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ly sensitive and stable SERS probes of alternately deposited Ag and Au layers on 3D SiO2 nanogrids for detection of trace mercury 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Yi Tian Han-Fu Wang +6 位作者 Lan-Qin Yan Xian-Feng Zhang Attia Falak Pei-Pei Chen Feng-Liang Dong Lian-Feng Sun Wei-Guo Chu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497-506,共10页
The hazard of Hg ion pollution triggers the motivation to explore a fast, sensitive, and reliable detection method. Here, we design and fabricate novel 36-nm-thick Ag-Au composite layers alternately deposited on three... The hazard of Hg ion pollution triggers the motivation to explore a fast, sensitive, and reliable detection method. Here, we design and fabricate novel 36-nm-thick Ag-Au composite layers alternately deposited on three-dimensional (3D) periodic SiO2 nanogrids a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probes. The SERS effects of the probes depend mainly on the positions and intensities of their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 peaks, which is confirmed by the absorption spectra from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 calculations. B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material to maximize the intrinsic electric field enhancement based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3D periodic SERS probes proposed, high performance of the Ag-Au/SiO2 nanogrid probes is achieved with the stability further enhanced by annealing. The optimized probes show the outstanding stability with only 4.0% SERS intensity change during 10-day storage, the excellent detection uniformity of 5.78% (RSD), the detection limit of 5.0 × 10-12 M (1 ppt), and superior selectivity for Hg ions. The present study renders it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rapid and reliable detection of trace heavy metal ions by developing high- performance 3D periodic structure SERS probes by designing novel 3D structure and optimizing plasmonic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Ag-au composite layer nanostructure design trace Hg ions detection
下载PDF
Energy loss of an energetic Ga ion in hot Au plasmas 被引量:1
2
作者 Bin He Xujun Meng Jianguo Wang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SCIE EI CAS 2016年第5期257-263,共7页
Self-consistent calculations of energy loss for a Ga ion moving in hot Au plasmas are made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wide ranges of the projectile energy and the plasma temperature with all important mechanisms consider... Self-consistent calculations of energy loss for a Ga ion moving in hot Au plasmas are made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wide ranges of the projectile energy and the plasma temperature with all important mechanisms considered in detail.The relevant results are found to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n a particle or a proton.On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is is the rapid increasing of the charge state of a Ga ion at plasma temperature.This reason also leads to the inelastic stopping which does not alway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sma temperature,unlike the case of an a particle.The nuclear stopping becomes very important at high enough plasma temperature due to the heavy reduced mass of a Ga and an Au ion and the above-mentioned reason.The well-known binary collision model[Phys.Rev.126(1962)1]and its revised one[Phys.Rev.A 29(1984)2145]are not working or unsatisfactory in this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loss Hot au plasma Ga ion
