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4+)和H相互作用过程中径向偶合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利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3-215,共3页
利用原子轨道展开的方法 ,对B4 +和H碰撞过程中的径向偶合进行了理论计算。为了使计算结果精确并保持连续性 ,在波函数中加入了电子转移因子 ,并在中低能量范围内计算时对所使用的量子力学方程做了半经典近似。所得结果以曲线形式给出 ... 利用原子轨道展开的方法 ,对B4 +和H碰撞过程中的径向偶合进行了理论计算。为了使计算结果精确并保持连续性 ,在波函数中加入了电子转移因子 ,并在中低能量范围内计算时对所使用的量子力学方程做了半经典近似。所得结果以曲线形式给出 ,是研究离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较直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原子 硼离子 径向偶合 原子轨道展开 相互作用 电子转移因子 量子力学 半经典近似 原子碰撞 波函数
下载PDF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Binary B-C Films Deposited by Sputtering-PBII Hybrid System
2
作者 Honei Chin Satoshi Yoshida Shuichi Watanabe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8年第9期723-731,共9页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report on the use of Radio Frequenc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combined with Plasma-Based Ion Implantation (PBII) technique to synthesize the Boron-Carbon (B-C) films. High purity of bor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report on the use of Radio Frequenc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combined with Plasma-Based Ion Implantation (PBII) technique to synthesize the Boron-Carbon (B-C) films. High purity of boron carbide (99.5%) disk was used as a target with an RF power of 300 W. The mixtures of Argon (Ar)-Methane (CH4) ware used as reactive gas under varying CH4 partial flow pressure at the specified range of 0 - 0.15 Pa and fixed total gas pressure and total gas flow at 0.30 Pa and 30 sccm,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CH4 flow ratio 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B-C films was studie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film depended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B. When it was 10% or lower, the coefficient decreased to 0.2 or lower. In this concentration range of B, the specific wear rate also decreased to the order of 10-7 mm3/Nm, and excellent wear resistance was displa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Y boron-Carbon (b-C) Film SPUTTERING Plasma-based ion implantation (PbII) hybrid System bonding Structure Friction Performance
下载PDF
He and H sequential implantation induced surface blistering and the exfoliation of Si covered with an oxide layer
3
作者 王卓 高玉杰 +3 位作者 李梦凯 朱飞 张大成 刘昌龙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0-75,共6页
Si wafers with a 220 nm top oxide layer were sequentially implanted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40 keV He and 35 keV H ions at fluence of 5× 10^16/cm2 and 1× 10^16/cm2, respectively. Techniques of scanning elec... Si wafers with a 220 nm top oxide layer were sequentially implanted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40 keV He and 35 keV H ions at fluence of 5× 10^16/cm2 and 1× 10^16/cm2, respectively. Techniqu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cross-section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TE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urface damage as well as defect microstructures. Surface blisters as well as the localized exfoliation (~ 0.42 μm in depth) have been observed for samples annealed at temperatures of 500 ℃ and above. XTEM observations reveal a variety of defect microstructures, including cavities, platelets, nanometer or micrometer sized cracks and dislocations. The platelets and crack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the depth of about 0.42 μm parallel to the sample surface,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observed surface featur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rface damage and defect microstructur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Si wafer he and h ion implantation localized exfoliation crack
