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C_CSM1.1m对冬季典型环流系统的预测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智超 周放 +2 位作者 张浩鑫 周辰光 王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8,共12页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1.1版本(BCC_CSM1.1m)的历史回报数据,利用时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等确定性技巧评分,对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冬季风3种东亚地区冬季典型环流系统的预报技巧进行检验评估,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1.1版本(BCC_CSM1.1m)的历史回报数据,利用时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等确定性技巧评分,对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冬季风3种东亚地区冬季典型环流系统的预报技巧进行检验评估,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东亚地区冬季典型环流系统的可预报性来源。结果表明:由于模式对热带海洋和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的预测偏差小、对欧亚大陆的预测偏差大,模式对阿留申低压、东亚冬季风的预测技巧高于西伯利亚高压。进一步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是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冬季风的重要可预报性来源,而土壤温度是西伯利亚高压的重要可预报性来源,并受ENSO调制。此外,东亚冬季风的预报技巧也受到西伯利亚高压预报技巧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1.1m 冬季典型环流系统 可预报性 ENSO
下载PDF
CWRF降尺度提高BCC_CSM1.1m对中国夏季降水跨季度动力预测能力
2
作者 张焓 梁信忠 +2 位作者 汪方 谢冰 李清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79,共19页
利用CWRF模式(Climate-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国家气候中心BCC_CSM1.1m业务预测模式短期气候预测结果进行中国区域降尺度,并使用1991—2010年3—8月逐日气温降水观测数据评估预测能力。结果表明:CWRF预测地面2 m气... 利用CWRF模式(Climate-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国家气候中心BCC_CSM1.1m业务预测模式短期气候预测结果进行中国区域降尺度,并使用1991—2010年3—8月逐日气温降水观测数据评估预测能力。结果表明:CWRF预测地面2 m气温、降水气候平均态的空间分布比BCC_CSM1.1m更接近观测,分布误差更小;在保持总体技巧不低于BCC_CSM1.1m的同时,CWRF对我国华东和华中地区的降水年际变化预测准确率更高;对不同强度的降水预测CWRF表现均优于BCC_CSM1.1 m模式,尤其在极端降水预测准确率上更优。总之,得益于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优化的低空物理过程模拟,CWRF降尺度可以提高中国夏季跨季度降水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预测 夏季降水 降尺度 CWRF BCC_CSM
下载PDF
BCC_CSM1.1气候模式年代际试验对中国气候的回报能力评估 被引量:7
3
作者 魏麟骁 辛晓歌 +3 位作者 程炳岩 吴统文 郭渠 李永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4-302,共9页
对比国家气候中心耦合模式BCC_CSM1.1提交CMIP5的历史(Historical)试验和年代际(Decadal)回报试验对中国气候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Decadal试验回报的中国降水气候分布更接近观测,回报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距平误差比... 对比国家气候中心耦合模式BCC_CSM1.1提交CMIP5的历史(Historical)试验和年代际(Decadal)回报试验对中国气候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Decadal试验回报的中国降水气候分布更接近观测,回报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距平误差比Historical试验减小明显。对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东部降水年代际变化,Decadal试验能回报出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多的特征,但Historical试验模拟的降水变化与观测相反。由于Decadal试验和Historical试验的区别之一是后者利用观测海温资料进行了初始化,为了探讨观测海温信息的重要性,进一步将Decadal试验与恢复(Nudging)试验(即模式积分过程中,模拟海温始终向观测海温恢复)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Nudging试验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南涝北旱"型降水变化,也能够模拟出相应的东亚急流增强且偏南的特征。这表明气候模式对海温的回报能力是影响其对东亚气候年代际异常模拟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1.1 耦合模式 年代际 降水 回报
下载PDF
BCC_CSM1.1全球模式中极端气温变化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翟薇 李肖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4期25-32,共8页
利用1°×1°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历史模拟(Historical)试验及气候归因试验(只考虑温室气体变化Historical GHG试验和只考虑自然强迫变化的Historical Nat试验)的结果,考查了BCC_CSM1.1模式对... 利用1°×1°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历史模拟(Historical)试验及气候归因试验(只考虑温室气体变化Historical GHG试验和只考虑自然强迫变化的Historical Nat试验)的结果,考查了BCC_CSM1.1模式对中国和全球陆地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温室气体和自然强迫这两种外强迫的变化对极端气温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BCC_CSM1.1可以对中国乃至全球陆地区域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合理模拟,主要偏差表现为模式对极端低温指数模拟值偏低,而对极端高温指数模拟值偏高。对于20世纪末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只有考虑了温室气体变化的外强迫时,模式可以再现再分析资料中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这表明温室气体的变化对极端气温的变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归因 极端气温指数 bcc_csm1.1
下载PDF
