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骶神经调节的电针中下髎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型肛门坠胀疗效观察
1
作者 王镇澜 廖健 +6 位作者 李进安 杨年美 贾道勇 杨碧英 王永多 王奎 汪爱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217,共4页
目的基于骶神经调节(SNM)理论指导下,观察电针中下髎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型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中气下陷型肛门坠胀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中药组、针刺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 目的基于骶神经调节(SNM)理论指导下,观察电针中下髎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型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中气下陷型肛门坠胀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中药组、针刺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5 mg,2次/d口服)治疗,中药组予煎服中药补中益气汤(100 mL,3次/d口服),针刺组在SNM理论指导下电针中下髎(3次/周),针药联合组在口服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联合电针中下髎(针刺治疗方法同针刺组,煎服补中益气汤法同中药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判断止痛疗效,采用Galzer盆底表皮肌电评分与直肠感觉功能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用SF-36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各维度改善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比较4组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针药联合组在疼痛、Galzer盆底表皮肌电、直肠感觉功能、SF-36各维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全程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基于SNM理论指导下,电针中下髎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型肛门坠胀可提高止痛疗效,客观改善患者的直肠感觉功能与盆底表皮肌电评分,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M理论 中气下陷 肛门坠胀 针药联合 电针中下髎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不同频次电针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明星 杨丹 +4 位作者 莫倩 张薇薇 丁斗 甘媛 申莉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4-1478,共5页
目的 基于不同频次“针刺时效性”,观察电针介入时机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UI模型组,电针治疗(电针)A组、B组、C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 目的 基于不同频次“针刺时效性”,观察电针介入时机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UI模型组,电针治疗(电针)A组、B组、C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进行卵巢切除和阴道扩张造模。造模成功后,每组大鼠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无菌美兰混合液进行膀胱灌注,检测尿动力学相关指标。随后用电针治疗A组、B组、C组大鼠“次髎/中髎”穴,分别进行隔2日1次、隔1日1次、每日1次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观察各组大鼠尿动力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时间间隔显著下降(P<0.01);与SUI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大鼠漏尿点压、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时间间隔显著升高(P<0.05)。与电针A组比较,电针B组、C组大鼠漏尿点压升高(P<0.01)、大鼠排尿时间间隔延长(P<0.05),电针C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显著上升(P<0.01);与电针B组比较,电针C组大鼠漏尿点压、最大膀胱容量升高(P<0.05),排尿时间间隔延长(P<0.01)。结论 不同频次电针均能改善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但每日电针方案效果优于其他电针方案;每日电针主要通过缩短间隔时间、增加电针时效性来提高电针对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治疗作用。本研究进一步佐证了不同频次电针与针刺效应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次髎/中髎 压力性尿失禁 膀胱尿道功能 时效性
下载PDF
电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93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涛 张兴桥 +6 位作者 冯勇伟 徐海蓉 刘志顺 赵宏 叶永铭 王蕊 刘元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8-1000,共3页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RCT研究设计,93例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47例及药物组46例;电针组取穴中髎、会阳,每次30min,隔日1次;药物组口服盐酸特拉唑嗪(马沙尼)2mg,每晚1次;治疗4周,疗效指标为国际前...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RCT研究设计,93例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47例及药物组46例;电针组取穴中髎、会阳,每次30min,隔日1次;药物组口服盐酸特拉唑嗪(马沙尼)2mg,每晚1次;治疗4周,疗效指标为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泌尿症状困扰积分(B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和前列腺体积;并记录24h憋尿困难次数及夜尿次数。结果91例患者完成试验,两组均可降低I-PSS评分、提高Qmax、减少PVR、改善BS评分、减少24h憋尿困难次数及夜尿次数(P<0.01)。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观察指标差值的组间比较:I-PSS评分电针组(6.52±0.41)优于药物组(2.69±0.36,P<0.01);Qmax(mL/s)电针组(4.71±0.70)提高优于药物组(1.75±0.55,P=0.001);PVR(mL)电针组(44.79±9.73)减少优于药物组(16.97±4.75,P=0.012)。结论电针中髎、会阳穴可显著改善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困难症状,增加最大尿流率,减少残余尿,疗效优于盐酸特拉唑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前列腺增生 中黪 会阳
下载PDF
电针次髎/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丛丛 王扬 +2 位作者 莫倩 王伟明 刘志顺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885-890,共6页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髎 中髎 膀胱过度活动症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深刺中髎、下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丽娟 王玲玲 张晨静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前针灸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多选用足阳明经穴,足太阳经穴(特别是中髎、下髎)未能引起重视,但深刺中髎、下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中确有较好的疗效。然而,深刺中髎、下髎穴实际临床操作上存在难度。现就通过应用此法治疗的典型病例... 目前针灸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多选用足阳明经穴,足太阳经穴(特别是中髎、下髎)未能引起重视,但深刺中髎、下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中确有较好的疗效。然而,深刺中髎、下髎穴实际临床操作上存在难度。现就通过应用此法治疗的典型病例2例进行穴位的取法、针具的选择、针刺操作、安全深度及针感等方面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刺 中髎 下髎 盆底失弛缓 便秘
下载PDF