原文传递
离子注入选育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B-916高效菌种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志谊 李德全 +2 位作者 刘永锋 刘邮洲 魏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40-243,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生防菌B 916的生长速度和拮抗性能 ,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高效菌种 ,利用不同剂量N+ 对生防菌B 916 ,进行离子注入处理。结果表明 :采用剂量为 1cm2 90× 2 6× 10 13 N+诱变生防菌B... 为进一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生防菌B 916的生长速度和拮抗性能 ,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高效菌种 ,利用不同剂量N+ 对生防菌B 916 ,进行离子注入处理。结果表明 :采用剂量为 1cm2 90× 2 6× 10 13 N+诱变生防菌B 916 ,其存活率最高 ;从诱变效果看 ,离子注入生防菌B 916的最适剂量为 1cm2 15 0× 2 6× 10 13 N+ ~2 5 0× 2 6× 10 13 N+ ;生防菌B 916经离子注入获得的突变菌株再次进行离子注入 ,其存活率和诱变效果可明显提高。本研究获得了 13个拮抗能力比生防菌B 916提高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枯草芽孢杆菌 生防菌b-916 选育 生长速度 拮抗性能
下载PDF
轴承钢离子注N+B层磨损破坏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德华 张绪寿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作者对GCr15轴承钢表面进行了先注入N离子再注入B离子的处理,并且通过对注入表面的X-射线物相分析,以及表面成分的X-光电子能谱分析和俄歇电子能谱剖面分析,同时结合对注入层摩擦磨损行为的研究发现,轴承钢表面在离子注入N+B后形成了含... 作者对GCr15轴承钢表面进行了先注入N离子再注入B离子的处理,并且通过对注入表面的X-射线物相分析,以及表面成分的X-光电子能谱分析和俄歇电子能谱剖面分析,同时结合对注入层摩擦磨损行为的研究发现,轴承钢表面在离子注入N+B后形成了含有六方BN和ε-Fe_2N-Fe_3N相的表面层,因而明显地改善了轴承钢表面的抗粘着转移和抗擦伤能力,提高了表面的耐磨性,降低了轴承钢与偶件之间的摩擦系数。此外,作者还对N+B离子注入前后之GCr15轴承钢的磨损过程和破坏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钢 离子注入 粘着转移 磨损
下载PDF
H、He离子联合注入单晶Si引起的表面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卓 刘昌龙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96-2000,共5页
H和He离子联合注入单晶Si可以促使其表面产生发泡、剥落和层离等表面损伤,由此引发了一种有效地制备SOI材料的新方法,即智能剥离技术。文章简述了H和He离子注入单晶Si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引起表面损伤的机理,探讨了注入条件变化对表面... H和He离子联合注入单晶Si可以促使其表面产生发泡、剥落和层离等表面损伤,由此引发了一种有效地制备SOI材料的新方法,即智能剥离技术。文章简述了H和He离子注入单晶Si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引起表面损伤的机理,探讨了注入条件变化对表面损伤的影响,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介绍了智能剥离技术在现代半导体技术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he离子联合注入 表面损伤 智能剥离 单晶Si
下载PDF
附加O离子注入对单晶Si中H注入损伤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王卓 田光 石少波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600-2603,2610,共5页
室温下将40 ke V的H离子以不同剂量注入到单晶Si样品中,部分H预注入的样品又进行了190 ke V O离子注入。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比较了注入及退火后单晶Si样品的表面损伤以及注入层微观缺陷的形貌。光学显微镜结果表明,只... 室温下将40 ke V的H离子以不同剂量注入到单晶Si样品中,部分H预注入的样品又进行了190 ke V O离子注入。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比较了注入及退火后单晶Si样品的表面损伤以及注入层微观缺陷的形貌。光学显微镜结果表明,只有高剂量H离子注入的单晶Si经过450℃退火后出现了表面发泡和剥离,而总剂量相同的H、O离子顺次注入单晶Si的样品没有出现任何表面损伤。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低剂量H离子注入单晶Si经过高温退火可以在样品内部形成一个由空腔构成的损伤带。附加O离子注入对损伤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空腔消失,损伤带由大量板状缺陷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离子注入 空腔 单晶Si
下载PDF
B离子注入引起的金刚石薄膜体积膨胀现象
8
作者 闫翠霞 戴瑛 刘东红 《光散射学报》 2006年第1期89-94,共6页
离子注入是获得金刚石N型或P型导电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离子注入对金刚石的晶格结构有破坏作用,造成金刚石薄膜体积的膨胀。本文对B离子注入合成Ib型金刚石薄膜后体积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引起体积膨胀的可能因素及原因。