BCC_CSM1.1(m)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潜热通量的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唐慧琴 曾刚 黄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利用1979—2005年OAFlux(Objectively Analyzed air-sea Fluxes)观测资料以及CMIP5的15个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评估了BCC_CSM1.1(m)模式对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潜热通量气候态和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分析造成趋势偏差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B... 利用1979—2005年OAFlux(Objectively Analyzed air-sea Fluxes)观测资料以及CMIP5的15个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评估了BCC_CSM1.1(m)模式对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潜热通量气候态和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分析造成趋势偏差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BCC_CSM1.1(m)模式模拟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潜热通量气候态在各纬度上差异较大,其中在赤道的模拟能力较佳,而在10°N和8°S附近模拟偏差较大;BCC_CSM1.1(m)模式对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潜热通量趋势的模拟能力一般,造成趋势偏差的主要原因是该模式低估了风速对潜热通量的局地贡献以及它对风速的非局地贡献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此外,该模式未能较好地模拟出风速对全球变暖响应。因此,BCC_CSM1.1(m)模式对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潜热通量趋势模拟的改进需加强其对风速模拟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1.1(m) 潜热通量 热带太平洋
下载PDF
BCC_CSM1.1m模式对福建前汛期降水预测的误差订正 被引量:3
6
作者 池艳珍 梁潇云 +2 位作者 何芬 吴伟杰 唐振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4-724,共11页
采用1991—2017年BCC_CSM1.1m季节预测模式的月降水预测数据及福建省前汛期(4—6月)66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等评估方法,检验评估了提前0、1、... 采用1991—2017年BCC_CSM1.1m季节预测模式的月降水预测数据及福建省前汛期(4—6月)66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等评估方法,检验评估了提前0、1、2和5个月模式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能力。采用系统偏差、一元线性回归和EOF-相似误差(EOFL和EOFNL)等4种统计方法对回报结果进行订正,并进行效果检验。BCC_CSM1.1m在不同起报时间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均能抓住降水的前两个主模态:全省一致和南北反向分布的空间特征,但预测的气候平均值较实况存在负偏差。模式在不同起报时间对前汛期降水预测的TCC高技巧区主要位于福建省北部,ACC技巧和Ps评分存在比较大的年际差异,负系统偏差的存在使得MSSS技巧不高。经订正后,模式的预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系统偏差、线性回归、EOF相似误差线性和非线性订正方法提前2个月起报的2011—2017年平均Ps评分分别提高5.9、3.5、6.7和7.8分;不同起报时间线性回归订正的2011—2017年平均ACC技巧分别提高0.02、0.21、0.12和0.11;上述4种方法订正的MSSS评分均有了显著提高,其中系统偏差和线性回归订正后达正技巧。综合而言,线性回归订正较其他3种订正方法表现出更为稳定的订正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测 检验 统计订正 bcc_csm1.1m
下载PDF
BCC_CSM1.1模式对我国气温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25
7
作者 周鑫 李清泉 +1 位作者 孙秀博 魏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6,共12页
利用我国541个测站1960—2010年气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参加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的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结果,评估了该模式对我国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对模式的年代际试验结果进行了... 利用我国541个测站1960—2010年气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参加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的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结果,评估了该模式对我国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对模式的年代际试验结果进行了误差订正,并给出未来10~20年我国气温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均模拟出了与观测较为一致的增暖趋势,但均没有观测资料的增暖幅度大。其中,历史试验比年代际试验更接近于观测。年代际尺度上,模式对我国东部的模拟要好于西部;年际尺度上,模式的高预报技巧区在我国西北地区西南部和东部、西南地区北部。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对我国气温空间场整体分布模拟较好,误差订正后的年代际试验结果对空间气温场的模拟有更好把握。相对于观测资料得到的1960--2010年0.27℃/10a的增温速率,模式预估我国2011—2030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达到0.48℃/10a,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BCC_CSM1 1 气温 误差订正 预估
下载PDF
BCC_CSM1.1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温度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高峰 辛晓歌 吴统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5-1179,共15页
近期10~30年时间尺度的年代际预测是第五次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CMIP5)重要内容之一。按照CMIP5试验要求,国家气候中心利用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完成并提交了年代际试验结果。本文评估了该模式年代际试验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地表... 近期10~30年时间尺度的年代际预测是第五次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CMIP5)重要内容之一。按照CMIP5试验要求,国家气候中心利用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完成并提交了年代际试验结果。本文评估了该模式年代际试验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地表温度的预测能力,并通过与20世纪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的对比分析,研究模式模拟对海洋初始观测状态的依赖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在有、无海洋初始化条件下,模式均能模拟出1960~2005年间全球10年平均实测地表温度的变暖趋势,但在有海洋初始化条件下,可以明显减小BCC_CSM1.1模式模拟的全球升温趋势,使得年代际试验比历史试验的结果更接近观测值。