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阐明深海来源曲霉16-02-1的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活性跟踪模式,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代谢产物,结合化学反应的理化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纸片法测试抗真菌活性。结果从曲霉16-02-1...目的阐明深海来源曲霉16-02-1的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活性跟踪模式,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代谢产物,结合化学反应的理化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纸片法测试抗真菌活性。结果从曲霉16-02-1产物中分离鉴定了新曲霉酸(1)、ferrineoaspergillin(2)、(2'S)-4-甲氧基-3-(2'-甲基-3'-羟基)丙酰基-苯甲酸甲酯(3)、黄曲霉素(4)、环(反式-4-羟基-L-脯氨酸-L-亮氨酸)(5)、环(反式-4-羟基-L-脯氨酸-L-苯丙氨酸)(6)、尿嘧啶(7)和(11S)-新羟基曲霉酸(8)等8个化合物。化合物1~8对人癌细胞K562、HL-60、HeLa、BGC-823有一定抑制作用,在100μg.mL-1浓度下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在33.6%~43.6%之间,1和8还对白色念珠菌和土曲霉表现出较弱抑菌活性。结论首次从深海来源真菌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8,其中1为曲霉16-02-1的主产物,发酵产率28.8mg/L。首次报道3的2'S和8的11S绝对构型、8的13 C NMR数据及其在DMSO-d6和CD3OD中的1 H NMR数据、以及8在DMSO-d6中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的NMR证据。化合物2~4和8对部分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亦首次测试报道。展开更多
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和薄层色谱(TLC)的共同指导下,运用多种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杂萜类成分进行目标导向分离;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技术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n))和GNPS技术分析比较获得的杂萜类成分在2株真菌共培养及EGF7-0-1单培养中的含量。结果 从2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EGF7-0-1和EGF15-0-3共培养的大米培养基中共分离得到7个杂萜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terretonin (1)、terretonin A (2)、terretonin D1 (3)、terretonin H (4)、terreustoxin E (5)、aperterpene N (6)和asperterpene J (7)。LC-MSn和GNPS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条件下杂萜类化合物更为丰富。结论 化合物1~7均为具6/6/6骈并骨架的3,5-二甲基苔色酸(DMOA)途径衍生而成的杂萜。与菌株EGF7-0-1单培养相比,2株真菌共培养可以诱导产生丰富的杂萜,为进一步新颖杂萜类化合物的挖掘提供支持数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阐明深海来源曲霉16-02-1的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活性跟踪模式,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代谢产物,结合化学反应的理化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纸片法测试抗真菌活性。结果从曲霉16-02-1产物中分离鉴定了新曲霉酸(1)、ferrineoaspergillin(2)、(2'S)-4-甲氧基-3-(2'-甲基-3'-羟基)丙酰基-苯甲酸甲酯(3)、黄曲霉素(4)、环(反式-4-羟基-L-脯氨酸-L-亮氨酸)(5)、环(反式-4-羟基-L-脯氨酸-L-苯丙氨酸)(6)、尿嘧啶(7)和(11S)-新羟基曲霉酸(8)等8个化合物。化合物1~8对人癌细胞K562、HL-60、HeLa、BGC-823有一定抑制作用,在100μg.mL-1浓度下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在33.6%~43.6%之间,1和8还对白色念珠菌和土曲霉表现出较弱抑菌活性。结论首次从深海来源真菌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8,其中1为曲霉16-02-1的主产物,发酵产率28.8mg/L。首次报道3的2'S和8的11S绝对构型、8的13 C NMR数据及其在DMSO-d6和CD3OD中的1 H NMR数据、以及8在DMSO-d6中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的NMR证据。化合物2~4和8对部分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亦首次测试报道。
文摘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和薄层色谱(TLC)的共同指导下,运用多种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杂萜类成分进行目标导向分离;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技术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n))和GNPS技术分析比较获得的杂萜类成分在2株真菌共培养及EGF7-0-1单培养中的含量。结果 从2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EGF7-0-1和EGF15-0-3共培养的大米培养基中共分离得到7个杂萜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terretonin (1)、terretonin A (2)、terretonin D1 (3)、terretonin H (4)、terreustoxin E (5)、aperterpene N (6)和asperterpene J (7)。LC-MSn和GNPS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条件下杂萜类化合物更为丰富。结论 化合物1~7均为具6/6/6骈并骨架的3,5-二甲基苔色酸(DMOA)途径衍生而成的杂萜。与菌株EGF7-0-1单培养相比,2株真菌共培养可以诱导产生丰富的杂萜,为进一步新颖杂萜类化合物的挖掘提供支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