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 the transsacral axial interbody fusion a candidate surgical approach for fusing both L5/S1 and L4/5?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Bi-feng ZHANG Li-guo +6 位作者 LIU Yan-bin YAN Ning ZHANG Hai-long GU Xin DING Yue GUO Cheng-bin HE Shi-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15-217,共3页
Background Previous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of 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xiaLIF) all focused on the L5/S1.However,there is no data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pproach for the fusion of both L4/5 and L5/S1.... Background Previous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of 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xiaLIF) all focused on the L5/S1.However,there is no data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pproach for the fusion of both L4/5 and L5/S1.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whether transsacral axial interbody fusion is a candidate for the fusion of both L4/5 and L5/S1.Methods The subjects (n=40) underwent lumbosac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The median sagittal MRI images were analyzed and five measurement markers were defined as follows:the center of the L4/5 disc (A),the center of the L5/S1 disc (B),the anterior margin of the S1/2 space (C),the sacrococcygeal junction (D),and the coccygeal tip (E).The measurement markers were connected each other to produce nine lines (AB,AC,AD,AE,BC,BD,BE,CD and CE) as the reference lines for surgical approaches.The distance between each reference line and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margins of the L4,L5 and S1 vertebral bodies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of the respective approaches.Results Twenty subjects were capable of finding one reference line to fuse both L4/5 and L5/S1 via transsacral axial interbody fusion approach.The surgical approach reference line was AE or CE line.In the other 20 subjects,it was failed to find a reference line which met the safety criteria for fusing both L4/5 and L5/S1.Conclusions About half of subjects were capable of finding a suitable AxiaLIF reference line to fuse both L4/5 and L5/S1.In some subjects,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a suitable AxiaLIF reference line to fuse both L4/5 and L5/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usion approach
原文传递
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1
2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5 位作者 薛静波 晏怡果 王麓山 王俊玲 王程 宋林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8-782,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KI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内窥镜 椎间盘摘除 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治疗L5椎体滑脱症 被引量:9
3
作者 宋西正 王文军 +3 位作者 薛静波 姚女兆 晏怡果 王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3-58岁,平均43.7岁。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1例;17例均为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7例手术时间110—19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70ml;全部病例随访9~27个月,平均14.5个月。Taillard指数由术前0.1632±0.0325改善至术后1周0.0716±0.007,末次随访为0.0732±0.008。滑脱角由术前5.32°±1.37°改善至术后1周2.14°±0.60°,末次随访为2.33°±0.5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4.78±1.43)mm改善至术后1周(9.72±1.69)mm,末次随访为(9.68±1.18)mm。Taillard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完全的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34±1.56分、0.73±0.68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单侧的下肢疼痛2例,感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症的有效组合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经皮椎弓根钉 腰椎滑脱症
下载PDF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的相关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阳 刘燕 +2 位作者 孙超 丁自海 吴立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为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Mimics10.01对选取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2对三维模型进行简单优化,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以尾骨尖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于腰骶椎体中轴的AxiaLIF... 目的为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Mimics10.01对选取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2对三维模型进行简单优化,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以尾骨尖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于腰骶椎体中轴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尖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101.7±9.5)mm,(100.2±9.0)mm(P>0.05);以尾骨切迹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在腰骶椎中柱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切迹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82.4±9.5)mm,(83.1±10.6)mm(P>0.05);两种不同通路的AxiaLIF手术,导针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EF和EG,男性分别为(24.4±5.3)mm和(14.5±2.8)mm(P<0.05),女性分别为(27.0±5.6)mm和(17.0±3.8)mm(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尾骨尖为手术切口的AxiaLIF的危险度较高,以尾骨切迹为切口置钉于腰骶椎中柱的手术通路符合骶前间隙安全范围,有待进一步由生物力学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轴向融合术 三维重建 解剖测量
