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一带一路”新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1
作者 孙成志 晋鑫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经历了“质疑”“观望”“区域性合作”3个阶段。本文基于自建的《朝日新闻》“一带一路”倡议专题新闻语料库,将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应用于日语新闻语篇,分析新闻话语如何借助隐喻策略来表征日本政府对... 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经历了“质疑”“观望”“区域性合作”3个阶段。本文基于自建的《朝日新闻》“一带一路”倡议专题新闻语料库,将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应用于日语新闻语篇,分析新闻话语如何借助隐喻策略来表征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模式转变。研究发现,在3个阶段中,新闻话语的隐喻策略经历了由冲突类隐喻、旅程类隐喻到建筑类隐喻的阶段性调整,隐隐地再现了由冲突、竞争向局部合作的历时性态度转变。本研究表明,基于新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是客观再现社会行动者主体现实态度、意向和价值判断的有效话语识解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批评隐喻分析 语料库 朝日新闻 日本媒体
下载PDF
《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涉疫社论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微洁 孔明月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6-58,共13页
社论文章因其特有的评论性与权威性,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涉疫社论自建小型数据库,分别统计两报的隐喻使用情况,归纳隐喻使用类型,并对... 社论文章因其特有的评论性与权威性,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涉疫社论自建小型数据库,分别统计两报的隐喻使用情况,归纳隐喻使用类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日报》涉疫社论中战争、旅途、建筑等隐喻的使用频次较多,语篇结构紧凑,内容积极向上,以一对一映射为主;《朝日新闻》涉疫社论的主要隐喻类型为旅途隐喻、拟人隐喻和战争隐喻,呈现出论述主体庞杂,语义氛围紧张,同一源域对应多个目标域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中日两国在疫情期间的不同政治诉求;二是中日两国对待“灾难与生存”的不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朝日新闻》 涉疫社论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类型
下载PDF
大数据话语分析视域下的城市形象研究--以《朝日新闻》中的青岛形象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漪漪 柴红梅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3年第2期65-79,共15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话语分析逐渐成为城市形象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将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中的青岛相关文本作为语料,基于文本挖掘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大数据话语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朝日新闻》中的青岛形象...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话语分析逐渐成为城市形象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将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中的青岛相关文本作为语料,基于文本挖掘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大数据话语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朝日新闻》中的青岛形象,探讨青岛形象在日本媒体中呈现的倾向性与局限性,为政府、企业和媒体在对日交流中提升青岛的美誉度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建构良好的青岛形象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话语分析 青岛形象 《朝日新闻》 文本挖掘
下载PDF
中法战争时期日本舆论的中国台湾观——以《朝日新闻》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琪颖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3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1874年侵台事件发生时日本官民对中国台湾极为关注,以“番地无主”论认为日本可以在那里实行殖民统治。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国内更是大面积出现侵占中国台湾的言论。但日本舆论对中国台湾的关注在这20年间呈现出动态的起伏变化,到中... 1874年侵台事件发生时日本官民对中国台湾极为关注,以“番地无主”论认为日本可以在那里实行殖民统治。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国内更是大面积出现侵占中国台湾的言论。但日本舆论对中国台湾的关注在这20年间呈现出动态的起伏变化,到中法战争前期,中国台湾几乎从日本舆论的视野中消失。法军炮击基隆后,《朝日新闻》对中国台湾的关注骤然升级。该报不断跟踪报道基隆淡水等地的战况,并质疑法国对中国台湾的封锁。日本舆论普遍担忧法国可能长期侵占中国台湾,但并不赞成由日本侵占中国台湾。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朝日新闻》的相关报道中未再提及“番地无主”论,而是把中国台湾作为清的组成部分来加以观察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战争 日本舆论 中国台湾 《朝日新闻》
下载PDF
沈从文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5
作者 刘岩 李苇婷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73-82,共10页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之一,其文学作品海外译介较早,自20世纪上半叶起不断译介到日本。为全面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本文从沈从文作品的日译本调查、日本《朝日新闻》对沈从文的报道、读者视阈下的沈从文作...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之一,其文学作品海外译介较早,自20世纪上半叶起不断译介到日本。为全面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本文从沈从文作品的日译本调查、日本《朝日新闻》对沈从文的报道、读者视阈下的沈从文作品接受以及日本学界的沈从文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厘梳与宏观概述。综合言之,沈从文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历程近百年,《若墨医生》《边城》《月下小景》等多部作品均有日译本,其中《边城》受到了日本读者、出版社、新闻媒体、学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学界关于沈从文的研究涉及到不同作品文本、沈从文本人的研究等,以此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从客观、详实的数据把握沈从文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提供启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日译 《朝日新闻》 读者评论 传播接受