关键词 b离子注入 退火 体积膨胀
下载PDF
离子束修饰提高钛阴极析氢活性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梅丰 李国希 +4 位作者 靳九成 黄桂芳 吴翠兰 史维东 周迭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5期43-46,88,共5页
研究了双重离子注入W+/Ni+,W+/Mo+及溅射Fe后再单离子注入Co+或W+等离子束修饰的钛电极在1NH2SO4中的析氢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纯钛电极相比,离子束修饰电极的催化析氢活性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注W+... 研究了双重离子注入W+/Ni+,W+/Mo+及溅射Fe后再单离子注入Co+或W+等离子束修饰的钛电极在1NH2SO4中的析氢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纯钛电极相比,离子束修饰电极的催化析氢活性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注W+/Ni+电极的析氢过电位降低300mV.用XPS和AES能谱分析了离子束修饰电极的表面元素及相结构,讨论了修饰电极催化析氢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析氢 活性 离子束修饰 硫酸溶液 钛电极
下载PDF
掺铒纳米晶硅和掺铒非晶纳米硅薄膜的发光性质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维德 陈长勇 卞留芳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0,共4页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制备含有纳米晶硅的S iO2(NCSO)和含有非晶纳米硅颗粒的氢化非晶氧化硅(a-S iOx∶H)薄膜。采用离子注入和高温退火方法将稀土Er掺入含有纳米晶硅(nc-S i)和非晶纳米硅(a-n-S i)颗粒的基体中。利...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制备含有纳米晶硅的S iO2(NCSO)和含有非晶纳米硅颗粒的氢化非晶氧化硅(a-S iOx∶H)薄膜。采用离子注入和高温退火方法将稀土Er掺入含有纳米晶硅(nc-S i)和非晶纳米硅(a-n-S i)颗粒的基体中。利用IFS/20H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微区拉曼散射光谱仪研究含有纳米晶硅和非晶纳米硅颗粒的薄膜掺稀土前后的发光特性。结果表明来自nc-S i在800 nm的发光强度比来自a-S iOx∶H基体中非晶纳米硅的发光强度高近一个数量级,而来自a-S iOx∶H在1.54μm的发光强度比NCSO高4倍。还研究了掺铒a-S iOx∶H薄膜中S i颗粒和Er3+的发光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结合掺铒纳米晶硅和非晶纳米硅薄膜发光强度随Er掺杂浓度变化和Ram an散射等的测量结果,进一步明确指出a-S i颗粒在Er3+的激发中可以起到和nc-S i同样的作用,即作为光吸收介质和敏化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离子注入 纳米硅 富硅氧化硅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和丙环唑对采后苹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檀根甲 李增智 +1 位作者 薛莲 李丽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研究了离子束诱变的枯草芽孢杆菌B-24和丙环唑等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环唑对苹果炭疽病菌丝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抑制浓度EC50为0.067μg/mL。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最弱,其EC50为1806.984μg/mL... 研究了离子束诱变的枯草芽孢杆菌B-24和丙环唑等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环唑对苹果炭疽病菌丝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抑制浓度EC50为0.067μg/mL。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最弱,其EC50为1806.984μg/mL。不同化学药剂和不同浓度的药剂之间,对苹果炭疽病的保护防效有显著差异。丙环唑对苹果炭疽病的防效最好,对寄主酶活的诱导作用也最强,能诱导苹果果实POD和PPO活性显著升高。代森锰锌防效差,POD活性和对照接近。同一药剂,浓度高的防效好,果实中酶活性也高。枯草芽孢杆菌在离体条件下活菌液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100%,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活体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明显减轻苹果果实炭疽病的发生,接种枯草芽孢杆菌能诱导苹果果实POD和PPO活性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炭疽菌 丙环唑 离子束诱变 枯草芽孢杆菌 防治效果 防御酶活性
下载PDF
八面体硼皮金刚石的形成与耐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清福 清泉 +1 位作者 刘履华 章慧萍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1-295,共5页
本文采用低能离子注入方法,在2000V、5000V、7000V和8500V四种不同的高压电场中进行了八面体硼(B)皮金刚石的离子注入实验,并与同一批未注入B的金刚石进行了XPS测试和热失重分析的对比实验。XPS测试结果证明了注B金刚石表面已形成B皮;... 本文采用低能离子注入方法,在2000V、5000V、7000V和8500V四种不同的高压电场中进行了八面体硼(B)皮金刚石的离子注入实验,并与同一批未注入B的金刚石进行了XPS测试和热失重分析的对比实验。XPS测试结果证明了注B金刚石表面已形成B皮;热分析(TGA)实验表明了八面体B皮金刚石的耐热起始氧化温度T(onset)均超过1000℃平均达1027℃。结果表明:金刚石{111}晶面的B皮抗氧化性能最好,并与离子注入深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体 硼皮金刚石 耐热性能
下载PDF
苯并[a]芘在表面负载不同金属离子的SY-6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晶 尹国强 +1 位作者 李忠 奚红霞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0,54,共5页
