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UG THERAPY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OVER 75 YEARS OLD
1
作者 De-you Chen Jian Cao Bing-po Zh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19,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various agents 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over 75 years old.Methods Totally 264 in-patients (75-91 years old, 185 males and 79 females) wi...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various agents 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over 75 years old.Methods Totally 264 in-patients (75-91 years old, 185 males and 79 female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history of less than 7 day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 total of 611 atrial fibrillation episodes were recorded, but 130 episodes (22.3%)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auto-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The rest 481 episod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based on the drug used.Results The cardioversion ratio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9.5%, 46.9%, 71.7%, 55.9%, 32.7%, and 73.6% in control, cedilanid, amiodarone, propafenone, verapamil, and quinidine groups, respectively.Ventricular rate control were 5.4%, 83.6%, 84.9%, 77.9%, 78.8%, and 11.3% in those groups, respectivel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amiodarone and cedilanid groups were the highest. When the ventricular rate was controlled to below 90 bpm, the patients would almost complain of no discomfort. No severe side-effect was observed in each group.Conclusion Amiodarone and cedilanid may be the proper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The above antiarrhythmics in each therapeutic group were relatively safe a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drug therapy aged
下载PDF
The trend of change in catheter ablation versus antiarrhythmic drug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被引量:1
2
作者 Wei LIU Qiang WU +1 位作者 Xiao-Jie YANG Jing Hua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41-450,共10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rend of change i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theter ablation compared with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ADT) for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over time. Me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rend of change i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theter ablation compared with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ADT) for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over time. Methods The online databases PubMed and EMBASE were searched for relevant studies. STATA software (version 12.0) was used to perform the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Results Fiftee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cluding 2249 patients with AF were identified. The pooled results showed that catheter abl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52%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AF recurrence compared with ADT [risk ratio (RR) = 0.4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40-0.57, I2 = 70.7%). Subgroup analyses showed that catheter ablation exhibited less efficacy in studies after 2011 compared to studies before 2011 (RR = 0.61, 95% CI: 0.54-0.68, I2 = 9.3% and RR = 0.34, 95% CI: 0.24-0.47, I2 = 69.9%, respectively), and the safety outcome showed a 1.08-fold higher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14.2% vs. 7.3%; RR = 1.08, 95% CI: 1.04-1.13) in studies after 2011. Conclusions Catheter ablation appears to be superior to ADT for rhythm control. However, less efficacy and a higher rat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in studies after 2011 compared to studies before 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atrial fibrillation Catheter ablation RHYTHM
下载PDF
Contemporary therap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3
作者 Xing Sheng Yang Jing Ping Sun Cheuk Man Yu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2年第3期111-117,共7页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estimated that by 2010, approximately 2.6 million people will be affected in USA;by 2050, that number may increase to 10 million patients. Generally, rate control alone is reasonable in som...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estimated that by 2010, approximately 2.6 million people will be affected in USA;by 2050, that number may increase to 10 million patients. Generally, rate control alone is reasonable in some AF patients, especially asymptomatic patients.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SR) may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cardioversion, drugs or/ and catheter ablation.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can be useful to maintain SR and prevent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All patients with AF regardless of whether a rhythm or rate control strategy recommend anticoagulant, antiplatelet or both combined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sm, except those with lone AF or contraindications. Drug selection should be based upon the absolute risk of stroke, bleeding, the relative risk and benefit for a given patient. Biventricular pacing may overcome many of the adverse hemodynam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RV pacing alone. A target individual ectopic foci ablation within the pulmonary vein (PV) has evolved to circumferential electrical isolation of the entire PV musculature. Cavotricuspid isthmu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typical atrial flutter. Completely non-fluoroscopic ablation guided by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TMRI) using a steerable and non-ferromagnetic catheter is a promising novel technology in interventional electrophys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ARRHYTHMIC drug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TIPLATELET therapy CARDIOVERSION Catheter Ablation