这一特点在观测资料相对丰富的南北纬50°以内地区更为显著。(2)在年代际试验预测前期,通过Nudging方法,利用SODA再分析海洋温度资料对模式进行初始化,经过前期8~12月的协调后,模式预测的第1年南北纬50°范围海洋、陆面的平均地表气温接近于观测值(CRUTEM3,HadSST2)。由于模式初值SODA再分析SST资料与HadSST2观测值存在明显的全球大洋系统暖偏差以及模式本身系统偏差的影响,年代际试验模拟的地表气温在2~7年之内,从观测SST状态逐渐恢复到模式系统本身状态。在同组Decadal试验中,陆面和海洋恢复调整的时间长度几乎一致。(3)从10年平均气候异常在区域尺度上的预报技巧来看,有、无海洋初始同化对预测结果影响不大,高预测技巧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印度洋中高纬度、热带西太平洋以及热带大西洋区域。(4)SST变化与下垫面热通量密切相关,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区域,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是影响10年时间尺度SST变化较大的物理量,在中高纬度海洋,洋面温度变化主要受潜热通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气候系统模式 年代际预测 BCC_CSM CMIP5
下载PDF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n the hindcast skill of the Arctic Oscillation with decadal experiment by the BCC_CSM1.1 climate model 被引量:1
9
作者 WU Li-Quan LI Qing-Quan +3 位作者 DING Yi-Hui WANG Li-Juan XIN Xiao-Ge WEI Mi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209-217,共9页
The prediction skill of Arctic Oscillation (AO) in the decadal experiments with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 (BCC_CSM1.1) is assessed. As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historical ex... The prediction skill of Arctic Oscillation (AO) in the decadal experiments with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 (BCC_CSM1.1) is assessed. As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historical experim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initialization for climate model to predict the seasonal scale AO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s estim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AO mode simulated by the decadal experi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istorical experiment. The two groups of experiments reasonably rep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AO indices are the strongest in winter and the weakest in summer.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experiment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monthly and winter AO indices are higher in the decadal experiments. In particula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onthly AO index between decadal hindcast and observation reached 0.1 significant level. Furthermore, the periodicity of the monthly and spring AO indices are achieved only in the decadal experiments. Therefore, the initial state of model is initialized by using sea temperature data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skill of AO in the decadal prediction experiments to some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1.1 Climate model DECADAL ARCTIC oscillation HINDCAST
下载PDF
Sub-seasonal to Seasonal Hindcasts of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by BCC_CSM1.1(m):A Comparison with ECMWF 被引量:3
10
作者 Jian RAO Rongcai REN +3 位作者 Haishan CHEN Xiangwen LIU Yueyue YU Yang Y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79-494,共16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model predictive skill with respect to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 events by comparing the hindcast results of BCC_CSM1.1(m) with those of the ECMWF's model under the sub-seasonal to 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model predictive skill with respect to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 events by comparing the hindcast results of BCC_CSM1.1(m) with those of the ECMWF's model under the sub-seasonal to seasonal prediction project of the World Weather Research Program and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 When the hindcasts are initiated less than two weeks before SSW onset, BCC_CSM and ECMWF show comparable predictive skill in terms of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tratospheric circumpolar westerlies and polar temperature up to 30 days after SSW onset. However, with earlier hindcast initialization, the predictive skill of BCC_CSM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reproduced maximum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hindcasts initiated four