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tomic Study on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through Transoral Approach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勇 杨述华 +5 位作者 谢辉 何贤峰 徐荣明 马维虎 冯建翔 陈秋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3期327-332,共6页
In order 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ransoral approach (TOA)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an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microsurgical dis... In order 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ransoral approach (TOA)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an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microsurgical dissecting was performed on 8 fresh craniocervical specimens layer by layer through transoropharyngeal approach. The stratification of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course of vertebral artery, adjacent relationship of atlas and axis and correlative anatomical parameters of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were observed. Besides, 32 sets of atlanto-axial joint in adults' fresh bony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with a digital caliper and a goniometer, including the width of bony window of anterior arch of atlas, the .width of bony window of axis vertebra, the distance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 two atla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axi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etc. It was found that the width of atlas and axis which could be exposed were 40.2±3.5 mm and 39.3±3.7 mm respectively. The width and height of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which could be exposed were 40.1±5.2 mm and 50.2±4.6 mm respectively. The distance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 two atla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was 28.0±2.9 mm and 24.0±3.5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distance of bilateral axi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was 18.0±1.2 mm. The operative exposure position through TOA ranged from inferior part of the clivus to the superior part of the C3 vertebral body.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consisted of 5 layers and two interspaces: mucosa, submucosa, superficial muscular layer, anterior fascia of vertebrae, anterior muscular layer of vertebrae and posterior interspace of pharynx, anterior interspace of vertebrae.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it had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operative distance, good exposure and sufficient decompression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from the upper cervical to the lower clivus through the TOA. The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is suitable and feasible. The desig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bov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oral approach ANATOMY atlanto-axial joint atlanto-odontoid joint artificial joint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N MANIPULATIVE TREATMENT OF DERANGEMENT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2
作者 周卫 蒋位庄 +3 位作者 李星 章永东 张霁 吴子明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73-278,共6页
The derangement of the atlantoaxiai joint is one of main cervical sources of dizziness andheadache,which wer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n the anatomy of the upper cervicalvertebrae,analysis of X-ray film of the atlant... The derangement of the atlantoaxiai joint is one of main cervical sources of dizziness andheadache,which wer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n the anatomy of the upper cervicalvertebrae,analysis of X-ray film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and the manipulative treatmentin 35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derangement consists of:dizziness,headache,prominence and tenderness on one side of the affected vertebra,deviation of the dens for 1mm-4mm on the open-mouth X-ray film,abnormal movement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on head-rotated open-mouth X-ray film.An accurate and delicateadiustment is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寰枢椎 颈椎 寰枢关节 诊断 半脱位 杂志 成人 观察 骨伤
下载PDF
前屈-后伸位MRI对判断颅脊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指征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赞 孙永华 +2 位作者 吴浩 王兴文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44-448,共5页