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诊疗特点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佳 吴佳霓 刘志顺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655-1658,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的诊疗特点和规律,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及盆底神经解剖特点提出诊疗方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4年)、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1990—2014年)、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79—2014年...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的诊疗特点和规律,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及盆底神经解剖特点提出诊疗方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4年)、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1990—2014年)、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79—2014年)、Pub Med(1979—2014年)中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的文献,分析总结治疗常用的针灸干预措施、辨证和选穴特点、治疗频次、总治疗时间、疗效、随访及安全性。结果:纳入38篇文献中,运用针刺治疗者占42.11%(16/38);使用辨病选穴者占52.63%(20/38),具体穴位为关元(21/38,55.26%)、肾俞(16/38,42.11%)、三阴交(15/38,39.47%)、中极(11/38,28.95%)、次髎(11/38,28.95%)、命门(8/38,21.05%);治疗频次1次/d占60.53%(23/38);总治疗时间为8周者占13.16%(5/38);有效率处于78%~100%之间;文献随访率低,仅占10.53%(4/38)。入选文献中未见到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有较高的有效率,但多数文献缺乏随机对照和随访观察,尚需更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针灸治疗阳痿的有效值,同时,推荐方案:深刺中髎,前5周1次/d,后3周隔日1次,共治疗8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阳痿 针灸 深刺 中髎穴
下载PDF
电针中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丁玉龙 于金娜 刘志顺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穴位特异性,观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穴位组)和对照组(非穴组),穴位组电针双侧中髎穴,非穴组电针双侧中髎穴向外侧平开2寸处。观察疗后...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穴位特异性,观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穴位组)和对照组(非穴组),穴位组电针双侧中髎穴,非穴组电针双侧中髎穴向外侧平开2寸处。观察疗后4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存质量评分(QOL)的变化情况及患者针刺过程中的耐受性、安全性、依从性。结果:疗前及治疗后,穴位组I-PSS及QOL评分差异显著(P<0.01),非穴组I-P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QOL评分差异显著(P<0.01);治疗4周后穴位组与非穴组I-PSS及QOL评分差异显著(P<0.01);穴位组电针痛度评分VAS均值:2.523 8±1.013 96,非穴组VAS均值:2.114 7±1.425 73,表明患者电针疼痛耐受性良好;除两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2~3天后血肿消失,其他无不良反应;治疗期间40例患者按照疗程计划针刺,依从性良好,无脱落。结论:电针中髎穴可显著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症状和生存质量,初步研究表明中髎穴对前列腺增生症有特异治疗效应,电针方案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电针 穴位特异性 中髎
下载PDF
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宝成 于华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经阴道分娩、确诊为顽固性尿潴留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导尿常规处理和心理疏导,治疗组... 目的探讨应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经阴道分娩、确诊为顽固性尿潴留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导尿常规处理和心理疏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残余尿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6%),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时间、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癃闭 针刺 八髎穴 盆底肌训练
下载PDF
电针中髎、会阳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30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兴桥 杨涛 +1 位作者 王绣锦 李兆辉 《河北中医》 2008年第8期850-852,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中髎、会阳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电针双侧中髎、会阳穴,留针30min,隔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30例予盐酸特拉唑嗪片2mg,每日1次睡前服。治... 目的观察电针中髎、会阳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电针双侧中髎、会阳穴,留针30min,隔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30例予盐酸特拉唑嗪片2mg,每日1次睡前服。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泌尿症状困扰积分(BS)、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PVR)、24h憋尿困难次数和前列腺体积的变化情况及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89.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I-PSS、夜尿次数、BS、Qmax、PVR、24h憋尿困难次数及前列腺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PVR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PVR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中髎、会阳穴治疗BPH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BPH患者症状,增加Qmax,减少膀胱残余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前列腺增生 中剖 会阳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程先宽 孙迎春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间歇导尿等治疗。治疗组加电针八髎、会阳。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残余尿量、导尿次数、导尿量、尿白细胞计数、尿失禁量表问卷评分等评定,进行疗效评价及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导尿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白细胞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会阳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状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脊髓损伤 神经源膀胱 尿失禁 八髎 会阳
下载PDF
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元霄 马睿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2期1159-1161,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9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采... 目的观察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9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缩紧肛门的动作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漏尿程度、膀胱残余尿量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漏尿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为62.2%,对照组愈显率为3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 电针 会阳 中髎 头针