下载PDF
6-30 Au Ion Production at 320 kV High Voltage Platform in 2014
3
作者 Liu Huiping Li Jinyu +1 位作者 Kang Long Zhang Tongmin 《IMP & HIRFL Annual Report》 2014年第1期284-284,共1页
Au ion beam was demanded at the 320 kV HV platform for multi-discipline research with highly charged ionsin 2014.The oven technique was used to produce Au ions with 14.5 GHz ECR ion source at the 320 kV HV platform.Ov... Au ion beam was demanded at the 320 kV HV platform for multi-discipline research with highly charged ionsin 2014.The oven technique was used to produce Au ions with 14.5 GHz ECR ion source at the 320 kV HV platform.Oven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popular methods for producing ions from a solid material at present. In many cases,this technique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to produce metal ion beams. It is simple in use and dose not causecarbon contamination. However, the main problem relating to this method is the operation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ion PRODUCTion
下载PDF
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与Au(Ⅲ)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渝阳 董娇 +2 位作者 王娜 高鹏 臧树良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8,共4页
以金属铝作为还原剂,制备(NH4)2Te前体,合成了水溶性荧光CdTe量子点(QDs),该QDs在紫外光照射下有较强的荧光且发射波长可调谐,并可稳定放置。计算了发射峰位置在575nmCdTeQDs的粒径为2.82nm,与TEM图像进行对比,计算了量子产... 以金属铝作为还原剂,制备(NH4)2Te前体,合成了水溶性荧光CdTe量子点(QDs),该QDs在紫外光照射下有较强的荧光且发射波长可调谐,并可稳定放置。计算了发射峰位置在575nmCdTeQDs的粒径为2.82nm,与TEM图像进行对比,计算了量子产率为28%;讨论了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Au(Ⅲ)对CdTeQDs的荧光猝灭,Au(Ⅲ)的浓度在2.1×10^-8~6.0×10^-7mol·L^-1与荧光猝灭值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0.0903+1.713c,r=0.9984,检出限为9.4×10^-9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量子点 au(Ⅲ) 荧光猝灭
下载PDF
含偕胺肟基螯合纤维吸附、还原Au^(3+)的研究(Ⅰ)——含偕胺肟基螯合纤维对Au^(3+)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8
5
作者 林伟平 符若文 +2 位作者 汤丽鸳 陆耘 曾汉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83-286,共4页
研究了含偕胺肟基螫合纤维对Au^(3+)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吸附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含偕胺肟基螫合纤维对Au^(3+)的吸附量极高,而且将所吸附的Au^(3+)还原成单质金;在含Au^(3+)、Cu^(2+)+、Zn^(2+)和Cr^(3+)的溶液中,对Au^(3+)具有相当高的... 研究了含偕胺肟基螫合纤维对Au^(3+)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吸附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含偕胺肟基螫合纤维对Au^(3+)的吸附量极高,而且将所吸附的Au^(3+)还原成单质金;在含Au^(3+)、Cu^(2+)+、Zn^(2+)和Cr^(3+)的溶液中,对Au^(3+)具有相当高的吸附选择性。提高偕胺肟基在螯合纤维中的含量及吸附温度和Au^(3+)的初始浓度等均有利于提高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纤维 偕胺肟基 吸附选择性 吸附 废水处理 还原
下载PDF
Au^(34+)离子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符彦飙 王旭东 +1 位作者 苏茂根 董晨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29,共7页