下载PDF
日本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的评析
6
作者 刘善钰 罗雨虹 王子睿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96-201,共6页
外国媒体对我国的形象构建影响着各国对于我国形象的认知。日本是我国重要的邻国,了解日本主流媒体如何报道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至关重要。通过选取《朝日新闻》的“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KH Coder文本挖掘工具,以定量... 外国媒体对我国的形象构建影响着各国对于我国形象的认知。日本是我国重要的邻国,了解日本主流媒体如何报道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至关重要。通过选取《朝日新闻》的“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KH Coder文本挖掘工具,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日本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研究发现《朝日新闻》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随国际形势和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中日两国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因此,加强沟通,消除偏见和误解,提高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理念的理解与接受度才能有助于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上开展合作,增进中日两国友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主流媒体 一带一路 《朝日新闻》 话语建构
下载PDF
和着战争的节拍——从商业广告看日本的战争体制与战争狂热
7
作者 史桂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7-123,共7页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并向美英等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绪战"的胜利,促成其国内新一轮战争狂热。广告作为商品营销的重要手段,也和着战争的节拍,把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东西和"大东亚...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并向美英等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绪战"的胜利,促成其国内新一轮战争狂热。广告作为商品营销的重要手段,也和着战争的节拍,把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东西和"大东亚共存共荣圈"生拉硬扯地联在一起,形成"战争广告"。报纸是刊登商业广告的重要载体,日本主要报刊的"战争广告"从1941年12月上旬到1942年1月底形成高潮,与战争狂热相始终。本文以号称"不偏不倚"的《朝日新闻》所刊登的"战争广告"为对象,分析这些商业广告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探究商业广告在鼓动战争情绪、煽动后方支援中的作用,研究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社会实态,进而探讨"举国一致"战争体制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广告 战争体制 《朝日新闻》 “臣民之道”
下载PDF
“知识阶层的精神伴侣”到“民众生活的必需品”——以社会动员为角度考察日本近代报纸的大众化
8
作者 王润泽 王鲁亚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10,共10页
日本报纸的大众化趋势是报纸逐渐脱离上层精英的束缚,慢慢走向民众的一种趋势。文章试图以小报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日本报纸大众化的起源,以《万朝报》引发的"黄色新闻潮"作为日本报纸大众化的过渡,以《朝日新闻》的企业化改组... 日本报纸的大众化趋势是报纸逐渐脱离上层精英的束缚,慢慢走向民众的一种趋势。文章试图以小报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日本报纸大众化的起源,以《万朝报》引发的"黄色新闻潮"作为日本报纸大众化的过渡,以《朝日新闻》的企业化改组作为日本报纸大众化发展的成熟标志,对这种趋势寻根溯源。伴随着日本报纸的大众化趋势,民众由无知无力到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被报纸动员起来,发展成为政治力量的威胁,最终导致报纸被政府收编。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黄色新闻潮"和言论贾祸的"白虹贯日"事件也从不同方面加剧了这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新闻史 大众化 社会动员 小报 《万朝报》 《朝日新闻》
下载PDF
强硬与压制: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宽城子事件
9
作者 刘景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44-49,151,共7页
1919年五四运动后,张作霖认为独占东北时机已然成熟,吉林督军孟恩远极力反对,双方发生争执。吉林军队调动时,“满铁”会社日人船津藤太郎意欲穿越警戒线引起斗殴,导致吉林军人同日本军人之间的冲突,宽城子事件爆发,双方互有伤亡。对此... 1919年五四运动后,张作霖认为独占东北时机已然成熟,吉林督军孟恩远极力反对,双方发生争执。吉林军队调动时,“满铁”会社日人船津藤太郎意欲穿越警戒线引起斗殴,导致吉林军人同日本军人之间的冲突,宽城子事件爆发,双方互有伤亡。对此《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都进行了报道,并强调此次事件破坏了中日间既有的秩序,冲突的责任完全在中国方面,应给予严惩。日本报纸的这种歪曲的报道,进一步催生和激化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仇恨,也为日本对外侵略政策的实施完成了国内民众的某种程度上的“动员”。因此更为真实地认知二战前日本报纸的新闻报道,有助于了解日本社会舆论的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恩远 宽城子 大阪每日新闻 大阪朝日新闻
下载PDF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传播视阈——以《朝日新闻》2010年1月至9月报道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华新 欧阳宏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5-101,共7页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给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了神秘"面纱",媒体此时发挥了微妙作用。从2010年开年至"撞船"事发前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强势主体,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给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了神秘"面纱",媒体此时发挥了微妙作用。从2010年开年至"撞船"事发前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强势主体,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向性选择受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和文化主导,同时也受传播规律的引导,这种传播还能反作用于两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媒体 《朝日新闻》 钓鱼岛“撞船”事件