下载PDF
轴向融合联合经皮螺钉治疗轻中度腰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欧阳智华 阙伊辰 +3 位作者 宋西正 王程 晏怡果 王文军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26-229,233,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术的"组合微创"技术和传统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轻中度腰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无根性症状腰5椎体滑脱症患者39例(Meyerding分级均≤Ⅱ度),其中17例采用&qu... 目的比较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术的"组合微创"技术和传统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轻中度腰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无根性症状腰5椎体滑脱症患者39例(Meyerding分级均≤Ⅱ度),其中17例采用"组合微创"技术,22例采用"传统开放"技术,对两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影像学指标、疼痛改善情况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的Meyerding分级、椎间隙高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传统开放组术中出血平均值大于组合微创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Meyerding分级≤Ⅱ度且无根性症状的腰5/骶1滑脱症相对于传统腰椎后路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等微创优势。这种"组合微创"技术是治疗腰5/骶1滑脱症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轴向融合 经皮椎弓根螺钉 腰椎滑脱 组合微创
下载PDF
腰骶部轴向椎体间融合术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欧肇兰 罗春晓 +2 位作者 李晓玲 袁海娟 陈昌燕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治疗L5/S1失稳症,减少其最有可能发生的出血、感染、神经及毗邻结构损伤等并发症的护理内容。方法从腰骶部的解剖结构,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工作通道的建立和手术入路等方面分析发生并发症的机理,相对应地采取... 目的探讨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治疗L5/S1失稳症,减少其最有可能发生的出血、感染、神经及毗邻结构损伤等并发症的护理内容。方法从腰骶部的解剖结构,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工作通道的建立和手术入路等方面分析发生并发症的机理,相对应地采取彻底的术区皮肤准备,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严密地护理观察,和适时的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结果本组12病人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第2天戴腰围下床活动,随访3~9个月,病人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轴向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精心细致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 微创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融合治疗L_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邓旭东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8期461-465,共5页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L_5椎体滑脱症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PPSO)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 LIF)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笔者筛选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Ⅱ度以内L_5椎体滑脱症患者36例,其中腰椎滑脱属创伤性...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L_5椎体滑脱症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PPSO)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 LIF)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笔者筛选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Ⅱ度以内L_5椎体滑脱症患者36例,其中腰椎滑脱属创伤性者2例,峡部裂性者20例,老年退变性者14例。观察组(n=18例)行MIPPSO联合Axia LIF治疗,对照组(n=1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观察两组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影像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并发症情况。结果 36例L_5S患者随访10-26个月,平均(13.87±6.17)个月。观察组vs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43.86±39.34)min vs(213.46±29.1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3.54±21.03)m L vs(101.31±25.31)m L;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28±1.49)分vs(9.11±2.03)分,末次随访为(0.65±0.78)分vs(2.12±0.91)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P〈0.05,以上三项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8例L_5S患者术后半年CT扫描后三维重建可见完全骨性融合。影像学观察观察组vs对照组Taillard指数术前(0.1719±0.03821)vs(0.1632±0.04031)、术后1周(0.0697±0.008)vs(0.0783±0.007)、最后一次随访(0.0715±0.007)vs(0.0932±0.005)。滑脱角术前(5.28±1.41)°vs(5.32±1.29)°,术后1周(2.09±0.58)°vs(3.41±0.69)°,末次随访为(2.17±0.52)°vs(3.72±0.61)°。椎间隙高度为术前(4.81±1.52)mm vs(4.33±1.87)mm,术后1周(9.68±1.73)mm vs(7.73±2.15)mm,末次随访为(9.55±1.26)mm vs(7.45±1.96)mm。以上三个影像学观察指标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P〈0.05。术后1周指标和最后随访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骨质损伤轻,愈合迅速且良好,治疗L_5椎体滑脱症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椎间融合术 微创 椎弓根 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
8
作者 王江栓 丁冉 +4 位作者 赵庆豪 王丰刚 王建中 丁自海 王福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 (1)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2)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 目的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 (1)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2)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侧连于骨盆腔壁腹膜,女性的则两侧跨越直肠后连于直肠子宫襞;(3)骶直肠筋膜长度(23.14±1.41)mm、厚度(1.25±0.13)mm,距离手术切口(66.10±7.03)mm、距离S1/S2横线中点(23.09±1.87)mm。结论 (1)骶直肠筋膜在骶前间隙内普遍存在,术中应对其进行锐性分离以避免骶前静脉丛撕裂伤;(2)女性骶直肠筋膜可能为子宫骶韧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骶直肠筋膜 骶前静脉丛 子宫骶韧带
下载PDF
腰骶部轴向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9
作者 欧肇兰 罗春晓(通讯作者) +2 位作者 李晓玲 袁海娟 邓颜芳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2期254-255,共2页