目的分析前屈-后伸位MRI对诊断Arnold-Chiari畸形可能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作用,以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Arnold-Chiari畸形患者的前屈-后伸位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寰齿间距,通过前屈位和后伸位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分级,判断颅... 目的分析前屈-后伸位MRI对诊断Arnold-Chiari畸形可能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作用,以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Arnold-Chiari畸形患者的前屈-后伸位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寰齿间距,通过前屈位和后伸位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分级,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单纯Arnold-Chiari畸形患者采用枕大孔减压和枕大池扩大成形术,存在寰枢椎脱位者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经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证实有12例患者存在颅颈失稳,于枕大孔减压的同时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手术后第3天颈椎影像学检查,40例中10例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2例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者颅颈复位满意,脊髓压迫解除;手术后3个月随访,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7例),颅脊交界区骨痂形成、骨融合效果良好、颅颈复位无丢失(12例),日本矫形外科评分13.08±1.40,与手术前评分(11.08±1.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8,P=0.000)。结论前屈-后伸位MRI对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NOLD-CHIARI畸形 寰枕关节 脱位 寰枢关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赞 菅凤增 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临床经验。方法27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患者(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21例、颅底凹陷症经口齿状突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外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经口斜坡脊索瘤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临床经验。方法27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患者(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21例、颅底凹陷症经口齿状突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外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经口斜坡脊索瘤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3例和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致寰枕关节破坏1例),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1~13分,平均(7.45±1.62)分,施行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通过螺钉间撑开技术使寰枢关节复位。根据手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除1例手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余26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2周CT检查椎体间融合良好,仅2例(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损伤或神经压迫,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3~36个月,平均10.50个月。手术后3个月,患者JOA评分1~13分,平均(13.26±1.02)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10,P=0.001);平均改善率为(60±12)%。结论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不稳定性 寰枢关节 骨螺丝 骨折固定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 被引量:7
5
作者 姬西团 费舟 +7 位作者 章翔 刘卫平 张剑宁 贺晓生 王彦刚 程光 张红英 菅凤增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寰枢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1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8.5±4.1)分。均行后路...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寰枢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1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8.5±4.1)分。均行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术,并根据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示:固定系统和寰枢关节复位良好5例,复位不良1例;骨性融合良好4例,欠佳2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14个月,平均2.4个月,JOA评分平均(11.8±3.5)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76,P<0.01)。结论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临床疗效良好,且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费用,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寰枢关节 复位 后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有限元动态仿真建立4岁儿童“枕-寰-枢”关节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琨 李志军 +5 位作者 张少杰 高尚 孙昊 杨喜 王星 戴丽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773-3778,共6页
背景:儿童枕-寰-枢关节在形态发育、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临床损伤较常见。建立有限元模型可更好地了解损伤机制,并为其颅颈交界区疾病的预防、诊治及内固定术器械设计、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建立儿童C_(0)-C_(2)三维有限元模... 背景:儿童枕-寰-枢关节在形态发育、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临床损伤较常见。建立有限元模型可更好地了解损伤机制,并为其颅颈交界区疾病的预防、诊治及内固定术器械设计、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建立儿童C_(0)-C_(2)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实验应用基础。方法:选择1例4岁正常儿童作为实验研究原始数据来源,通过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Abaqus等软件模拟建立C_(0)-C_(2)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各方向活动度及力学特征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了包含韧带的4岁儿童C_(0)-C_(2)三维模型,包括444927个网格单元,657617个节点,各方向活动度良好,除C0-C1在前屈及左、右旋转运动度较大外,模型其他各方向运动范围均位于参考值范围。该C_(0)-C_(2)三维有限元模型局部受力及各方向活动度拟真度高,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模型真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生物力学 枕寰枢关节 力学载荷 活动度 解剖结构 应力 儿童
下载PDF