下载PDF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应用达比加群酯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赵思佳 胡瑶瑶 +1 位作者 朱业 刘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33,38,共6页
目的 调查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心内科使用达比加群酯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信息,根据相关指南对临床应用、实验室指标、临床结局等情况进行统计... 目的 调查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心内科使用达比加群酯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信息,根据相关指南对临床应用、实验室指标、临床结局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无适应证用药14例,禁忌证12例;给药剂量不足93例,给药剂量过大9例,给药频次不合理13例,与其他抗凝药物转换不合理20例。实验室指标显示,服药1、3、6个月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局显示,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为3.33%(4/120),大出血发生率为1.67%(2/120),脑出血事件发生率为0.83%(1/120)。结论 本院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以给药剂量不足最为常见。药师应注重老年患者达比加群酯的规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老年患者 合理用药 抗凝治疗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二代冷冻球囊消融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起始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5
作者 郭红婧 罗凡 +2 位作者 滕传珍 张晓川 庞占琪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比较二代冷冻球囊消融与常规药物分别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起始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以二代冷冻球囊消融作为起始治疗的4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消融组,观察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肺静脉隔离率、... 目的比较二代冷冻球囊消融与常规药物分别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起始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以二代冷冻球囊消融作为起始治疗的4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消融组,观察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肺静脉隔离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同期住院且起始接受药物治疗的4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药物组。两组均于出院后第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观察房颤复发率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消融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08.0±39.0)min、(35.0±11.7)min、(10.0±6.9)min;肺静脉即刻隔离率为100%;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6.8%),其中迷走神经反射1例、一过性膈神经损伤2例。药物组发生药物性窦性心动过缓2例,QTc延长1例,甲状腺功能降低1例。平均随访(12.0±5.9)个月后,消融组房颤复发率为11.4%,药物组房颤复发率为20.5%,消融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33)。两组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vs.9.1%,P=0.108)。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成功率高,未增加并发症风险,可作为阵发性房颤的起始治疗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二代冷冻球囊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药师干预对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6
作者 李玲 林辉 林孔安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7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药师干预对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福清市第二医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药师干预组,各45例。对... 目的 探讨药师干预对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福清市第二医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药师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药师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药师干预。干预3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抗凝疗效、用药依从性、不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药师干预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药师干预组患者的中文修订版Morisli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均值高于对照组(P <0.05)。药师干预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比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药师干预应用于慢性心房颤动服用华法林治疗患者中,可有效提升抗凝效果,并增加患者的合理用药依从性,减少不合理用药比例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房颤动 药师干预 华法林 药物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严晓波 张圣 +1 位作者 严慎强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远期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因AIS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 目的: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远期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因AIS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为轻度(≤8分)、中度(9~15分)、重度(≥16分)三组,分别观察影响患者溶栓后的预后(3月时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及发生出血转化的因素。结果:共365例患者纳入分析:轻度134例、中度121例、重度110例。轻度AIS患者中,年龄[ OR=0.937,95%可信区间(CI):0.898~0.978;P=0.003]、基线NIHSS(OR=0.732,95%CI:0.564~0.950;P=0.019)、发病至治疗时间在270 min内( OR=4.109,95%CI:1.441~11.719;P=0.00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基线血糖( OR=1.326,95%CI:1.009~1.743;P=0.043)是发生脑实质出血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中度AIS患者中,年龄( OR=0.954,95%CI:0.924~0.984;P=0.003)、基线NIHSS ( OR=0.760,95%CI:0.619~0.933;P=0.009)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心房颤动( OR=3.307,95%CI:1.140~9.596;P=0.028)、收缩压( OR=0.967, 95%CI:0.943~0.991;P=0.008)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心房颤动( OR=36.972,95%CI:1.770~772.462;P=0.02)是发生脑实质出血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重度AIS患者中,基线NIHSS ( OR=0.808,95%CI:0.677~0.963;P=0.01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AIS患者,影响静脉溶栓后远期预后及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发病至治疗时间在270 min内是轻度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心房颤动是中度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病 脑缺血/药物疗法 卒中/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出血 预后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忠 项美香 +2 位作者 马长生 张树龙 杨延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 治疗应用 普罗帕酮 治疗应用 心房颤动 药物疗法 心房扑动 药物疗法 输注 静脉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万锦平 张圣 +4 位作者 刘克勤 蔡新 娄一萍 陈智才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无出血转化、深部出血转化和非深部出血转化分成三组进行基线特征及神经功能结局的比较.