复杂结构离子的双电子复合(DR)速率系数在核聚变、极紫外光刻光源等应用研究的等离子体谱模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基于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理论的FAC程序包,详细计算了Au^(34+)离子的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研究分析了激发、辐射通道,... 复杂结构离子的双电子复合(DR)速率系数在核聚变、极紫外光刻光源等应用研究的等离子体谱模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基于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理论的FAC程序包,详细计算了Au^(34+)离子的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研究分析了激发、辐射通道,组态相互作用,级联退激对DR速率系数的影响.其中,级联退激对DR速率系数的贡献必须予以考虑.对双电子复合、辐射复合以及三体复合速率系数做了比较,在温度大于1 eV范围,双电子复合都大于辐射复合以及三体复合速率系数,相应的DR过程对于等离子体离化态分布和能级布居以及光谱模拟都极为重要.对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DR速率系数进行了参数拟合,拟合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小于1.73%.研究结果将为复杂结构离子双电子复合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子复合 速率系数 级联退激效应 au(34+)离子
下载PDF
^6LiD脉冲复合离子源与聚变DT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衍斌 李朝阳 +1 位作者 许华 李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94,共4页
分析了氘化锂与聚变DT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在密度500g/cm3、燃料半径100μm条件下的作用参数。结果表明:热斑加热的电子需要最小能量为4.65 MeV,氘离子需要的最小能量为122.83 MeV,沉积在热斑中的最大能量为34.43... 分析了氘化锂与聚变DT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在密度500g/cm3、燃料半径100μm条件下的作用参数。结果表明:热斑加热的电子需要最小能量为4.65 MeV,氘离子需要的最小能量为122.83 MeV,沉积在热斑中的最大能量为34.43 MeV,锂离子最小能量为368.5 MeV;最小电流强度为1.15×107 A。电子、氘离子、锂离子在等离子体中沉积时间分别为0.07,0.49,0.64ps,均小于1ps。采用氘化锂作为加热粒子源,克服了其他单离子加热热斑的方法遇到的一些困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复合离子源 蒙特卡罗方法 氘化锂
下载PDF
Si基片上Au膜真空紫外反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干蜀毅 徐向东 +4 位作者 洪义麟 刘颍 周洪军 霍同林 付绍军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4,共4页
对Si片上Au膜在真空紫外波段的反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离子束溅射,选择不同的镀膜参数,在经不同前期清洗方法处理过的Si片上,镀制了各种厚度的Au膜。利用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反射率计,对Au膜在真空紫外较宽波长范围内的反... 对Si片上Au膜在真空紫外波段的反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离子束溅射,选择不同的镀膜参数,在经不同前期清洗方法处理过的Si片上,镀制了各种厚度的Au膜。利用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反射率计,对Au膜在真空紫外较宽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进行了连续测量。测试结果表明:Si片上Au膜厚度和辅助离子源的使用方式对Au膜反射率有重大影响,而镀前基片表面清洗工艺等对反射率影响不显著。采用辅助离子沉积或镀前离子清洗,可提高Au膜反射率;但离子清洗和辅助离子沉积同时使用会给反射率带来显著的不利影响。膜厚在30 nm左右,55°入射角时反射率最高,可高达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紫外反射镜 真空紫外反射膜 真空紫外反射率 au Si基片 离子束溅射
下载PDF
以Au/Cu纳米棒为基底的肺腺癌组织的特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佟倜 赵洋洋 +1 位作者 付义林 单桂晔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36-1541,共6页
通过金铜共混法制备了Au/Cu合金纳米棒,研究了铜掺杂对金纳米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和结构的影响,探究了Au/Cu合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共振拉曼增强效应.以Au/Cu合金纳米棒为基底对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 通过金铜共混法制备了Au/Cu合金纳米棒,研究了铜掺杂对金纳米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和结构的影响,探究了Au/Cu合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共振拉曼增强效应.以Au/Cu合金纳米棒为基底对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示,癌变组织具有比癌旁正常组织更强的拉曼信号峰,位于1250,1344,1408,1568,1608和2560 cm^(-1)附近的拉曼峰分别与蛋白质的AmideⅡ氨基化合物、C—H弯曲振动、核酸中CH_3的对称变角振动、蛋白质色氨酸惰性环振动、蛋白质酰胺I谱带分子间反平行β-折叠的C—O健伸缩振动和蛋白质的巯基(S—H)伸缩振动有关,2936 cm^(-1)附近的拉曼峰为蛋白质CH_2的对称伸缩振动和CH_3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共同作用产生.以铜掺杂的金纳米棒为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有望成为检测肺癌组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铜离子掺杂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肺癌组织
