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ex pheromone production and field trapping of the Asian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in Xinjiang,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DENG Jian-yu LAN Chen-yi-hang +8 位作者 ZHOU Jun-xiang YAO Yu-bo YIN Xiao-hui FU Kai-yun DING Xin-hua GUO Wen-chao LIU Wen WANG Na Fumin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93-1103,共11页
Identifying the sex pheromone systems of local pest populations facilitates their management,especially for moth species that show significant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x pheromone communic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ph... Identifying the sex pheromone systems of local pest populations facilitates their management,especially for moth species that show significant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x pheromone communic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pheromone production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Asian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ACB)in Xinjiang,China.The ACB produces three compounds:(Z)-12-tetradecenyl acetate(Z12-14:Ac)and(E)-12-tetradecenyl acetate(E12-14:Ac)which are two sex pheromone compounds,and n-tetradecyl acetate(14:Ac)which has variable roles in mediating behavioral responses.The ratios of these three compounds produced in female gland are geographically distinct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eromone production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s of Z12-14:Ac in the E/Z isomers(i.e.,Z and E12-14:Ac)and the proportions of 14:Ac in the ternary blend respectively averaged 60.46%(SD=5.26)and 25.00%(SD=7.37),with their probabilities normally or near-normally distributed.Trapping experiments in a cornfield indicated that deploying the E/Z isomers and the three compounds in rubber septa close to their gland ratios yielded the most captured males,while other ratios that deviated from the gland ratios showed reduced field captures.The ternary blend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ttractive to males than the E/Z isomers in the field,indicating a functional role of 14:Ac as the third pheromone component used by the local population.Additionally,the dose-response test demonstr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compounds at dosages between 200 and 350μg attracted significantly more males compared to other dosages.Therefore,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local ACB pheromone system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its geographic variation and serves as a basis for optimizing the pheromone-mediated control of this pest in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 variation ostrinia furnacalis asian corn borer sex pheromone pheromone titer field trapping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Osrinia furnacalis)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方圆 张晨萱 +1 位作者 杨峰山 付海燕 《黑龙江科学》 2019年第20期1-5,共5页
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发展现状的分析,为人工饲养技术提供参考。人工饲料配方的研究和应用是保障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以及继代繁殖的核心技术。对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研究概况、饲料配制发展趋势、各饲料配方应用情... 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发展现状的分析,为人工饲养技术提供参考。人工饲料配方的研究和应用是保障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以及继代繁殖的核心技术。对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研究概况、饲料配制发展趋势、各饲料配方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对人工饲料研究发展提出展望。实现实验室内种群饲养和供应,为该类害虫毒理、昆虫抗性以及生物防治等研究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人工饲料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饲料配方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乔利 郑坚武 +1 位作者 成卫宁 李怡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9-112,共4页
【目的】筛选出适合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最佳饲料配方,以期改进亚洲玉米螟的饲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周大荣新7号配方人工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 【目的】筛选出适合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最佳饲料配方,以期改进亚洲玉米螟的饲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周大荣新7号配方人工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饲养亚洲玉米螟,研究4种人工饲料配方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的4种不同饲料配方中,配方2(玉米面86 g/kg,大豆面86 g/kg,Vc 2.9 g/kg,琼脂11.5 g/kg,酵母粉51.6 g/kg,山梨酸2.9 g/kg,葡萄糖43 g/kg,水716.2 g/kg)的饲养效果最好,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率、羽化率、成活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最短。配方1和配方3的饲养效果次之,配方4的饲养效果较差。【结论】饲料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配方2是适合亚洲玉米螟生长的最佳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人工饲料 生长发育 繁殖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对丁硫克百威的抗性筛选及交互抗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林荣华 王晓军 +2 位作者 姜辉 李浩 于彩虹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0-573,共4页
