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结构Au-Pt纳米粒子的光谱表征和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娜 陈卫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共5页
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指出,所合成的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为球形,平均直径为27nm.以 CO 为分子探针,结合透射红外光谱研究,发... 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指出,所合成的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为球形,平均直径为27nm.以 CO 为分子探针,结合透射红外光谱研究,发现 CO 以孪生吸附态形式(CO_T)吸附在 Au-Pt 纳米粒子上,在2110cm^(-1)和2063cm^(-1)附近分别给出对称和反对称红外吸收峰.CV 研究结果指出 Au-Pt/GC 电极对 CO 的氧化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起始氧化电位较本体 Pt 电极提前了0.45V,峰电位提前了0.11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金铂纳米粒子 孪生态CO CO氧化
下载PDF
在硫基功能化碳纳米管上组装壳层厚度可控的Au@Pt核壳纳米粒子以获得高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谭丰 徐洋洋 +5 位作者 李卫 徐明丽 闵春刚 史庆南 刘锋 杨喜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4041-4046,4071,共7页
本工作致力于研究核壳结构Au@Pt纳米粒子(Au@Pt NPs)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的组装,试图获得高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利用光化学晶种生长法合成了Au@Pt NPs,并通过改变Au与Pt的原子比来控制壳层(Pt层)的厚度,然后将不同壳层厚度的Au@... 本工作致力于研究核壳结构Au@Pt纳米粒子(Au@Pt NPs)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的组装,试图获得高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利用光化学晶种生长法合成了Au@Pt NPs,并通过改变Au与Pt的原子比来控制壳层(Pt层)的厚度,然后将不同壳层厚度的Au@Pt NPs组装到巯基(-SH)功能化的MWCNTs上,获得了一系列Au@Pt/MWCNTs复合物。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Au@Pt NPs和Au@Pt/MWCNTs复合物的形貌结构、表面化学组成和化学价态,并结合电化学方法研究了Au@Pt NPs的Pt壳层厚度对其组装效果的影响,以及测试了Au@Pt/MWCNTs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的活性。结果表明,Au@Pt NPs通过其表面的Au或Pt与MWCNTs上的-SH形成共价键,从而实现Au@Pt NPs在MWCNTs上的组装。Pt壳层厚度对Au@Pt NPs在MWCNTs上组装的影响较大:当Pt壳层没有完全包裹Au核时,Au@Pt NPs表面暴露的Au促进了Au@Pt NPs在MWCNTs上的组装;而当Pt壳层完全包裹Au核时,Au@Pt NPs表面呈氧化态的Pt(Ⅱ)则对核壳纳米粒子的组装不利。Au、Pt原子比例为1∶1时,Au@Pt NPs能均匀地组装在MWCNTs上,且Au@Pt/MWCNTs(1∶1)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 au@pt核壳纳米粒子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巯基 组装 电催化氧化
下载PDF
低负载量的双金属Au@Pt核壳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思汉 李小青 +2 位作者 胡凤腾 张超 严新焕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采用液相氢气两步还原法制备了双金属Au@Pt核壳纳米粒子,通过直接吸附法将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于载体上,制备出低负载量的双金属Au@Pt/Al_2O_3催化剂,并且评价了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性能。通过TEM、XRD、XPS、N_2吸附-脱附和H_2-TPR... 采用液相氢气两步还原法制备了双金属Au@Pt核壳纳米粒子,通过直接吸附法将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于载体上,制备出低负载量的双金属Au@Pt/Al_2O_3催化剂,并且评价了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性能。通过TEM、XRD、XPS、N_2吸附-脱附和H_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单金属Au和Pt催化剂相比,双金属Au@Pt核壳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在甲苯体积分数为1×10^(-3),气体空速为18 L·g^(-1)·h^(-1)的条件下,Au_1@Pt_2/Al_2O_3核壳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性能,其中甲苯实现98%的转化率的温度(T_(98))为195℃。由XPS结果可知,在Au和Pt之间存在电子转移促进了Pt上活性氧物种的形成,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主要以Au^0和Pt^0的形式存在,并广泛分布在载体的表面上。Au@Pt纳米粒子与载体Al_2O_3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也是提高甲苯催化氧化活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au@pt 核壳 挥发性有机物 甲苯 催化氧化
下载PDF
有机电解质溶液中Au晶种生长法合成Au核@Pt壳纳米粒
4