下载PDF
改革开放30年来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调查报告——以1983-2013年《朝日新闻》为中心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68-82,共15页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对1983年至2013年间日本《朝日新闻》对我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朝日新闻》对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报道数量减少,对军事、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灾难事故等方面的报道数量增加;整体上对我国的负...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对1983年至2013年间日本《朝日新闻》对我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朝日新闻》对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报道数量减少,对军事、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灾难事故等方面的报道数量增加;整体上对我国的负面报道偏多,且呈负面报道增多、正面报道减少的趋势。这些结果映射出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给日本造成压力,日本媒体有意放大我国在军事力量、人权民主等方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朝日新闻》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媒体与战后日本民主主义——以《朝日新闻》社论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荣元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41-49,共9页
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媒体,应当承担统合民意、引导舆论与监督政治权利并同其抗衡的双重责任。然而,综观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轨迹,尽管不能否认新闻媒体对民主主义的发展起了某种程度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作为民主主义旗手的... 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媒体,应当承担统合民意、引导舆论与监督政治权利并同其抗衡的双重责任。然而,综观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轨迹,尽管不能否认新闻媒体对民主主义的发展起了某种程度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作为民主主义旗手的新闻媒体,事实上从未真正反映民意,而是仅仅将国民视为"观众"。这不但加剧了政治与民意之间距离的扩大,而且也引发了民主主义的危机。文章以《朝日新闻》社论为中心,对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与局限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战后民主主义 国民主权 朝日新闻
下载PDF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朝日新闻》涉藏报道探析
13
作者 刘贤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68-74,156,共8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蚕食步入了高潮,在此背景下,中国西藏也成为列强觊觎的对象。此时的日本虽未直接公开插手中国西藏事务,但其主流媒体《朝日新闻》对"英军入侵西藏""英俄涉藏角逐"等热点事件给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蚕食步入了高潮,在此背景下,中国西藏也成为列强觊觎的对象。此时的日本虽未直接公开插手中国西藏事务,但其主流媒体《朝日新闻》对"英军入侵西藏""英俄涉藏角逐"等热点事件给予了较高的关注。然而,该报并没有秉承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对英军的侵藏行径百般辩解和粉饰美化,对西藏人民的英勇抗争百般诋毁,对英国的侵略行径给中国主权造成的危害也表现出漠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日新闻》 英军入侵西藏 英俄涉藏角逐 日本涉藏立场
下载PDF
态度系统视域下日本《朝日新闻》“一带一路”报道的评价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松仪 卢琳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第4期76-87,共12页
本文选取日本《朝日新闻》有关“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为语料,以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为理论框架,对报道中态度系统各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所呈现的评价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从宏观上看,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偏消极。积极态度评价中,... 本文选取日本《朝日新闻》有关“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为语料,以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为理论框架,对报道中态度系统各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所呈现的评价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从宏观上看,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偏消极。积极态度评价中,各资源的使用呈现情感>鉴赏>判断的特征;消极态度评价中,各资源的使用呈现鉴赏>判断>情感的特征,从微观上看,态度系统各资源的分布特征及体现的评价意义有显著的差异。通过《朝日新闻》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可以看出日本复杂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朝日新闻 态度系统 评价意义 语料库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涉华报道标题的及物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昊天 周彤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2-20,共9页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涉华报道的标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报道标题主要通过动作过程小句、关系过程小句、交流过程小句对有关经验活动进行表征,通过赋予施事、载体...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涉华报道的标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报道标题主要通过动作过程小句、关系过程小句、交流过程小句对有关经验活动进行表征,通过赋予施事、载体、交流方等参与者角色,将中国视为具有高度能动性的主体。在涉华报道方面,《朝日新闻》基本保持了客观中立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日新闻》 新冠肺炎疫情 报道标题 及物性系统
