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od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 in Asian Context 被引量:1
1
作者 Md Kabirul Islam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5年第6期63-67,共5页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s in Asian univers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Western universities give emphasis 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for learning. Online courses offered by m...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s in Asian univers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Western universities give emphasis 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for learning. Online courses offered by most Asian universities are a kind of mixed mode that comprised simultaneous face-to-face tutorials and online interaction facility. In this situation most students use the online facility to collect resources and to contact their teachers. The quantity of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was sporadic in many courses. So research is need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where they can learn what peer group interaction is and practice it. This paper has presented a mod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 for Asian universities. Possible barrier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tuations in Asia and students' abilities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develop th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在线学习 开放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国家形象的身份认同建构与亚运美学的设计语境锚定
2
作者 成朝晖 《工业工程设计》 2024年第6期19-25,46,共8页
国家形象的身份认同建构与亚运美学的设计语境锚定之间的互为逻辑,成为国家形象的亚运美学建构的理论基础,其中,文化叙事与亚运美学是一种逻辑链接。通过剖析全球视野的中国文化叙事,阐释作为国家形象的文化表征与价值解读,表达了文化... 国家形象的身份认同建构与亚运美学的设计语境锚定之间的互为逻辑,成为国家形象的亚运美学建构的理论基础,其中,文化叙事与亚运美学是一种逻辑链接。通过剖析全球视野的中国文化叙事,阐释作为国家形象的文化表征与价值解读,表达了文化叙事助力塑造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塑造、文化传播与沟通交流的因果关系与有效路径;通过亚运美学的身份认同建构与设计语境锚定的关系,阐述了“原型”唤醒的亚运美学设计价值的表达;通过亚运美学与设计理念融合的核心图形的视觉语境、多元形象的多维协同构建东方诗意的形象景观系统、开创新局的智能科技运用,展开杭州亚运美学形象的自塑分析,以期为未来国家重大赛事的整合设计与系统传播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亚运美学 身份认同 设计语境锚定
下载PDF
“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东亚共同体如何“文学”?
3
作者 陈多友 顾也力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96,共4页
在"全球化"、"地域化"大潮共同冲击下,东亚地域客观上必须思考共同的文化防卫及文化建设策略。东亚共同体不只是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层面的问题,还包括在文学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平等对话,建立共同的话语空间... 在"全球化"、"地域化"大潮共同冲击下,东亚地域客观上必须思考共同的文化防卫及文化建设策略。东亚共同体不只是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层面的问题,还包括在文学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平等对话,建立共同的话语空间以实行网络作业的迫切命题。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重新书写本地域文学史,建构地域的敞开的文学理论体系,丰富东亚文学形式与内涵,确立在世界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域化”语境 东亚共同体 文学
下载PDF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在亚洲框架及中国语境下的变迁和现状 被引量:1
4
作者 易红 弓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9785-9787,共3页
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别的建立为出发点,针对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亚洲文化景观的提名现状,对亚洲框架下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诠释。以中国文化景观在亚洲世界遗产提名中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解说了中国独特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和保护... 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别的建立为出发点,针对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亚洲文化景观的提名现状,对亚洲框架下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诠释。以中国文化景观在亚洲世界遗产提名中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解说了中国独特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和保护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 亚洲框架 中国语境 概念诠释 价值 保护
下载PDF
变异学视角下的中日《法华经》灵异记
5
作者 刘九令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法华经》作为亚洲重要的佛教文化与文学之种,在东亚广泛传播,对各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该经典的信仰与崇拜产生了被称为“《法华经》灵异记”的一类文学。《法华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以其教义为主题的各种灵异类型... 《法华经》作为亚洲重要的佛教文化与文学之种,在东亚广泛传播,对各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该经典的信仰与崇拜产生了被称为“《法华经》灵异记”的一类文学。《法华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以其教义为主题的各种灵异类型,这些故事同时被打上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烙印。随着中国的《法华经》灵异记传入日本,日本在本国文化语境下吸收并改造了中国的同类故事,创造出了日本的本土故事,即在文学传播与接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变异现象。故事类型的一致性体现了亚洲佛教文学的一致性,其差异性则体现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佛教的适应性与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学 《法华经》灵异记 灵异类型 亚洲文化语境
下载PDF
多神与一神之张力:圣经翻译处境化的商榷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炽昌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8,共7页
圣经翻译实质关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释,虽然圣经译者希望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原文,但是,翻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教义认知往往左右着他们对圣经的翻译和诠释,因而翻译本身并不能排除教义偏见的影响。不仅存在翻译者的一神论教义与原始文本... 圣经翻译实质关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释,虽然圣经译者希望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原文,但是,翻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教义认知往往左右着他们对圣经的翻译和诠释,因而翻译本身并不能排除教义偏见的影响。不仅存在翻译者的一神论教义与原始文本的多神教线索之间的张力,即把一神教信仰强加到译文中;而且,译者还有可能通过不恰当的翻译异化与魔化"他者"的文明。例如,中文和合本圣经跟随英文钦定译本将圣经里的海怪("dragon")翻译为"龙",就是这种不恰当翻译的一个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翻译 一神教 西亚宗教背景 龙与海怪
原文传递
东亚三国文化语境下的王维接受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志清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25,共14页
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并同属一个相容与共的大文化语境,具有汉字文化圈国家所拥有的文化亲密性。从日韩两国对王维的接受事实中,更加可以印证中日韩文学交往的源远流长,也可验证三国文化的“源”和文学的“根”同出一宗。因... 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并同属一个相容与共的大文化语境,具有汉字文化圈国家所拥有的文化亲密性。从日韩两国对王维的接受事实中,更加可以印证中日韩文学交往的源远流长,也可验证三国文化的“源”和文学的“根”同出一宗。因此,在王维接受这一个具体而特殊的对象上,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而其接受却具有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判断体系,进而也使日韩接受者形成了相近的美学趣尚和审美心理结构,而且几乎不因为历史变迁与地域异样的原因而存在某种接受上的排异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语境 王维接受 诗禅相通 松尾芭蕉 申纬
原文传递
世界霸权转移与东亚复兴语境中的中国“自然发展”道路——从乔万尼·阿瑞吉的视角再出发
8
作者 王凤才 何佳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7-117,F0002,179,共13页
阿瑞吉立足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诠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的转移,考察资本主义世界霸权的三次转移/更迭,进而对现代世界体系的转移进程,以及“美国新世纪计划”进行重构;尤其是在三时段坐标中讨论东亚的浮沉与复兴... 阿瑞吉立足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诠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的转移,考察资本主义世界霸权的三次转移/更迭,进而对现代世界体系的转移进程,以及“美国新世纪计划”进行重构;尤其是在三时段坐标中讨论东亚的浮沉与复兴,分析东亚复兴语境下的中国“自然发展”道路,凸显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其确信中国有自己健全的市场经济传统,驳斥了将中国经济奇迹视为新自由主义“成就”的做法。阿瑞吉对资本主义发展史、东亚经济模式的独特性,以及中国发展道路如何可能实现斯密理想型的“自然进展”的深刻剖析,尽管并不完美,但对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依然具有建设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万尼·阿瑞吉 中国“自然发展”道路 世界霸权转移 东亚复兴语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