作者 李红宾 杨喜昆 +1 位作者 赵恩格 董颖男 《南方金属》 CAS 2010年第5期19-21,共3页
在柠檬酸钠溶液中,采用光化学Au晶种生长法合成Au核@Pt壳纳米粒子.应用UV-Vis、TEM和XP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Au@Pt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化学状态等.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Au@Pt纳米粒子具有核-壳复合结构,平均粒径为7.3~10.2
关键词 柠檬酸钠 晶种生长 au核@pt
下载PDF
壳层厚度可调控的Ag@Pd@Pt纳米粒子的合成和甲酸电催化研究
5
作者 林晓东 陈杜宏 田中群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0-576,共7页
在本课题组研究55 nm Au@Pd@Pt对甲酸电催化效果基础上,我们采用Ag取代Au制备55 nm Ag@Pd@Pt纳米粒子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并对甲酸的电催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少量Pt的存在可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当Pt的覆盖度为0.5单原子层(ML)... 在本课题组研究55 nm Au@Pd@Pt对甲酸电催化效果基础上,我们采用Ag取代Au制备55 nm Ag@Pd@Pt纳米粒子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并对甲酸的电催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少量Pt的存在可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当Pt的覆盖度为0.5单原子层(ML)时,起始氧化电位最为靠前,氧化峰电流最大,这与Au@Pd@Pt纳米粒子对甲酸电催化行为类似.与Au@Pd@Pt纳米粒子相比,其最佳起始氧化电位偏正0.05 V,但电催化活性并没有明显的降低.通过改变催化剂比表面积研究甲酸的电催化行为,发现将9 nm Ag纳米粒子作为内核的9 nm Ag@Pd@Pt负载在活性炭中,在保持催化活性不变的情况下,碳载的催化剂价格可比55 nm Au@Pd@Pt纳米粒子降低220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Pd@pt 可调控的壳层厚度 甲酸电催化氧化
下载PDF
Au核@Pt壳纳米粒子的光化学还原法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杰祥 张正富 +2 位作者 赵恩格 杨喜昆 董颖男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7-533,共7页
在柠檬酸钠-丙酮-乙醇体系中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同时还原或连续还原Au(Ⅲ),Pt(Ⅳ)离子,合成了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UV—Vis,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等进... 在柠檬酸钠-丙酮-乙醇体系中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同时还原或连续还原Au(Ⅲ),Pt(Ⅳ)离子,合成了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UV—Vis,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复合粒子核壳复合结构的光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合成颗粒比较均匀、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5.1~10.2nm;其中,同时还原法制备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相对较小是5.1~8.1nm,而当n(Au):n(Pt)=1:4时,粒径最小,为5.1nm。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法所制备的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与Au,Pt简单混合胶体的有明显不同,双金属复合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中Au的特征共振吸收强度明显下降并且蓝移,下降程度远大于其浓度的降低,且随着粒子中Pt元素含量的进一步增加,Au的特征吸收峰最终消失而只体现Pt的吸收光谱,这表明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Au(Ⅲ),Pt(Ⅳ)离子所制备的胶体粒子为双金属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结构中Au元素存在于粒子内部,Pt元素存在于粒子表面,即两种还原方式所制备的双金属复合粒子具有Au核@Pt壳复合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粒子 au核@pt 光化学 柠檬酸钠
原文传递
One-pot synthesis of Au@Pt star-like nanocrystals and their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formic acid and ethanol oxidation 被引量:3
7
作者 Yi Peng Lidong Li +3 位作者 Ran Tao Lingyu Tan Mengna Qiu Lin Guo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3222-3232,共11页