weeks before SSW onset replicate only 10% of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intensities in observations. The earliest successful prediction of the breakdown of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accompanying SSW onset for BCC_CSM(ECMWF) is the hindcast initiated two(three) weeks earlier. The predictive skills of both models during SSW winters are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non-SSW winters, in relation to the successfully captured tropospheric precursors and the associated upward propagation of planetary waves by the model initializations. To narrow the gap in SSW predictive skill between BCC_CSM and ECMWF, ensemble forecasts and error corrections are performed with BCC_CSM. The SSW predictive skill in the ensemble hindcasts and the error corrections a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control foreca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easonal to seasonal(S2S)hindcast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BCC_CSM ensemble forecast error correction
下载PDF
How Well does BCC_CSM1.1 Reproduce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Change over China? 被引量:31
11
作者 XIN Xiao-Ge WU Tong-Wen +3 位作者 LI Jiang-Long WANG Zai-Zhi LI Wei-Ping WU Fang-Hu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1期21-26,共6页
The historical simulation of phase fiv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ex- periments performed by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 mate system model (BCC_CSM1.1) is evaluated regard- ing the t... The historical simulation of phase fiv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ex- periments performed by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 mate system model (BCC_CSM1.1) is evaluated regard- ing the time evolutions of the global and China mean sur- 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and surface climate change over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BCC CSM1.1 has better capability at reproducing the time evolutions of the global and China mean SAT than BCC_CSM1.0. By the year 2005, the BCC_CSM1.1 model simulates a warming am- plitude of approximately I℃ in China over the 1961- 1990 mea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warming trend over China in the four seasons during 1958-2004 are basically reproduced by BCC CSM1.1, with the warmest occurring in winter. Al- though the cooling signal of Southwest China in spring is partly reproduced by BCC_CSM1.1, the cooling trend over central eastern China in summer is omitted by the model. For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 BCC_CSM1.1 has good performance in spring, with drought in Southeast China. After removing the linear trend, the interannual correlation map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better capability at reproducing the summer SAT over China and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 climate system model simula- tion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BCC_CSM1.1(m)模式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及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焦敏 李辑 +3 位作者 于亚鑫 胡春丽 王莹 周斌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4期55-62,共8页
利用1991—2017年BCCCSM1.1(m)模式模拟数据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评估了BCCCSM1.1(m)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BCCCSM1.1(m)模式可以对500hPa位势高度场气候态进行模拟,均方根误差显示该模式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500hPa... 利用1991—2017年BCCCSM1.1(m)模式模拟数据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评估了BCCCSM1.1(m)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BCCCSM1.1(m)模式可以对500hPa位势高度场气候态进行模拟,均方根误差显示该模式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要优于东北北部地区。EOF第一模态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主要时空变化特征。BCC_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近27a东北冷涡指数的上升趋势和年际变化,但模拟的上升趋势较实况偏强,年际变率较实况偏弱。BCC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的年代际突变,但是对突变开始时间的模拟较实况偏晚。BCC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东北及其附近地区的显著正相关,不能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与东北初夏降水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此外,模式东北冷涡指数对东北初夏降水的预测能力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CSM1.1(m) 东北冷涡 模式模拟