下载PDF
Au等离子体M带5f-3d跃迁透射谱的理论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易有根 王华兰 +3 位作者 吴劼 杨家敏 郑志坚 唐鸽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6-830,共5页
基于细致组态(DCA)方法和跃迁系列群(UTA)模型,采用全相对论处理并结合量子亏损理论,计算了金Au激光等离子体的M带5f-3d跃迁的透射谱,给出了金等离子体在不同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时空电离态特性,平均电离度,离子丰度和离子内各能级的... 基于细致组态(DCA)方法和跃迁系列群(UTA)模型,采用全相对论处理并结合量子亏损理论,计算了金Au激光等离子体的M带5f-3d跃迁的透射谱,给出了金等离子体在不同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时空电离态特性,平均电离度,离子丰度和离子内各能级的布居数,并模拟出Au等离子体的M带5f-3d跃迁的细致谱线,其计算结果可对激光等离子体透射谱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进行精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激光等离子体 平均电离度 能级布居数 M带5f-3d透射谱
下载PDF
Au^(q+)(q=53-47)激光等离子体的辐射复合速率系数
11
作者 蔡静 易有根 +3 位作者 郑志坚 易早 颜君 邱玉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8-512,共5页
辐射复合过程在超组态碰撞辐射(SCROLL)模型中真实模拟非局域热动力学平衡(non-LTE)高Z材料Au激光等离子体M带谱5f-3d跃迁中各种复杂离子的电离态特性是一个主要过程.基于准相对论多组态Hartree-Fock理论和扭曲波近似,采用组态平均的方... 辐射复合过程在超组态碰撞辐射(SCROLL)模型中真实模拟非局域热动力学平衡(non-LTE)高Z材料Au激光等离子体M带谱5f-3d跃迁中各种复杂离子的电离态特性是一个主要过程.基于准相对论多组态Hartree-Fock理论和扭曲波近似,采用组态平均的方法,从头计算了金M带类铁金离子-类锗金离子的辐射复合速率系数,计算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单激发和双激发态,结果表明高Z元素由于自电离能级的广泛分布和复杂的级联效应,致使高Z元素的辐射复合系数不同于低Z元素的,其计算结果可用来模拟Au的激光等离子体M带5f-3d跃迁的平均电离度和电荷态分布及能级布居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复合 类铁金离子-类锗金离子 速率系数
下载PDF
Au纳米颗粒和CdTe量子点复合体系发光增强和猝灭效应
12
作者 周小东 张少锋 周思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364-369,共6页
利用金属蒸发真空多弧离子源注入机,将Au离子注入到高纯石英玻璃来制备镶嵌有Au纳米颗粒的衬底材料,随后将化学方法合成的CdTe量子点旋涂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Au纳米颗粒和CdTe量子点复合体系.通过对镶嵌有Au纳米颗粒的衬底进行热退火处... 利用金属蒸发真空多弧离子源注入机,将Au离子注入到高纯石英玻璃来制备镶嵌有Au纳米颗粒的衬底材料,随后将化学方法合成的CdTe量子点旋涂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Au纳米颗粒和CdTe量子点复合体系.通过对镶嵌有Au纳米颗粒的衬底进行热退火处理来控制Au纳米颗粒的生长和分布,系统研究了Au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对CdTe量子点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吸收谱、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致发光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光致发光谱表明,Au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对CdTe量子点的发光有增强效应也有猝灭效应.深入分析了Au纳米颗粒和CdTe量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提出了关于Au-CdTe纳米复合体系中CdTe发光增强和猝灭的新机理.该实验结果为利用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技术制备高发光性能的光电子器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au纳米颗粒 CDTE量子点 光致发光
下载PDF
热退火对离子注入制备Au纳米颗粒生长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周小东 周思华 孙现科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6-190,共5页
利用金属蒸发真空多弧离子源(MEVVA源)注入机,将Au离子注入到高纯石英玻璃衬底中来制备Au纳米颗粒,Au离子注入的加速电压分别为20、40和60 k V,注入剂量为1×1017ions/cm2,随后将注入样品在普通管式退火炉中700~1000℃退火处理。... 利用金属蒸发真空多弧离子源(MEVVA源)注入机,将Au离子注入到高纯石英玻璃衬底中来制备Au纳米颗粒,Au离子注入的加速电压分别为20、40和60 k V,注入剂量为1×1017ions/cm2,随后将注入样品在普通管式退火炉中700~1000℃退火处理。研究了注入条件和热退火参数对Au纳米颗粒的形成、生长、分布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吸收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注入样品的光学性能、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低压离子注入结合热退火工艺的方法,所制备的Au纳米颗粒具有很强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同时该方法也为制备尺寸和分布可控的Au纳米颗粒提供了一些新的参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退火 离子注入 au纳米颗粒 生长 光学性能