前路三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卫兵 蔡贤华 陈庄洪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6期487-490,共4页
背景:齿状突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近来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临床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颈前路三钉,即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8年2月至... 背景:齿状突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近来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临床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颈前路三钉,即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5例。 结果:5例骨折患者共植入5枚齿状突螺钉,9枚经寰枢关节螺钉,1例因左侧经寰枢关节螺钉进钉点处骨折而行右侧单侧固定。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螺钉位置满意,齿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寰枢关节稳定,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无一例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对齿状突直接固定同时即刻稳定寰枢椎,为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螺钉 寰枢关节 经关节螺钉内固定 寰枢椎联合骨折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0-6岁儿童枕寰枢复合体发育及其生物力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冯会梅 王星 +6 位作者 张少杰 许阳阳 苏宝科 李琨 王海燕 李筱贺 李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710-3715,共6页
背景:0-6岁儿童各类严重创伤、畸形、肿瘤、结核、炎症等均极易导致枕寰枢复合体区损伤。当出现损伤压迫延髓、上颈髓、诸多神经血管等危重情况时需手术矫治以恢复该区力学稳定,但鉴于该期儿童有不同于青少年和成人的发育特征,国内外学... 背景:0-6岁儿童各类严重创伤、畸形、肿瘤、结核、炎症等均极易导致枕寰枢复合体区损伤。当出现损伤压迫延髓、上颈髓、诸多神经血管等危重情况时需手术矫治以恢复该区力学稳定,但鉴于该期儿童有不同于青少年和成人的发育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其前、后或侧路手术内固定器械方案设计、矫形固定和力学机制等至今仍无深入研究和统一认识。目的:通过分析0-6岁儿童枕寰枢复合体区形态特征基础数据综述其形态发育规律和力学机制,将填充国人儿童该区发育形态学、影像学和微结构力学数据库,并为发育性、外伤性该区疾病的预防、诊治及内固定术器械设计、研发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0-6 years old,pediatric,occipital atlantoaxial complex,anatomy,biomechanical";中文检索词"0-6岁小儿,枕寰枢复合体,解剖,生物力学",共检索到82篇相关文献,5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1)0-6岁儿童寰枢椎及颅底复杂解剖结构更加细小且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无法以成人或青少年螺钉内技术相关数据简单地应用于"非成人等比例缩小"的发育中幼儿,加之手术风险极高,故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降低失误率已成为曾经"生命禁区"内固定能否普遍基层开展的关键所在;(2)0-6岁小儿枕寰枢复合体区严重损伤应内固定治疗,后路内固定是常用术式,因常合并多种畸形,各患儿的骨质结构差异大,内固定置钉更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寰枢关节 寰枕关节 儿童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枕寰枢复合体 解剖结构 有限元 影像学 0-6岁儿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TARP-Ⅲ手术枢椎螺钉置钉参数CT测量及与解剖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学仕 吴增晖 +5 位作者 夏虹 马向阳 艾福志 王建华 麦小红 尹庆水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年第2期95-103,共9页
目的比较Ⅲ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Ⅲ)手术中C2经口前路关节突螺钉(C2TOAMS)/C2经口前路经椎弓根螺钉(C2TOTPS)CT置钉参数与解剖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分析实际置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2008年3月至2... 目的比较Ⅲ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Ⅲ)手术中C2经口前路关节突螺钉(C2TOAMS)/C2经口前路经椎弓根螺钉(C2TOTPS)CT置钉参数与解剖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分析实际置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行TARP-Ⅲ手术的75例成年患者的术后薄层CT数据,获得C2TOAMS/C2TOTPS临床实际置钉参数。由2位测量者分别在不同平面上进行测量,计算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ICC);并将上述参数与前期解剖学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比较左右两侧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临床实际置入的C2TOAMS/C2TOTPS进钉点距枢椎侧块关节面的平均距离(双侧)为4.6 mm,左右两侧进钉点距正中矢状面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6 mm和9.3 mm,左右两侧实际骨性钉道平均长度分别为16.3 mm和17.3 mm;左右两侧平均进钉外展角分别为16.9°和15.8°,平均进钉下倾角分别为—1.2°和0.2°。CT测量可靠性评价:观察者内ICC为0.94、0.95,观察者间ICC为0.94。结论 C2TOAMS/C2TOTPS实际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变异较大,下倾角不够,个性化术前计划和术中X线引导并不能满足C2TOAMS/C2TOTPS精确置钉的需要,应辅以其他引导方式,以进一步提高经口枢椎螺钉置钉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经口手术 骨板 骨螺丝 CT测量 解剖学测量
下载PDF
后路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刘虎 郭东 +1 位作者 张学军 姚子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后路寰枢椎螺钉钢板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治疗的22例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儿... 目的初步探讨后路寰枢椎螺钉钢板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治疗的22例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儿为研究对象。男12例,女10例;年龄(8.2±2.8)岁。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系统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及改善情况。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s interval,ADI)、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记录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记录植骨融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5.8±14.5)个月。