主要研究了苯并[a]芘在金属离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脱附活化能,程序升温脱附实验测定了苯并[a]芘在Fe3+,Zn2+和Ag+等金属改性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并应用软硬酸碱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其脱附活化能的差异。结果表明,苯并[a]芘在改性活性炭上... 主要研究了苯并[a]芘在金属离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脱附活化能,程序升温脱附实验测定了苯并[a]芘在Fe3+,Zn2+和Ag+等金属改性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并应用软硬酸碱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其脱附活化能的差异。结果表明,苯并[a]芘在改性活性炭上脱附活化能的顺序如下:Ag(Ⅰ)/AC>AC>Zn(Ⅱ)/AC>Fe(Ⅲ)/AC。和原始活性炭相比,Ag+增强了苯并[a]芘和活性炭表面间的结合力,Zn2+和Fe3+减弱了苯并[a]芘和活性炭表面间的结合力,并首次用软硬酸碱理论解释了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D 苯并[A]芘 活性炭 金属离子 脱附活化能 hSAb酸碱理论
下载PDF
基于小生境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电动汽车传动系统速比动态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宋强 叶山顶 +1 位作者 高朋 李易庭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67-1175,共9页
为获得最佳整车经济性能,在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速比静态优化的基础上,针对其未对不同速比采用相应的换挡规律的不足,基于换挡点判断规则,提出一种考虑换挡规律变化的传动系统速比动态优化方法;基于轻量化设计原则,提出一种传动系统各挡... 为获得最佳整车经济性能,在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速比静态优化的基础上,针对其未对不同速比采用相应的换挡规律的不足,基于换挡点判断规则,提出一种考虑换挡规律变化的传动系统速比动态优化方法;基于轻量化设计原则,提出一种传动系统各挡速比值总和最小的目标函数,采用能避免局部收敛的小生境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ISIGHT-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优化。优化结果(包括静态和动态)取得一定的效果:与未考虑换挡规律的优化相比,在不同情况下,整车能耗减少了1.09%~1.35%,传动比值总和降低了8.06%~9.76%;但0-100km/h加速时间增加了1.90%~2.11%,可能与优化目标函数的加权仍偏重于经济性有关。与考虑静态换挡规律优化相比,考虑动态换挡规律优化的结果,传动比值总和的降幅增加了0.95%~1.70%,但整车能耗与考虑静态换挡规律优化结果基本持平,未显示出针对不同传动比采用不同换挡规律进行优化的预期效果,其原因尚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速比动态优化 小生境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传动系统轻量化设计
下载PDF
阴极真空弧源沉积氟化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志强 杨萍 +4 位作者 孙鸿 王进 冷永祥 陈俊英 黄楠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27-734,共8页
采用脉冲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源沉积系统(FCVA)在单晶硅基片上制备了含氟量不同的一系列氟化类金刚石膜(a-C:F).重点研究了氟掺杂对非晶态碳基薄膜结构、机械性能和疏水性能的影响.薄膜的成分和结构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激光拉曼光... 采用脉冲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源沉积系统(FCVA)在单晶硅基片上制备了含氟量不同的一系列氟化类金刚石膜(a-C:F).重点研究了氟掺杂对非晶态碳基薄膜结构、机械性能和疏水性能的影响.薄膜的成分和结构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激光拉曼光谱(Raman)进行了表征,薄膜表面形貌和粗糙度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了分析.使用纳米压痕仪测量了薄膜硬度,纳米划痕仪测量了膜基结合力.采用躺滴法测量薄膜与双蒸水之间的接触角来评价其疏水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F4流量的逐渐增加,薄膜的氟化程度逐渐增强,膜中最大氟含量达45.6 at%;薄膜呈典型的类金刚石状结构,但薄膜的无序化程度增强;由于-CFn+的刻蚀,薄膜表面更加致密化、粗糙度逐渐减小.薄膜的机械性能良好,硬度在12GPa以上.薄膜的疏水性能得到增强,与双蒸水之间的最大接触角达106°,接近于聚四氟乙烯(PTFE,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类金刚石膜 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源 RAMAN光谱 机械性能 疏水性能
下载PDF
宫腔镜电切术改善剖宫产术后轻中度子宫切口憩室临床症状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唐莉鸿 张爱华 张洪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8-799,817,共3页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轻中度子宫切口憩室的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9月,对102例轻中度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行B超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年疗效评价,治愈89例(87.3%,症状完全消失,...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轻中度子宫切口憩室的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9月,对102例轻中度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行B超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年疗效评价,治愈89例(87.3%,症状完全消失,月经恢复正常),好转7例(6.9%,经期缩短5~7 d,有或无下腹部隐痛,经期加重),无效6例(5.9%,症状无改善或轻微改善)。结论对轻中度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无生育要求而仅要求改善临床症状者,宫腔镜电切术是一项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憩室 宫腔镜 b