下载PDF
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莫倩 杨硕 +5 位作者 何婷 何卓凡 罗阳 苏婷 杨旭黎 江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980-1983,共4页
目的:探讨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AUR)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 目的:探讨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AUR)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数据,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针刺后再次以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0.05)。深刺三阴交组,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深刺中髎(次髎)组针刺后干预后,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1);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0.05)。针刺三阴交与针刺中髎(次髎)针刺后,各组组间相比,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从而使AUR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刺 三阴交 中髎(次髎) 急性尿潴留 大鼠 膀胱功能
下载PDF
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大肠俞穴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惠瑜 周蔚 +2 位作者 明小红 刘海潮 吴秀香 《康复学报》 CSCD 2021年第6期501-507,共7页
目的:观察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大肠俞穴联合口服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便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大肠俞穴联合口服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便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给予口服莫沙必利片治疗,5 mg/次,3次/d,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扰电(ICT)穴位刺激,穴位选择双侧“八髎穴”和“大肠俞穴”,频率(4000±10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0 min/次,1次/d,持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多功能生物刺激反馈仪测量盆底肌表面肌电;采用Laycock评分体系评估盆底肌力;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便秘症状积分评定表评估其便秘症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盆底肌表面肌电、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盆底肌表面肌电值: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前基线平静期肌电、后基线平静期肌电降低,快肌收缩期肌电、综合肌收缩期肌电及慢肌收缩期肌电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前基线平静期肌电、后基线平静期肌电明显降低,快肌收缩期肌电、综合肌收缩期肌电及慢肌收缩期肌电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盆底肌力: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疗效:与治疗前比较,2组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状、排便困难/费力、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阻塞感等便秘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便秘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F-36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和“大肠俞穴”联合口服莫沙必利能有效加快糖尿病便秘患者胃肠道蠕动、松弛肛门括约肌、激活盆底肌,改善糖尿病便秘患者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便秘 干扰电刺激 八髎穴 大肠俞穴 盆底肌力 盆底肌表面肌电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俞立丰 刘云霞 +4 位作者 袁宏伟 白妮 王梦曦 傅钰婷 张云舒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11期32-35,共4页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进针60~75 mm)和对照组(进针25~40 mm),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进针60~75 mm)和对照组(进针25~40 mm),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PVR)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IPSS、QOL评分、PV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Qmax较治疗前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IPSS、QOL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均能有效改善BPH症状,电针深刺次髎、中髎穴在改善排尿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深度 次髎 中髎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下载PDF
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柳向荣 臧志伟 +1 位作者 李晓玲 马静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55-957,共3页
目的:评价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方法:将纳入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42例。电针组给予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共12周,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治疗共24周。方法:治疗12周后1 h尿垫实验漏尿量;第12周和第24... 目的:评价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方法:将纳入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42例。电针组给予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共12周,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治疗共24周。方法:治疗12周后1 h尿垫实验漏尿量;第12周和第24周(电针组为随访期)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结果:2组治疗12周后患者漏尿量和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减少,且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电针组第24周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组治疗12周与对照组治疗24周的疗效相当,电针治疗的持续效应至少能维持12周。结论: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电针 中髎 会阳 盆底肌训练
下载PDF
电针“次髎/中髎”穴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雌性大鼠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动作电位及CTGF和PGP9.5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明星 杨丹 +4 位作者 丁斗 董小君 黄元华 沈开凤 莫倩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678-1683,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中髎组、非经穴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建立SUI大鼠模型。造模成...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中髎组、非经穴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建立SUI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次髎/中髎组大鼠选取“次髎/中髎”穴,非经穴组大鼠选取非经穴,合谷组大鼠选取“合谷”穴,均采用电针疗法,频率2 Hz,疏密波,强度1 mA,每次持续20 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5天,停2天,干预周期均为4周。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记录大鼠尿动力学指标[包括腹压漏尿点压(ALPP)、尿道闭合压(MUCP)]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包括振幅、频率),检测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中髎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非经穴组ALPP,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与次髎/中髎组比较,非经穴组ALPP及合谷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下降(P<0.05或P<0.01)。结论电针次髎/中髎穴通过改善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动作电位表达,提高CTGF、PGP9.5在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的表达,从而参与骶丛副交感神经通路的神经体液调节,缓解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电针 次髎 中髎 副交感神经 尿道外括约肌肌电