三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多组卡方检验,并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各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92例患者纳入分析,82例(28 1%)发生出血转化,其中深部出血47例(57 3%)、脑实质血肿型19例(6 5%)、出血性脑梗死型63例(21 6%);症状性出血 8例(2 7%).三组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以及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校正后发现基线NIHSS评分(OR=1 126,95%CI:1 063~1 193,P〈0 001)和收缩压(OR=0 982,95%CI:0 967~0 998,P=0 025)是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出血转化是影响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 291,95%CI:0 133~0 640,P=0 002).结论: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收缩压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深部出血转化提示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系统 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心房颤动 脑梗死 生物转化 统计学(主题) 预后
下载PDF
心房颤动15年间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刚 王静 +3 位作者 张善春 黄自平 张德铭 刘兆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9-660,共2页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15年中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临床资料及药物治疗变化差异。方法将850例心房颤动患者,按时间段分成A组(374例)和B组(47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B组年龄>75岁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P&l...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15年中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临床资料及药物治疗变化差异。方法将850例心房颤动患者,按时间段分成A组(374例)和B组(47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B组年龄>75岁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心房颤动病因主要是高龄、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及高血压。与A组比较,B组患者胺碘酮的使用有下降的趋势(P<0.05),β受体阻滞剂和华法林的应用显著上升(P<0.05)。患者发生栓塞合并症显著降低(P<0.05)。结论15年间,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方案有较大的变化,但较指南的要求仍有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药物疗法 诊断 华法林
下载PDF
治疗心房纤颤和扑动的新药决奈达隆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娟丽 刘洋 +1 位作者 李彦 刘振华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决奈达隆为胺碘酮的类似物,结构中不含碘,减少了碘所致的器官毒性,为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2009年7月1日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的心脏病患者。本文通过对决奈达隆进行文献检索,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评价、药物相互... 决奈达隆为胺碘酮的类似物,结构中不含碘,减少了碘所致的器官毒性,为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2009年7月1日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的心脏病患者。本文通过对决奈达隆进行文献检索,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评价、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奈达隆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志成 郑黎晖 +3 位作者 赵明昊 吴灵敏 丁立刚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9-912,共4页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的患者261例。根据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索他洛尔组(n=78)、胺碘酮组(n=39)、普罗帕酮组(n=42)和空白组(n=102)。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7±1.2)个月,索他洛尔组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率(6.4%)低于胺碘酮组(10.3%)、普罗帕酮组(23.8%)及空白组(20.6%),与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口服索他洛尔能更好地预防房颤消融术后新发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房扑二次消融术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肺静脉传导恢复 抗心律失常药物 早期复发
下载PDF
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韦美玉 王会永 +3 位作者 徐延敏 李广平 许纲 陈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01至2010-05就诊于我院住院部房颤患者123例,其中66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患者(消融组)和57例同期入院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组),对...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01至2010-05就诊于我院住院部房颤患者123例,其中66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患者(消融组)和57例同期入院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组),对所有入选的患者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SF-36量表)调查方式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消融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SF-36量表中除肌体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以及躯体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消融组患者按疗效分为成功者(41例)和未成功者(25例)分别进行比较,成功者SF-36量表中8个维度评分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躯体健康评分从(227.4±57.0)分提高到(293.4±54.3)分(P<0.001),精神健康评分从(243.8±51.7)分提高到(309.0±58.0)分(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房颤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消融成功患者中,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多非力特:一种新型的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京林 樊朝美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0,共3页
多非力特是一种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钾电流(Ikr)增加动作电位持续时间(QT间期)而发挥效应。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多非力特在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尖端扭转型室性... 多非力特是一种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钾电流(Ikr)增加动作电位持续时间(QT间期)而发挥效应。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多非力特在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多非力特应用后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非力特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药理学
下载PDF