下载PDF
BCC_CSM1.1气候模式对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回报能力评估 被引量:6
13
作者 韩振宇 吴波 辛晓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6-408,共13页
通过与观测资料和20世纪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结果(NoINT)的对比分析,评估了BCC_CSM1.1年代际预测试验(INT)中对全球海表温度(SST)年代际变化的回报能力。分析结果显示:(1)INT试验模拟的全球平均SST增暖趋势比NoINT的更加接近观测;(2)其在... 通过与观测资料和20世纪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结果(NoINT)的对比分析,评估了BCC_CSM1.1年代际预测试验(INT)中对全球海表温度(SST)年代际变化的回报能力。分析结果显示:(1)INT试验模拟的全球平均SST增暖趋势比NoINT的更加接近观测;(2)其在热带大西洋、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有较高的预测技巧;(3)对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2个关键区——北太平洋和热带中东太平洋,模式的预测技巧较低,且海洋初始化的作用也很小;(4)在热带南印度洋,INT的预测技巧普遍高于NoINT,在提前3~6年和4~7年时技巧最高。这些结论与基于其他模式得到的已有研究结果类似,但是BCC模式对北大西洋,特别是其副极地区域的预测技巧明显低于其他模式。BCC模式无法合理模拟出北大西洋SST与热盐环流间的交替变化规律,可能是其预测技巧偏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预测 bcc_csm1.1 全球海表温度 热盐环流
原文传递
血栓通对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神经异常兴奋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慧 严国纪 +3 位作者 吴嘉 王丹 习杨彦彬 李珊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目的探究血栓通[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皂苷(panax notoginseng,PNS)]对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神经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用APP/PS1小鼠作为AD研究动物模型,在小鼠淀粉样蛋白尚未检... 目的探究血栓通[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皂苷(panax notoginseng,PNS)]对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神经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用APP/PS1小鼠作为AD研究动物模型,在小鼠淀粉样蛋白尚未检测到阶段(2月龄)开始每日以60 mg/kg对血栓通组(APP/PS1+PNS)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6个月(给药至8月龄);对照组小鼠予同等体积的0.9%氯化钠(APP/PS1+vehicle)灌胃处理,同月龄野生型小鼠予0.9%氯化钠灌胃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WT+vehicle),每组各15只。6个月后,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功能;EEG脑电检测、Western blot、细胞表面生物素化试验以检测各组小鼠皮质与海马中BACE1的活性、Nav1.1α的分布、表达以及Navβ2的表达与酶解情况(Navβ2的酶解片段Navβ2 full length及Navβ2-CTF表达检测)。结果新物体识别实验显示,与对照组APP/PS1小鼠相比,血栓通用药后APP/PS1小鼠的辨别指数(discrimination index,DI)上升(P<0.05);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发现,血栓通灌胃6个月后小鼠在探索实验中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撤除平台后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EEG脑电检测结果发现,血栓通给药后减少了APP/PS1小鼠棘波放电出现的频率(P<0.05)。血栓通给药后显著降低了BACE1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而全长片段Navβ2的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5),并纠正了Nav1.1α在神经元内外的异常分布(P<0.05)。结论血栓通可以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纠正大脑异常兴奋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BACE1的活性从而减少Navβ2由APP/PS1诱导的过度酶解,纠正皮质、海马神经元Nav1.1α的异常表达与分布,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 阿尔茨海默症 认知功能 BACE1 Navβ2酶解 Nav1.1α分布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单向复合布防1.1 g破片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巩娜娟 于天 张利 《纺织报告》 2024年第9期5-9,共5页
文章选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和聚氨酯胶黏剂为主体材料,制备了不同结构的单向(UD)复合布,并采用模压工艺将其压制成聚乙烯(PE)板,分别研究纤维性能、胶黏剂性能、胶黏剂质量分数和UD复合布面密度对PE板防1.1 g破片V50值的影... 文章选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和聚氨酯胶黏剂为主体材料,制备了不同结构的单向(UD)复合布,并采用模压工艺将其压制成聚乙烯(PE)板,分别研究纤维性能、胶黏剂性能、胶黏剂质量分数和UD复合布面密度对PE板防1.1 g破片V50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拉伸强度越高,V50值越高;胶黏剂的拉伸性能以及胶黏剂和PE纤维之间的界面性能与V50值相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V50值的提高;胶黏剂质量分数越低,V50值越高,但胶黏剂质量分数的降低不能影响UD复合布的后期加工使用性能;UD复合布的面密度越低,V50值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纤维 UD复合布 胶黏剂 PE板 1.1 g破片
下载PDF
标准编制相关基础性国家标准体系解读及实践解析
16
作者 李文燕 殷豪 谭敏清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9期38-48,共11页
本文基于标准化文件编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缺少标准化文件编制相关标准体系解读、术语较多、语言描述过于学术化、引用关系交错复杂等,以标准化文件编写的推广和实践为目标,系统性分析标准编制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体系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标准化文件编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缺少标准化文件编制相关标准体系解读、术语较多、语言描述过于学术化、引用关系交错复杂等,以标准化文件编写的推广和实践为目标,系统性分析标准编制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体系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以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为主要解读对象,并辅助其他标准编制相关的文件,从标准编写者视角,对GB/T 1.1等文件描述的标准编写规则,按照标准文件写作过程的思维习惯,对每个要素涉及的知识进行抽取、归纳、重组,集中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解析,进而为标准编制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编制 GB/T 1.1 实践
