜角比值为(50.92±8.16)%;腓骨近、远端关节面的最长坡径差值为(4.30±2.76)mm,最长坡径比值为(84.11±9.56)%。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倾斜角为(69.10±4.53)°,而原始腓骨远端关节面倾斜角(70.65±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最长坡径为(27.63±2.33)mm,而原始腓骨远端关节面最长坡径为(26.78±2.2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关节面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是可行的手术方案,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楔形截骨可以确定截骨线的位置,修正腓骨近端关节面方向,消除腓骨近端关节面以远的隆起,更有利于腓骨近端移植重建距腓关节,并且更接近解剖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重建 带关节面腓骨头移植 腓骨近端楔形截骨 距腓关节面匹配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费俊梁 王黎明 蒋纯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各型桡骨远端骨折导致的腕关节不稳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腕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至2006年9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00例,采用AO分型,标准腕关节正侧位片测量桡月角、舟月角、桡骨远端长度、关节面落差、舟... 目的研究各型桡骨远端骨折导致的腕关节不稳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腕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至2006年9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00例,采用AO分型,标准腕关节正侧位片测量桡月角、舟月角、桡骨远端长度、关节面落差、舟月近远侧间距。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患者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进行比较,采用改良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平均随访时间5年2个月,结果发现舟月分离、背屈不稳、掌屈不稳、背侧偏移和掌侧偏移5种腕关节不稳;优良率为78%。桡骨远端长度缩短≥2.5mm与〈2.5mm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不稳发生率比较,Fisher确切概率P〈0.01;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落差≥2mm与〈2mm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不稳发生率比较,Fisher确切概率P〈0.01。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对桡腕关节面、桡骨远端长度、掌倾角的恢复与患者的疗效密切相关,腕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骨性结构和周围韧带的完整性,腕关节不稳将严重影响腕关节功能。对于严重关节内的骨折应手术治疗解剖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腕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桡腕关节面 桡骨远端长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