下载PDF
温度对Ar^+诱导Au-Si界面原子混合的影响
14
作者 李玉璞 陈坚 +1 位作者 刘家瑞 章其初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35-1040,共6页
本文在77至573K温区研究了Ar^+诱导的Au-Si<111>界面的原子混合现象。温度对混合结果有强烈的影响。Q_((S)_i)—T曲线的特征与Cr-Si等体系是不同的;得到了具有确定组份比的Au_(48)Si_(51)(≈AuSi)均匀混合层;T>32℃时,深入到S... 本文在77至573K温区研究了Ar^+诱导的Au-Si<111>界面的原子混合现象。温度对混合结果有强烈的影响。Q_((S)_i)—T曲线的特征与Cr-Si等体系是不同的;得到了具有确定组份比的Au_(48)Si_(51)(≈AuSi)均匀混合层;T>32℃时,深入到Si中的Au原子呈指数衰减的尾巴,为解释此指数尾巴,提出了填隙原子增强扩散机制及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Ar^+ 诱导 au-Si 界面原子
下载PDF
基于砷和汞离子标记SiO_2@Au纳米探针的超敏多元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15
作者 李天华 干宁 +3 位作者 吴大珍 金海娟 曹玉廷 江千里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7-823,共7页
构建了一种基于As^3+和Hg^2+标记SiO2@Au复合纳米探针(NPs),以及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HGAFS)同时检测癌胚抗原(CEA)和糖蛋白19-9(CA19-9)的超灵敏多元免疫分析方法。采用氨基化SiO2(核)@AuNPs(壳)分别吸附As^3+和Hg^2+... 构建了一种基于As^3+和Hg^2+标记SiO2@Au复合纳米探针(NPs),以及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HGAFS)同时检测癌胚抗原(CEA)和糖蛋白19-9(CA19-9)的超灵敏多元免疫分析方法。采用氨基化SiO2(核)@AuNPs(壳)分别吸附As^3+和Hg^2+,并标记CEA和CA19-9的第二抗体(Ab2),由此获得了富As(或Hg)型信号探针(As(Hg)-SiO2@Au-Ab2)。基于夹心免疫分析方法,将两种信号探针和对应的抗原以及96孔板上一抗,在板底形成两种免疫复合物(Ab1/Ag/As(Hg)-SiO2@Au-Ab2),利用HG-AFS同时检测As^3+和Hg^2+,其与CEA和CA19-9的含量对数值成正比,可用于定量分析。此类探针不仅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还具有出色的信号放大效果。优化了探针合成和最佳反应条件,并对探针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本方法与CEA和CA19-9分别在0.001-100μg/L和0.01-80 U/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5 ng/L和0.005 U/mL(3σ),低于标准ELISA方法3个数量级。用于血清样品中CEA和CA19-9同时检测,并与标准ELISA方法对照,结果一致。此免疫分析方法灵敏、简便、一次可实现多个肿瘤标志物检测,适合于基层卫生部门进行恶性肿瘤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免疫分析 肿瘤标志物 砷和汞标记SiO2@au纳米探针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
下载PDF
热处理温度对Bi2223/Ag-Au带材相组成及载流能力的影响
16
作者 郝清滨 李成山 +3 位作者 郑会玲 熊晓梅 刘国庆 胡锐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8年第7期34-38,共5页
用形变热处理工艺制备了Bi2223/Ag-Au带材,通过X射线衍射仪、超导量子干涉仪及标准四引线法研究了第1次热处理温度对带材中的相成分及载流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超过840℃时,带材中会出现Bi2201相;热处理温度太低时不仅带材... 用形变热处理工艺制备了Bi2223/Ag-Au带材,通过X射线衍射仪、超导量子干涉仪及标准四引线法研究了第1次热处理温度对带材中的相成分及载流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超过840℃时,带材中会出现Bi2201相;热处理温度太低时不仅带材成相速率慢,而且带材中会出现较多的第二相。第1次热处理后,Bi2223相的转化率应该控制在85%附近,Pb离子进入到Bi2212晶格内,带材中有最少的Bi2201相、最少的其它非超导第二相有利于带材最终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223/Ag—au Bi2223相的转化率 Pb离子 Bi2201相
下载PDF
Au基合金电位器材料耐磨特性与显微组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文 何安莉 +2 位作者 汤道坤 钟炳文 李春志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一种新型的由Au-Ni-Fe-Cr-In-Zr六元合金绕组材料与Au-Ni-In合金表面In+注入的电刷材料相匹配制成的航空电位器,使用寿命为1×106次,达到HB5633-81规定的一级电位器水平.力学性能研究... 一种新型的由Au-Ni-Fe-Cr-In-Zr六元合金绕组材料与Au-Ni-In合金表面In+注入的电刷材料相匹配制成的航空电位器,使用寿命为1×106次,达到HB5633-81规定的一级电位器水平.力学性能研究和微观组织分析表明,电刷材料Au-Ni-In合金表面In+注入可以促使表层生成具有良好润滑性能的In2O3,这能降低摩擦因数,并且可以使材料的表层组织晶粒细化,晶格畸变,从而提高表层的强度和硬度,改善其摩擦和磨损性能.在绕组材料Au-Ni-Fe-Cr-In-Zr六元合金的显微组织中,除有Au基固溶体和Ni基固溶体外,还含有Ni5Zr新相和具有正交结构的未知相这2种第2相粒子.存在于磨损表面的第2相粒子能够有效地提高绕组材料的抗粘着磨损能力.航空电位器的长使用寿命,是电刷材料和绕组材料的多种抗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性 金基合金 显微组织 电位器 航空电器
下载PDF
紫外光催化一步合成Au-[C_(12)min][Br]纳米复合物及其对血红蛋白直接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18