目的:总结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治疗L5/S1失稳症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方法:通过对临床12例施行了腰骶部轴向椎体间融合术的腰骶椎失稳症患者术前给予充分的心理疏导,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适时的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 目的:总结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治疗L5/S1失稳症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方法:通过对临床12例施行了腰骶部轴向椎体间融合术的腰骶椎失稳症患者术前给予充分的心理疏导,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适时的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结果:该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后第2天戴腰围下床活动,随访3—9个月,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轴向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前严格的皮肤准备和肠道准备,术后对伤口,排便情况和肢体神经功能情况的观察加上适时的功能锻炼指导是该术式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 微创手术 腰椎失稳症
下载PDF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治疗腰骶椎失稳症 被引量:14
10
作者 戎利民 董健文 +4 位作者 刘斌 冯丰 史德海 谢沛根 蔡道章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评价轴向椎体间融合术(AxiaLIF)微创手术治疗L5/S1失稳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尾骨尖旁2cm切口,在G臂X线透视下,经骶椎前方建立工作通道,骨性通道入口在S1-2之间,用特殊工具经轴向的工作通道切除椎间盘、植骨,最... 目的评价轴向椎体间融合术(AxiaLIF)微创手术治疗L5/S1失稳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尾骨尖旁2cm切口,在G臂X线透视下,经骶椎前方建立工作通道,骨性通道入口在S1-2之间,用特殊工具经轴向的工作通道切除椎间盘、植骨,最后拧入长度合适的轴向固定螺栓。治疗12例L5/S1失稳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观察椎间融合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0~70min,术中出血50—90ml,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第2天戴腰围活动。随访时间3~9个月,VAS和ODI分别由术前6.66±0.89和61.18±7.93降至术后3个月2.08±0.79和21.51±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融合情况:1例于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10例部分融合,1例尚未见融合。结论轴向椎体间融合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为L5/S1,节段提供一个安全而微创的椎体间融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失稳症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经骶前间隙入路轴向腰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善坤 宋西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25-628,共4页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是一种较新的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由Cragg等[1]于2004年提出,创造性的经骶前与直肠后壁间隙微创入路进行L5S1节段的融合,无需暴露脊柱前方、后方及侧方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少了...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是一种较新的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由Cragg等[1]于2004年提出,创造性的经骶前与直肠后壁间隙微创入路进行L5S1节段的融合,无需暴露脊柱前方、后方及侧方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椎旁结构的破坏,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入路相比,真正达到了微创的目的,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现就AxiaLIF的解剖学研究、操作技术、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融合术 脊柱微创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术微创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何磊 戎利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对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微创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特点、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xiaLIF微创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特点、早期疗效和临... 目的对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微创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特点、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xiaLIF微创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特点、早期疗效和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AxiaLIF主要在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率先应用,后引入中国,全球有近9 000例手术经验,与传统椎间融合术相比椎体融合率高、住院时间短和医源性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结论 AxiaLIF是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段,术后远期疗效、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扩展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椎间融合术 微创技术 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失稳症
原文传递
经骶前间隙双节段椎体间轴向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易明 宋西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967-1970,共4页
轴向椎间融合术是2004年由美国的Cragg等[1]人提出的一种新式的微创技术。该术式最初设计及应用于L5S1节段的融合。目前其应用也延伸到L5S1和L4、5双节段的融合。本文就双节段轴向融合术(AxiaLIF)的解剖学及影像学、操作技术、生物力学... 轴向椎间融合术是2004年由美国的Cragg等[1]人提出的一种新式的微创技术。该术式最初设计及应用于L5S1节段的融合。目前其应用也延伸到L5S1和L4、5双节段的融合。本文就双节段轴向融合术(AxiaLIF)的解剖学及影像学、操作技术、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 轴向融合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经皮360°轴向腰椎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向东 邵仲达 +1 位作者 谢坤南 王志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7-920,共4页
目的综述经皮360°轴向腰椎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技术的特点、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经皮360°AxiaLIF技术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经皮360°Axia... 目的综述经皮360°轴向腰椎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技术的特点、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经皮360°AxiaLIF技术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经皮360°AxiaLIF技术主要包括手术入路、轴向技术和后路固定三部分,相对于其他腰椎融合技术,它保持了双侧关节突关节、前后纵韧带和纤维环的完整性,依靠3D轴向螺杆融合器完成椎体间轴向支撑和坚强固定,恢复椎间隙正常高度、腰椎整体高度和生理弯曲,解除椎间孔狭窄。同时由于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原来折叠或皱褶的黄韧带、后纵韧带和突出的纤维环复位,使神经根管或中央椎管的狭窄症状得到改善。结论经皮360°AxiaLIF技术的减压和融合疗效满意,但适应证较窄,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腰椎融合技术 手术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