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鲁博士与两汉儒学 被引量:4
1
作者 安作璋 刘德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20,共9页
“博士”一词,在中国秦汉时期是一种官称。两汉博士见于史书记载而有籍贯可考者约 百余人,其中齐鲁籍的博士即占半数。齐学与鲁学是两汉儒学的主体,左右着两汉儒学发展的方 向,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齐鲁博士。汉武帝以后,独尊... “博士”一词,在中国秦汉时期是一种官称。两汉博士见于史书记载而有籍贯可考者约 百余人,其中齐鲁籍的博士即占半数。齐学与鲁学是两汉儒学的主体,左右着两汉儒学发展的方 向,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齐鲁博士。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仕途几为儒家垄断。齐鲁博士及 其弟子大多官至卿相牧守,在内政和外交等重大政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 博士 两汉 儒学
下载PDF
秦博士儒的"王圣"运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冬君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23-130,共8页
荀学王霸并用,从儒学内部开了异化原宗的先河,同时也启发了秦初儒门"王圣"运动。"王圣"运动是儒家的政治向往与始皇文化抱负的畸形恋,博士儒"不治而议论",引导始皇建立"革命"统序,开创历史新局... 荀学王霸并用,从儒学内部开了异化原宗的先河,同时也启发了秦初儒门"王圣"运动。"王圣"运动是儒家的政治向往与始皇文化抱负的畸形恋,博士儒"不治而议论",引导始皇建立"革命"统序,开创历史新局面,从而导致博士集团与军功集团的矛盾。始皇帝因不满于博士儒的貌合神离,在李斯的操纵下,大开杀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儒 始皇帝 王圣 革命 异化 秦朝初期
下载PDF
东汉初“立《左氏春秋》博士与否”牵涉出的《史记》争论
3
作者 李剑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8-20,共3页
东汉初年,由"立《左氏春秋》博士与否"问题引发了关于《史记》的学术争议:赞成立《左氏春秋》博士者,认为《史记》多引《左氏》,应立《左传》博士。反对者指责《史记》思想原则——"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 东汉初年,由"立《左氏春秋》博士与否"问题引发了关于《史记》的学术争议:赞成立《左氏春秋》博士者,认为《史记》多引《左氏》,应立《左传》博士。反对者指责《史记》思想原则——"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成为汉代思想界的公共话语。而汉光武帝刘秀采取理性的态度,为这场政治文化的大争论营造了学术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氏春秋》 博士 《史记》思想原则 学术文化生态
下载PDF
论北宋《春秋》博士的废立与熙宁变法——以“不与民争利”思想为视角
4
作者 郁冲聪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35-140,共6页
熙宁变法中《春秋》博士的反复废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熙宁四年(1071)二月,王安石不列《春秋》于经书,不立于官学,不用于贡举;八年(1075)颁布亲自编纂的《三经新义》令天下士子宗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复执政,尽废新法,六... 熙宁变法中《春秋》博士的反复废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熙宁四年(1071)二月,王安石不列《春秋》于经书,不立于官学,不用于贡举;八年(1075)颁布亲自编纂的《三经新义》令天下士子宗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复执政,尽废新法,六月复立《春秋》博士,科举复考《春秋》。之后哲、徽、钦三朝,《春秋》博士又随着新旧党人的轮番执政而被二立二废。《春秋》博士的反复废立,其实质是新旧党争的一场政治拉锯战,隐藏着双方争执的关点"与民争利"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变法 新旧党争 《春秋》博士 不与民争利
下载PDF
西汉乐府考论
5
作者 张强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53-58,共6页
汉乐府到汉武帝时职能扩大 ,除掌宗庙祭祀外 ,还增加了采诗以观民风、制定历法等内容。乐府采诗其途径多样 ,其中 ,与经学博士“循行天下” ,览观风俗相关。采入乐府的民歌经统治者的改造 ,继承着《诗经》的政教传统。
关键词 汉乐府 西汉 乐府采诗 <<诗经>> 五经博士
下载PDF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再探——兼及宋徽宗的艺术帝国 被引量:1
6
作者 余辉 《故宫学刊》 2021年第1期114-140,共27页
本文立足于一系列重要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以北宋"格物致知"的观念推定和修订《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地域性细节,如长江下游的碳酸盐岩的地貌特性,以及庐山的地标性景观汉阳峰、四叠瀑、白鹤观、石钟山等。根据笔迹、内容和... 本文立足于一系列重要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以北宋"格物致知"的观念推定和修订《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地域性细节,如长江下游的碳酸盐岩的地貌特性,以及庐山的地标性景观汉阳峰、四叠瀑、白鹤观、石钟山等。根据笔迹、内容和装裱以及伤况等,指出画中藏印"缉熙殿宝"系《石渠宝笈·初编》误判,应该是南宋高宗吴皇后的藏印"康寿殿宝",确定溥光跋文系真迹无疑,修正并大致画出该图的递藏路线。进一步确定王希孟在"禁中文书库"的经历,特别是北宋开封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的长篇化、诗意化等风尚以及微画技艺等,是该图深厚的人文背景和前人的艺术铺垫,画中的用色手法影响了大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是徽宗建立皇家绘画审美观的色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标性景观 溥跋 昭文馆大学士 文书库 皇家审美观
原文传递
仁宗朝馆阁翰苑与词坛论略
7
作者 郭凌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95,共7页
仁宗朝是宋词发展的关键阶段,出现了北宋文人词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著名词人除柳永和张先外,大多曾任馆职或翰林学士。在馆阁翰苑文化的影响下,仁宗朝词体完成了从伶工、宫廷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蜕变,语言渐趋典雅,内容乐而不淫,抒情... 仁宗朝是宋词发展的关键阶段,出现了北宋文人词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著名词人除柳永和张先外,大多曾任馆职或翰林学士。在馆阁翰苑文化的影响下,仁宗朝词体完成了从伶工、宫廷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蜕变,语言渐趋典雅,内容乐而不淫,抒情主人公逐渐转变为思致深远、气节相尚的士大夫形象,并由此奠定了士大夫词的范式,对其后的元祐词坛及词史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宗词坛 馆职 词臣 士大夫词
原文传递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 被引量:9
8
作者 傅璇琮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5-64,共10页
唐代文人的就仕之途,主要有三,即科举。方镇幕府。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是唐朝中期以后文士参预政治的最高层次,对其生活、思想及文学创 作,都有较大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拟以翰林学士的起始阶段,即玄宗、肃宗两... 唐代文人的就仕之途,主要有三,即科举。方镇幕府。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是唐朝中期以后文士参预政治的最高层次,对其生活、思想及文学创 作,都有较大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拟以翰林学士的起始阶段,即玄宗、肃宗两朝的翰林学士作一个案分析,并与当时的中书舍人等作 比较研究,探讨这一时期翰林学士的政治环境及相应的社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 肃宗 幕府 考论 科举 唐朝中期 文士 文学创作 文人 唐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