原文传递
电针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有效性的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许焕芳 杜若桑 +1 位作者 莫倩 刘志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755-3758,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性。方法:70例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电针中髎、会阳,对照组采用安慰针针刺中髎对照点和会阳对照点,每周治疗3次,连...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性。方法:70例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电针中髎、会阳,对照组采用安慰针针刺中髎对照点和会阳对照点,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h尿垫试验漏尿量、72h尿失禁次数和ICIQ-SF得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1h尿垫试验漏尿量、72h尿失禁次数及ICIQ-SF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而对照组仅后两项降低(P<0.05,P<0.01),且试验组3项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依从性较高,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中髎、会阳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具有较好的近期效应,可初步排除安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压力性尿失禁 中髎 会阳 Ⅰ期临床 女性
原文传递
电针“中髎”“下髎”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5-羟色胺信号系统及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嘉泽 陈鹏 +2 位作者 张加敏 丁康 周惠芬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01-1106,1112,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中髎”“下髎”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5-羟色胺(5-HT)信号系统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建立... 目的:观察电针“中髎”“下髎”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5-羟色胺(5-HT)信号系统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建立STC大鼠模型。阳性药组予6 g/kg乳果糖灌胃治疗,电针组电针“中髎”“下髎”,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干预14 d。观察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及粪便含水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4受体(5-HT4R)、色氨酸羟化酶1(TPH1)、5-HT转运体(SERT)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粪便中SCF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5),粪便含水率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5-HT4R、TPH1、SER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SP含量降低(P<0.05),VIP含量升高(P<0.05);粪便SCFA含量(除异丁酸外)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阳性药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P<0.05),粪便含水量升高(P<0.05);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5-HT4R、TPH1、SERT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粪便中乙酸及丁酸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血清SP含量升高(P<0.05),VIP含量降低(P<0.05)。电针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阳性药组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TPH1、SERT蛋白表达量较阳性药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中髎”“下髎”可以通过干预5-HT信号系统的多个环节促进肠道动力,从而缓解S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电针 中髎 下髎 5-羟色胺信号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CT三维重建的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针刺参数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田雨 李伟正 +2 位作者 沈春子 殷亮 房繄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51-955,共5页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方法探索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的进针参数,为两穴的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招募20例女性志愿者,在针刺双侧次髎、中髎并确认针体均进入骶后孔后,进行盆腔CT扫描,建立3D图像,对针灸针的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方法探索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的进针参数,为两穴的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招募20例女性志愿者,在针刺双侧次髎、中髎并确认针体均进入骶后孔后,进行盆腔CT扫描,建立3D图像,对针灸针的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进入皮肤的深度、与后正中线的距离、至L5棘突下的距离、与矢状面的角度进行测量,并与体表测量所得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CT下测量的左右侧次髎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分别为(71.42±9.06)°、(72.62±9.26)°,左右侧中髎角度分别为(71.31±8.21)°、(71.19±9.02)°,左右侧次髎针体进入皮肤的深度分别为(72.02±8.44)mm、(72.26±7.45)mm,左右侧中髎深度分别为(73.10±6.74)mm、(74.69±0.43)mm,左右侧次髎针尖均朝向后正中线方向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分别为(6.25±3.02)°、(6.51±3.75)°,左右侧中髎角度分别为(4.67±3.40)°、(5.21±5.34)°,与体表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双侧次髎、中髎针体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19.89±1.03)mm、(18.30±1.34)mm,显著小于体表测量结果(P<0.05)。CT测量左右次髎至L5棘突下的距离分别为(56.35±3.34)mm、(56.11±3.23)mm,左右中髎距离分别为(75.63±5.45)mm、(75.13±5.71)mm,均显著大于体表测量结果(P<0.05)。深刺除出现3例后遗针感外,未出现其他不适。结论CT下测量与体表测量的女性次髎、中髎穴针刺参数部分数据存在差别,在取穴确定进针点时,次髎、中髎应在触摸到骶后孔的基础上略向上、向外确定进针点,针尖向下与骶骨平面皮肤成角约70°,针尖朝向后正中线方向与矢状面所成角度约5°,此种取穴、进针法比较容易深刺进入骶后孔,且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次髎 中髎 深刺 CT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