小儿房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博宁 刘琮 +2 位作者 刘麟 谭卫群 孟祥春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房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房性心动过速患儿46例,分析其药物治疗特点、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46例房性心动过速患儿,男30例,女16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36.75±3... 目的:探讨小儿房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房性心动过速患儿46例,分析其药物治疗特点、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46例房性心动过速患儿,男30例,女16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36.75±3.50)个月。41例患儿进行了6个月~4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5±1.05)年,有5例失访。所有患儿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均有效转复心律,其中30例给予胺碘酮转复,10例应用普罗帕酮转复,5例应用胺碘酮+美托洛尔成功转复,1例给予三磷酸腺苷(ATP)转复,治疗成功率100%,无死亡病例。结论:胺碘酮治疗小儿房性心动过速效果明显,特别对于婴幼儿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具有较好疗效,38例患儿随访提示小儿房性心动过速可能为自限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房性心动过速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口服达比加群酯致老年房颤患者相关凝血指标改变2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侯晓平 魏璇 李妍妍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6年第1期58-61,共4页
病例1: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梗死、心房颤动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初始剂量110 mg,bid,治疗前凝血四项均正常。服药5 d后及其后多次复查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最长147 s(正常上限2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或正常高... 病例1: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梗死、心房颤动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初始剂量110 mg,bid,治疗前凝血四项均正常。服药5 d后及其后多次复查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最长147 s(正常上限2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或正常高限,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正常,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停药3 d后测TT、APTT正常,恢复服药后TT、APTT再度延长。达比加群酯减至55 mg,qd,TT延长缩短至62.2 s,APTT正常。病例2: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房颤口服达比加群酯150 mg,bid抗凝治疗。1个月后查PT 13.3 s略延长,APTT延长47.3 s,TT>60 s明显延长,INR、FIB正常。停用达比加群酯5 d后查PT、APTT、TT均正常。该2例患者均于口服达比加群酯后出现TT、APTT延长,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病例1提示TT、APTT延长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提示TT、APTT或许可以作为监测达比加群药物作用的指标,其结论仍需大规模的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凝血酶时间 老年患者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965例高龄老年房颤患者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佟翠艳 季瑞芬 李春辉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6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特点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目前抗凝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住院的高龄AF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高龄老年AF的血栓及出血风险,分析抗凝用药情况、抗凝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特点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目前抗凝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住院的高龄AF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高龄老年AF的血栓及出血风险,分析抗凝用药情况、抗凝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高龄老年AF患者合并症多,血栓危险分级及抗凝出血评分较高。本组965例患者卒中风险评估系统(CHA2DS2-VASc)评分标准≥2分,均应进行抗凝治疗。HASBLED评分≥3分患者522例(54.1%),抗凝出血风险高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目前,高龄老年AF患者的临床抗凝治疗比例仍较低,自2010年—2015年波动于40%左右,抗凝治疗比例没有明显增加。不同科室抗凝治疗比例有明显差异,心内科及干部病房抗凝比例最高。抗凝药物随指南改变有所变化,在高龄老年患者中,逐渐应用口服达比加群及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结论还需进一步普及AF教育,使患者及医师提高对AF的认识,从而提高AF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高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还需要临床不断积累经验,剂量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 心房颤动 临床特点 抗凝 新型口服抗凝药
下载PDF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雅薇 刘宇 +1 位作者 陈启 马丽萍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374-378,共5页
抗凝治疗是房颤病人卒中预防的关键。华法林是预防卒中的经典抗凝药,推荐用于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史的高危房颤病人。由于其起效慢、治疗剂量范围窄、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多、需常规监测凝血和调整剂量,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因此,... 抗凝治疗是房颤病人卒中预防的关键。华法林是预防卒中的经典抗凝药,推荐用于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史的高危房颤病人。由于其起效慢、治疗剂量范围窄、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多、需常规监测凝血和调整剂量,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因此,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凭借其剂量固定、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颅内出血并发症少等优势脱颖而出,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拟从药理学、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等角度阐述上述NOACs对非瓣膜性房颤的价值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依度沙班 华法林 房颤 药物疗法 综述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易欣 黎明江 《临床误诊误治》 2012年第5期66-71,共6页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及万方医学数据库等1990~2011年收录的文献,对其中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试验组)与单用胺碘酮(对照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与单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及万方医学数据库等1990~2011年收录的文献,对其中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试验组)与单用胺碘酮(对照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54例。经异质性检验发现各研究结果具有同质性(P=1.0,I2=0%),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合并进行两组疗效的Meta分析,求得OR=2.98,95%CI(2.21,4.02),对总体效应进行假设检验得Z=7.18,P<0.00001,提示试验组治疗房颤的效果较对照组好。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疗效Meta分析结果存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Meta分析结果示两组治疗房颤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房颤较单用胺碘酮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胺碘酮 辛伐他汀 药物疗法 联合 META分析
下载PDF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丛 李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期70-73,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并发的脑卒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指南指出:抗栓治疗是房颤治疗中永恒的主题[1].而我国的华法林治疗率仅为2.0%,且治疗强度...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并发的脑卒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指南指出:抗栓治疗是房颤治疗中永恒的主题[1].而我国的华法林治疗率仅为2.0%,且治疗强度亦达不到要求.这与医师对其治疗的紧迫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和高估出血风险不无关系.提高抗栓治疗的认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栓治疗 新抗凝药 治疗方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