20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术,2例经口松解后再行后路复位融合术;22例患儿术中无一例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ADI分别为(2.6±1.3)mm、(2.7±1.0)mm,CAA分别为(143.1±6.4)°、(142.7±8.5)°,SAC分别为(18.7±3.4)mm、(18.9±3.0)mm;与术前ADI[(9.0±3.2)mm]、CAA[(120.5±13.1)°]、SAC[(13.6±5.2)mm]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末次随访时,术前有神经症状的13例患儿ASIA分级均达到E级,所有患儿颈椎CT重建可见骨性融合良好,寰枢椎均达到解剖复位,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解剖复位及良好固定,并可获得较理想的植骨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先天畸形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中医正骨联合理筋手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路 张微 +4 位作者 高阳 顾川川 左广 高天慈 杜双庆 《河北中医》 2023年第1期23-25,29,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联合理筋手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颈部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2组均治疗3周后统计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联合理筋手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颈部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2组均治疗3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寰齿侧间距差值及寰齿前间距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寰齿侧间距差值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寰齿侧间距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寰齿前间距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寰齿前间距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31/32),对照组总有效率75%(24/3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正骨联合理筋手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确切,可明显促进患儿症状、体征的好转,提高临床疗效,操作简单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半脱位 儿童 正骨手法 理筋手法
下载PDF
锥形束CT应用于寰枢椎成像的低剂量研究
12
作者 韩晓楠 张均 +5 位作者 王亚丽 钟志伟 吴文娟 王竹海 许慧 吴慧钊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82-86,96,共6页
目的 :探讨锥形束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应用于寰枢椎成像的低剂量检查实现方法。方法:使用CBCT对头颈部体模进行扫描,选择3D牙齿成像的齿列扫描程序,扫描容积大小设置为Φ70 mm×50 mm,以5种体型... 目的 :探讨锥形束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应用于寰枢椎成像的低剂量检查实现方法。方法:使用CBCT对头颈部体模进行扫描,选择3D牙齿成像的齿列扫描程序,扫描容积大小设置为Φ70 mm×50 mm,以5种体型模式、3种分辨率模式、2种剂量模式共30种曝光条件对体模进行扫描。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不同分辨率影像的检查剂量和主、客观图像质量。结果:(1)检查剂量:常规剂量模式的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 product,DAP)值高于超低剂量模式;不同体型之间的DAP值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分辨率之间的DAP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150μm分辨率组的DAP值与200μm分辨率组无差别,均高于400μm分辨率组;(2)成像质量客观评价:常规剂量模式的对比度分辨率(CNR)值高于超低剂量模式,超低剂量模式的噪声高于常规剂量模式;不同体型、不同分辨率之间的噪声和CNR值均无统计学差异;(3)成像质量主观评价:不同体型之间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剂量模式、不同分辨率之间的总体图像质量、对比度、清晰度以及噪声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剂量模式、不同分辨率之间的伪影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齿列程序进行寰枢椎成像,最佳扫描序列为低剂量模式200μm分辨率下的S体型,以可接受的噪声水平实现了影像质量与检查剂量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中寰枢与寰枕旋转分离角特征分析
13
作者 兰麒锋 周星语 +3 位作者 闫明 王圣林 田英轮 许南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AARD)患儿的CT数据,探讨AARD患儿寰枢和寰枕旋转分离角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A...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AARD)患儿的CT数据,探讨AARD患儿寰枢和寰枕旋转分离角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AARD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术前CT影像、术前诊断、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以双下颌支后缘连线代表枕骨实时位置,寰椎横突连线代表寰椎实时位置,枢椎椎体后缘平行线代表枢椎实时位置,测量寰枢旋转分离角(rotated separation angle of atlanto-axial joint,C1C2)、寰枕旋转分离角(rotated separation angle of occipito-atlantal joint,OcC1)以及枕枢旋转分离角(rotated separation angle of occipito-axial joint,OcC2)。以寰椎相对枢椎的旋转方向为正,根据寰枕关节旋转是否在儿童生理旋转范围内,将所有患儿分为OcC1绝对值(|OcC1|)≤3°组(n=9)和|OcC1|>3°组(n=10),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计算各组OcC1的预测方程。结果19例AARD患儿年龄(10.12±0.55)岁,病程中位数7个月;C1C2、OcC2分别为(24.5±2.9)°,(15.3±1.4)°;OcC1为-1.3(-14.4,0.9)°。OcC1与C1C2呈显著负相关(r=-0.704,P<0.001),OcC2与C1C2呈显著正相关(r=0.602,P=0.006),OcC1与OcC2的相关性不显著(r=-0.033,P=0.892)。|OcC1|≤3°组和|OcC1|>3°组的C1C2分别为(14.7±9.9)°和(30.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而两组间OcC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分组对OcC1与C1C2、OcC2与C1C2进行回归分析,发现|OcC1|>3°组的OcC1与C1C2(OcC1=-0.79×C1C2+10.44,R^(2)=0.823,P<0.001)以及|OcC1|≤3°组的OcC2与C1C2(OcC2=0.95×C1C2+1.09,R^(2)=0.987,P<0.001)线性拟合程度较高。结论寰枕关节代偿角度与寰枢关节的旋转程度成正比;当AARD患者寰枢旋转分离角大于临界值(20.8°)时,其寰枕关节才可能开始反向旋转代偿寰枢关节的旋转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先天畸形 外科手术 儿童 脱位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natomic study of atlanto-odontoid joint and design of an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for the orthopedic clinic 被引量:12
14
