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芨内生细菌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泽斌 李冰 +6 位作者 王定康 徐胜光 刘佳妮 余磊 张永福 任禛 靳松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33,共7页
【目的】调查白芨内生细菌种类及多样性,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白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白芨内生细菌的16S r DNA-V4变异区序列,应用Qiime和Mothur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 【目的】调查白芨内生细菌种类及多样性,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白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白芨内生细菌的16S r DNA-V4变异区序列,应用Qiime和Mothur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分析物种丰度及分布的差异。【结果】获得用于分析的有效序列和OTU数为49550/48;稀释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的数量接近于饱和。白芨内生细菌主要分布于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2.26%)、地杆菌属(Pedobacter,16.13%)、盐单胞菌属(Halomonas,16.13%)、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12.90%)、Kaistobacter属(6.45%)、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6.4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45%)和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3.23%)8个属。【结论】鞘脂单胞菌属、地杆菌属、盐单胞菌属和土壤杆菌属是白芨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准确反映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真实比例,在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白芨 内生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SSR和ISSR法对白芨的真伪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邢佳鑫 陈玲 +2 位作者 张希 张敦宇 李维蛟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42-47,共6页
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育组培苗已成为当前白芨人工栽培的主要种苗来源,因此对白芨组培苗的真伪鉴定成为市场需求的重要技术。本研究为了探索鉴定白芨真伪的新方法,设计了20对SSR引物和22对ISSR引... 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育组培苗已成为当前白芨人工栽培的主要种苗来源,因此对白芨组培苗的真伪鉴定成为市场需求的重要技术。本研究为了探索鉴定白芨真伪的新方法,设计了20对SSR引物和22对ISSR引物,对1份正品白芨标准品和7份外观较相似的白芨组培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多对引物检测出4~8号样品与1号标准品带型存在差异,表明此5份组培苗为假的白芨;35对引物均未检测出2号和3号样品与1号标准品带型存在差异,表明2号和3号组培苗为真的紫花白芨。本文建立的方法可作为白芨真伪鉴别的分子依据,为市场上白芨组培苗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白芨 真伪鉴定
下载PDF
药用植物白芨块茎挥发油组分的GC-MS分析及成分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熊光华 周细根 肖凤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6-50,共5页
通过分析道地药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氯甲烷为萃取剂提取白芨块茎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分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从白芨块茎中共鉴定... 通过分析道地药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氯甲烷为萃取剂提取白芨块茎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分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从白芨块茎中共鉴定到34种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有3-甲基丁醛、乙酸、3-甲基-1-丁醇、4-氨基-3-甲基苯酚和乙偶姻等。该研究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芨的食疗保健功效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白芨块茎 挥发性成分 GC-MS 分析
下载PDF
白及中的化学成分鉴定及对金葡菌的抑制机理研究
4
作者 罗芳 俞昳 +2 位作者 张琳晗 陆梅芬 陈小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894-1901,共8页
研究白及中的化学成分及对金葡菌的抑制机理。对白及成分进行色谱分离纯化,通过NMR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通过考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胞外碱性磷酸酶含量、DNA泄漏... 研究白及中的化学成分及对金葡菌的抑制机理。对白及成分进行色谱分离纯化,通过NMR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通过考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胞外碱性磷酸酶含量、DNA泄漏程度、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的变化探究白及中活性成分的抑菌机制。本研究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shancidin(1)、coelonin(2)、lusianthridin(3)、orchinol(4)、isoshancidin(5)、blestriarene A(6)、(E)-3-(4-hydroxyphenyl)acrylic acid(7)、3-phenylpropanoicacid(8)、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9)、ethyl 2-(4-ethylphenyl)acetate(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该植物种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6有着显著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在10μg/mL(阳性药物阿莫西林0.8μg/mL),它通过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膜结构,导致碱性磷酸酶和DNA泄漏,从而导致细菌死亡。化合物6可通过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blestriarene A 抗菌活性 膜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