采用点滴法测定丁硫克百威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的致死中量,并采用亚致死剂量筛选亚洲玉米螟10代。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处理亚洲玉米螟5代后,抗性即显著上升,抗性倍数为3.23倍,到10代时,抗性达到了5.43倍... 采用点滴法测定丁硫克百威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的致死中量,并采用亚致死剂量筛选亚洲玉米螟10代。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处理亚洲玉米螟5代后,抗性即显著上升,抗性倍数为3.23倍,到10代时,抗性达到了5.43倍。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和丁硫克百威3种玉米螟抗性品系进行交互抗性测定,发现丁硫克百威与其它2种农药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在害虫防治谨慎使用丁硫克百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硫克百威 玉米螟 抗性汰选 交互抗性 高效氯氟氰菊酯 辛硫磷
下载PDF
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组成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蒋兴川 谢兴伟 +5 位作者 董文霞 肖春 陈斌 严乃胜 李祥 李正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9,共10页
为了研究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溶剂漂洗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分析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甘蔗茎伸长期、玉米(Zea mays)苗期、吐丝期叶片... 为了研究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溶剂漂洗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分析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甘蔗茎伸长期、玉米(Zea mays)苗期、吐丝期叶片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24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甘蔗苗期、玉米苗期分别分离出45种、38种化合物,而甘蔗茎伸长期和玉米吐丝期分别鉴定出44种、42种化合物。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其中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均存在的化合物有25种,玉米特有化合物有4种,甘蔗特有化合物有12种。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萜类、绿叶气味、醛类、酮类、酸类、醇类、酯类、酰胺类和烃类,且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均以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亚洲玉米螟交配雌蛾对检测的24种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表现出绿叶气味>萜类和醛类化合物>酸类和烃类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其中以顺-3-己烯基乙酸酯的反应相对值最大(145.91±5.43);交配雌蛾的反应相对值在同一类化合物(绿叶气味除外)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亚洲玉米螟对同一类化合物的嗅觉辨识能力较差。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行为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玉米 生育时期 植物挥发物 亚洲玉米螟 触角电位反应
下载PDF
玉米果穗挥发物组成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 被引量:7
6
作者 谢兴伟 蒋兴川 +5 位作者 陈斌 董文霞 张秀歌 肖春 严乃胜 李正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88-1096,共9页
为了研究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并分析了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 为了研究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并分析了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16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分别有37、39和41种化合物,其中有22种化合物共同存在于3个部位,分别有8、9和5种化合物为玉米须、玉米苞叶和玉米雌穗中特有。玉米不同部位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绿叶气味、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和脂肪族化合物(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玉米果穗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着差异,均以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亚洲玉米螟未交配雌雄蛾对测定的16种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表现出醇类和酯类化合物>醛类(癸醛除外)和绿叶气味化合物>萜类和烃类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未交配雄蛾的EAG反应值均显著高于未交配雌蛾,其中未交配雄蛾对2-庚醇的EAG反应相对值最大(168.20±17.54)%。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行为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果穗 植物挥发物 亚洲玉米螟 触角电位反应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蒋兴川 谢兴伟 +4 位作者 孙郁晴 董文霞 李昕央 操海群 李正跃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3-879,共7页
为了明确玉米果穗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定向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技术以及行为实验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 为了明确玉米果穗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定向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技术以及行为实验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气味对其未交配雄蛾、雌蛾均具有引诱作用;从中分离出35种化合物,其中(+)-环苜蓿烯含量最高,达到(2391.60±161.34)ng;6种化合物能引起亚洲玉米螟未交配成虫的GC-EAD反应,其中顺-3-己烯-1-醇、(+)-环苜蓿烯、β-石竹烯对未交配雄蛾、雌蛾定向行为具有引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果穗 挥发物 定向行为
下载PDF
山东省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及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调查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丽莉 于毅 +3 位作者 张安盛 张思聪 门兴元 张建军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2期75-77,共3页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越冬害虫 亚洲玉米螟 寄生性天敌
下载PDF
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乔利 潘兹亮 +2 位作者 卢兆成 张丽霞 仵均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4-206,共3页
为了了解亚洲玉米螟的生活习性,更好地在室内进行饲养,采用人工饲料,研究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的比较,发现在供试条件下,其更适合于群体饲养。在群体饲... 为了了解亚洲玉米螟的生活习性,更好地在室内进行饲养,采用人工饲料,研究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的比较,发现在供试条件下,其更适合于群体饲养。在群体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的平均世代周期(41.98 d±1.76 d)和种群加倍时间(9.95 d±1.74 d)明显短于单头饲养,内禀增长率(0.07 d±0.01 d)也大于后者;而且化蛹率(71%)、羽化率(90%)及成活率(64%)也远大于单头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饲养技术 生长发育 繁殖
下载PDF
取食苹果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乔利 潘兹亮 +2 位作者 卢兆成 张丽霞 仵均祥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1-294,共4页