作者 胡勇 杨述华 +2 位作者 谢辉 徐荣明 马维虎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7年第3期138-144,共7页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measur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Chinese atlanto-odontoid joint anatom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anatomic data for designing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used for substituting 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measur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Chinese atlanto-odontoid joint anatom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anatomic data for designing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used for substituting the destroyed atlanto-odontoid joint in the orthopedic clinic. Methods:The relative anatomic parameters of 32 sets of fresh Chinese adults'atlanto-odontoid joint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with a digital caliper and a goniometer, including the width of anterior arch of atlas(AW),the thickness of atlas at the junction of anterior arch and lateral mass(AD),the thickness and height of anterior tubercle of atlas(AT and AH),the middle height,length and width of the lateral mass(MHL,L and LW),the height, transverse and anteroposterior distance of odontoid process (DH,DW and DD),the retroversion angle of odontoid process(β°),the facial angle of odontoid process(θ°)and so on.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 ranges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An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se data.The operations of anlanto-odontoid joint arthroplasty were conducted in 3 cases of adult cadaver specimens. Results:The width of AW was(20.45±1.53) mm,AD(3.91±1.32)mm,AT and AH(9.43±1.93) mm and(10.23±1.32)mm,respectively,MHL and LW (13.68±1.38)mm and(12.98±1.52)mm,respectively, DH(15.25±2.11)mm,DW and DD(9.69±1.38)mm and(11.26±1.02)mm,respectively,β°(12.23±4.27) degree,θ°(65.48±2.17)degree.The prosthesis was composed of atlas part,axis part and accessories.Neither the vertebral artery nor the medulla oblongata was injured. Conclusions:The design of artificial atlanto- odontoid joint is feasible according to these parameters. The artificial joint can not only rebuild the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joint,but also reserve the rotation function between atlas and axis.Every part of the joint has their own parameter ranges in purpose to firm fixation,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good motion without further injury.The prosthesis can be used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ompression of medulla oblongata and resection of dens when it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 定量解剖研究 人工寰齿关节 设计
原文传递
One stage anterior-posterior approach for traumat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combined with subaxial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7
15
作者 WANG Chang-sheng LIU Mou-jun +2 位作者 LIN Jian-hua XU Wei-hong LUO Hong-bi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1年第3期137-142,共6页
探索创伤的 atlantoaxial 不稳定性的临床的特征,并且在如此的情况中分析可行性,指示和前面以后的途径的治疗学的效果的目的把颈的针的绳索损害(CSCI ) 与 subaxial 相结合。从 2004 年 3 月的方法到 2009 年 9 月,有这处损伤的 16 ... 探索创伤的 atlantoaxial 不稳定性的临床的特征,并且在如此的情况中分析可行性,指示和前面以后的途径的治疗学的效果的目的把颈的针的绳索损害(CSCI ) 与 subaxial 相结合。从 2004 年 3 月的方法到 2009 年 9 月,有这处损伤的 16 个盒子被同意并且通过手术对待进入我们的部门。在外科前,颅骨拖拉被执行。以后的 atlantoaxial 小花梗螺丝钉内部固定和骨头接枝熔化被进行管理创伤的 atlantoaxial 不稳定性。至于有钢的 subaxial CSCI,前面的颈的 corpectomy 或 discectomy 解压缩,骨头 grafting 和内部固定,盘子被使用。结果所有操作是成功的。平均操作时间是 3 个小时和起作用的血损失 400 ml。上面、更低的颈的脊骨和完全的解压缩的令人满意的减小被完成。所有病人被跟随在上面为 12 ~ 36 个月。他们的临床的症状被各种各样的层次改进。日本整形外科的协会(JOA ) 分数手术后地从 10 ~ 16 一年, 13.95 愠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创伤性 枢椎 CSCI 临床症状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超声下针刀松解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
16
作者 刘静 乔雅馨 李新民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0-45,共6页
目的 探讨超声下针刀松解寰枢关节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超声引导寰枢关节后方阻滞治疗,观察组(45例)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寰枢关节联合关节阻滞... 目的 探讨超声下针刀松解寰枢关节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超声引导寰枢关节后方阻滞治疗,观察组(45例)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寰枢关节联合关节阻滞治疗,观察住院全程,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伴随症状积分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疼痛发作频率降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周、1个月、2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2个月疼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1个月、2个月,两组患者NDI评分、伴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1个月、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IL-6、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1周、1个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2个月观察组仅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T-1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91.11%)均高于对照组(84.4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下针刀松解寰枢关节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改善疼痛状况及颈椎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寰枢关节 超声 针刀松解 阻滞