下载PDF
中国海洋产业蓝碳源汇识别与碳汇发展潜力初探
17
作者 卢昆 李汉瑾 +3 位作者 Hui Yu 王健 吴春明 孙祥科 《中国海洋经济》 2024年第2期188-215,222,223,共30页
本文在探讨海洋产业开发中的蓝碳源汇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鉴于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统计数据不足和碳汇评估方法的缺失,根据碳系数法与平均营养级法,测度了中国海洋第一产业开发所蕴含的碳汇水平,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 本文在探讨海洋产业开发中的蓝碳源汇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鉴于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统计数据不足和碳汇评估方法的缺失,根据碳系数法与平均营养级法,测度了中国海洋第一产业开发所蕴含的碳汇水平,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应年份中国海洋第一产业的蓝碳水平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1)海洋第一产业开发具有“源汇一体”的双重属性,海洋第二产业的运行过程以碳排放为主,实现海洋增汇的手段较少,海洋第三产业源汇的形成在各个细分行业表现出差异性,其中海洋旅游业的碳汇潜力较大;(2)中国海洋第一产业的蓝碳总量已从2003年的4319.348万吨增至2022年的5194.770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0.98%;(3)中国海洋第一产业的蓝碳总量在2030年将增至6035.405万吨,相当于每年大约义务造林806.19万公顷,创造的储碳价值将达到150.7262亿元,与之对应的2060年的数据则分别为8996.405万吨、1201.71万公顷和224.6732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海洋产业 海洋碳汇 灰色预测 GM(1.1)模型
下载PDF
Na^(+)通道在锰神经细胞毒性中的作用
18
作者 赵红艳 王长勇 +2 位作者 阮雨晴 赵安志 欧超燕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Na^(+)通道在锰神经细胞毒性中对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方法SH-SY5Y细胞建立锰暴露模型,并分为空白对照组、0.25 mmol/L MnCl_(2)、0.50 mmol/L MnCl_(2)、1.00 mmol/L MnCl_(2)。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0.10μmol/... 目的初步探讨Na^(+)通道在锰神经细胞毒性中对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方法SH-SY5Y细胞建立锰暴露模型,并分为空白对照组、0.25 mmol/L MnCl_(2)、0.50 mmol/L MnCl_(2)、1.00 mmol/L MnCl_(2)。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0.10μmol/L、0.20μmol/L进行干预,MTT法测其细胞存活率、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a^(+)通道中Nav1.1通道蛋白和GABA的标记酶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nCl_(2)可抑制细胞增殖,0.25 mmol/L MnCl_(2)、0.50 mmol/L MnCl_(2)、1.00 mmol/L MnCl_(2)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X可改善锰暴露所致的神经元损伤,提高细胞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锰暴露可上调神经元GAD65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锰暴露未改变神经元细胞Nav1.1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锰暴露所致神经元损伤及GABA能损伤可能与其Nav1.1蛋白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通道 神经细胞毒性 Nav1.1 Γ-氨基丁酸
下载PDF
灰色预测模型在公路客运量预测中的应用
19
作者 袁胜强 魏恒俊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10期176-179,共4页
公路客运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对于指导区域交通运输和路网规划具有深远影响。在面临时间序列样本数量有限的客运量预测挑战中,深入比较了灰色GM(1.1)模型与灰色Verhulst模型的预测性能。经实际案例的严格验证,发现... 公路客运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对于指导区域交通运输和路网规划具有深远影响。在面临时间序列样本数量有限的客运量预测挑战中,深入比较了灰色GM(1.1)模型与灰色Verhulst模型的预测性能。经实际案例的严格验证,发现灰色Verhulst模型展现了较低的误差率和更高的预测精度,使其成为临夏州公路客运量预测的理想选择。基于该模型的优越表现,采用了灰色Verhulst模型对临夏州2023年—2025年的公路客运量进行了前瞻性预测。这不仅为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新建公路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提供了关键的经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客运量 灰色GM(1.1)模型 VERHULST模型
下载PDF
均匀化退火工艺对中高强Al-1.1Mg-1.2Si-0.7Mn合金挤压棒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曲明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13-19,共7页
采用SEM、拉伸测试、硬度分析、电导率测量等仪器和方法研究了均匀化退火工艺对中高强Al-1.1Mg-1.2Si-0.7Mn合金挤压棒材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合金低熔点共晶开始熔化温度为587℃。单级均匀化退火条件下,随均匀化退火温度的升... 采用SEM、拉伸测试、硬度分析、电导率测量等仪器和方法研究了均匀化退火工艺对中高强Al-1.1Mg-1.2Si-0.7Mn合金挤压棒材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合金低熔点共晶开始熔化温度为587℃。单级均匀化退火条件下,随均匀化退火温度的升高,铸锭及挤压制品中Mg_(2)Si逐渐减少,挤压棒材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但粗晶环厚度显著增加(超过525℃后显著增加)。此外,为研究低温均匀化退火对含Mn相析出程度的影响,还开展了低温(430℃3 h)+高温(550℃8 h)和高温(550℃8 h)+低温(430℃3 h)的双级均匀化退火试验,双级均匀化对控制含Mn相析出、抑制粗晶作用不明显。不同工艺均匀化退火的铸锭对挤压棒材T6态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化退火 Al-1.1Mg-1.2Si-0.7Mn合金 挤压棒材 粗晶环 共晶组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