下载PDF
钓鱼岛购岛事件后日本主流传统媒体中国报道研究——以《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对比为例
16
作者 宋刚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第4期34-41,共8页
在2012年"购岛事件"发生以后,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降入冰点,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在成功举办奥运、GDP超越日本之后,通过"他者之眼"获得自我认知的需求较为活跃的时期。本文力求通过梳理《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所代... 在2012年"购岛事件"发生以后,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降入冰点,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在成功举办奥运、GDP超越日本之后,通过"他者之眼"获得自我认知的需求较为活跃的时期。本文力求通过梳理《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所代表的日本主流传统媒体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的涉华报道,采用定量分析与重点领域定性分析的方法,找到当代日本媒体眼中的当代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岛 购岛事件 日本媒体 中国形象 《读卖新闻》 《朝日新闻》
下载PDF
日本《朝日新闻》中的中医药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视角
17
作者 王洁琼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0期8-12,共5页
目的:全面剖析1997-2023年《朝日新闻》中所建构的中医药形象,从而为中医药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更翔实的话语证据和参考数据。方法:运用框架理论和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方法,勾勒当前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医药的关注程度及认知态度。结果:《朝日... 目的:全面剖析1997-2023年《朝日新闻》中所建构的中医药形象,从而为中医药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更翔实的话语证据和参考数据。方法:运用框架理论和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方法,勾勒当前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医药的关注程度及认知态度。结果:《朝日新闻》中医药相关报道数量在这一时期内经历了相对稳定期、显著波动期、逐渐减少期三个阶段;相关报道对中医药总体持肯定态度,塑造一个既深植于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又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显示出实用性和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形象。然而,这种认可伴随着对于中医药科学地位和影响力变化的深刻反思和忌惮。结论:中医药形象对外传播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偏颇,需进一步反思并优化中医药的国际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形象 《朝日新闻》 框架理论 语料库 话语分析
下载PDF
日本主流报纸中环境风险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
18
作者 孙成志 王成一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89-101,共13页
将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日文新闻社论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朝日新闻》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事件相关社论为语料,探讨环境风险话语中复合意象图式的常用类型,分析语篇生产者如何借助意象图式划分“群内”“群外”关系,实现“... 将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日文新闻社论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朝日新闻》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事件相关社论为语料,探讨环境风险话语中复合意象图式的常用类型,分析语篇生产者如何借助意象图式划分“群内”“群外”关系,实现“我者”主张的合法化。研究发现:以核污染水排放事件为代表的环境风险话语中主要出现的意象图式包括路径类复合意象图式与容器类复合意象图式。语篇生产者多借助路径类意象图式明晰施事行为,并通过隐喻手段将其映射至目标域实现合法化目的;而容器类意象图式则通过隐喻映射功能,引导读者区分环境风险语境下的“群内—群外”身份概念,间接实现语篇观点的合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认知语言学 环境风险话语 意象图式 合法化 朝日新闻
原文传递
误报何以发生:《朝日新闻》涉华误报探源
19
作者 赵新利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8-77,共10页
晚晴重臣李鸿章于1901年11月7日去世,而在他去世前9个月的1901年2月1日,《朝日新闻》就误报"李鸿章于1月30日去世",目前学界没有对此的梳理和分析,相关史料中也没有对此事的记载。本文从《朝日新闻》早期驻华记者的发端着手,... 晚晴重臣李鸿章于1901年11月7日去世,而在他去世前9个月的1901年2月1日,《朝日新闻》就误报"李鸿章于1月30日去世",目前学界没有对此的梳理和分析,相关史料中也没有对此事的记载。本文从《朝日新闻》早期驻华记者的发端着手,系统梳理此次误报的发生过程和整体面貌,并探析《朝日新闻》涉华误报的源头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日新闻 驻华记者 李鸿章 误报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日新闻视野中的文学关系——以《光明日报》和《朝日新闻》为中心
20
作者 祝然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31-39,共9页
作为在各自国内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光明日报》与《朝日新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光明日报》围绕德永直展开的多篇文章,体现出当时中国在译介日本文学时立意明确、针对性强的主观能动选... 作为在各自国内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光明日报》与《朝日新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光明日报》围绕德永直展开的多篇文章,体现出当时中国在译介日本文学时立意明确、针对性强的主观能动选择;《朝日新闻》针对郭沫若进行的系列报道,表明了该报更愿意通过中国作家与日本之间的"历史渊源"唤起读者的"亲近感"的姿态。两份报纸对"友好"定义的不同依据,联手架构起该时期中日文学交流有分歧亦有共识的主体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学关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光明日报 朝日新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