为了掌握亚洲玉米螟在苹果园的种群增长情况,该实验通过室内系统饲养,采用组建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取食苹果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取食玉米叶片和人工饲料的亚洲玉米螟相比,取食苹果的种群,不仅生长发育受阻,而... 为了掌握亚洲玉米螟在苹果园的种群增长情况,该实验通过室内系统饲养,采用组建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取食苹果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取食玉米叶片和人工饲料的亚洲玉米螟相比,取食苹果的种群,不仅生长发育受阻,而且其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和生殖力等各项参数均有所下降:其平均世代周期(57.3310天)分别比取食玉米叶(37.7170天)和人工饲料(43.5750天)的种群延长了19.6140天和14.1420天;其净增值率(1.8933)、内禀增长率(0.0111)和周限增长率(1.0112)比取食人工饲料的种群分别下降了93.66%、93.26%和14.23%,比取食玉米叶的分别下降了76.91%、80.11%和4.37%。研究表明,目前亚洲玉米螟虽然取食苹果,但其危害程度并没有达到防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 苹果 人工饲料 亚洲玉米螟 实验种群生命表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幼虫转移规律及防治适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桂跃 卜卫良 《科技通报》 1998年第2期143-146,共4页
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转移规律及防治适期的研究,明确了在心叶末期前90%的幼虫集中在雄穗中,抽穗后才分散转移,大多数幼虫分散到中部和穗部,占总虫数的60%左右.经不同时期防治试验表明,在春、夏、秋玉米连续种植,玉米螟为... 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转移规律及防治适期的研究,明确了在心叶末期前90%的幼虫集中在雄穗中,抽穗后才分散转移,大多数幼虫分散到中部和穗部,占总虫数的60%左右.经不同时期防治试验表明,在春、夏、秋玉米连续种植,玉米螟为害严重的地区,在心叶末期防治的基础上,在吐丝期再防治一次,才能有效地减少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螟 幼虫 防治适期
下载PDF
玉米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主适合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英歌 陈斌 +3 位作者 严乃胜 和淑琪 张立敏 李正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5-821,共7页
亚洲玉米螟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能取食危害玉米心叶、茎秆和籽粒等不同组织,为探索玉米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主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室内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玉米心叶、籽粒、茎秆、穗轴和苞叶后其头宽、体... 亚洲玉米螟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能取食危害玉米心叶、茎秆和籽粒等不同组织,为探索玉米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主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室内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玉米心叶、籽粒、茎秆、穗轴和苞叶后其头宽、体长与体重的增长规律,并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头宽、体长与体重增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取食玉米不同组织后,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动态不同,其中取食穗轴和苞叶的幼虫存活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织及人工饲料.取食玉米心叶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取食穗轴和玉米苞叶的玉米螟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延长,取食心叶、籽粒、秸秆、穗轴、苞叶、饲料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3.10~5.65,3.15 ~4.45,3.18 ~5.40,3.15 ~6.60,3.15 ~7.20,3.21 ~4.89 d.取食玉米心叶的1~5龄幼虫头壳增加指数最大(1.4~2.1),高于取食籽粒、秸秆、穗轴、苞叶、人工饲料的幼虫头壳增加指数,依次为1.3 ~2.0,1.3 ~1.8,1.2 ~1.7,1.3 ~1.6,1.3 ~2.0.取食玉米不同组织及人工饲料的幼虫体重和体长增加倍数大小顺序为心叶>籽粒>秸秆>人工饲料>穗轴>苞叶,且低龄期幼虫体长增加的倍数大于高龄期幼虫,而高龄期幼虫体重增加速度大于低龄期.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组织影响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其中玉米心叶组织最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而穗轴和苞叶不适合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寄主适合度 体长 体重 头壳宽度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浆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滔 杨巽 +3 位作者 衣建坤 王玉 孙宇 席景会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4-268,共5页
为了建立适合利用双向电泳分析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血浆蛋白样品的制备平台,为后续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条件下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血浆蛋白的差异表达奠定基础,本研究比较了直接提取法、TCA/丙酮沉淀法、PEG提取法三种蛋白质提取方法... 为了建立适合利用双向电泳分析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血浆蛋白样品的制备平台,为后续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条件下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血浆蛋白的差异表达奠定基础,本研究比较了直接提取法、TCA/丙酮沉淀法、PEG提取法三种蛋白质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直接提取法SDS-PAGE图谱中条带最少,只有22条,双向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点数较少,为332个;TCA/丙酮沉淀法同样是SDS-PAGE图谱条带较少,为23条,且双向电泳图谱中蛋白点数最少,只有210个点;而PEG提取法SDS-PAGE图谱条带数最多,为39条,且分布均匀,双向电泳图谱蛋白点数最多,为874个点,且分布广泛。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得出,PEG提取法最适合用于亚洲玉米螟血浆蛋白样品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血浆蛋白 提取方法 双向电泳
下载PDF
螟虫长距茧蜂的预测方法和保护利用
14
作者 刘德钧 袁全昌 +1 位作者 龚德英 姚瑞新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65-70,共6页
螟虫长距茧蜂是玉米螟幼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虫态历期随温度升高及寄主龄期增高而缩短。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率的大小与玉米螟虫口密度、该天敌的数量、湿度和降雨量有关,相关式为:Z=1.2284+2.6521x_4+0.8913x_5-4.6525x_6±1.2205。... 螟虫长距茧蜂是玉米螟幼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虫态历期随温度升高及寄主龄期增高而缩短。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率的大小与玉米螟虫口密度、该天敌的数量、湿度和降雨量有关,相关式为:Z=1.2284+2.6521x_4+0.8913x_5-4.6525x_6±1.2205。第二代玉米螟为害玉米的动态模型为:R_1=5.3177ENY·(1-Z)]^(0.3857)、为害棉花的动态模型为:R_2=3.365[NY·(1-Z)]^(0.443),第三代玉米螟为害棉花的动态模型为:R_3=0.1980[NY_1·(1-Z)]^(0.4090)。因此,保护利用该蜂,可以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和棉花的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虫长距茧蜂 寄主龄期 动态模型
下载PDF
辽宁沈阳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发生动态及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培斌 王凯 +2 位作者 张海东 陈彦 董怀玉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3,共5页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操作简便,可反映越冬代玉米螟发生动态,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不同田块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的主要栖息场所是杂草地、小麦田和大豆田等植株生长茂密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越冬代成虫 性诱剂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