The current bottleneck facing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fuel cells is the lack of durable electrocatalysts with satisfactory activity. In this study, a simple and fast one-pot wet-chemical method is proposed to synthesi... The current bottleneck facing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fuel cells is the lack of durable electrocatalysts with satisfactory activity. In this study, a simple and fast one-pot wet-chemical method is proposed to synthesize novel Au@Pt star-like bimetallic nanocrystals (Au@Pt SLNCs) with a low Pt/Au ratio of 1:4, which show great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and outstanding stability toward the electro-oxidation reactions commonly found in fuel cells. The star-like Au core (90±20 nm) is partially coated with 5 nm Pt nanocluster shells, a morphology which creates a large amount of boundaries and edges, thus tuning the surface electronic structure as demonstrat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CO-stripping measurements. This promotes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towards the formic acid oxidation reaction in acidic media and the 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in alkaline media, compared to commercial Pt or Au@Pt triangular nanoprisms, in which the Au core is fully coated by a Pt shell. Au@Pt SLNCs have the highest current density within the dehydrogenation potential range, needing the least potential to achieve a certain current density as well as the highest long-term stability. Because of the small amount of Pt usage, very fast synthesis,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the proposed Au@Pt SLNCs have a promis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fuel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 core-shell nanocrystals ELECTROCATALYST formic acid ethanol oxidation
原文传递
不同结构金铂双金属纳米棒的催化活性
8
作者 王佳琳 张文栋 段倩倩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85-692,共8页
双金属纳米材料通过调节两种金属间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和表面元素分布来获得比单金属纳米材料更丰富的功能并增强其某些物理或化学效应,如催化效应。将铂(Pt)分别沉积在金纳米棒(AuNR)的两端和整个表面,形成了哑铃状AuPtNR和核壳结构A... 双金属纳米材料通过调节两种金属间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和表面元素分布来获得比单金属纳米材料更丰富的功能并增强其某些物理或化学效应,如催化效应。将铂(Pt)分别沉积在金纳米棒(AuNR)的两端和整个表面,形成了哑铃状AuPtNR和核壳结构Au@Pt的金铂双金属纳米棒。AuNR、AuPtNR和Au@Pt不同的空间结构不仅使它们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还使它们的催化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使用三者催化4-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反应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AuPtNR的催化反应速率常数k为0.118 6/min,分别是AuNR和Au@Pt的4.3倍和2.3倍。这是AuPtNR表面Au和Pt的空间分离和共暴露增强了其电子效应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auNR) 金铂双金属纳米棒 纳米材料 核壳结构 催化活性
下载PDF
金核/铂壳纳米粒子的光化学合成及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3
9
作者 董颖男 董守安 +1 位作者 唐春 杨喜昆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9-792,共4页
在含不同摩尔比的Au(Ⅲ)和Pt(Ⅳ)离子的PEG(聚乙二醇)-丙酮溶液中,采用光化学共还原法合成了一组Au@Pt复合纳米粒子,并以炭黑分别对其负载制成Au@Pt/C催化剂。借助于UV-Vis、TEM和HR-TEM的表征,证实复合纳米粒子为球形的核/壳结构;分别... 在含不同摩尔比的Au(Ⅲ)和Pt(Ⅳ)离子的PEG(聚乙二醇)-丙酮溶液中,采用光化学共还原法合成了一组Au@Pt复合纳米粒子,并以炭黑分别对其负载制成Au@Pt/C催化剂。借助于UV-Vis、TEM和HR-TEM的表征,证实复合纳米粒子为球形的核/壳结构;分别以XPS、EDS和电化学方法分析了复合粒子的化学状态、结构特点和Au@Pt/C催化剂的催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Au:Pt摩尔比的Au@Pt/C催化剂对甲醇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中Au:Pt=1:1时形成的Au@Pt/C催化剂电催化活性最高,约为商品Pt/C催化剂的4倍。简要讨论了核/壳结构产生高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合成 au核@pt 复合纳米粒子 甲醇 电催化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