下载PDF
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症状与X线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冯希 付涛 陈允周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1期92-94,共3页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症状与其X线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中文版(NPQ)、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与X线检查下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值(...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症状与其X线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中文版(NPQ)、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与X线检查下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BLADI)的相关性。结果通过软件绘制散点图,以VBLADI为X轴,NPQ评分为Y轴,通过观测数据大致符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软件绘制散点图,以VBLADI为X轴,ESCV评分为Y轴,通过观测数据大致符合线性相关关系。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NPQ评分与VBLADI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r=0.406,P=0.009<0.01),ESCV评分与VBLADI存在紧密的负相关关系(r=-0.611,P=0.000<0.01)。结论NPQ、ESCV评分均与VBLADI有密切的关系,患者相关症状表现越重,其关节紊乱的情况越严重,在临床上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及判断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病情,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 X线表现 颈痛 眩晕 相关性
下载PDF
牵复三步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眩晕的效果
18
作者 毛晓艳 张馨心 +2 位作者 吴一梦 郭彦乐 毛书歌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0期3795-3798,共4页
目的 探讨牵复三步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60例寰枢关节错缝所致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牵复三步法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 探讨牵复三步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60例寰枢关节错缝所致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牵复三步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眩晕评分、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 治疗后两组Vm、PSV水平均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5.00%)(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及IL-6、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寰枢关节活动度、眩晕评分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牵复三步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眩晕患者的效果较好,能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眩晕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和颈部疼痛程度,促进错位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错缝 颈性眩晕 牵复三步法 椎动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仰卧位旋转扳法联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刘晓东 周瑞鹏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9期967-969,共3页
目的 运用仰卧位旋转扳法联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观察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将60例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颈部推拿松解与仰卧位旋转扳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 目的 运用仰卧位旋转扳法联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观察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将60例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颈部推拿松解与仰卧位旋转扳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针刺天柱穴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共3次。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与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的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仰卧位旋转扳法联合针刺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可针对病因,柔筋正骨,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位置,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半脱位 仰卧位旋转扳法 针刺 天柱穴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瘀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谭明生 李显 +4 位作者 张恩忠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陶睿锋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1期915-919,共5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13例(男65例,女48例;年龄8~64岁,平均42.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OI分型分为T1、T2、O、I4组,并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分别对比...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13例(男65例,女48例;年龄8~64岁,平均42.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OI分型分为T1、T2、O、I4组,并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分别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脊髓有效空间)、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T1、T2、O、I组患者寰椎平面SAC术前分别为(13.34±3.21)、(10.43±2.42)、(7.89±3.14)、(10.50±0.71)mm,末次随访分别为(16.02±1.42)、(15.34±1.87)、(14.49±1.58)、(12.50±0.71)mm;督脉经络瘀阻证候积分术前分别为(8.37±1.87)、(6.87±1.35)、(5.17±1.13)、(7.50±0.71),末次随访分别为(10.59±0.94)、(10.25±1.01)、(8.41±1.31)、(9.0±0);JOA、N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TOI外科分型治疗寰枢椎脱位,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督脉经络瘀阻的症状,表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分类法 督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