作者 孙萍 李金霞 +1 位作者 周丽绘 张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1-586,共6页
采用紫外光照射法在咪唑类离子液体[C12min][Br]中一步合成了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将该纳米复合物固定牛血红蛋白(Hb)后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构成Hb/Au-[C12min][Br]/GC修饰电极。电化学研究表明,Hb在Au-[C12min][Br]纳米复合... 采用紫外光照射法在咪唑类离子液体[C12min][Br]中一步合成了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将该纳米复合物固定牛血红蛋白(Hb)后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构成Hb/Au-[C12min][Br]/GC修饰电极。电化学研究表明,Hb在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膜上发生了准可逆的电极反应,氧化峰电位(Epa)和还原峰电位(Epc)分别为-0.253V和-0.335V。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对Hb的直接电子转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活性。Hb/Au-[C12min][Br]/GC对H2O2有较好的电催化能力,对进一步研究H2O2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au—[C12min][Br] Hb 直接电化学
下载PDF
Au/Ag双金属纳米团簇的功能化及其传感应用
19
作者 邓文清 王滨 +3 位作者 王忠 张苏敏 潘义 黄科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3-62,共10页
金属纳米团簇(NCs,尺寸通常小于2 nm)是一类新型的发光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等优点成为分析传感领域研究热点。Au/Ag双金属纳米团簇由于“银效应”使其比传统的AuNCs和AuNCs具有更高的量子产率和更强的稳定... 金属纳米团簇(NCs,尺寸通常小于2 nm)是一类新型的发光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等优点成为分析传感领域研究热点。Au/Ag双金属纳米团簇由于“银效应”使其比传统的AuNCs和AuNCs具有更高的量子产率和更强的稳定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近年来Au/Ag双金属纳米团簇的表面功能化及其在分析传感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分析原理,具体内容包括肽链、蛋白质、DNA对Au/Ag纳米团簇的表面功能化以及功能化的纳米团簇对金属离子、生物小分子和生物酶的分析检测应用。最后总结当前Au/Ag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其在传感分析方面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希望能为Au/Ag纳米团簇在生物传感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纳米团簇 功能化 分析传感 金属离子 生物分子
下载PDF
EXPERIMENTS OF MeV ION BEAM INDUCED ATOMIC MIXING
20
作者 赵国庆 任月华 +2 位作者 周筑颖 汤国魂 汤家镛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43-148,共6页
An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studies of MeV ion beam modification of materials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a 3 MV tandem accelerator at Fudan university. A system of X-Y electrostatic scanning implantation of MeV heavy i... An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studies of MeV ion beam modification of materials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a 3 MV tandem accelerator at Fudan university. A system of X-Y electrostatic scanning implantation of MeV heavy ions and in situ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analysis was included in it. The uniformity of scanning implantation was checked by the RBS measurement of a Si wafer implanted with 1 MeV Au ions. MeV ion beam mixing of Au/Si, Au/Ge and Ag/Si systems was preliminarily studied. The samples were irradiated by certain fluences of 1 MeV Ag 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mixed layers were analyzed in situ using the glancing RBS technique with 2 MeV 4He+ ions. For Au/Si system, a uniformly mixed layer with a defined composition is obtained, and the intermixing is much less for Ag/Si system than for Au/Si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V Ag+ ions ATOMIC MIXING au/Si au/Ge and Ag/Si syste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