下载PDF
基于EMD-SVD与马田系统的复杂系统健康状态评估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俊洵 程龙生 +1 位作者 余慧 胡绍林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42-1548,共7页
特征提取和健康状态的辨识是复杂系统健康状态评估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健康状态评估方法,该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l decomposition,EMD)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来提取... 特征提取和健康状态的辨识是复杂系统健康状态评估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健康状态评估方法,该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l decomposition,EMD)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来提取振动信号的特征变量。然后,运用马田系统(Mahalanobis-Taguchi system,MTS)构造马氏空间,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降低特征变量的维度。最后,提出了一种健康度(health index,HI)的概念,并且用来对复杂系统健康问题进行评估。该方法成功地应用在轴承的健康状态评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状态评估 马田系统 经验模态分解 奇异值分解 健康指数
下载PDF
B和H离子顺次注入单晶Si引起的缺陷及其热演变(英文)
18
作者 张蓓 张鹏 +4 位作者 王军 朱飞 曹兴忠 王宝义 刘昌龙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1-476,共6页
室温下将130 keV,5×1014cm 2B离子和55 keV,1×1016cm 2H离子单独或顺次注入到单晶Si中,采用横截面试样透射电子显微镜(XTEM)和慢正电子湮没技术(SPAT)研究了离子注入引起的微观缺陷的产生及其热演变。XTEM观测结果显示,B和H... 室温下将130 keV,5×1014cm 2B离子和55 keV,1×1016cm 2H离子单独或顺次注入到单晶Si中,采用横截面试样透射电子显微镜(XTEM)和慢正电子湮没技术(SPAT)研究了离子注入引起的微观缺陷的产生及其热演变。XTEM观测结果显示,B和H离子顺次注入到单晶Si可有效减少(111)取向的H板层缺陷,并促进了(100)取向的H板层缺陷的择优生长。SPAT观测结果显示,在顺次注入的样品中,B离子平均射程处保留了大量的空位型缺陷。以上结果表明,B离子本身及B离子注入所产生的空位型缺陷对板层缺陷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Si bh离子注入 h板层缺陷 XTEM SPAT
原文传递
沪通长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29
19
作者 闫志刚 岳青 施洲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2,共6页
沪通长江大桥为超千米级的公铁两用特大桥,结合大桥结构特点及运营养护需求,设计研究了健康监测系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主要针对主航道桥及专用航道桥,该两桥分别布置监测点292个和109个。监测系统采用车-线-桥-环境综合监测模式,全面... 沪通长江大桥为超千米级的公铁两用特大桥,结合大桥结构特点及运营养护需求,设计研究了健康监测系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主要针对主航道桥及专用航道桥,该两桥分别布置监测点292个和109个。监测系统采用车-线-桥-环境综合监测模式,全面反映大桥的结构状况及行车状态。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存储及管理子系统、综合报警与评估子系统及用户界面子系统。为提高监测系统的实用性,以现场养护人员易用为目标,研究了大量监测数据快速识别、修正与分析处理的方法,通过综合报警与评估的方式评判结构状态,进而为养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与BIM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大桥全寿命期的信息共享与利用,促进桥梁运营维护模式向"预见修"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铁路两用桥 健康监测系统 数据处理 安全报警 状态评估 功能设计
下载PDF
注氢铁基二元合金中辐照位错环演化及退火温度影响研究
20
作者 李然然 殷玉鹏 +5 位作者 渡边英雄 易晓鸥 韩文妥 刘平平 詹倩 万发荣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93-300,共8页
本文基于注氢纯铁和铁基二元合金(Fe-3%Cr、Fe-1.4%Ni和Fe-1.4%Mn,质量分数)开展常规透射电镜(200 kV)的原位表征观察,揭示了材料中辐照位错环的形态、尺寸演化行为及退火温度影响,并依据辐照损伤演化理论、退火过程中位错环平均尺寸变... 本文基于注氢纯铁和铁基二元合金(Fe-3%Cr、Fe-1.4%Ni和Fe-1.4%Mn,质量分数)开展常规透射电镜(200 kV)的原位表征观察,揭示了材料中辐照位错环的形态、尺寸演化行为及退火温度影响,并依据辐照损伤演化理论、退火过程中位错环平均尺寸变化推断得到空位型位错环形成温度的范围.注氢纯铁中空位型位错环的形成温度(T_(c))约为500℃;添加Ni可使T_(c)降低至~450℃,添加Cr可使T_(c)升高至600℃以上,而Mn的作用与Cr相似,亦可使T_(c)升高.注氘实验和热脱附谱分析进一步表明,纯铁和铁基二元合金中空位型位错环的形成温度受氢同位素与空位结合、释放过程影响.合金元素Ni对氢同位素与空位的结合、释放有促进作用,故导致T_(c)降低;而Cr和Mn均对氢同位素与空位的结合、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故导致T_(c)升高.本文展示的有关合金元素对空位型位错环形成温度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刻理解铁基合金体系中损伤结构演化和辐照肿胀产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二元合金 注氢/氘 空位型位错环 透射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